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学》教学大纲
《陶瓷工艺基础》教学大纲

《陶瓷工艺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陶瓷工艺基础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工艺美术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64 学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56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工艺美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于陶瓷工艺和陶瓷材料的表现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感受不同陶瓷材质材料的视觉表现力,把握不同陶瓷工艺的特性,为陶瓷设计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能熟练运用不同成型方法制作陶艺作品,激发学生对现代陶艺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对陶艺创作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对陶艺的基本概念的了解与掌握并且能够通过陶艺制作流程和基本方法⑴泥条成型方法;⑵泥板成型方法;⑶拉坯成型方法以及传统装饰技法赏析、肌理与质感实验性课堂,感受不同装饰技法的不同视觉呈现,并且结合个人创意造型实现陶艺制作流程的学习。
三、先修课程《立体造型基础》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陶瓷工艺的基本讲解,让学生理解陶瓷制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不同陶瓷材料与工艺的结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陶瓷制作能力。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围绕课堂讲授、理论讲解与技法辅导相结合,同时分小组讨论、影像图片资料分析和市场调研环节来进行。
这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实践环节,必须运用市场调研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考察市场上的不同材料的表现形式。
并且采用示范法、辅导法、名作赏析法等教学方法。
六、讲授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陶瓷工艺的基本概念(2学时)1. 教学内容(1)中国陶瓷的工艺历史。
(2)中国陶瓷工艺的特点。
2. 重、难点提示了解中国陶瓷艺术的起源、发展和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提高学生的陶瓷审美能力。
第二章陶瓷工艺的流程(2学时)1.教学内容(1)陶艺的基础知识与工艺流程;(2)中外陶瓷史与现当代陶艺发展脉络了解;(3)陶艺工具的基本运用2. 重、难点提示对陶瓷工具的认识和理解第三章陶瓷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4学时)1.教学内容⑴泥条成型方法;⑵泥板成型方法;⑶拉坯成型方法2. 重、难点提示陶艺成型技法的基本掌握;单一技法与综合技法的实践七、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陶瓷工艺流程练习(56学时)(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þ验证性¨设计性þ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主要是对陶瓷工艺流程的基本知识了解和工具运用,初步对陶瓷设计与制作流程的认识与理解,以及相关背景的了解,选择两款经典陶瓷成型工艺练习。
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陶瓷工艺学课程编号:16118541学时/学分:40/2.5开课学期:6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建筑材料方向。
本课程主要掌握陶瓷原料、坯体的工艺基础、釉层的工艺基础及陶瓷的生产过程。
熟悉陶瓷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掌握工艺因素对陶瓷产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和基本的实验技能。
能够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分析陶瓷生产中的问题和提出改进生产的方案,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5:掌握材料制备、生产、应用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并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2.2:能够应用物理、化学知识对材料的组成、结构、物相、性能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识别、表达和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4研究:掌握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分析方法、实验设计和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具备设计和开展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4.1:掌握材料制备与加工的方法和相关设备,能够根据材料研究的需求选择不同设备、工艺条件、操作过程,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1.掌握陶瓷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等工程问题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
