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书法

合集下载

历代书论集萃

历代书论集萃

历代书论集萃目录:1、书论导读1(1)秦汉部分2秦:李斯《论用笔》2汉:崔瑗《草书势》3汉:许慎《说文解字序》3汉:赵壹《非草书》4汉:蔡邕《九势》、《笔论》4(2)魏晋/南北朝部分5钟繇《用笔法》5成公绥《隶书体》6卫恒《四体书势》6索靖《草书状》7卫铄------卫夫人《笔阵图》7王羲之《自论书(传)》8羊欣9王僧虔《笔意赞》10(3)隋唐/五代部分11欧阳询《八诀》11虞世南《书旨述》12李世民《王羲之传论》13张怀瓘《书断》14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20孙过庭《书谱》21(4)宋代部分23米芾《海岳名言》23欧阳修《试笔》24苏轼《论书》24黄庭坚《论书》27赵构《翰墨志》29(5)元/明部分30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30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1祝允明《奴书订》33徐渭34傅山35(6)清代部分36刘熙载:《书慨》36包世臣:《艺舟双楫》37何绍基37李瑞清4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42于右任432、书法述要44书法的欣赏513、学古编534、海岳名言575、笔髓论586、墨影禅心597、寒山帚谈64权舆一64格调二68学力三71临仿四74用料五76评鉴六78法书七81了义八82附录:金石林绪论84 8、广艺舟双楫88原书第一(88)尊碑第二(90)购碑第三(90)体变第四(93)分变第五(93)说分第六(95)本汉第七(97)传卫第八(98)宝南第九(99)备魏第十(99)取隋第十一(100)卑唐第十二(101)体系第十三(102)导源第十四(103)十家第十五(103)十六宗第十六(104)碑品第十七(105)碑评第十八(105)余论第十九(106)执笔第二十(106)缀法第二十一(108)学叙第二十二(109)述学第二十三(110)榜书第二十四(110)行草第二十五(111)干禄第二十六(112)论书绝句第二十七(114)历代书论书论导读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历代中国书法资料汇总(按朝代整理)

历代中国书法资料汇总(按朝代整理)

