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长亭送别(缪稿)
大学语文课件长亭送别

男女主角为了爱情,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甚至生命,展现了爱情的 力量和伟大。
离别主题
离别的场景
长亭送别以离别为主题,通过男 女主角在长亭的告别,展现了离 别的悲凉和不舍。
离别的情感
离别之际,男女主角表现出对彼 此的不舍和留恋,以及离别的痛 苦和无奈。
离别的意义
离别虽然痛苦,但它也是人生中 不可避免的经历。通过离别,人 们可以更加珍惜相聚的时光,更 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
人生思考
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长亭送别通过对离别的描绘,让人们思考生 命的短暂和无常,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和时间 。
人生的选择和决策
男女主角在离别之际,面临着人生的选择和决策, 展现了人生的复杂和多样性。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男女主角的人生经历和思考,让人们思 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度过 自己的人生。
背景
这首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出自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 描写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离别场景,表达了两人之间深深的情感纠葛。
作品背景
时代背景
作品创作于元代,是中国戏曲的成熟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 学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戏曲、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取 得了巨大的发展,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3
PART 04
艺术特色
REPORTING
语言特色
1 2
语言优美
长亭送别的语言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 对偶、借代等,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表达细腻
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使 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3
地域特色
长亭送别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运用了一 些方言和俚语,使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民俗色 彩。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长亭送别》精解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长亭送别》精解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长亭送别》精解《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
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长亭送别》精解,一起来看一下吧。
1.作家作品本篇选自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王实甫,一说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2.人物分析本折通过大段唱词,正面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
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对爱情真挚专一,对功名利禄表示鄙弃,她视科举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唱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
而张生的'形象则主要是从侧面来加以表现的,他与莺莺一样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同样为离别在即而满怀伤感,但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比较软弱,迫于老夫人的压力赴京应试,而又热衷于“青霄有路纵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3.主题思想反映了恋爱自由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和女主人公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精神。
4.修辞方法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现主人公的离愁别恨。
例如,对偶:“碧云天,黄花地。
”使曲词显得优雅秀美,含蓄蕴藉。
夸张:“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比喻:“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将酒明喻为水,表现莺莺无心饮酒;暗喻为泪,表现别离之恨。
还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极微小的功名利禄。
排比:“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沈沈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韫做重重叠叠的泪。
”一系列的排比加之叠字,使曲词通俗浅近。
5.艺术特色作者把这次伤心的离别安排在一个暮秋黄昏,用凄清悲凉的秋景来表现和烘托渲染离愁,有情景交融之妙。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节选

长亭送别【作者】王实甫【朝代】元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小姐把盏者!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红娘把盏者![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
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王实甫(供稿者:村夫)金章玉句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意。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中的第九支曲子。
前提是进入送别的亭子后,老夫人要红娘把盏,给张生斟酒送行。
崔莺莺希望能上前为张生把盏,在这离别的时刻夫妻相敬相爱。
可是她不得不遵守礼教,把夫妻恩爱之情埋藏在心里,因此十分痛苦。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唱词“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
”因此,“举案齐眉”这个词,须结合整支曲子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这个成语化用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相敬相爱的典故,表达了崔莺莺对刚新婚就离别的丈夫的恩爱之情。
②离别之际,碍于封建礼教,崔莺莺不能与张生共话夫妻恩爱,心中无比悲伤。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的开篇,旦角(女主角)崔莺莺的一句念白。
它使用对偶的手法,既照应了《西厢记》第三折“长亭送别”的题目,又饱含着崔莺莺的哀怨,更有对未来的担忧。
【参考答案】深秋时节,在这十里长亭送别。
昔日的欢乐化作离别的悲伤,从此天南地北各自东西,相隔万里。
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啊,夫妻何日才能团聚!这个句子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分析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思路点拨】开头化用宋代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名句,唤起读者(观众)深秋的情思。
同时,前四句一句一景:天高云淡,一片蔚蓝;满地黄花,飘散零落;西风劲吹,寒气凛冽;北方的大雁南归,传来阵阵嘶哑的哀鸣。
这些萧瑟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崔莺莺因离愁别恨而痛苦压抑的心情。
于是自然导出了女主人公的落寞情怀。
