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题卷及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题卷及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题卷及答案解析201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考时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共36分)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谜语文化渊远流长,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是我国汉文化的璀灿明珠。

谜语主要按指示物(或/和)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

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

民间谜语除少量的字谜外,大都以事物的外表特征入谜。

谜面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抽象画/形象化)手法拐弯抹角地描绘事物特征,①。

他们的谜面一般是合辙押韵的歌谣,语言通俗,朗朗上口,适合(传诵/传颂)。

灯谜,又叫“文虎”“灯虎”。

猜灯谜要着眼于谜面上文字的几个属性。

灯谜的制作利用了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组合、摹技相形等②,通过会意、别解、假借、用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和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扣合。

比如以“花生”为谜底的灯谜谜面是“木兰之子”。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渊远流长拐弯抹(mò)角B.引申蕴(yùn)含C.隐晦曲(qū)折璀灿D.朗(láng)朗上口着(zhuó)眼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或、抽象化、传诵B.和、形象化、传颂C.和、抽象化、传颂D.或形象化、传诵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②音、形、义变化的特点B.①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义、音、形变化的特点C.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义、音、形变化的特点D.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音、形、义变化的特点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B.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

山东省济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山东省济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山东省济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最新)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质量监测试题(一)(扫描版)

(最新)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质量监测试题(一)(扫描版)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质量监测试题(一)(扫描版)长春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1.【参考答案】A(3分)【解析】A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分析错误,“教育”与原文所说内容不符。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

2.【参考答案】C(3分)【解析】结合原文看,韩愈的言论论证唐代教化先行而刑罚居后,朱元璋修订《大诰》和《大明律》两个论据是用来论证明朝严刑治国同时德化天下。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参考答案】D(3分)【解析】断章取义,以部分代整体。

“必须以德化民”不够全面,结合原文,应该是“以法治国与以德化民相结合”。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4.【参考答案】B(3分)【解析】“交代情节发展的走向”属于过度解读【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5.【参考答案】(6分)①第一次呼喊:内心情绪的释放。

在家中不被重视的压抑,进入林子的喜悦,青春的躁动,这些情绪都寄托在了这呼喊中。

②第二次呼喊: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向往。

“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

”意味着她对自我的存在进行着寻找:“大树林子绿蒙蒙,多宽敞啊”暗示了她对自由的向往。

③第三次呼喊:对爱情的渴望。

“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由此可见二兰子渴望着对方的回应。

(答出一点给2分,三点6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

6.【参考答案】(6分)观点一:好,①故事发生在林子深处,人物活动场景设定在树林深处,是小说情节展开的重要背景。

②林子生机勃勃,自然原始,有助于衬托二兰子充满青春激情、单纯美好的形象特征。

③林子象征爱情的萌动、生命的张扬与作者表现青春悸动、凸显人性之美、彰显原始生命力的主旨吻合。

④林子有一种生命的自然美,更有一种未知的神秘美,文章更有诗意。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 版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 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品经济以货币为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

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除了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如界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之外,最重要的手段是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

中国帝制时代大多数时期,政府控制货币的制作、发行、各币种比价。

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包括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

这是帝制体系与商业长期共生的基础之一。

但货币既被政府权力牵系,更由经济本身左右。

即使集权专制的政府,也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一般说来,商品经济愈发达,货币运行控制的复杂性愈高;市场开放性愈强,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力愈弱。

明代以前,铜钱、纸币、白银皆已经作为货币使用,但相关的理论皆不甚透彻,很大程度上处于经验的水平。

明前期参酌前代经验和政府需求,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以铜钱为辅币运行,通过货币较大程度地控制社会财富。

此种企图,盘剥社会的幅度过大,遭遇市场和社会抵抗。

各种诉求博弈的结果,出现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伴随政府强行保持的少量纸钞有限法偿的局面。

政府在货币流通领域地位的弱化,实际上部分消解了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强控制,扩大了市场本身的自由度。

稍后,大量域外白银进入中国,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贵金属货币一般比铜币能够支撑更活跃的商品经济。

但是明代的白银货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而是以银块的形态作为流通货币进入市场,所以,白银在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作用的同时,通过摆脱政府铸造与发行过程,严重瓦解了帝制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

岳阳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岳阳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岳阳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它的发展及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起源于唐初。

清乾隆时期,湖北黄梅县一带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

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

但作为地方剧种,黄梅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念白及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情反映的也是老百姓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

黄梅戏中经常演出的大本戏,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很少演出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的剧目。

黄梅戏长期以来局限在安庆地区以及安徽其它地区范围内演出,这也局限了眼界和视角。

黄梅戏的传承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首先,在形体语言上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吴亚玲主演的《墙头马上》,就在形体语言上做了很大突破,这出戏把舞蹈和戏曲程式经过精心提炼,二者融成一体,戏中人物形象达到了现代古典艺术的审美高度。