2.能够理解陶瓷材料的组成、结构、物相、性能以及相互关系。
3.具备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评价合理性、开展实施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点:陶瓷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国内外发展概况,陶瓷材料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陶瓷材料的分类方案;重点:陶瓷材料的分类方案;难点:陶瓷材料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陶瓷材料的分类方案。
陶瓷工艺学

第二章
陶瓷的显微结构及性能
2.1 显微结构概念 2.2 瓷胎的显微结构 2.3 瓷器的性质
2.1 显微结构概念
• 显微结构是指在不同类型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材料组织结构。 是构成材料的组成和制备工艺过程诸因素的综合反应。
• 显微结构分析的任务:
1.根据材料研究和生产过程中原料、半制品、成品的显微结构, 对它们的品质进行评价。 2.通过对材料或制品中缺陷的检测,从显微结构上找出缺陷产生 的原因,提出改善和防止的措施,对生产进行控制。 3.从显微结构和物理化学的基本观点出发,研究设计新材料或中 间产品,以求获得较为理想的显微结构并具有预期优良性能 的材料和制品。 4.研究工艺条件对显微结构形成的影响规律,促使工艺条件更加 合理化,改善材料的使用性能。
3.陶瓷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1陶瓷研究的发展历程
陶器
高铝质、粘土和 瓷土的应用 釉的发明
陶器 传统陶瓷
高温技术 显微结构 分析的进步
原料纯化 陶瓷工艺的发展 陶瓷理论的发展
先进陶瓷 微米级
性能研究的深入 无损评估的成就 相邻科学的推动
纳米陶瓷
3.2陶瓷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 除用于日常生活中外,陶瓷作为结构和功能材料广泛 用于科学技术和工农生产领域的重要性,对此人们仍没有 充分的认识。 • 近年来由于陶瓷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优良性能的陶 瓷陆续出现,对陶瓷的评价也就发生了变化。陶瓷已从以 往处于辅助材料的位置,开始发展为主要材料的位置,出 现很多具有更多实用价值功能的陶瓷材料。 • 例如: 1.比金属优越的力学性能 2.比玻璃高明的光学性质 3.卓越的热学性能 4.奇妙的声学性质 5.惊人的化学稳定性
1.陶瓷(ceramics)的概念和种类
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陶瓷工艺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8131021(二)课程英文名称:Ceramic Technology(三)开课对象:材料物理专业(四)课程性质:《陶瓷工艺学》是材料物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介绍陶瓷体的制备工艺、性质和应用。
(五)教学目的通过陶瓷工艺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陶瓷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掌握陶瓷的制备工艺过程和技术,掌握陶瓷体的显微结构和性质,了解陶瓷在装饰等方面的应用,熟悉陶瓷制品的缺陷及分析方法。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原料、坯料、釉料、显微结构与性质、原料的处理、坯釉料制备、成形与模具、坯体的干燥、粘接、修坯与施釉、烧成与窑具、陶瓷装饰、陶瓷制品缺陷及其分析等几个部分。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 4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绪论 2 2 第一章原料 8 8 第二章坯料8 8 第三章釉料 8 8 第四章显微结构与性质 8 8 第五章原料的处理 2 2 第六章坯、釉料制备 6 6 第七章成形与模具 8 8 第八章坯体的干燥 4 4 第九章粘接、修坯与施釉 2 2 第十章烧成与窑具 6 6 第十一章陶瓷装饰 6 6 第十二章陶瓷制品缺陷及其分析 4 4合计 72 72(八)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和作业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原料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陶瓷原料的概况和分类2 了解粘土的成因与分类;掌握粘土地工艺性质和加热变化;了解粘土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了解我国的粘土原料情况3 了解石英的种类和性质,掌握石英的晶型转化,了解石英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4 了解长石的种类和一般性质,掌握长石的熔融特性,了解长石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5 