历代中国书法图片资料汇总下载1.(约前21世纪-前11世纪)夏朝下载地址:/d/a88cddf2b66ce2001e1a7d47f5de507f2c32. (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商代1)张廷济手拓《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全十册2)戍嗣子鼎3)四祀[]其卣4)宰甫卣下载地址:/d/75d22aceebb5fb62a6e44c74987bddb31e43. (约前11世纪-前256)周代西周1)大克鼎2)大盂鼎3)虢季子白盘铭4)逨盘5)齐陈曼簠6)逑盤7)散氏盘铭8)籀文夏小正9)不其敦10)虢叔大林钟11)何尊铭12)静簋13)颂鼎14)朕簋铭东周春秋1)子仲姜盘铭战国1)楚帛书2)郭店楚墓竹简3)马王堆帛书4)秦公簋5)公乘得守丘刻石下载地址:/d/c0eac8c862b7152822368d226068a7a45a79ad8794dfa6014. (前221-前206)秦代1)会稽刻石2)琅琊台刻石3)泰山刻石4)詔版銘文5)瓦量下载地址:/d/ce3d58a48cbc4bf1077df5b2e15e25dd27a030fad14908025. (前206-220)汉代西汉1)帛书周易2)阴阳五行甲篇、战国纵横家3)临沂汉简孙膑兵法4)麃孝禹刻石5)竟宁元年雁足灯铭文6)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新莽1)嘉量铭文东汉1)0143汉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2)苍山画像石题记3)曹全碑4)封龙山颂5)汉孔彪碑(国图藏明拓)6)开通褒斜道刻石7)孔宙碑8)刘胜墓出土文物9)刘元台买地券10)娄寿碑11)孟孝琚碑12)明拓汉《杨淮表纪》13)三老讳忌日碑汉建武二十八年(52)五月14)史晨前后碑15)孙仲隐墓志16)陶洛残碑17)武梁祠堂画像题字18)西岳华山庙碑19)熹平石经20)夏承碑21) 鲜于璜碑22) 杨淮表纪23) 乙瑛碑24)张景碑25)张迁碑26)汉茂陵铜铭27)绛邑长遗爱碑28)君子残石29)缪宇墓志崔瑗(78-143)1) 贤女帖简书1) 永元器物薄张芝(?-约公元192年)1) 二月八日帖2) 秋凉平善帖下载地址:/d/c293acf61a84752193e4cb838e44fcf2aec6. (220-280)三国蜀(221-263)无魏(220-265)钟繇1)贺捷表2)荐季直表3)墓田丙舍帖4)宣示表5)吴(222-280)天发神谶碑皇象生卒年月不详1)文武帖下载地址:/d/0b891eb01b9b99f9b4f63298134508cc3f5f64abbc7d31027. (265-420)晋代西晋陆机(261—303)1)平复帖张华(232-300)1)得书帖东晋曹娥诔辞卷顾恺之1)楷书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1)0348年乐毅论2)0354年洛神赋疑赵孟頫3)0356年东方朔画赞4)0356年佛遗教经5)0356年黄庭经6)长风帖7)初月帖8)此事帖9)大道帖敦煌契帖11)怀仁集金刚经(宋拓)12)懷仁集聖教序13)换鹅帖14)讲堂帖(唐人临,趙孟頫补)15)兰亭序16)临钟繇千字文17)妹至帖18)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一卷19)七月都下帖20)十七帖21)十四日帖22)王谢雨后中郎二帖册23)兴福寺半截碑24)行穰贴25)游目帖26)袁生帖27)远宦帖28)得示帖29)二谢帖30)奉橘帖31)干呕帖页寒切帖33)何如帖34)快雪时晴帖35)龙保帖36)频有哀祸帖37)平安帖38)丧乱帖39)上虞帖40)旃罽胡桃帖41)雨后帖42)瞻近帖王献之(344-386) 1)飞鸟帖2)洛神赋十三行3)明肃府本阁帖第十卷4)新妇地黄汤帖5)中秋帖6)东山帖7)忽动贴8)舍内帖9)十二月帖10)送梨贴11)12)鸭头丸帖王珣(350-401年)1)伯远帖谢安(320-385)1)中郎帖碑刻1)好大王碑2)李缉墓志3)李纂墓志4)李纂妻何氏墓志5)李纂妻武氏墓志6)王建之墓志7)王屳之墓志8)砖文魏晋残纸下载地址:/d/7a97240680c38bc242f681e9f837c32ada316bcdee1071148. (420-589)南北朝北朝1)東魏天平三年造像殘石2)0508年李瞻墓志3)0552年牛景悦造石浮图记4)北魏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5)北魏济州刺史王翊墓志北魏金城郡君无华墓志7)北魏郡中正寇侣墓志8)北魏康王九寿妃墓志9)北魏司马景和墓志10)北魏孙叔协墓志11)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12)犯允造像记13)北凉文书及高昌墓砖14)高昌麴孝嵩墓表南朝南朝梁武帝(萧衍)464年一549年1)异趣帖(台湾王雪艇藏)尚书王筠至节帖沈约1)今年帖其他1)铁山石颂下载地址:/d/c0e9597bf7843e16b1534bc814db54a278bb3585d4f3e1059. (581-618)隋代碑刻1)邓昞墓志2)董美人墓志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3)董穆墓志大业六年(610年)4)苏慈墓志5)尉富娘墓大业十一年(615年)元公墓志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智永生卒年不详1)真草千字文2)兰亭记其他1)出师颂2)妙法莲华经卷下载地址:/d/d3f3685097446a0f3c20be16fabfb431ab0c16d33a81b70610.