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结)新人教版必修4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4.12《苏武传》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12、《苏武传》说课稿【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相关评论(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
冀其终降,以分谤也。
(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
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
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
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
李慈铭《汉书札记》)三、参考译文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讲)新人教版必修4

【讲】人教必修4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一、教学目标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二、教学重点:目标1三、教学难点:目标2四、教学方法:点拨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苏武传》课文鉴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课文鉴赏自从班固的《汉书》问世以后,苏武的英名就反复出现在历代的诗词、散文、辞赋、戏曲、小说之中。
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苏武传》附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李广传》基本上照录《史记·李将军列传》,《苏建传》只有短短几行,而《苏武传》则是班固倾全力为之的。
在《汉书》中,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全文共有十八个小节,外加一个赞语。
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二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第二部分共十二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
第三部分共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赞语主要表彰苏武的崇高品质。
苏武的出使,正当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
匈奴方面先做出友好姿态,把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臣全部放回。
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方面的好意,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派苏武护送以往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回国。
按常情而言,苏武是一个和平使者。
他的出使应该是愉快而顺利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
当时,匈奴恰巧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
谋反者的首领缑王计划绑架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
谋反者的另一首领虞常原是汉臣,他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副使张胜。
张胜没有向苏武报告,私下支持他们的行动。
从国家关系上说,张胜的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使处于理亏的地位。
虞常曾对张胜说:“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可见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爱国。
缑王原是归附汉朝的匈奴贵族,他重新陷没匈奴中是因为汉武帝派他随浞野侯赵破奴去接应左大都尉。
左大都尉是匈奴贵人,他企图刺杀单于降汉。
单于及时粉碎了这一阴谋,并发兵俘获了赵破奴的军队。
这些不愉快的往事,本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而不再重演,但缑王的思想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仍然重复上一次的冒险行动,结果兵败被杀,虞常被生擒。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 教案1人教版必修4(精品教学设计)

《苏武传》备课资料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
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
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
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
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
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
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
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
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
”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
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
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在客观评价人物的过程中,理解苏武的精
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过程】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结】人教必修4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

【结】人教必修4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苏武毫无畏惧。
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
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结)新人教版必修4

【结】人教必修4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苏武毫无畏惧。
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
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预人教必修4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

【预】人教必修4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一、认识作者姓名班固字号籍贯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朝代东汉荣誉成就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
生平简介班固(32——92年),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主要作品《汉书》作品风格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二、文本知识1.《汉书》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
2.课文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3.《汉书》介绍《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人教必修4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苏武毫无畏惧。
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
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看来,苏武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本文形象塑造方面有何特点?①选取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性格。
②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③苏武形象的塑造,也是在一系列人物的对比中完成的。
④运用个性化的语言,生动体现了作为一个汉朝的使者,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汉朝的自信。
4.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写成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参考观点一: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
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
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
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参考观点二: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
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
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
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
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
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
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
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
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三: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
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
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
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
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
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
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
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
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5.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
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
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参考观点: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
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
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
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二、素材挖掘1.回望着汉室的繁华似锦,我凝眸在北海里你那拿着旄节的身影,如此单薄。
经历了多少风霜,多少岁月,你的额上被深深刻画上皱纹,你的鬓角,不知何时已经掺杂了白发。
而你的眸依旧是那般神采奕奕,时刻回望着你的大汉土地。
19年的岁月,你与羊为伴,冰天雪地里,你手持旄节,站成一座流传千古的丰碑。
现在的人们依旧仰望着你,你传照千古的神采,你挺直的腰,每一点都让人很深的敬仰。
我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怀念,你在那里是否安好?一度想踏步走过你生活了19年的荒凉的土地,去感受一下你的艰辛,真真切切的去感觉你的温度。
不知道何时你的身影已经可是梦萦,只可惜跨越了千年的时光,让我们无法越过。
深深的刻写你的名字,在血脉里融入那些风霜雨露,看着荒芜的旷野,深深地凝思着千年之前的你。
2.看到大汉寻你的足迹,我欣慰的泪流,你的大汉王朝没有抛弃你,没有不顾你的生死。
在茫茫的北海,他们一路寻来,你终于回到了阔别19年的家。
虽然妻子儿女已经成为别家的,可你在意的只有你的大汉天下的安康。
青丝出使白鬓归。
你的美好年华被无情的摧残殆尽,你的眉角还是那么坚毅,你的精神依旧那么矍铄。
你没有被流言蜚语击败,你不在意那些讥讽你牧羊的人,你只是安守自己的本分,为天下正义、公道说话。
你的精神让我们后人感慨良多。
静守月光,一次一次洒满眼前的世界,清冷冷的似你的眸子,从历史的缝隙里折射出震撼心魄的感动。
不知道对着星空的呢喃,你是否在听得见?你是否知道一个人在千年之后的今天,在夜空下,静静地怀想着属于你的一切的一切。
时光依旧静静地流走,你的苍颜白发已经在历史的流沙里模糊。
伸手触摸不到你残留的温度,看着清冷的月光,我焚香凭吊,希望你可以看到那袅袅的烟缕,知道我在这里虔诚的怀念。
山高路远,思念不断。
记得你那苍老的面容,一生铭记你的高尚的节操,这一生,知道你的痕迹,不枉来世间走了一遭。
合上书,任记忆在血脉里流淌,一点一点的感受你带来的那些感动,去感悟那些日子里我们应该记得的痕迹,然后怀念这一生的相遇。
青史册中,你的名字依旧,我们依旧仰望你的存在,纪念千秋的你。
3.阅读是是关注人物生存状态的过程。
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为人物这种生存状态进行合理的归因。
有了这一思考过程,人物就不只是“好人”与“坏人”了,对生命的认识也会因此丰富。
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
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
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
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
他是一个痛苦的人。
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