了解其它矿物原料情况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原料分类一、概述二、原料分类第二节粘土类原料一、粘土的成因与分类二、粘土的组成三、粘土的工艺性质四、粘土的加热变化五、粘土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六、我国的粘土原料第三节石英类原料一、石英的种类和性质二、石英的晶型转化三、石英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第四节长石类原料一、长石的种类和一般性质二、长石的熔融特性三、长石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第五节其它矿物原料一、含碱硅酸铝类二、碱土硅酸盐类原料三、碳酸盐类四、钙的磷酸盐类五、高铝质矿物原料六、锆英石七、工业废渣第六节陶瓷原料的标准化考核要求:1、原料的概述和分类(了解)2、粘土的成因与分类(识记);粘土组成、工艺性质(识记);粘土的加热变化(领会);粘土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以及我国的粘土原料情况(了解)3、石英的种类和性质(识记);石英的晶型转化(领会);石英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了解)4、长石的种类和一般性质(识记);长石的熔融特性、长石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领会)5、含碱硅酸铝类等其它矿物原料(了解)第二章坯料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坯料的类型;掌握坯料的配料的依据2 掌握坯料配料的计算方法3 了解坯料的成形性能4 掌握坯料添加剂的种类、作用教学时数:8学时第一节坯料的类型一、瓷器坯料二、精陶坯料三、其它陶瓷器坯料第二节配料的依据第三节配料计算一、配料组成的表示方法二、配料计算第四节坯料的成形性能一、可塑泥团的成形性能二、泥浆的成形性能三、压制用分料的成形性能第五节调整坯料性能的添加剂一、添加剂的种类二、解凝剂的作用三、塑化剂的构成四、有机粘合剂的性能考核要求:1、坯料的类型(识记);坯料配料的依据(领会、应用)2、坯料配料的计算方法(领会、应用)3、坯料的成形性能(识记)4、坯料添加剂的种类、作用(识记) 第三章釉料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了解釉的作用、特点及性质 2 了解釉的种类、制釉氧化物 3 掌握确定釉配方的依据 4 掌握釉料配方的计算 5 掌握釉层形成过程的反应 6 了解釉的析晶过程、影响因素 7 掌握坯釉的适应性教学时数:8学时第一节釉的作用及特点一、釉的作用二、釉的特点和性质第二节釉的分类、制釉氧化物一、釉的种类二、制釉氧化物第三节确定釉配方的依据一、釉配方的物理化学基础二、釉料配方的配制原则三、釉料配方的确定第四节釉料配方的计算一、釉料的表示方法二、釉式的计算三、釉料配方的计算第五节釉层形成过程的反应一、釉料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二、釉层冷却时的变化三、釉层内的气泡第六节釉的析晶一、釉熔体的析晶二、影响釉熔体析晶的因素三、析晶对釉面光学性质的影响第七节坯釉适应性一、膨胀系数对坯釉适应性的影响二、中间层对坯釉适应性的影响三、釉的弹性、抗张强度对坯釉适应性的影响四、釉层厚度对坯釉适应性的影响考核要求:1、釉的作用、特点及性质(识记)2、釉的种类、制釉氧化物(识记)3、确定釉配方的依据(领会、应用)4、釉料配方的计算(领会、应用)5、釉层形成过程的反应(识记)6、釉的析晶过程、影响因素(识记、领会)7、坯釉的适应性(领会)第四章显微结构与性质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陶瓷坯体的显微结构2 了解釉层的显微结构3 掌握釉层的物理化学性质4 掌握陶瓷性能的控制方法教学时数:8学时第一节陶瓷坯体的显微结构一、显微结构的构成二、工艺因素对显微结构的影响第二节釉层的显微结构一、透明釉二、乳浊釉三、结晶釉四、无光釉五、高温颜色釉六、半导体釉第三节釉层的物理化学性质一、釉的熔融温度范围二、粘度与表面张力三、热膨胀性与弹性四、白度、光泽度与表面硬度五、力学强度与表面硬度六、化学稳定性七、介电性质第四节陶瓷性能的控制一、陶瓷强度的控制二、陶瓷光学性能的控制三、陶瓷介电性质的控制考核要求:1、陶瓷坯体的显微结构(识记)2、釉层的显微结构(识记)3、釉层的物理化学性质(识记、领会)4、陶瓷性能的控制方法(领会、应用)第五章原料的处理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掌握原料的精选方法,了解水的性质对坯料、制品性能的影响2 了解原料预烧的作用教学时数:2学时第一节原料的精选一、原料的精选方法二、水的性质对坯料、制品性能的影响第二节材料的预烧一、预烧的作用二、石英、长石、滑石、工业氧化锌、粘土的预烧考核要求:1、原料的精选方法(领会),水的性质对坯料、制品性能的影响(识记)2、原料预烧的作用(领会)第六章坯、釉料制备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坯料的种类、品质要求2 掌握坯料的制备3 掌握釉料的制备4 了解坯料、釉料制备的主要工序及设备教学时数:6学时第一节坯料的种类和品质要求一、坯料的种类二、坯料的品质要求第二节坯料制备一、塑性坯料制备二、注浆坯料制备三、压制坯料制备第三节釉料制备一、釉料制备的品质要求及控制二、釉料制备第四节坯、釉料制备的主要工序及设备一、原料粉碎二、筛分三、除铁四、泥浆脱水五、陈腐与练泥六、造粒七、熔块熔制考核要求:1、坯料的种类、品质要求(识记)2、坯料的制备(领会)3、釉料的制备(领会)4、坯料、釉料制备的主要工序及设备(识记)第七章成形与模具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了解器形的合理设计 2 了解成形方法的分类,掌握成形方法的选择3 掌握可塑成形的几种方法4 了解注浆成形方法5 了解压制成形方法6 