(618-907)唐代褚遂良(公元596-658)1) 0642年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2)大字阴苻经3)孔子庙堂记4)临王献之飞鸟帖5)雁塔圣教序6)阴符经杜甫1)0759年严公九日南山诗杜牧(803-852)1)张好好诗高闲1)草书千字文国诠1)善见律贺知章(659-744)1)《草书·孝经·卷》墨(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怀素(624—697)1)藏真律公贫道三帖一卷(玉烟堂)2)大草千字文(安思远藏宋拓群玉堂帖)3)绛帖(山西新绛县图书馆藏十二卷本)4)律公帖5)论书帖千字文7)秋兴八首8)自叙帖9)自叙帖(蜀本)10)醉僧贴11)醉僧帖(星凤楼)12)冬熟帖(戏鸿堂)13)高坐帖(快雪堂)14)过钟帖(淳化阁)15)敬空16)客舍贴17)苦笋帖18)律公帖(墨本)19)桑林贴20)食鱼帖李白(701—762)1)爱酒帖2)上阳台帖3)其他李怀琳1)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李隆基1)鹡鸰颂李阳冰1)0759年缙云县城隍庙碑2)0772年般若台铭李邕1)0730年麓山寺碑2)出师表3)久别帖林藻1)深慰帖(秋碧堂帖初拓本)柳公权(778-865)1)0821年蒙诏帖2)0841年玄秘塔碑3)兰亭诗4)神策军碑5)太上洞玄消灾护命经6)王献之送梨帖之后跋帖陆柬之(1045-1105)1)兰亭诗2)文赋欧阳通1)泉南生墓志欧阳询(557~441)1)《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四欧堂本2)0628年兰亭记3)0631年化度寺碑》(敦煌石室翻刻本) 4)0632年黄帝阴符经疑5)0637年虞恭公温彦博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6)草书千字文(戲鴻堂法書,残本)7)脚气帖8)楷书千字文9)千字文10)张翰帖11)心经12)手札10通13)唐书家资料汇编裴休1)圭峰禅师碑孙过庭(约648—703)1)书谱2)0687年孙过庭千字文墨第五本卷)唐太宗李世民(599-648)1)屏风帖2)温泉铭吴彩鸾1)唐韵徐浩(703-782)1)李岘墓志2)李岘妻独孤峻墓志铭3)朱巨川告身薛稷颜真卿(709--785)1)《蔡明远》诸帖2)0746年千字文3)0746年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4)749年郭虚已墓志(41岁)5)0754年东方朔画赞碑6)0757年让宪部尚书表(颜真卿三表帖之三,济南图书馆藏本)7)0757年谢兼御史大夫表(颜真卿三表帖之二,济南图书馆藏本)8)0758年祭伯父文稿9)0758年谢赠祖官表(颜真卿三表帖之一, 济南图书馆藏本)10)0764年争座位帖11)0771年麻姑仙坛记(上海博物馆藏清戴熙跋本)12)0771年小字麻姑仙坛记13)0772后颜真卿湖州帖14)0777年钱塘县丞殷君夫人颜君碑15)东方朔画赞16)多宝塔碑17)郭家庙碑18)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19)清远道士诗20)21)王琳墓志22)叙本帖23)谒金天王祠题记24)竹山堂连名诗帖25)自书告身26)祭侄文稿虞世南(558—638)1)破邪论序2)汝南公主墓志铭张旭(约675-750)1)残秋帖(或以为五代僧彦修《诗牍》)肚痛贴(《绛帖》) 2)断碑千字文3)古诗四帖4)冠军帖5)疾痛贴6)郎官石记开元二十九年十月7)李清莲序(大槟堂法帖一册)8)十五日帖9)心经10)严仁墓志11)肚痛帖其他下载地址:(分两段上传)/d/40391a42d9665bb24f361435c7bde7fa104deb1ecf86501c11. (907-960)五代.李煜1)江行初雪图2)韩干照夜白3)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杨凝式1)0936年新步虚词(国图藏本明拓戏鸿堂帖)2)韭花帖3)云驶月晕帖4)卢鸿草堂十志图跋5)神仙起居法6)夏热帖下载地址:/d/48e2660374aaf9f75c64ad522c858c559e8151827dcac10012. (960-1279)宋代北宋蔡卞1)手札一通蔡京1)节夫帖2)十八学士图跋3)唐玄宗鹡鸰颂题跋4)题听琴图诗5)手札6)其他手札蔡襄(1012-1067)1)各种书迹14种范仲淹1)1043年边事帖(二札帖之一)2)1041前远行帖(二札帖之二)富弼韩绎1)手札黄庭坚(1045—1105) 1)跋苏轼菊说帖(西楼苏帖册二)2)发愿文3)寒山子庞居士诗4)花气袭人帖5)金刚般若波罗密经6)荆州帖7)廉颇蔺相如列传8)辱教蕃侍奉帐9)送四十九侄诗10)题苏轼寒食帖跋11)天民知命帖12)惟清道人帖13)糟姜银杏帖14)致景道十七使君书15)致明叔书16)山预帖17)松风阁诗18)致无咎帖姜夔1)跋王献之保母帖蒋之奇1)北客帖刻石1)山河堰落成记李公麟1)小楷李建中(945-1013)1)1004~8约同年帖2)1008年贵宅帖(原李建中六帖卷之三)3)土母帖李之仪1)手札李宗谔1)手札吕公弼米芾(1051—1107)1)(传)米临《十七帖》2)《捕蝗帖》(疑为摹本)3)1080年阎立本步辇图观跋4)1081约扁舟诗帖(或并入合称砂步诗帖) 