2018年秋七年级浙教版科学上册同步练习:专题提升4 地图和等高线地形图
浙教版科学七上教学课件-1等高线地形图

土地利用规划
等高线地形图在军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作战指挥、行军计划和阵地选择等。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用 于评估土地的适宜性和坡度等级,为土地 规划和开发提供依据。
水利工程设计
地质勘探
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用 于测量水库库容、坝址选择和引水渠道设 计等。
在地质勘探中,等高线地形图可以辅助确 定岩层产状、断层位置和矿产分布等。
01
02
03
立体感强
通过等高线的疏密和形态 变化,可以清晰地表现出 地形的起伏和山体的形态。
表示实际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能够真实地 反映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 度变化,不受地图比例尺 的影响。
易于识别
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等高线 间距和形态变化可以直观 地反映出地形的高低和坡 度的陡缓。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军事应用
04 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确定水库的选址
总结词
等高线地形图是确定水库选址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可以找到适合建设 水库的地点。
详细描述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分布和疏密程度,可以判断地形的起伏和坡度, 从而确定水库的集水区域和库容量。同时,还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水源充足等因素,以
确保水库的安全和稳定性。
确定道路的选线
总结词
道路选线是等高线地形图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可以找到适合修建 道路的路径。
详细描述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通过观察等高线的走向 和坡度变化,可以判断道路的坡度和弯度, 从而选择合适的道路线路。同时,还需要考 虑地质条件、环境保护等因素,以确保道路 的安全和稳定性。
连接等高线
连接等高线
在完成山峰、山脊、山谷等位置的绘制后,需要将等高线按照地形起伏的趋势进 行连接。在连接等高线时,需要注意等高线的走向和弯曲程度,以保持与地形实 际情况的一致性。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试题:3.7 地形和地形图(2)

3.7 地形和地形图(2)1.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某种外力作用的结果,这种外力作用是(B)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C.砂石沉积作用 D.冰川搬运作用2.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D)A.板块碰撞 B.风力作用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3.中国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常常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蘑菇石”,引起该地质现象的原因是(C)(第3题)A.流水作用 B.冰川作用C.风蚀作用 D.砂石堆积作用4.如图所示为北纬30°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
M为陡崖,其地貌的成因可能是(B)(第4题)A.流水侵蚀 B.岩层断裂C.风蚀作用 D.泥沙堆积5.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A)(第5题)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人类活动C.流水侵蚀、人类活动D.流水侵蚀、外力搬运6.下列地形变化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B) A.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B.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C.风蚀蘑菇的形成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7.下列地形类型的形成与流水冲刷有关的是(C)①珠江三角洲②雅鲁藏布大峡谷③冰斗谷④流动沙丘⑤黄土高原的破碎地表⑥三峡A.①②④ B.②④⑥C.②⑤⑥ D.①③⑤8.读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第8题) (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A)A.甲 B.乙C.丙 D.无法判断(2)地貌景观乙和丙的成因是__D__。
A.流水堆积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内力作用,地壳内部活动D.流水侵蚀,冲刷作用为主9.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
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
如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回答:(第9题)(1)材料提供的图中板块a是印度洋板块;板块b是亚欧板块。
(2)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
(3)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为沉积岩。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 练习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一、选择题1 .等高线地形图表示〔)A .地形的类型B .地形的分布C .地形的起伏D .地形的地质构造2 .海拔一般在200- 500 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 米以下,该地形是〔)A .高原B .丘陵C .平原D .盆地3 .以下地貌景观,属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 . " U 〞形的冰川谷B .路南石林C .夏威夷群岛D .戈壁、荒漠4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A .风力侵蚀作用B .流水侵蚀作用C .流水搬运作用D .风力沉积作用5 .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A .地震B .火山喷发C .板块的“漂移〞运动D .流水、风、海浪、冰川等6 .读图,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A .陡崖B .鞍部C .山谷D .山顶7 . 〔浙江绍兴〕以下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A .火山湖B .海岸边的怪石C .喜马拉雅山D .沙漠中的石蘑菇8 .造成地形变化的因素有〔)A .只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因素B .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外力因素C .内力因素和外力因素的同时作用D .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工程二、填空题9 .陆地地形主要有、、、和五种类型。
10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
11 .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A B C D E F( 1 〕外力作用主要是指、等对地形的作用。
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
( 2 〕在降水比拟丰富的湿润地区,_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如流水的冲刷使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如图〔填字母〕所示;也会使石灰岩溶蚀而形成许多_,如图〔填字母〕所示;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沉积而形成和,如图〔填字母〕所示。
( 3 〕在降水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会形成,如图〔填字母〕所示;沙的沉积会形成,如图〔填字母〕所示。
( 4 〕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的移动作用下会形成和,如图〔填字母〕所示。
3-7地形和地形图(练习)-2023-2024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讲练课堂(浙教版)(原卷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2023·浙江·一模)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被瓯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几块(如图所示),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