了解成形模具教学时数:8学时第一节器形的合理设计第二节成形方法的分类与选择一、成形方法分类二、成形方法的选择第三节可塑成形一、滚压成形二、旋压成形三、挤压成形四、车坯成形五、其他成形方法第四节注浆成形一、基本注浆方法二、强化注浆方法三、其它注浆成形方法第五节压制成形一、干压成形二、等静压成形第六节成形模具一、石膏与石膏模二、新型多孔模具三、压制成形用金属模四、挤压成形用模具五、等静压成形模具六、模具的放尺考核要求:1、器形的合理设计(识记)2、成形方法的分类(识记),成形方法的选择(领会、应用)3、可塑成形的几种方法(识记、领会)4、注浆成形方法(领会)5、压制成形方法(领会)6、成形模具(领会)第八章坯体的干燥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干燥的作用、过程、收缩与变形2 了解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干燥介质参数的确定3 掌握热空气等几种干燥方法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干燥作用与干燥过程一、干燥的作用二、干燥过程三、干燥收缩与变形第二节干燥制度的确定一、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二、干燥介质参数的确定第三节干燥方法一、热空气干燥二、工频电干燥三、直流电干燥四、辐射干燥五、综合干燥考核要求:1、干燥的作用、过程、收缩与变形(识记)2、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干燥介质参数的确定(识记)3、热空气等几种干燥方法(领会)第九章粘接、修坯与施釉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掌握粘接与修坯2 掌握施釉的方法教学时数:2学时第一节粘接与修坯一、粘接二、修坯第二节施釉一、釉浆施釉法二、静电施釉三、干法施釉考核要求:1、粘接与修坯(领会)2、施釉的方法(领会)第十章烧成与窑具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了解烧成制度与产品性能的关系,掌握制定烧制制度的依据2 了解快速烧成的意义和工艺措施3 了解装窑的要求和方法4 了解窑具的种类、性能要求、制造等教学时数:6学时第一节烧成制度一、烧成制度与产品性能的关系二、制定烧成制度的依据三、烧成制度示例和说明第二节快速烧成一、快速烧成的意义二、快速烧成的工艺措施第三节装窑一、装窑要求二、装窑方法第四节窑具一、窑具种类二、窑具的性能要求三、窑具材质的类型及损坏情况分析四、窑具的制造考核要求:1、烧成制度与产品性能的关系(识记),制定烧制制度的依据(领会、应用)2、快速烧成的意义和工艺措施(识记)3、装窑的要求和方法(识记、领会)4、窑具的种类、性能要求、制造等(识记)第十一章陶瓷装饰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陶瓷颜料的分类、制造、发色机理以及影响色剂呈色因素2 了解釉上装饰、釉下装饰、釉中彩3 了解颜色釉、艺术釉4 了解坯体装饰,了解铅镉离子溶出原因、影响因素教学时数:6学时第一节陶瓷颜料一、分类二、陶瓷颜料制造三、陶瓷颜料发色机理四、影响色剂呈色因素第二节釉上装饰一、彩绘二、贵金属装饰三、光泽彩四、其他装饰方法第三节釉下装饰一、彩绘二、其他装饰方法第四节釉中彩第五节颜色釉一、低温颜色釉二、高温颜色釉第六节艺术釉一、结晶釉与砂金釉二、无光釉三、碎纹釉四、变色釉五、金属光泽釉第七节坯体装饰一、色坯、斑点、绞胎二、镂空、刻花、堆雕三、化妆土四、渗花第八节釉料、颜料中铅、镉离子的溶出一、溶出原因二、影响因素三、降低铅、镉溶出量的方法考核要求:1、陶瓷颜料的分类、制造、发色机理以及影响色剂呈色因素(识记)2、釉上装饰、釉下装饰、釉中彩(识记)3、颜色釉、艺术釉(识记)4、坯体装饰,了解铅镉离子溶出原因、影响因素(识记)第十二章陶瓷制品缺陷及其分析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日用陶瓷缺陷分析2 了解墙地砖缺陷分析3 了解卫生陶瓷缺陷分析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日用陶瓷缺陷分析一、变形二、裂纹三、斑点四、溶洞五、落渣六、粘疤与底沿粘渣七、底足粘脏八、疙瘩与泥渣九、缺泥与磕碰十、起泡十一、针孔与橘釉十二、釉缕十三、缺釉十四、釉面擦伤十五、生烧与过烧十六、烟熏十七、阴黄十八、火刺十九、色脏二十、彩色不正二十一、画面缺陷二十二、饰金缺陷二十三、铅溶出量超标第二节墙地砖缺陷分析一、变形二、裂纹三、夹层四、尺寸偏差五、大小边六、黑心七、色差八、釉面缺陷九、吸湿膨胀性第三节卫生陶瓷缺陷分析一、变形二、裂纹三、斑点四、坑包五、棕眼六、缺釉七、釉缕与釉面波纹八、烟熏考核要求:1、日用陶瓷缺陷分析(识记、领会)2、墙地砖缺陷分析(识记、领会)3、卫生陶瓷缺陷分析(识记、领会)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1、《陶瓷工艺学》,李家驹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日用陶瓷工艺学》,李家驹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陶瓷工艺学》,章秦娟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4、《陶瓷工艺学》,陆小荣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5、《材料科学与技术丛书(第17卷)-陶瓷工艺》,[英]理查德 J.布鲁克,科学出版社,19996、《先进陶瓷工艺学》,刘维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7、《特种陶瓷工艺学》,李世普,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陶艺》课程教学大纲

《陶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绘画本科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陶瓷文化,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对陶瓷的产生和制作有系统的了解。
陶艺是传统美术课程的拓展和延伸。
本学科分“欣赏与评述”和“造型与表现”两个学习模块,欣赏与评述注重通过感受、表达等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造型与表现是陶艺学习的基础,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学生的情感和认知。