5)1081约三吴帖6)1081约砂步诗帖7)1082约寒光帖(乱道帖)8)1087年李太师帖9)1087约论草书帖(张颠帖)10)1088年苕溪诗11)1088年蜀素帖12)1088约叔晦帖13)1092约竹前槐后诗帖14)1094年淡墨秋山诗帖15)1094年粮院帖16)1096年乐兄帖17)1098约春和帖(政事帖)18)1099约元日帖19)1099约参政帖(苏太简帖)20)1100年衰老帖21)1101年向太后挽詞22)1101约长至帖23)1102年弊居帖(甘露帖) 24)1102年褚临黄绢本兰亭跋赞25)1102年来戏帖26)1102年研山铭27)1102年致伯修老兄尺牍28)1102年新恩帖29)1103年韩马帖30)1103年贺铸帖31)1103年晋纸帖32)1103年适意帖33)1103约丹阳帖34)1103约彦和帖35)1104年复官帖36)1106约惠柑帖37)1106约戏成诗帖38)拜中岳命作39)辨法40)捕蝗帖41)参政帖42)陈揽帖(昨日帖)43)褚摹兰亭跋赞44)春和帖45)道林诗帖46)德忱帖47)多景楼册48)恶札帖49)方圆庵记50)离骚经51)临兰亭52) 临沂使君帖53) 書論書54) 蜀素帖55) 岁丰帖56) 逃暑帖57) 吴江舟中诗58) 武帝书帖59) 小楷千字文60)值雨帖61)1101年紫金帖62)1103约致伯充尺牍63)1105年真酥帖64)德忱帖65)葛白帖66)临沂使君帖67) 留简帖68) 珊瑚帖69) 下净名(疑)70) 张季明帖名僧册页欧阳修1)手札2)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3)灼艾帖钱勰1)手札秦观1)手札宋璲1)鄙书帖宋庠1)手札苏过1)手札苏迈1)手札苏轼(1037-1101)1)1069年忽又岁尽帖(西楼苏帖册一)2)1069年十六侄帖(西楼苏帖册一)3)1069年媳妇上问帖(西楼苏帖册一)4)1069年自离乡帖(西楼苏帖册一)5)1070年临政精敏帖(西楼苏帖册一)6)1070年司马亲情帖(西楼苏帖册一)7)1070年走马处书帖(西楼苏帖册一)8)1071年致运句太博帖9)1072年盗贼纵横帖(西楼苏帖册一)10)1072年钱瑭帖(西楼苏帖册一)11)1078年奠文帖(西楼苏帖册一)12)1078年元神帖(西楼苏帖册一)13)1079年祭文与可文(西楼苏帖册二)14)1079年祭文与可文(西楼苏帖册二)15)1080年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16)1080约与可画竹赞帖(西楼苏帖册二)17)1086~93约枳枸汤帖(西楼苏帖册二)18)1087解职补外帖(西楼苏帖册一)19)1087年司马光安葬祭文(西楼苏帖册二)20)1087年昨日先纳帖(西楼苏帖册一)21)1088年烟江叠嶂图诗跋22)1089年斗寒帖(西楼苏帖册一)23)1090年送秦少章秀才帖(西楼苏帖册二)24)1091约菊说帖(西楼苏帖册二)25)1092约春中帖26)1095年节哀帖(西楼苏帖册一)27)洞庭、中山二赋28)黄州寒食诗帖29)桤木卷帖30)前赤壁赋31)天际乌云帖32)1080年啜茶帖33)1083年满庭芳词34)1085年屏事帖35)1085年阳羡帖(廓填本)36)1089~91年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37)1091年跋王齐翰勘书图38)1093年尊丈帖39)1094年令子帖40)1096年致南圭使君帖41)1101年江上帖42)蘇軾-買田陽羨帖苏洵1)手札苏辙1)手札王觌1)手札文彦博1)手札薛绍彭生卒不祥1)上清连年帖2)杂书卷帖曾肇张方平1)手札张即之1)度人经张浚1)1133年谈笑措置帖赵佶(1082-1135)1)1122年《千字文卷》2)草书纨扇3)徽宗蠟梅山禽4)牡丹诗帖5)穠芳詩帖6)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帖7)升元观敕书碑8)夏日诗帖9)祥龙石图10)宣和御书11)赵洁题李太白上阳台12)徽宗文會圖13)闰中秋月帖册14)题郭忠恕雪霽江行圖15)夏日诗帖16)欲借、风霜二诗帖17)张翰帖跋朱熹1)尺牍白玉蟾(葛长庚)1)1226年足轩铭卷陆游1)自书诗卷2)苦寒帖吕祖谦(1137-1181)1)文潜帖秦桧1)1142年偈语文天祥1)1273年木鸡集序2)1273年谢昌元座右辞吴琚1)五段帖2)1189前寿父帖3)急足帖吴说1)尺牍集岳珂(1183-1234)1)郡符帖赵构(1107一1180)1)洛神赋2)1141年赐岳飞批札3)后赤壁赋4)白居易诗卷赵孟坚(1199-1264)1)自书诗下载地址:/d/8734965628e34ca07b661df047f4210fb09284f528a8082613. (1206-1368)元代邓文原1)1299年跋宋人绘会昌九老图冯子振1)冯子振跋赵昌写生蛱蝶图管道升(1262~1319)1)深秋帖(赵孟頫代笔)揭傒斯1)1267年跋陆柬之文赋康里夔1)1331年柳宗元梓人传2)1344年秋夜感怀诗3)奉记帖4)李白古风诗5)手札6)述张旭笔法记7)跋赵文敏道德经8)跋周朗杜秋图9)谪龙说卷吴镇1) 墨竹譜鲜于枢1) 1295年张彦享行状稿2) 1296年韩愈石鼓歌(紐約大都会博物館藏)3) 1299年御史箴4) 1300年归去来辞5) 1301年赠笔工范君用6) 临王献之鹅群帖7) 秋兴诗8) 题汉上衿9) 先茔帖(致白珽)10) 1301年跋杨凝式夏热帖11) 跋蔡襄谢赐御书诗12) 跋神龙本兰亭序13) 