形成这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冰川B.流水C.风力D.生物2.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点在D点的正西方B.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cm,则实地距离是150mC.A点和B点的海拔相等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陡的路线是AC 3.(2023·浙江温州模拟)龙港市位于鳌江平原下游,该平原河网密布是浙江省第五大平原,形成该平原的外力因素主要是()A.冰川B.流水C.风力D.生物4.(2022·浙江绍兴一模)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的主要外力因素是()A.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C.生物因素D.风力侵蚀5.下列图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A.长江三角洲B.海岸边的怪石C.喜马拉雅山脉D.沙漠中的石蘑菇6.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等高距的选择要看()A.图幅大小B.地形的海拔高度C.地势起伏和陡缓情况D.地形是否齐全7.下列图示(单位:米)能正确表示河流及河水流入湖泊的是()A.B.C.D.8.在地图上,有很多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它们被称为()A.图例B.注记C.指向标D.比例尺9.造成地形变化的因素有()A.只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因素B.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外力因素C.内力因素和外力因素的同时作用D.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工程10.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主要都是()A.火山活动的结果B.河流冲刷的结果C.地壳变动的结果D.地震活动的结果11.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
四个小组进行攀登活动时,沿哪条线路攀登的小组可能看见河流()A.甲B.乙C.丙D.丁12.海拔一般在200- 500 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 米以下,该地形是()A.高原B.丘陵C.平原D.盆地13.下列关于地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大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D.相对高度大,且海拔较高的地形一定是高原14.温州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专题练习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1)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1)1.常见的地形。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
(2)等高线密集处表示 _。
(3)等高线稀疏处表示。
(4)等高线重叠处表示。
(5)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表示。
(6)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 (即等高线突出的部位相对称的地方)。
(7)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 (山谷水向中部集中)。
(8)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为____ (山脊水向两侧分流)。
【夯实基础】1.下列对五种陆地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C.高原和丘陵绝对高度都比较小,相对高度都比较大D.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平的地形2.浙江省的地形,以哪两种为主体( )A.高原、山地 B.高原、平原C.平原、丘陵 D.丘陵、盆地3.我们通常把“海拔高度大,而相对高度小”的地区称为(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丘陵4.在地图上,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艾丁湖的注记为-155米,这指的是( )A.盆地最低点低于周围陆地155米B.低于当地平均高度155米C.低于我国陆地平均高度155米D.低于海平面155米5.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一地形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为( ) A.为发展农、林、牧各业提供了有利条件B.为交通运输提供便利条件C.造成我国旅游资源匮乏D.为农田耕作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6.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时,选择等高距的主要依据是( )A.绘图纸张的大小B.地形海拔的高度C.地形的相对高度D.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7.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A.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B.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D.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8.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A、B、C、D所在地形部位的名称为山谷的是( )9.读图3-7-1中图甲等高线上的字母与实际地形图乙上的字母,请填上对应的配对字母。
第三章专题讲练地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原卷版+解析)

2020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专题讲练——地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目录 (1) (3) (4)一、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大范围的地区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交通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乘以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比例尺1/10000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乘以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比例尺1/50000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x(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3)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的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的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4)地图上的三种定向方法①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指示方向。
②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
③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
(5)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2.比例尺的类型二、等高线地形图1.山脊和山谷的判断方法:图中AB线为山谷线,CD线为山脊线。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重难点加强练 地形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重难点加强练地形图1.如图是浙江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________地。
(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__路线,判断依据是________。
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米。
(2)图中字母F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____。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________。
(选填“AC”或“BC”)(4)山顶D位于山顶C的________方向。
3.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呢?小妍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进行操作。
(1)为尽可能减小误差,画线过程中需注意。
(可能多项正确)A.每块橡皮的高度相同B.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C.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 ________(选填“甲”或“乙”)地上山顶的路比较陡峭。
(3)为了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接下来的操作是。
(忽略材料不理想带来的干扰)4.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________CD处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________;(2)沿AB线路爬到山项和沿CD线路爬到山项,坡度较陡的线路是________(AB线路或CD线路)。
5.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下列地形部位在图中的代号:山脊:________;鞍部:________。
(2)图中修建水库最适宜的地点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6.读我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________地。
(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 .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________路线。