由于陶艺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较大的比重。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陶瓷文化,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对陶瓷的产生和制作有系统的了解,结合现代陶瓷创作工艺方式,能够有效的进行设计创作,能对传统陶瓷的创作和现代陶瓷的创作形式进行分析理解, 进行设计创作。
同时能认识到中国陶艺发展的历史和中外陶艺的艺术特点,掌握陶艺的基本技法、造型语言和表现手法。
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通过对传统陶艺、现代陶艺理解和分析。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在陶艺创作和设计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掌握工艺技能。
主要技能有拉坯的训练、用手工及模具成型的方式,装饰、施釉、烧成;系统地讲解陶艺的发展历程、主要风格与流派及其经典的艺术家和作品。
演示并讲解陶艺制作的基本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课程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了解中国陶瓷的产生极其发展规律,掌握传统陶瓷和现代陶瓷之间的区别。
掌握陶艺造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综合运用各种成型方法,丰富造型艺术语言;掌握创造陶瓷的基本条件及如何制作和如何拉坯成型。
课程难点:学生的自我个性的发挥,探索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能够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感受成功和乐趣,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秦锡麟.陶艺技法.上海书店出版社,()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黄焕义.陶艺技法.江西美术出版社,六、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分配表第一章陶瓷概述、绪论、传统陶瓷、现代陶瓷实验一陶艺成型技法1、泥条盘筑成型技法、泥板拼接成型技法、捏塑造型成型技法、拉坯成型技法、模具成型技法实验二陶艺装饰技法、贴塑装饰制作、压印装饰制作、刻花装饰制作、镂空装饰技法5、彩绘装饰技法实验三造型创作技法、创作草图绘制、综合成型制作、施釉技法、烧制作业内容及要求:、内容:陶艺作品、规格样式:平时作业件、考试作业件、时数要求:学时、质量要求:造型、装饰、施釉等陶艺制作流程正确,作品造型美观,制造精细,能够大胆地探索不同的表现手法,作品能够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具有个性和创意。
特种陶瓷教学大纲

《陶瓷工艺学》教学大纲的物理化学变化。
本章难点:配方计算包括由化学组成计算配方,由实验公式计算配方,由矿物组成计算配方,由分子式计算配方,以及更换原料时的重配计算。
可塑泥团的流变特性,陶瓷泥浆的流变特性及影响因素。
矿物煅烧时的变化。
第三章釉层的工艺基础(6学时)3.1 釉料的组成3.1.1 釉的分类3.1.2 确定釉料组成的依据3.1.3 釉料配方的计算3.2 釉层的形成3.2.1 釉层形成过程的反应3.2.2 釉料与坯体的作用3.2.3 釉层的显微结构3.3 釉层的性质3.3.1 釉层的物理化学性质3.3.2 坯-釉适应性3.3.3 釉的析晶本章重点:铅釉,石灰釉,长石釉的主要特性,釉料成分的种类,确定釉料组成的依据,釉料冷却过程的变化,釉的熔融温度范围,釉的粘度与表面张力,釉的化学稳定性,坯釉适应性,釉熔体的析晶过程,影响釉熔体析晶的因素,析晶对釉面光学性质的影响。
本章难点:釉料加热过程的变化,釉层中气泡的产生,釉料与坯体的作用,长石质透明釉,乳浊釉的显微结构,釉的热膨胀性,釉的弹性,釉的硬度,釉的介电性质。
第四章生产过程(16学时)4.1 原料的处理4.1.1 原料的精选4.1.2 原料的预烧4.1.3 原料的合成4.2 坯料的制备4.2.1 坯料的种类和质量要求4.2.2 原料的细粉碎4.2.3 泥浆的脱水4.2.4 造粒及陈腐和真空处理4.3 陶瓷成型方法与模具4.4 生坯的干燥4.4.1 干燥的工艺问题4.4.2 干燥制度确定4.4.3 干燥方法4.5 施釉4.5.1 釉浆的制备4.5.2 施釉4.6 烧成4.6.1 烧成制度的制订4.6.2 低温烧成与快速烧成4.6.3 烧成新方法执笔人:吴任平审核人:李湘祁《特种陶瓷》教学大纲四年制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用36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特种陶瓷》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四年制本科生选修的一门专业课,内容主要包括特种陶瓷生产工艺原理、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等三大部分。
陶艺教学大纲