《墙头马上》的成功,使我们相信:形体语言的拓展与解放是可行的,甚至是必须的。

当然,在借鉴的同时,也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剧种本身的特点,而应当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所以,黄梅戏在继承的同时,需要学习借鉴,与时俱进,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完善的艺术体系,从而向更高的艺术领域迈进。

其次,要创新运用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感官盛宴。

近些年来,大量的高科技声光电产品运用到舞台上来,这奠定了灯光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光把环境和人物照亮,更把人物立体化、背景生活化,为舞台美术增色添彩。

舞台灯光在戏剧舞台中有了思想,起到了刻画人物、转换时空、渲染气氛的作用。

新创作的3D版舞台剧《牛郎织女》正是一部集声光电于一体的视觉大餐,为黄梅戏舞台艺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试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18.1)选择题(26分,第3题2分,其余每题3分)1.B(A.摩挲suō;C.削xuē铁;D.谐调—协调)2.C(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3.B(问号错误)4.A(B.语意重复,去掉“将”;“首飞”缺主语。

C.“分享”的“空间”与“房屋和场地的出租”搭配不当。

D.“寻觅到”后加“与”)5.示例:微公益指普通人用寓善于乐方式参与的、将微小的爱心汇集并形成很强利他性的社会力量的活动形式。

(句式1分,内容2分,包括:寓善于乐方式参与、利他性、微小的爱心汇集、普通人或草根)6.示例:他把门打开,请进清晨的阳光,迎进柔和的缕缕清风,他静静地靠在低矮的门前,看着露水从草尖轻轻地滑落,听着花开的声音,偶尔听着风“簌簌”地吹过门前的树,叶子点头致意,轻快地招手。

此刻,他多么幸福呀!可是他此刻只能躺在病床上。

(要求扣住“希望”“门口”“早晨”“阳光”“草”等词语描写。

“门口”“早晨”“阳光”“草”2分,“希望”原因2分,拟人手法1分,语言连贯形象1分。

不用第三人称写,扣2分)7.B(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并不意味着能看到任何地方)8.C(A.是射电望远镜实现的。

B.构想已随天眼的构成而渐成现实。

D.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9.①观测范围更广,观测角度更灵活。

②信号捕捉更深远,探测对象更高端。

③测控能力得到提升。

④应用价值更高。

(4分,每点1分)10.①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

②写出乌镇江南水乡迷蒙、清幽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情感基调。

(4分。

每点各2分)11.(1)写出木心的画具有空灵飘渺的特点,是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2分)(2)写出了他与黑暗的抗争,表现了他用多种艺术形式坚持信仰、保持纯净的品格。

(2分)12.①是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体现,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抒发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③使读者感受到木心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就的精神力量。

河南省2019届高三第一次教育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答案]

河南省2019届高三第一次教育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答案]

河南省2019届高三第一次教育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答案]2019届高三第一次教育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中国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巫起源说是其中之一。

中国文明以农耕文明起家,巫就成了中国文化的母胎。

在一个无法迁徙的农耕部落中,如何消融自然的变化所引起的恐慌,就是这个群体顺利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

人类社会要通过一系列反复的宗教节日与自然发展取得协调一致,“在庆祝节日时,人类社会积极地参加进了季节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宇宙危机中”。

在顺利度过这个宇宙危机的仪式中,巫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他是宇宙危机以及协调危机仪式中的唯一解释者,他阐发着来自宇宙自然之神的意见以及宇宙危机协调的效果,他的阐释决定了部落是生活在希望还是恐惧中。

在氏族部落时期,巫是部落的领袖,因为通神而为大家信服崇拜,享有崇高的权威。

巫即是萨满,在满语中是智者,也就是拥有智慧的人。

但是此智者非希腊之智者。

希腊智者运用理性和知识,找出对方的逻辑漏洞,在辩论中取胜。

萨满则相反,他的智慧不来自理性和经验,而是来自神灵的启示。

萨满通过一种类似舞蹈的仪式,使神灵附在自己的身上,此时萨满和神灵即为一体,萨满说的话就是神灵的启示。

巫如果想成功解读危机和灾难,在部落平民的眼中,就必须看到危机被解决的实际果效,如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

如果巫身上仅仅是无理性的疯狂,显然无法实现这么重大的功能。

2019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70分)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

《景德传灯录》有这样的记载: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然而“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

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

宰我觉得守丧三年太长了,孔子申斥宰我“不仁”,丧礼之所以规定守丧三年,理由就在于一个“安”字。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

《论语》也谈到“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

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

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

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其放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第I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像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

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

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

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

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

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

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

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

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

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

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

诗要自己“跑”出来。

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

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

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

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

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

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

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

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

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

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吟诵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 吟诵是一种律动,它先于文字。

诗人需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

只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才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的。

C. 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文字不同。

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变化了,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

D. 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

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声音的高低快慢。

但是据其变化,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两段首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前提做了具体的论述。

B. 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 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D. 文章围绕“吟诵”,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

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利于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和感应,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

B. 中国吟诵最初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是单音独体。

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音节,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C. 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

