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便村基本概况

合集下载

贵州传统村落-黔东南

贵州传统村落-黔东南

第一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乡则里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谷坪乡银潭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高仟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乡排莫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哨乡翁座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所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上郎德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下郎德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坝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蝉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高场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高兴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青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大稼乡邓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顺乡平甫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岑扣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高青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滚大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归欧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九江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平架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三团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高寅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贡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吝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雷洞瑶族水族乡金城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蚕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冲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登岑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高近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流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寨头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孟彦镇芒岭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高冷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纪登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绍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育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朱冠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述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宰拱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竹坪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永从乡豆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肇兴中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纪堂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纪堂上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堂安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肇兴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平江乡滚仲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兴华乡八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兴华乡摆贝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第二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谷陇乡苗陇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良上乡雅中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报京乡报京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平庄乡平庄村凯空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加镇塘边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柳川镇巫泥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革东镇八郎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久仰乡基佑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久仰乡久吉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太拥镇太坪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太拥镇九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哨乡巫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哨乡反召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寨乡展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寨乡柳富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磻溪镇洞脚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磻溪镇大广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敏洞乡沟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观么乡巫包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镇展福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镇板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镇南省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镇南冬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镇排朗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镇桃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镇登鲁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镇交片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镇展下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小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旧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八梗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黄泡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南宫乡交包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南宫乡交下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南宫乡交密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南宫乡展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排羊乡九摆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排羊乡上南刀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德卷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南尧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革一乡北方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革一乡排生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革一乡西南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方召乡巫脚交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方召乡巫梭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方召乡交汪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孟彦镇罗溪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孟彦镇岑湖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高维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定八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大榕村新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顺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大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水口镇东郎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水口镇花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水口镇南江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水口镇茨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水口镇宰洋村宰直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岑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顿路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归德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旧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上洋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下洋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西迷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宰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雷洞乡岑管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雷洞乡牙双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永从乡九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永从乡中罗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额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寨南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己炭村汉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高西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口江乡银朝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乡四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乡寨高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肇兴上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厦格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厦格上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龙额镇上地坪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新丰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下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大稼乡高孖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平寨乡纪德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化乡高洋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化乡下洋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寨蒿镇票寨村侗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乡苗兰村侗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三江乡脚车村苗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塔石乡怎东村瑶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高良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宰便镇引东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山镇田底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停洞镇架里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岜扒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谷坪乡高吊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雍里乡归林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刚边壮族乡刚边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刚边壮族乡银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榜乡下尧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高华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镇朝利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镇增盈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东朗乡孔明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鸠乡加翁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光辉乡加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虎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教厂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脚猛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干皎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猫猫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长乌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黄里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中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开觉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龙塘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乌尧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北建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永乐镇加鸟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永乐镇开屯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永乐镇乔洛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永乐镇乔歪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永乐镇肖家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杨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乌瓦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乌流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也改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报德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也利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乌迭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三角田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丰塘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乌的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荣防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乌响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排肖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大塘乡新桥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大塘乡掌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大塘乡独南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桃江乡乔王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桃江乡岩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桃江乡掌雷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桃江乡龙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也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方祥乡陡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方祥乡毛坪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方祥乡提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方祥乡雀鸟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杏山镇六堡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龙山乡复兴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镇扬颂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掌布镇掌布村第三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巴结镇南龙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泥凼镇堵德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丫他镇板万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三棵树镇乐平村季刀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重安镇枫香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重安镇塘都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重安镇望坝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谷陇镇平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野洞河镇新华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双井镇龙塘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高酿镇地良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彦洞乡瑶白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柳川镇返排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柳川镇巫库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岑松镇稿旁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加镇九旁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加镇柳基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明镇小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革东镇大皆道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久仰乡毕下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久仰乡巫交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哨乡高定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敏洞乡高坵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观么乡平下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南宫乡石灰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排羊乡大塘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空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南瓦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革一乡江边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革一乡茅坪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老屯乡白土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水口镇平善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绞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洋卫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大稼乡岑桃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化乡俾翁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巨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中华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山镇顶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庆云乡单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刚边乡三联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榜乡党扭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岑丰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东朗乡苗谷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大龙苗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乌高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大塘镇桥港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马路苗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同鸟水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方祥乡平祥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方祥乡水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兴仁镇王家寨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洛邦社区绕河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王司社区新场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玉屏街道办事处水甫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方村乡丙花村者吕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平舟镇乐康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塘边镇新建村打鸟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塘边镇新街村落辉大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新塘乡新营村摆仗组第四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挽澜镇兴农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弼佑镇秧佑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三棵树镇朗利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凯棠乡南江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谷陇镇岩门司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金堡镇爱和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三江镇瓮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茅坪镇茅坪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久仰镇巫溜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方召镇方召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顺化瑶族乡高孖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镇腊洞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口江乡朝坪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忠诚镇定弄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寨蒿镇晚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寨蒿镇乌公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朗洞镇卡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归柳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平阳乡丹江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贯洞镇潘今滚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洛香镇登岜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镇高传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镇信地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镇秧里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美德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谷坪乡留架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庆云镇转珠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鸠镇加学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斗里镇马安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东郎镇党相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羊卡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兴仁镇排佐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一、二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高寨村大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姑挂村姑鲁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行偿村姑八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龙台村王家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牛场村巴卯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排招村排招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甲照村甲照大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蕊抹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摆鸟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达荣村羊告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盖赖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控抗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来术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排抱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排怪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排外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小脑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小昔村党虾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小昔村火烧组。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