七律诗帖杨桓1) 1299年无逸篇杨维桢(1296——1370年)1) 1359年周上卿墓志铭2) 1365年张氏通波阡表3) 城南唱和诗4) 真镜庵募缘疏卷5) 张氏通波阡表巻耶律楚材1) 1240年送刘满将行诗俞和1) 1360年临定武本兰亭2) 1360年临王羲之乐毅论张渊1) 五言古诗帖赵孟頫(1254—1322)1) 《行楷·自题人骑图·卷》墨(重题)2) 1301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行书(大德五年)3) 1303年赵孟頫《楷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卷》(东京国立博物馆藏)4) 1304~5年赵孟頫《行书宗阳宫帖册页》5) 1305年{元}'赵孟頫'《小楷·高上大洞玉经·卷》墨6) 1308年赵孟頫楷书张总管墓志铭7) 1314年赵孟頫《行书万寿曲卷》8) 1318年归去来辞9) 1321年赵孟頫《行书为隆教禅师寺石室长老疏卷》墨(方外交疏)10) 跋李衎墨竹图11) 跋五牛图(重题,又题)12) 趵突泉诗13) 敕藏御服碑14) 道场诗帖15) 杜甫秋兴八首16) 二赞二诗·卷17) 奉答帖18) 惠书帖19) 汲黯传20) 近来吴门帖21) 酒德颂(1316年63岁)22) 李翱七绝诗23) 李长帖24) 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25) 洛神赋26)秋声赋27)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卷28)陶渊明五言诗29)纨扇赋(三希堂法帖)30)王献之保姆砖跋31)为叔亮内翰跋兰亭序32)無逸帖33)昔寻李愿诗卷34)闲居赋35)褉帖源流考36)佑圣观捐施题名记37)致季统山长秘书札38)致晋之札39)致民瞻十札卷40)致鲜于枢尺牍41)致野翁教授尺牍42)致中峰和尙十一札-吴门帖43)朱子感兴诗44)自题双松平远图45)跋钱选《来禽栀子图卷》行书46)1296年赵孟頫《行楷自题人骑图卷47)1298年赵孟頫《行书题陆柬之文赋卷》48)1321年赵孟頫《行书自题墨竹图卷》49)跋《五牛图》50)跋快雪时晴帖51) 跋墨迹本孝女曹娥碑52) 跋王羲之大道帖53) 定武兰亭卷(57岁)54) 二赞二诗卷55) 浮与裹鲊帖56) 惠书帖57) 陋室铭58) 题保母砖帖59) 题陈琳浮凫图60) 题高克恭墨竹坡石图61) 题欧阳询梦奠帖62) 题张僧繇紫茄图轴63) 天下第二泉榜书64) 违远帖65) 昔寻李愿诗卷66) 先可望帖67) 远寄鹿肉帖68) 自题人马图赵岩1)题画诗惟则禅师1)1341年{元}'惟则禅师'《行书·普说卷·卷》班惟志1)草書七絕詩斗方李倜1)跋陆柬之文赋张雨1)行书诗卷下载地址:/d/0dac957f3c4b73537184091171b5585d8b7c0158a0fc900614. (1368-1644)明代董其昌1)1604约方旸谷传2)董其昌《中兴颂》3)濬路马湖记4)千字文5)1617年家训解缙1)自书诗卷宋克(1327—1387)1)行路难王铎1)草书长卷文征明1)山静日长行书卷徐渭1)秋兴八首朱元璋(1328-1398)1)大军帖宋广1)太白酒歌下载地址:/d/634a7fb66d0d002d18b514184dc48b5e91bef5a4afc8b10315. (1616-1911)清代下载地址:/d/4cff5365542b3414719c450c1afa8a75c60f62cf6100000016. (1912-1949)近代下载地址:/d/21dd96272cdb000f396a9447f4d15909794aa4856100000018. 敦煌1)《佛说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经》2)北魏大方广华严经3)北魏写经残卷4)北魏人佛说佛藏经卷5)北魏人佛说生经残卷6)北魏人贤愚经卷第二7)本草残卷8)辯中邊論9)大般涅槃經(27X775CM)公元600-699年代10)大乘入楞伽經(兩個版本)11)大方便佛報恩經12)道教經典13)道行經14)佛頂尊勝陀羅尼經15)佛說灌頂七萬二千神王護比丘經16)妙法蓮華經17)沙洲敦煌二十咏并序18)攝大乘論釋論注疏19)受菩萨戒文20)索紞隶书道德经三国吴纸本30.8 X 20821)唐恪法师草书卷22)唐世说新书卷第六残卷23)因明入正理论后疏24)唐古文尚書巻第六25)唐劉子残巻26)唐西州柳中県高寧郷籍残紙27)英藏敦煌文献下载地址:/d/8cca55b94b90bf73b348a4eb2c3e8396143b111fed46d90b19. 楼兰残纸1)李柏文书2)济白贴3)十六国某人启4)思想帖5)吐峪溝残片6)其他残片下载地址:/d/4e5127863fb3f1ab2c5451b60a350ba131216d54fe52bd0020. 刻帖1){宋}'张斛集'《·鼎帖·》(宋拓,残,又名武陵帖)2)淳化阁帖3)大观帖4)故宫藏邢侗旧藏本宋拓澄清堂帖卷二5)旧拓主本急就章(松江本)6)眉寿堂二王法帖7)明拓快雪堂法帖8)明拓真赏斋帖9)清拓拟山园帖10)山西新绛县图书馆珍藏十二卷本11)宋拓安思远藏晋唐小楷数种12)宋拓武陵帖残本(故宫藏)13)宋拓宝晋斋法帖全十卷14)宋拓群玉堂米帖全15)宋拓郁孤台法帖(上博藏本)下载地址:(分两段上传)/d/ea20f9a14de2c9837664fda81b68e4d484689ae3c4000922 /d/30cc42dae59382164827bea3cdf1aaefd479dec102b3e119。