它需要根据个人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吟诵出来。

D. 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

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这一工作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答案】1. B 2. D 3. A【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A项,结合文本内容“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分析,“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表述绝对。

C项,结合文本内容“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分析,“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错误。

D项,“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于文无据。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D项,“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分析错误。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结合文本内容“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

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分析可知,“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分析不当。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爷父子肖建国爷父子,捣蛋铺子。

这是地方俗语。

捣蛋,对着干,谁也不服谁。

老耿和小耿就是这样一对父子。

比如,大伙儿选小耿当村支部书记,老耿首先不同意。

老耿小于,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

饭菜一端吃狼吞虎咽。

还得历练历练。

大伙儿先一愣,后哄笑,认为老耿幽默,欲擒故纵。

小耿在多数人的支持下当了书记。

前任书记——老耿,退下来,当了委员。

老耿是孤儿,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在丛林里出生入死,立过军功。

選伍后本来安排在国营单位当一把手,但老耿倔,偏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心甘情愿地做了几十年的小村官。

轮到儿子从都队复页,老耿才感觉自己实实在在地老了。

看着依旧破落的村子,老耿对小耿说,留下吧,帮帮大伙儿。

没有乡亲们当年的施舍,我早就饿死了,也就没有你,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家。

没想到,这次老耿竟然不同意他当书记。

小耿气,不理老耿。

老耿没事一样,瞅空就对小耿指点这指点那。

“学校的国墙裂了,娃们都是一群踩死蛤蝶踢死的主,要赶紧修修。

”“夏季就要到了,河堤要加固,万一有个闪失,损失就大了。

”说:村东头老党员——也就是你贺大爷病了,已在床上躺了三天,你要去看看……小耿烦了,反问道:“到底我是书记还是你是书记?”老耿也不示弱:你是书记,可我是你爹。

爹大书记大?书记再大,也得听爹的话。

小耿问得冲动,老耿回答的痛快。

小耿无言,起身就走。

气归气,老耿的话小耿还是照着做了。

学校砌国墙,他时不时都过去看看。

给工人发一遍说要保证质量,孩子的事,不能闹着玩。

工人们拍着胸脯保证,这墙要是砌不牢,提头来见。

河堤加固,他第一个扛着铁锹到现场,这里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工挖土方。

他一捋袖子,干。

工地上一片欢腾。

贺大爷病重,他率支部成员一起去探望,感动得贺大爷泪流满面。

春夏秋冬,一晃五年过去了,他赢得了群众极好的口碑。

然而他却没有得到任何重用和提拔。

先是镇里公推一名副镇长,按票数,他第一,然而公布的结果不是他。

和退伍的战友们相聚,他最寒酸。

人家上了一瓶XO,他竟说这黄酒没有自家酿的好,辣乎乎的,没点甜味。

笑得满桌子人喷饭。

已是处级干部的泥鳅意味深长地拍拍他的肩,说,想当官,要会做秀。

这话,让他嚼了又嚼。

进入六月,暴雨连绵。

市里的头头亲自带队到各地巡视防洪工作。

小耿眼前一亮,吩咐村里要准备好二十只木船。

老耿骂他乱花钱,杞人忧天。

“这河堤我天天都在观察,结实着呢。

”小耿只是笑笑,难得一次不顶嘴,只是文代村干部要让村民们进行自救演习。

老耿骂,“神经病!”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天半夜,河堤决了口,洪水铺天盖地涌进村子。

好在村民们都有准备,那边铜锣一响,这边村民们都收拾重要家当爬进小船。

洪水来得快、大,冲倒了七八间房屋,但没有一人受伤。

保住了性命的群众都说小耿有眼力,是个好干部。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耿就成了非常时期的典型人物,受到了头头的亲自接见。

雨季过后,小耿连升三级;给县长做助理。

上任前一天,一直沉漫在幸福之中的小耿才发觉这些天来很少看到老耿。

小耿心里顿时就慌慌的。

他想到了老耿,老耿就出现在他的面前。

赤着脚,喘着粗气,手里还提了一双被泥巴包裹了的解放鞋。

小耿的脸一阵发白,浑身起鸡皮疙瘩。

父子俩对视良久,小耿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耿一字一句地说,“去自首吧,河堤是你挖了才决口的。

不。

你不去,我去。

老耿说着就往外走。

小耿扑通跪了下来。

爹啊,你是我亲亲的爹啊。

你不能把这事沤在肚子里吗?不能。

那我就死在你面前。

你死在我面前,我也要把这事说出去。

否则,我就对不起把我养大的百家饭,就不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就不是你的爹。

老耿说完就往外走,任小耿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流。

(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爷父子,捣蛋铺子,爷儿俩对着干,谁也不服谁”,鲜活的文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点明了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与观念差异。

B. 作品刻画人物很是精彩,耐人寻味。

父与子,同为军人,同为村官,但是他们的人生选择却大相径庭,人格境界也迥然不同,对比鲜明。

C. 本文善用伏笔,“老耿说,这小子,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几句话体现了人物性格,也为小耿后来造假冒功埋下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