岜沙苗寨民族文化资源概述岜沙苗寨位于从江县丙妹镇西南面7.5公里处,村委会驻大寨,海拔550m。

全村位于海拔480m——660m之间,地处山区林地。

全村土地面积18.28平方公里,辖五个自然寨,16个村民组,470多户2200多人,岜沙在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永从、下江两县合并组建从江县前属永从县地。

1952年前从江县玉堂乡第七保。

1953年属新中国建政时属龙江乡,1956年名为“忠诚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属丙梅片,1958年属丙梅公社,名为岜沙大队,1984年8月属丙妹镇,名为岜沙村民委员会。

岜沙苗寨,苗语称“分送”。

“岜(bia)沙”系侗语音译地名,“岜”译成汉语是芭芒草多,“沙”是杉树多的意思,后人将“杉”写成近音“沙”。

岜沙共有五个自然寨。

即养榴(大寨)、岒垃(大榕坡新寨)、养享(宰戈新寨)、养基(王家寨)、嘎香(宰张)。

岜沙地处高山大坡,这里箐黑岭翠,树竹幽深,公路修通近半个世纪,公路两旁山坡仍然浓荫蔽日,楠竹成片,古藤缠树,松涛怒号。

这主要得力于代代村民恪守禁止乱砍滥伐古规民约和禁止车辆到岜沙购买柴薪,只许肩挑出售和人们自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所分不开的。

岜沙人历来都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并且村规民约对林木的保护也作了严厉的处罚规定:如果有人偷伐风水林、棺材木、建房木,除了退脏以外,还要罚三个一百二(即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情节严重的交司法机关处理。

2003年从江县林学会对岜沙风水林中的高、大、古树进行了编号保护。

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观光木等,其中最大的一株观光木株高29米,冠幅33米,胸径1.47米,比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公布全国最大的、位于福建省建瓯市(树高35米,冠幅16.85米,胸径达1.39米)的观光木,冠幅宽近一倍,胸径大8厘米。

岜沙苗寨,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是从江县首批开发的旅游景区之一,也是贵州省政府重点保护民族村寨,2003年被上海《旅游时报》评为中国单身者十大旅游圣地之一,排名在丽江、阳朔、大理之后,名列第四;2006年12月,被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12月,入选由西南大学、国家人文地理杂志社和21世纪人才报社等机构联合评选的“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原生态部落”。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中国传统村落—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岜沙村位于从江县丙妹镇西南面,距县城7.5公里,平均海拔500米,由大寨、岒拉、养享、养基、宰张五个自然寨组成,499户2358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

寨子依山而建,自然风光优美,是贵州省著名的民族旅游村寨。

相继荣获“贵州省历史文化名村”、“贵州省最具魅力的民族村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文化村”、“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原生态部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村”等称号。

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渊源:岜沙的“岜”读(bia),是侗语地名,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

