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报告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报告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报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报告(1)一、问题提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口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胜任力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以及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馈。

最后根据大学生具体要求提出相关建议,来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更好的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

二、调研过程及结果分析(一)调查情况介绍此次数据调查采用的是问卷填写的形式,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总共发布问卷200份,回收196份,有效问卷为189份。

此次问卷的主要调查对象为大三、大四的大学生,专业类别侧重于文科、工科、理科、以及医药类。

(二)调研数据分析1.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看法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概念的认识分为三种:一、开创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比如开店;现在许多文科类的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大学期间进行网店创业包括淘宝店、微商等。

二、开发一项创新项目;这一方面理工生较多,理工生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项目的研发。

三、开办一个公司或企业;大学生创业现象越发普及,大学生也逐渐成为了全社会创业的主力军,在我校就有许多大学生开办公司,其中也获得了一定的程度的成功。

随着创新创业的潮流盛行开来,许多大学生跨入自主创业的队伍中。

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专业类别的不同,创业主体也有一些差别。

文科、理科和工科类的学生较有创业想法,而艺术和医药类的学生有创业想法的较少。

3.大学生创新创业阻力的分析在调查数据里70%的大学生都是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对社会都有着积极地影响;也有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风险大,创业胜任力不足,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这也是大学生不足之处,更是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必要。

科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科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科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改革与实践科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改革与实践一、引言科产教融合是指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紧密结合与互动。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工科人才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科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二、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和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然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之间还存在较大的脱节。

工科人才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差距,这使得他们缺乏创新和创业意识。

科产教融合成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三、科产教融合的意义与目标科产教融合的意义在于加强工科教育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

通过科学研究、产业实践和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政府作为引导和推动科产教融合的力量,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持和资源,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平台,促进教育、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应该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引入实践环节等措施,加强与产业的合作,实现教育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高校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

企业作为科产教融合的主要参与方,应该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资源支持。

与此企业还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四、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与实施为了推动科产教融合的改革与实践,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施。

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还应该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他们与产业之间的联系。

要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变得日益迫切。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一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如何有效地培养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进行研究与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现代社会正处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时代,自动化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研究和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探索基于新工科理念构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切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研究和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研究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促进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分析当前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趋势,以及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提出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揭示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与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跨领域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推动新工科教育的发展和推进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发布时间:2022-11-16T01:12:05.0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7月14期作者:宁晶朱哈南[导读] 地方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和新工科建设的开展,探索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的新方案、新模式、新方法,已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宁晶朱哈南哈尔滨石油学院摘要:地方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和新工科建设的开展,探索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的新方案、新模式、新方法,已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与传统工科教育相比,新工科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卓越工程师。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实践平台;课程体系;高校引言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也应发生一定的变化。

高校应积极了解社会形势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了解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促进学生综合成长,实现为社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的育人目的。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企业家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高层次、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创新式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生产力。

关于创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是做事情的新方法,是一种全方位的技术变革过程,既包括创意转化为改进技术,也包括不断开拓的精神和不断转变的技术思维,既可以是局部的改进,也可以是整体性的系统再造,创新的思想源泉来自观察和学习。

观察和学习使人敏锐,敏锐的心智能够产生理性的质疑,质疑导致问题导向性创新,进而形成科学思想和其应用的技术。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多层次全方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多层次全方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多层次全方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工科建设风起云涌。

在这种背景下,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现状、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路径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工科建设的背景新工科建设是指以工程教育为特色、以工程学科为核心,从工程实践出发,培养具备优秀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新工科建设的理念是发展工程教育,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高等工程教育体制改革。

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化的制造业,这就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也需要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培养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现状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科技研究、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将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锻炼意志,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之一,他们参与的科技成果可能会成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部分,对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科技创新平台不足。

基于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建设的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基于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建设的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具有 创新精神 临的重要任务 , 也是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 养的一项紧迫 任务I 1 1 。 由于科技和教育发 展的基础 比较 薄弱 , 我 国的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 与发达 国家还有很 大的差距 , 这 已成为 我国科技发展 赶超世界 发达 国家的重要制约 因素 。因此 , 培养造就一 大批 拔 尖创新人 才是我 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 展 , 缩小与世界 发达 国家 差距 的关键 因素[ 2 1 。 直以来 , 高校注 重课 堂教学 , 鼓励本科生 参与科研 的有 效机制 比较薄弱 , 不利 于创新 人才的培养 。我 国每年有数 百万