历代书法名家及其代表作表格

历代书法名家及其代表作表格
恭谨而端丽
梁武帝尝评其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
不详
隶书
《爨龙颜碑》
基本删汰了隶书的笔划形貌,但在点划的穿插布置上,仍留有许多隶书的意味,致使结构倾倒欹侧、长短错落,初看似极稚拙,而细细品
味,却又含有高古浑朴的妙趣。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评谓“若轩辕古圣,端冕垂
裳”。
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三国
皇象
草书
《急就章》
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
窦臮《述书赋》说:“广陵休明,朴直古情,难以穷真,非学可成。似龙蠖蛰启,伸盘复行。”
锺繇
楷书
《贺捷表》
小其楷书笔法和结体上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
西周晚期大篆风格的自然延伸
是西周晚期风格的有效的补充。
金文
《平安君鼎》
《大良造镦》、《高奴权》
可分为东土系、西土系和南土系。此阶段的金文纷繁复杂,但在形式上都趋于笔划的均匀化、结构的合理化。
整体趋于规范化
篆书
《石鼓文》
《诅楚文》
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
他性情颠逸,又好酒,故有“醉僧”、“狂僧”之目。
李邕
行书
《麓山寺碑》《李思训碑》
巧妙化用其楷化、简化特征,为运用于碑版而加以改造,增其点划雄浑之致,拓开间架,耸拔右肩,使点划如抛砖落地,间架似大力开山,开行书的一种面目,形成鲜明的风格特征。
《麓山寺碑》由于碑石残破,笔画显得颇为含蓄,结构稳重,取势欹侧而能紧密,有端谨之

中国书法书体及各朝代作家代表作品

中国书法书体及各朝代作家代表作品

书体的演变和时代(一卜甲骨文----商朝甲骨文为殷商时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上,纪录占卜的结果。

字体很多是象形的,接近于图画。

(—二)、金文商、周朝介于文字与图像之间。

金文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也有人称金文为「钟鼎文」。

、周代所有铸刻的铭文内容多是关于祀典、约契之类的。

(三)、篆书大篆----春秋战国小篆----秦朝大篆:字画较繁,字体较方。

小篆:称「秦篆」。

是秦始皇时期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以方便施政、教化。

(四)隶书----秦、汉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五)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草书分三种。