岜沙人自称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

传说很早以前,岜沙祖先因战败被迫离开家园后,逃到黎平府“永克”(苗语)居住。

由于家族壮大,为避免与收留他们的恩人发生冲突离开永克,一边打猎一边寻找新家园。

一天,他们发现一只猎狗浑身湿透粘满满江红,就跟着猎狗找到了有山林有清泉的岜沙定居至今。

为了感谢永克人的收留之情,岜沙祖先把寨子取名叫“分送”(苗语),“分”苗语指的是寨子,“送”指黎平,即黎平过来的寨子。

文化特征:1.岜沙村坐落在山脊及两侧上,远望岜沙掩映在寨头林中,房屋为纯木榫铆结构的吊脚楼,杉木板做墙,小青瓦、杉树皮盖顶,鳞次栉比,宁静与古朴。

为了防火,每户将禾仓禾晾建在村寨周边,禾晾是晾晒糯禾的木架,金秋时节挂满稻谷的禾晾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 岜沙“苗族服饰”保留了传统的靛染和枫染工艺,原始色彩浓郁。

男子身穿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头部四周剃光,头顶挽着发髻,身背腰刀,手牵猎狗,肩扛火枪,“秦晋”武士形象;妇女身着黑色对襟衣,百褶短裙,刺绣色彩鲜明;“成人礼俗”是岜沙独有的传统习俗,即岜沙男孩都要举行“成人礼仪式――镰刀锑头”,如不举行就是百岁逝者,也只能按孩童礼仪埋葬。

3.岜沙传统节日有“苗年”、“开秧门”、“芦笙节”等。

贵州岜沙苗寨导游词介绍

贵州岜沙苗寨导游词介绍

贵州岜沙苗寨导游词介绍岜沙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马岭镇,是中国苗族聚居地和旅游景点之一。

下面是岜沙苗寨的导游词介绍:首先欢迎大家来到贵州岜沙苗寨!岜沙苗寨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苗族聚居地,这里风景秀丽,苗族文化独特,是一处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岜沙苗寨背山面水,四面环山,是贵州黔东南的一颗瑰宝。

寨里有近千户苗家人口,是最典型的苗族寨子之一。

苗族人民多以种植水稻为生,精心设计的梯田是他们的重要农田,让岜沙苗寨具有了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

作为苗族聚居地,岜沙苗寨的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

寨子的房屋大多数是木质结构,保留了传统苗族建筑的特点,屋顶多为“鸟巢式”结构,层层叠叠,形态各异,非常独特。

寨子内部有四通八达的小巷,纵横交错,错落有致,仿佛迷宫一般。

走在这些小巷中,可以感受传统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除了建筑,岜沙苗寨还以悠久的苗族文化而闻名。

苗族人民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服饰,他们崇尚自然,尊重祖先,信仰多神,举办各种盛大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在寨子里,你可以欣赏到苗族舞蹈、歌曲和音乐表演,感受到苗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在岜沙苗寨,有很多值得大家参观的景点。

其中最有名的是苗寨的集市广场。

每逢节日或者重大活动,寨子里的各个村寨会聚集在这个广场上,热闹非凡。

你可以看到苗族人民打扮得衣饰华丽,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现场有丰富多彩的表演和活动,让你感受到浓厚的苗族文化。

此外,岜沙苗寨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景点,就是苗族银饰展示馆。

苗族人民喜欢珠宝和银饰,他们手工制作的银饰精美细致,融合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神秘的宗教信仰,是苗族文化的瑰宝。

对于喜欢户外活动的游客,岜沙苗寨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你可以在岜沙苗寨周围的山里徒步旅行,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你还可以来到寨子里的河流边,体验划船和钓鱼的乐趣;在寨子里还有苗族传统的竹楼,可以让你体验到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岜沙苗寨旅行时尊重苗族人民的风俗和习惯,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保护好旅游景点和环境。

岜独村秀出脱贫“独门绝技”

岜独村秀出脱贫“独门绝技”

岜独村秀出脱贫“独门绝技”作者:刘建华来源:《小康》2019年第28期“岜独村位于上林县西燕镇北部,属于大石山区,资源极度匮乏,基础设施薄弱,没有村集体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是国家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扶贫村之一。

”这是曾经在百度搜索“岜独村”的词条解释,“极度匮乏”、“发展程度低”这些词汇异常刺眼。

2015年精准识别全村482户218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5户86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9.40%。

而今,走进岜独村,只见群山合抱,山下千亩果园收眼底,山上鸡舍牛棚一排排。

正是脱贫攻坚大决战,让岜独村的命运发生了彻底改变,2017年底就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成为“芒果村”“蛋鸡村”、脱贫“明星村”,目前正朝着“旅游村”转变。

卢英光年轻时曾到城里从事建筑工作,2014年下半年,他毅然回乡竟选并当上村支书,还参加粤桂扶贫协作培训,成为一名致富带头人。

从他当选那时起,村党支部便开始想办法,要让岜独村发生改变。

2015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岜独村迎来了强有力的后盾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有首任驻村第一书记柏挺。