观念。组建师生科技创新创业 团队后 , 以学生 为主体 , 把课堂传 授间接知识为 主的学校 教育环境 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 、 能力为 主的实践教育有机地结 合。 ( 2 ) 有利 于增 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经 过学生直接参 与研 究并最终实现 问题 的解 决 ,这一亲身经历的科学研究过程 , 实 际上使学生在各 门课程 学习中所 获得的知识储备被激活 。 并通 过对解决实际 问题 的探 索性 活动 ,学到许 多科学研究的方法 , 从而提高 了学生 的综合 能力 。大学生的科 研实践 , 有利 于理论 联系实际 . 提高学 生未来从 事科研工作 的素质 和能力 . 缩短适 应社 会和工作 的周期 , 增强 自身的竞争力 。 ( 3 )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激 活创 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的培 养是创造性人 才培养的核心。 科学 研究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创造性 思维的训练过程 . 其 目的不 仅在 于面对实际 中的问题 。 而且可 以通过对实际 问题 的分析和 处理来 锻炼学生 的思维能力 。对科研参 与者而言 , 整个科研工 作的过程就是质疑 、 解疑 、 析 疑的过程 . 也是运用诸多研究 与工 作方法对人才进行综合训练 、 提高创造性思维 的过程[ 3 1 。

工科大学生“双创”教育工程实践模式研究

工科大学生“双创”教育工程实践模式研究

工科大学生“双创”教育工程实践模式研究
郭俊卿;李芳;陈拂晓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24()7
【摘要】基于新时代对工科大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工程教育实践模式改革,提出并实践“学校主导、企业落地、行业引领、保险护航”多方协同的工程实践新方法,即高校具体专业对接创新创业教育新要求,搭建学校、企业与研究所等校内外实践平台,邀请行业学会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论证、制订实践方案,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定制企业、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交通意外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

实践结果表明,新型“双创”教育实践模式提升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郭俊卿;李芳;陈拂晓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双创”教育及“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双创”教育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基于辅导员的视角
3.论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
“双创”教育模式的角色定位4.论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的目标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3-10-26contents •引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创新能力培养优化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新能力成为理工科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实践机会、缺乏创新思维训练等。

因此,探索一种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问题,探究其根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推进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高校优化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实践验证,不断完善和优化培养模式,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其次,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通过专家访谈,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国内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不够灵活等。

同时,高校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国内现状国外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各种创新课程、实践项目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外现状国内外创新能力培养现状1现有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23许多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与管理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模式的研究已成为各国都十分关注的课题。

总结已有关于大学生创业研究成果,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创业教育和实践方面,关于大学生创业模式的研究,一般概括为积累演进、连锁复制、分化拓展、技术风险、模拟孵化、概念创新六种创业模式[1],但这些实质上是对大学生创业形式的划分,缺少实际操作性。

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针对工科大学生这一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创业素质的群体,研究其如何开展创业活动?采用何种方式有效创业?怎么创业?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因此,文章结合我国高校工科大学生创业特点,提出一种高等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新模式,该模式将大学生求知欲强迫切需要科技创业的需求与高等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实践和成果转化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利用大学科技园区作为创业研究的基地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研究,有利于提高创业效摘要:针对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好,专业知识和创业意识强的特点,以工科大学生创业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国外经典创业模式及我国大学生创业特点,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结合高校优势资源,提出一种以技术创新为途径,以科研成果为产品的科技创业模式,并研究其要素构成、各要素关系及其运行模式。

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效率,促进创业成功,进而带动就业。

关键词:创业模式;科技创业;工科大学生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on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trepreneurship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HAO Hong -jun ,MA Jing -yue ,LIU Yang(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students ’features that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goo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is strong ,with engineering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mode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oreign classic entrepreneurial mod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features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resources of university ,following the system engineering ,the author put forward an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tak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way and tak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s products ,and research on the elements of this model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lements and operation mode.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promote business success and stimulate employment.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mod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rt -ups ;engineering students收稿日期:2011-11-03作者简介:郝红军(1960—),女,教授,硕士生导师;马晶月(1983—),女,硕士研究生;刘洋(1987—),女,硕士研究生.第14卷第1期2012年1月Vol.14No.1Jan.,2012文章编号:1008-7133(2012)01-0125-04高校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模式研究郝红军,马晶月,刘洋(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率,增加创业成功率。

1相关理论综述1.1国外经典创业模型的对比分析随着众多学者在创业领域的不断探索,逐渐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创业模型[2]。

这些模型不仅丰富了创业研究理论,而且指导着创业实践。

下面针对高校工科大学生创业群体,分别从构成要素、特点以及应用于工科大学生创业存在的缺陷3个维度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目的是加深对已有创业模型的理解,以便正确应用。