陶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陶艺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96学时适用对象: 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陶瓷雕刻与雕塑方向)二、.课程的目的:本课程是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陶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陶艺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本实验课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陶艺理论知识和了解陶艺制作过程,为了更深提高学生对陶艺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在实验课所实验各种技法由每个学生独立操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制作技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陶艺鉴赏能力和创作意识,为进一步创作出个性化的陶艺作品打下基础,拓宽专业范围,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内容3.1 课程性质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是职业技能必修专业课程。
3.2 课程任务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的知识和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要正确掌握陶艺制作技法和陶艺装饰技法,创造出新颖别致、具有创造思维的作品来。
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有宏观把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设计人才。
3.3 课程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多了解传统陶瓷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现代陶艺的产生和发展。
并通过对工艺方面的讲解及辅导实际操作,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创造的能力。
3.3.1 通过世界古陶瓷的产生、发展及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对世界贡献的讲解,使学生对传统陶瓷及科学知识能有所了解。
3.3.2 通过对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现代陶艺发生、发展以及在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中定位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陶艺,其现状及学习它的意义。
3.3.3 初步了解陶艺的材料、工具、设备、工艺(包括泥料、釉料、各种成型工具、窑炉、练泥设备、干燥设备、成型、装饰、烧成等)3.3.4 了解传统陶瓷的成型工艺并基本能掌握现代陶艺的主要成型手段:泥条成型、泥板成型、拉坯成型以及陶瓷烧成对坯体、釉料的工艺要求等。
3.3.5 对机械的操作与运用必须向学生讲清楚安全规则后才能进行,同时要求学生能操控练泥机、泥板机、拉坯机、泥条机等基本陶艺设备。
陶瓷工艺学教案

陶瓷工艺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陶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技术。
3.了解陶瓷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和发展。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陶瓷的定义和分类•介绍陶瓷的定义和特点。
•分类介绍传统陶瓷、现代陶瓷、工业陶瓷等。
2. 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技术•理论讲解:介绍陶瓷的制作过程,包括原料准备、成型、干燥、装饰、釉料涂覆、烧成等。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如捏塑、轮盘制作等。
3. 陶瓷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和发展•历史回顾:介绍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如青铜器时期、汉唐时期等。
•国外文化:探讨其他国家的传统陶瓷工艺和特色。
4. 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设计与创作:引导学生进行陶瓷设计创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评价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和展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学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陶瓷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制作工艺。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让他们亲身体验陶瓷的制作过程。
3.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陶瓷的认识和观点。
4.设计与创作:鼓励学生进行陶瓷设计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四、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作品评价:评估学生的陶瓷设计作品,包括创意性、技术水平等方面。