新鲜血液带来新观念、新力量、新思路,这无疑助到卢支书一臂之力。

从此他俩拧成一股绳,开始把发动党员带头发展产业作为突破口。

为寻找合适的产业,几次到外地考察,请教专家,反复对比,决定不走寻常路,最终选定了四季蜜芒产业,该品种倒季节开花结果,经济效益好,气候土壤还适合本村种植。

品种选定了,村民还是疑虑观望,村党支部就发动全村党员率先带头种植,并采取党员“一帮一”“多帮一”的结对帮带形式,将土地并块互换,土地平整,把小块并大块,实行统一指导,各组各户负责,带领全村群众发展四季蜜芒种植业。

2016年全村就种植了1200多亩,为群众增收全村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种植了2年多后,芒果产业已辐射带动503户农户实现增收,占全村农户的94%,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8户。

今年全村有1700亩四季蜜芒要挂果,每亩挂果大约是400公斤。

贵州村ba的解说词

贵州村ba的解说词

贵州村ba的解说词
摘要:
1.贵州村ba 的背景介绍
2.贵州村ba 的特色和亮点
3.贵州村ba 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贵州村ba 的保护和发展现状
5.贵州村ba 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前景
正文:
贵州村ba,位于我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侗族村寨。

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侗族文化的活化石”。

贵州村ba 以其特色的侗族建筑、风雨桥和鼓楼等闻名于世。

其中,侗族鼓楼是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贵州村ba 还有着世代相传的侗族歌舞、侗锦织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欣赏。

贵州村ba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其侗族文化传承已有六百多年。

这里的侗族村民世代繁衍生息,保留着独特的侗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作为一种典型的侗族村寨,贵州村ba 见证了我国侗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贵州村ba 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一方面,对村寨的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保护和
传承;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如今,贵州村ba 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为我国侗族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贵州村ba 将继续致力于保护和发展侗族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芭莎苗寨资料

芭莎苗寨资料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贵州从江芭莎苗寨资料1.芭莎苗寨属贵州省从江县,岜沙村是从江县丙妹镇最大的行政村,全村土地面积18.28KM。

岜沙村也是目前从江县苗族人口最集中的村寨,全村共辖4个自然寨,373户,2109人,居民全部为苗族。

岜沙村位于从江县西部,距县城7。

2.岜沙人崇拜古树、太阳,家中人畜不安,生活不顺或天灾人祸都要到寨头大树下烧香祈祷,把树木当神祭拜,保护树木成为岜沙人必须遵守的习俗。

岜沙村寨周围古树参天,植被良好,环境幽静,风景优美。

3.当地苗族服饰,全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的土布。

男人蓄长发、束辫,挽于顶。

岜沙男子服饰、裤管肥大,腰佩长尖刀,习于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目前是国家批准的唯一可以使用枪支的民族。

4.妇女盛装尤为精美,佩戴银项圈、手镯等银饰物,衣裙上绣剌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

岜沙妇女手工纺织、刺绣和蜡染,工艺十分精湛.5.岜沙民居全为干栏式木屋,木板为墙,树皮作瓦,别具特色。

主要节日有“开秧门节”、“芦笙节”、“秋千情人节”和“过苗年”等。

岜沙青年男女皆能歌善舞,情歌缠绵动听,酒歌、拦路歌豪迈奔放,古歌朴质厚重,各具特色。

6.他们奔放、热情,数百年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朴生活。

人与人之间关系平和,没有狡诈、怀疑与占有的心机.7.芭莎人喜好的枪,是一种射程只有20多米的火药枪。

自古以来,他们的枪就是黔东南州黎平县贯洞、龙图等地的师傅打造了送货上门的。

岜沙人特别珍惜老枪,谁如果有老祖父、曾祖父留下的枪,就像拥有传家宝一样地被枪手们羡慕不已。

8.岜沙人的火枪却受到特许,80%以上的人户拥有持枪证。

中国最奇特的村庄

中国最奇特的村庄

中国最奇特的村庄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48期我们国家有着非常大的领土,所以也有数不清的村庄,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有一些村庄因为非常奇特,而吸引了非常多的人前去游玩。

脸盆村在江西省婺源县,有一个典型的徽派建筑村庄,这个名叫菊径的村庄非常独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探访。