1、章草:可用于草写奏章上,始于汉初。

2、今草: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偏旁互相假借,成为一般的草书。

3、狂草:到了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将「今草」写得更放纵。

(六)、楷书----三国时完备成形结构搭配匀称,章法形式也随之朗、整齐。

形态平稳、端正。

(七)、行书----晋代以后将楷书、草书,融汇一炉的书体。

功能是快写与简化。

历代书法家及作品秦统一后,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秦汉时期代表作家1张芝的草书《冠军帖》《终年帖》《二月八日帖》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2蔡邕的隶书《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

李斯的小篆《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

隶书简化了篆书的笔画,加上了粗细长短的变化。

产生了横、竖、撇、捺的不同形式。

有名书法家朝代代表作

有名书法家朝代代表作

有名书法家+朝代+代表作
有名书法家+朝代+代表作
2008-03-26 22:43 suxuanQQ | 分类:书画美术| 浏览1441次
555555555555555555~~~~~~~~~~~~`
快呀
有名书法家+朝代+代表作
分享到:
2008-03-26 22:52 提问者采纳
秦汉--李斯——《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唐朝--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化度
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张翰思鲈贴》唐朝--颜真卿——《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文稿》《中兴颂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争座位稿自书告身》
唐朝--柳公权——《神策军碑》
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历代书法
家(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爱酒诗》、《寒食诗》、。

中国书法史课件

中国书法史课件

04时代书家
PART
智永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李邕 怀素 张旭 颜真卿 柳公权 杨凝式
05书论名篇
PART
孙过庭《书谱》 李嗣真《书后品》 张怀瓘《书断》
张彦远《法书要录》
06书坛纪事
PART
楷书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发展,在点画和结体上创造了 多种形式,积累了各种经验,到隋唐终于发展到了极致,出现 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唐书尚法。颜真卿《祭侄文稿》被誉 为天下第二行书。
PART
07备注
隶书又名分书,隶书的草写未脱隶意,被称作章草,张芝变章 草为今草,史称草圣。
四 三国两晋 南北朝
PART
PART
01朝代
三国(魏蜀吴)公元220-公元280年 两晋(西晋东晋)公元265-公元420年 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1年
PART 02书体
魏碑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十国公元902-公元979年
PART 02书体
行书 楷书 草书
篆书
03代表碑帖
PART
《董美人墓志》《苏慈墓志》《龙藏寺碑》智永《千字文》欧阳询《九成宫》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陆柬之《陆机文赋》褚遂良《孟法师碑》褚遂良《雁 塔圣教序》李邕《李思训碑》张旭《肚痛帖》《古诗四帖》怀素《论书帖》 《苦笋帖》李阳冰篆书《颜氏家庙碑》徐浩《不空和尚碑》怀仁《集王圣教 序》柳公权《玄秘塔碑》柳公权《神策军碑》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颜真 卿行书《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
PART 02书体
甲骨文 金文 朱书墨书
玉书石刻
03代表碑帖
PART
甲骨文书法 金文书法 《散氏盘》 《大盂鼎》 《石鼓文》
04书坛纪事
PART

先秦至当代历代书法家、作品及代表作列举一览表

先秦至当代历代书法家、作品及代表作列举一览表
清朝
朱熹
赵孟頫 杨维桢 董其昌
陈献章
沈粲 顾炎武 刘墉 翁同龢 郑燮 傅山
行、 草
真书 行
书 章 草, 隶书 行草 小 楷
行草
草书
行书
行草
行书
行书 篆隶
小 楷
《周易系辞本义 手稿残卷》 《 行草书诗札》 《致彦修少府帖
》 《洛神赋》、《 道德经》、《胆 巴碑》、《玄妙 观重修三门记》 、《临黄庭经》 、独孤本《兰亭
健,气势雄浑。金文可以分为三个
《司母戊》 《大盂
鼎》 《大克鼎》《
金(钟 鼎器 皿)
毛公鼎》 《越王勾 践剑铭》 《虢季子
白盘》 《秦杜虎符
时期:早期 ,这一时期的金文从点 画结构到笔画形象,从章法的布局 到艺术的韵致,都不存在过多的人 工修饰的痕迹,十分自然得体;中 期 ,这一时期金文的格调一变为典 雅平和,用笔圆润,笔画圆浑,尽
十一跋》 《城南唱和诗册 》,《真镜庵募
缘疏卷》 《画禅室随笔》
《东坡重九日 诗》
《自书诗卷》
《千字文卷》、 《重建华亭县治
记碑》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清史稿》
行书东坡游记》 《行书
《行书四条屏》
《郑板桥全集》 《板桥先生印册