判断理由是:________。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18讲《地形和地形图》(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

第18课地形和地形图分层练习1.(2022·浙江期末)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中的“女王头”,作为台湾旅游业的—张名片,至今已有四千年。
如图是“女王头”近几十年来的变化,有专家推测其恐在5到10年内“断颈”。
改变“女王头”的外力因素主要是()A.风力B.流水C.生物D.冰川【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女王头”上粗下细,为典型的风蚀地貌——风蚀蘑菇,导致其形状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A正确;流水、生物、冰川都不是导致“女王头”形状变化的主要因素,BCD错误。
所以选A。
2.(2023·浙江一模)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被瓯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几块(如图所示),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
形成这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冰川B.流水C.风力D.生物【答案】B【解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被瓯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几块,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
形成这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B正确;故选B。
3.(2022·湖州期末)根据下图中信息,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小溪的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流B.从C点爬到山顶A比从E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C.雨季D处有发生泥石流风险D.在地图上量得C到D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为30千米【答案】B【解析】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图中小溪的流向为自西北流向东南,A错误。
读图可知,C处比E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故从C点爬到山顶A比从E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B正确。
雨季D处没有发生泥石流风险,该处为山脊,C正确。
该图比例尺为1:100000,在地图上量得C到D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为300000厘米=3千米,D错误。
故选B。
4.(2022·浙江衢州三模)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由题中图可以看出,①是褶皱,④是断层,①④为内力作用形成,②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③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故D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提升4 地图和等高线地形图
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符合甲地在乙地西北方向、丙地在丁地东南方向的是(B)
A. B.
C. D.
【解析】由图可知,A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方向,丙地在丁地东北方向;B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方向,丙地在丁地东南方向;C图中甲地在乙地东北方向,丙地在丁地东南方向;D 图中甲地在乙地东北方向,丙地在丁地西北方向。
故B正确。
2下列关于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D)
,(第2题))
A. 图①表示盆地地形
B. 图①的比例尺比图②大
C. 甲、乙的实地距离小于丙、丁的实地距离
D. 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解析】图①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为山地地形;图①的比例尺比图②小,故甲、乙的实地距离大于丙、丁的实地距离;图幅相同,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所以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3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第3题))
A. 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山脊
B. 甲处的海拔约为388米
C. 小河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D. 小河的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
【解析】由图可知,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小河的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故C正确。
4如图所示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沿图中虚线处可能有河流分布且流速较快的是(B)
,(第4题))
A. 虚线甲处
B. 虚线乙处
C. 虚线丙处
D. 虚线丁处
【解析】甲、丙两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乙、丁两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山谷处可能形成河流,且乙处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丁处陡,所以河流流速较快。
5如图所示,a、b、c、d四条等高线的数值关系为a>b>c>d,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
,(第5题))
A. 甲地海拔小于乙地
B. 甲地位于山谷
C. 乙地可能发育形成河流
D. 站在丙地不可能看到丁地
【解析】已知a>b>c>d,则甲地为山脊,乙地为山谷,丙为山顶;甲、乙、丙、丁四地海拔由高到低依次为丙、甲、乙、丁,故站在丙地可能看到图中任何部位。
6读如图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第6题))
(1)写出C处的地形名称:__峭壁__。
(2)试在地形图上标出山顶的位置(用“▲”表示)。
(3)A点和B点的高度__相等__(填“相等”或“不相等”)。
(4)一位登山运动员要想登上山顶,可以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请问从哪一点出发会省力些?为什么?
【解析】(1)C处等高线重合,是峭壁。
(2)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3)A点和B点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相等。
(4)从A点出发会省力些,因为A点到山顶的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
7如图所示为等高线地形图和泥石流活动示意图。
,(第7题))
(1)等高线地形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__663__米,A点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鞍部__。
(2)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路线甲,原因是__路线甲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__。
(3)图中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__B__。
(4)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0.7厘米,则实地距离为__1.4__千米。
(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图中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__①__。
(6)为了不妨碍地面交通,高速铁路基本上采用修建高架桥和隧道的形式。
等高线地形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__西南-东北__,D、E两地中需要修建隧道的是__D__。
【解析】(1)由图可得,最高山峰的海拔是663米,图中A点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故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路线甲。
(3)图中C处是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峭壁;B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
因此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B。
(4)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2千米,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0.7厘米,则实地距离为1.4千米。
(5)泥石流发生时,应向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生,故逃生方向正确的是①。
(6)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断,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西南-东北;因为D处为山脊,E处为山谷,故D、E两处需要修建隧道的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