站在村对面公路旁山腰上,俯瞰村庄全景,就像一个大大的圆形脸盆。

村中石板路环抱村庄,路和路相围,堪称“中国最圆的村庄”。

洞穴村中国最后穴居部落贵州省紫云县中洞苗寨,经国家旅游局考证,是中国乃至全亚洲的“最后洞穴部落”,现在还有21户人家住在洞里,形成一個自然村落。

这个神秘的中洞苗寨部落就是在山洞的中部地段,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让他们难以放弃世外桃源式的生活。

巨石村云南宝山石头城,百余户纳西人家聚居在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大岩石上而成自然村落,三面均是悬崖绝壁,猿猴也难攀爬上来。

整个石头城唯有南面一道天生石门可出入,关上城门就成了万无一失的安全岛。

悬崖村“悬崖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海拔在1400米至1600米之间。

从山底的勒尔村小学到山顶的村庄,村民和学生需要顺着悬崖攀爬17条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

2017年2月,藤梯已经被用钢管搭建的钢梯所取代,钢梯两旁还焊接了扶手,比起藤梯的惊心动魄。

这条钢管路走起来让人踏实安心许多,这些钢管牢牢焊入悬崖。

八卦村诸葛村,又名八卦村。

位于浙江省兰溪市西部18公里处,有330国道途经该地。

诸葛八卦村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

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

渔排村福建省宁德三都澳,浩瀚无垠的大海上,有一个村庄在漂动,来自五湖四海的8000多人在这里投下10多万个网箱,搭起成片的木屋,形成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

所有的房子都是建在渔排上,人们在这里吃穿住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岜便村基本概况
概况
【地理位置】岜便村位于岜饶乡政府所在地(橙子坪)东北角,距乡政府所在地15.3公里。

东北部与镇宁县简嘎乡接壤,东南部与镇宁县简嘎乡下寨央组隔河相望,西北部与本村云组、云盘村连刀土组连接。

镇宁县简嘎乡隔河相望
【村区沿革】2006年,成为岜饶乡辖区岜便、下云两个行政村,2007年8月,开展村级整合两村合并为岜便村。

【村区划分】岜便村有岜便、纳怀、下云、花拢、黄纳木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居住布依族。

【人口】2011年末,本村总户数298户,总人口1518人,有流动人口43人。

总人口中,男性797人,女性721人。

全村共有37名党员.
【面积】全村国土总面积25.3平方千米,荒山荒坡15公顷,耕地面积111.3公顷。

其中水田面积102公顷,旱地面积13公顷;林地面积814亩。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本乡属咔斯特地貌,海拔在524左右,地势山高坡陡、起浮不平。

【气候】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降雨量1334.7毫米,年均气温17.6℃,无霜期在290—300天左右,清水江插边而过,气候温和,终年适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5个自然寨可以一年两熟。

【自然灾害】主要灾害有:洪灾、旱灾、山体滑坡等,洪灾主要发生在5月至7月,给全村人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经济概况
【农业】耕地面积78.2公顷,人均0.12公顷。

其中水田面积32.1公顷;旱地面积29公顷,林地面积9.2公顷。

蔬菜种植面积200亩,小麦种植面积1200亩。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

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核桃、板栗、桐油籽、蔬菜。

畜牧业以猪、牛、鸡为主。

【林业】种植按树538亩,退耕还林962亩,林木覆盖率54.3%。

社会发展
【教育】全村有完小2所,2011年秋季学期共有教师8人,共有在校学生213人,升学率为100%。

【社会保障】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6户,享受人数523人, 年发放低保金1328468元,农村五保8人,年发放五保金10136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户,享受人数8人, 年
发放城低保19058元,参战人员和老复员军人12人,共发放抚恤金43370元,孤儿3人,年发放孤儿补助金34560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6至59周岁)率达53%,60周岁以上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率达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以上,截止2011年末,医疗救助人数达121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146962元。

基础设施
【学校建设】截止2011年末,已建成绒春、坡架、上长冲、岩脚坪、岜饶村、岜便、三角田、九年制学校、云盘、下云10所学校教学楼。

【公路建设】维修橙子坪至坡架、橙子坪至云盘村、岜便村,橙子坪至岩脚坪水毁公路,全乡通村公路率达100%,通组公路率达94%。

建成水渠4条,串户路4个自然寨,岜饶组、边坝村橙子坪道路硬化,人畜牧饮水17个组,通乡油路正在实施,已建水窑20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