七言联》
下笔点画圆润,善用中锋,运 转沉着顺畅,入笔藏锋隐芒, 绝无狂躁之跡;结构稳健典 雅,行气连贯,不刻意工整,
分体现了颜体的风骨。 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 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 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 以“静”、“淡 ”、“清” 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 处。有“浓墨宰相”之美称。 用笔比较奇肆率意,结体比较
宽博开张。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 草,自称〖六分半书〗。郑夑 的书法揉多种书体于一炉,看 似歪七扭八,毫无章法,但却

中国历代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中国历代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王珣

《伯远帖》
自然流畅,俊丽秀雅
陆机

《平复帖》
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




智永

《千字文》
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
贺知章

《草书孝经》
笔力遒健,风尚高远
张旭

《肚痛帖》
《古诗四帖》
潇洒磊落,变幻莫测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皇甫诞碑》
《梦奠帖》
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其笔意,亦非有心为怪,唯象其胸怀,原与俗情违逆,不知有匀圆之可喜,峭拔之可骇耳
吴琚


《云壑集》
《行书蔡襄七言绝句一首》
擅正、草,工行书,极似米芾,而自有峻峭气格
文天祥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
《文山集》.
元代
赵孟頫

《三门记》
《赤壁赋》
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


杨维桢



《城南唱和诗册》《真镜庵募缘疏卷》
《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
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薛绍彭



《云顶山诗卷》
《晴和帖》
时以翰墨名世,善品评鉴赏
朱熹

《蓬户手卷》
《周易系辞本义手稿残卷》
笔墨雄瞻,超逸绝伦
张即之

《大字杜甫诗卷》
《汪氏报本庵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笔圆架方,流动带行
所写碑版甚多,圆转遒丽,世称“赵体”。
明代
唐寅
黄道周
王铎
行,楷
真、草、隶
楷、行、隶、草
《自书联句诗》,《七言律诗轴》
《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续离骚》、《石斋集》等
《拟山园选集》
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
《寰宇贞石图》、《日本访书志》、《平碑记》、《楷法溯源》、《学书迩言》
《石鼓》
清劲秀博之风,使其书法绝无矫揉造作,柔中含刚,宽博疏朗
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
篆刻家



毛泽东
孙中山
郭沫若
楷书,行书,草书
颜字、篆书
颜字、行草书
《自叙帖》、《致吕超》、《论持久战》
孙文《天下为公》卷、遗著编为《总理全集》
《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
《新五代史》、《归田录》、《六一居士集》
深厚朴茂,结体扁平稍肥
凝练有力,结构奇特,行笔曲折顿挫,圆转流畅,沉静典雅,遒劲郁拔
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元代
赵孟頫
真书、行书
《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
用笔方劲刚健,草书波磔多,含蓄少,方笔多,圆笔少
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
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
清代
孔尚任
林则徐
吴昌硕
行书
行书
楷书隶书行书
《石门山集》、《湖海集》、《岸堂集》、《出山异数记》、《人瑞录》
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梦奠帖》
《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文稿》《中兴颂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争座位稿自书告身》
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
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
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楷书四大家之一,字体称为欧体
《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宋辽金
苏轼
黄庭坚
欧阳修
行、楷书
行书,草书
篆、隶、楷、行、草
《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令子帖》《怀素自序》
《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西周金文辞大系考释》
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结体紧密,气象雍容,
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


吴勇
启功
楷书,行书
著有《中华传统老作坊·走近造纸坊》;合编《书法教程》、《中国书法欣赏》、《中国书法通论》
《读红楼梦札记》、《红楼梦注释》、《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说八股》
工书法,尤精草书
《洛神赋十三行》
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
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
《草书状》
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书圣,《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隋唐五代
柳公权
欧阳询
颜真卿
楷书
楷书,行书
楷书,颜体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
秦汉
张芝
蔡邕
李斯
草书
隶书
小篆
《冠军帖》《终年帖》《二月八日帖》
《篆势》 《笔赋》《笔论》《九势》
《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
草圣
魏晋
南北

王献之
王羲之
索靖
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隶、草、楷、行
课程号:82
学号:*********
姓名:***
朝代
代表性书家
书体
代表作品
风格
备注
先秦
刘鹗
甲骨文
侯马盟书
散氏盘
《铁云藏龟》《商卜文字考》《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契刻体与笔写体
宏放雄伟
书风较为谨饬
严肃工整
盟书笔锋清丽,其书法犀利简率,提按有致,舒展而韵律。
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
秀丽、博雅、才气横溢、风流洒脱
小行书山谷诗、行书斗方、小行书横幅、行草扇面、篆书横幅
启功先生是一位成名已久的画家和独具慧眼的文物鉴定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