【参考答案】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片树林染红了呢?那是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作者化客观为主观:因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整夜眼泪的崔莺莺,觉得眼前这片树林是被她的眼泪染成红色的。
《长亭送别》课件

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意写作尝试
创新思维训练
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长亭送别》,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意写作尝试
鼓励学生以《长亭送别》为蓝本,进行创意写作尝试,如续写故事、改编情节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潜力。
1.谢谢聆 听
折柳送别
折柳是古代送别的传统习俗,寓意着挽留和惜别之情。
饮酒饯行
设宴饮酒为远行者饯行,是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
诗词歌赋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诗词歌赋来表达离别之情,抒发内心感慨。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离别情感表达
西方告别礼仪
01
西方国家的告别礼仪通常比较简洁,以握手、拥抱和亲吻等方
式表达情感。
日本离别文化
02
主要人物形象
分析《长亭送别》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崔莺莺、张生、红娘等,探讨他们的 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心理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人物关系解读
通过对人物关系的解读,揭示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引导学生理解 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优美词句欣赏与解读
优美词句列举
选取《长亭送别》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列举和分类,如描写景 色的词句、表达情感的词句等,帮助学生欣赏古典戏曲的语 言魅力。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问题的答案 ,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 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分享个人阅读体验和感悟
个人阅读体验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长亭送别》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包括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对故事情节的感受等 。
感悟分享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分享对《长亭送别》中情感、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提升学生的 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文学地位和影响
[长亭送别ppt]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ppt]长亭送别](https://img.taocdn.com/s3/m/8b0bb16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54.png)
[长亭送别ppt]长亭送别长亭送别一:长亭送别长亭送别二:《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导语: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下面是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欢迎参考!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长亭送别三:《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2025届高考补充篇目:《长亭送别》课件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 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 是离人的眼泪。
内容赏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飘云的蓝天、枯萎的菊花、萧瑟的西风、南飞的大雁、
“染”具体描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
霜林醉? “点”抽象评点 总是离人泪。
点染:通常是指绘画时对景物的加点、渲染。在文学作品中,“点染”则是 指将抒情、议论同写景,叙事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
“点”:是点明,即抒情、议论,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思想。 “染”:是渲染。即写景、叙事,通过形象的描绘、形容或烘托和具体叙述,
2.枫叶意象在古诗文中常与离人的愁情紧密相连,如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渲染出离别时的伤感,王实甫《长亭送别》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让秋景与离人的悲情融为一体。
3.长亭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 过色彩的对比,突出深秋时节天空辽阔,菊花遍地的景色特征。
揭示作品的主题。 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是一气而下。 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1.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霜林和泪水关联起来,凸显 了离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
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
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
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 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 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 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 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 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 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 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 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 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 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 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滚绣球] 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 怨恨。 [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 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 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 长……挂住斜晖‛一句,充分地表现了莺莺离 情难舍、寸阴可贵的心理。‚马儿……”一句表 面上是写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 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 情。而‚听得道一声‘去也’……”一句则运用 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形象地展现出莺莺在感 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红了它!