各类模型的比较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各创业模型的核心要素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但各类模型为了应对环境变化,创业要素之间都要进行动态性调整,以适应创业过程的推进,使创立企业成功并可持续发展下去。

此外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高技术创业的模式,例如美国选取了依靠大公司、日本采取依靠小企业、韩国依靠政府推动等方式开创业活动,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功[3-4]。

因此根据我国的创业环境,构建适用于工科大学生创业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科技与管理126第14卷表1经典创业模型3个维度比较分析表创业模型加纳模型(Gartner)威克姆模型(Wickham)萨尔曼模型(Sahlman)蒂蒙斯模型(Timmons)Christian模型Jain模型Zahra-George模型构成要素创业者、组织、环境及新企业创立的过程创业者、机会、组织和资源四个要素人、资源、机会、交易行为和环境要素机会、资源、团队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创业者与新企业是关键构成要素包括行业结构、管理战略和风险投资因素环境、组织和战略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特点描述了一个新创企业复杂的创业动态发展模型把创业者作为调节其他创业要素关系的中枢人包括为创业提供服务或者资源的人是一个创业管理模型,强调动态调整,实现平衡把如何创立新企业、创业流程管理和外部环境看作创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增加了风险投资因素对于战略因素的导向作用将国际创业作为模型的核心缺陷没有体现工科大学生的特点,每个要素包含维度较复杂未能体现高校创业环境,工科学生自身很难独立创业活动工科大学生本身实践经验不足,协调社会关系难度较大工科大学生自身领导等综合能力有限重视创业者作用,忽视高校的主导作用此模型的应用较为复杂,更适用于成熟创业者创立企业对于国内高校工科大学生创业范围较大1.2我国高校工科大学生创业的特点研究工科大学生创业对推动我国创业大潮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着实际意义。

我国高校工科大学生创业具有以下特点:(1)高知识高技术群体创业。

创业者自身素质区别于其它创业主体。

工科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勇气,有热情,尤其是就读于设施、资源、环境优秀的高等院校的工科大学生,更具备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掌握着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有高等院校的科研师资力量做后盾,具备开展创业活动的基本要求。

(2)科技型创业。

创业产品区别于其它创业项目。

工科大学生,与其它大学生的最大区别是要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际研究工作。

高校的科研课题多来源于企业,是市场需求的指示灯,科研成果科技含量高,转化为产品创业,这种创业方式称为科技创业。

(3)高校扶持创业。

高等院校区别于其它创业扶持机构。

工科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市场信息匮乏,资源有限,创业资本少,所以工科大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取得创业成功是十分困难的。

而工科大学生创业最有力的推动者就是高校,高校具有完善的科研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各类学生团体,可以帮助创业者选择创业方向,积累创业资源,研制创业产品,组建创业团队,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创业的土壤。

(4)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准备创业。

科技园区区别于其它创业环境。

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平台。

依托大学科技园区作为创业研究的平台,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创立新企业的相关信息,创业咨询,管理服务等,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研究,有利于提高创业效率,为科技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5-6]。

2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研究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模式2.1系统工程理论概述“系统工程”作为专有名词,自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贝尔电报电话公司首次提出之后,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组织管理技术。

系统工程是以有人参与的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对系统进行分析与管理,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与方法[7]。

系统即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理论研究科技创业模式,基于整体性、动态性和协调性原则构建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模式系统,为实施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科技创业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2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模式系统2.2.1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模式的界定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模式,是一种为在校攻读学位的工科大学生构建的,可以模拟的创业方式。

用以提高创业效率,满足创业者就业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它是指工科大学生群体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利用高校优势资源,发挥专业知识特长,学习期间开始准备创业,以大学生技术创新的科研项目作为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配置创业资源进而成功创办企业,获得销售收入的创业方式[8-10]。

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创业时间和学习时间的矛盾,还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高校作为创业活动的土壤,获取市场信息比较便利,能够有利的帮助工科大学生创业者解决经验和市场信息匮乏的弊病,并且保证产品科学技术含量较高,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下去,取得创业成功。

2.2.2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模式系统的构成要素科技创业模式与其它模型一样是一个动态的创业过程,需要随创业环境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以达到均衡的复杂系统。

不同的是该模式是由高校扶持创业者作为共同创业主体,结合多种创业元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结构,具有复杂性、结构性、动态性和功能性。

其构成要素具体包括两部分,即主体要素和均衡要素。

主体要素是指在创业模型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包括创业者本身和高等院校,这两者处于模型的主导地位,共同作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均衡要素是指模型中起支撑作用的要素,这些要素此消彼长,互相协调,均衡发展,发挥作用影响着创业效率及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