3.学习笔记: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总结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五、教学流程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一节课陶瓷的定义和分类讲授法第二节课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技术讲授法、实践操作第三节课陶瓷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讲授法、讨论与交流第四节课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讨论与交流第五节课作品评价和展示实践操作、讨论与交流注:以上教学流程仅供参考,具体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资源1.PPT演示:包括陶瓷的定义、分类、制作工艺等内容。
2.原料和工具:提供给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所需的陶瓷原料和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工艺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陶瓷工艺学课程类别(必修/选修):选修
课程英文名称:Ceramic Technology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3/3/2.0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化学、物理等
授课时间:松山湖校区/星期二9-11节/3-13周授课地点:6D403
授课对象:公选课
开课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花开慧/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课后停留在教室,对有疑问的同学答疑;上课学生可自由提问;平时学生可到12H301进行答疑。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使用教材:《陶瓷工艺学》,马铁成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09-02
教学参考资料:《特种陶瓷工艺学》,李世普,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2007-08
课程简介:《陶瓷工艺学》属于材料、化工、机械、建工等领域的一门通识课,具有明显通识性、科学性和理论性。
通过学习陶瓷材料的发展史、制备过程、研究过程及最新开发、制备、应用等进展,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形成良好深入思考的能力,提升理工科学生对陶瓷材料的了解、制备、应用,并提升科学、人文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陶瓷发展、制备过程中的基本概况、工艺、设备、原理、发展及其简单计算外,同时提高学生从材料、工程观点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陶瓷的种类、发展史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掌握陶瓷的制备工艺、坯料、釉料、粘结剂的选择,掌握陶瓷显微结构、烧成和窑具,陶瓷装饰、制品、缺陷分析,最新工业发展及应用。
2.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从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中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培养工程意识。
培养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不仅注意到从理论上探索它的可能性,在工业生产中更需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同时应具有探索强化过程及改进设备途径的本领。
二、能力目标:
1.熟悉掌握陶瓷发展史,陶瓷制备过程的基本技术和原理。
2.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地从物质的基本组成、釉料、坯料等角度出发,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中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进取、崇尚科学、探究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意识;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意识,本课程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之间
的关联(授课对象为理工科专业学
生的课程填写此栏):
■核心能力1.具有运用数学和
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
■核心能力2.具有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数据分析、信息综合等能力;
■核心能力3.具有工程实践所需技术、技巧及使用工具的能力;□核心能力4.具有设计工程单元(设备)、流程或系统的能力;□核心能力5.具有项目管理、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核心能力6.具有发现、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7.能认清当前形势,了解工程技术对环境、社会及全球的影响,并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核心能力8.理解专业伦理及社
系(部)主任签名: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