一切景语皆情语,阔远、萧瑟、凄冷的秋 景吻合了断肠人的心境,构成一个优美的‚有 我之境‛。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 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 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 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 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 ‚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 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 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 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 意境。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 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 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端正好] 改写:暮秋时节,碧蓝的天空飘着 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 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 清晨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成了红色,是谁将 这枫林染成了醉人的红色,是离人眼中血泪染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 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 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 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 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 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 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 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 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 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 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 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一煞] 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 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 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 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 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 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 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 ‚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 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 传情寄恨的载体。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 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 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 度融合
长亭送别
王实甫
元杂剧的特点
元曲:杂剧、散曲
古代戏曲常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 种戏曲形式。有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 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动作等有机结合 的戏曲形式。
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相当于现在所说 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表现一 个完整的故事。折相当于现代戏的“幕”, 剧中还有“楔子”,在第一折前的相当于 “序幕”,中间的相当“过场戏”。
玉骢(cōng) 迍迍(zhūn) 叨叨令(dāo) 都揾做(wèn) 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yì n) 蹙愁眉(cù) 白泠泠(lí ng) 经忏(chàn) 谨赓一绝(gēng) 绣衾(qīn) 文齐(jì )
恨不倩(qì ng) 金钏(chuàn) 靥儿(yè) 挣揣(chuài) 长吁(xū) 谂知(shěn) 玉醅(pēi) 张珙(gǒng) 保揣(chuǎi) 禾黍(shǔ) 青鸾(luán)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滚绣球]改写: 我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看到 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看到疏朗 的树林就想请它们挂住流逝的阳光,让时间走得慢一 点。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马儿慢慢地走, 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 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刚逃过了情人之间的相思 之苦,才开始在一起又要很快地分离。刚听见一声张 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镯子就松下来了;远远看见送 别的十里长亭,人马上就瘦下来了。这种离愁别恨有 谁能知道啊?
主题思想 情节结构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 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 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 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 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 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 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 恨的心境。 第 二 部 分 ( “ 做 到 见 夫 人 科 ” ——“ 专 听 春 雷 第 一 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 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 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 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 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 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 后的痛苦。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 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 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 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 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 境界。
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 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 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解释: A、这是‚科‛或叫‚介‛。是元杂剧中关于动作、表 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舞台动作往往具有夸张性、 象征性。 B、这是‚白‛。也叫‚宾白‛‚说白‛,是剧中人物 说的部分。人物上下场时的宾白多为韵语,内容是 概括剧中的重要情节,并对剧中事件表明态度, ‚白‛有独白、对白、旁白等。 C、这是‚宫调‛。杂剧唱词是按一定宫调写成的。五 个宫调为: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 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元 杂剧每一折限用同一宫调,每个宫调都包含一套不 同曲牌的曲子。 D、这是‚曲牌‛。它是元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曲词 要求押韵。 E、这是‚曲词‛。讲究对仗押韵,一韵到底。内容多 抒发人物的情感,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 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 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 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 破窑记》三种。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 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 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 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 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杂剧的角色
分为四个行当:末旦净杂 1、末:男主角,如张生; 2、旦:女主角,如莺莺。 3、净:是大花脸,如张飞的黑脸,关羽的红脸等, 4、杂:包括孤(官员),孛bó老(老头),卜儿 (老妇),徕lái儿(小孩)等 元杂剧中,每一本戏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主角 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以末角主唱的叫末本戏, 以旦角主唱的为旦本戏。
【二煞】莺莺明白,她和张生的爱情正达到一 个危险地带,张生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的爱 情的巨大考验。张生得中的话,他将成为高 门大族的择婿对象;如果落第,老夫人又不 承认这个布衣女婿。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莺莺。 在这里,我们窥见了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 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 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如果张生不是一位忠 厚至诚的君子的话,莺莺的弃妇命运几乎是 不可能避免的。因此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 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内容简介
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和前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 遇,彼此一见倾心。为了能与莺莺亲近,他寓居 于普救寺的西厢房。叛将孙飞虎率兵包围普救寺, 要抢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谁能退贼兵,就把 女儿莺莺嫁给谁。张珙挺身而出,写信请白马将 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杀退孙飞虎,老夫人却违 约赖婚。张珙因失望而病倒。在侍女红娘的撮合 下,两人冲破礼教的束缚,私定终身。老夫人得 知后大怒,却无计可施,被迫许婚,但要求张生 应试得官才能成亲。张生只得与莺莺分别,进京 应试并中了状元,两人终成眷属。
愁别离 怨功名
念羁旅 忧重娶
送别途中 临别饯行 惜别叮嘱
分别目送
人物形象
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 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 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 ‚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 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 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 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 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 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 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 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 想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