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Word含答案)古典诗歌鉴赏5

合集下载

2017年全国卷二诗歌鉴赏题解析

2017年全国卷二诗歌鉴赏题解析

2017年全国卷二诗歌鉴赏题解析(2017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D(2)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1)B选项内容与尾联赏析无关,D选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是告诫、提醒要以国家为重。

(2)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考查方向(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南宋·洪瑹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从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北京市各区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北京市各区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北京市各区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东城二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千年调①辛弃疾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

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

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

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

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

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④。

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

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⑤。

注释:①本词约创作于庆元六年。

其时辛弃疾因遭谏官攻击,被罢去职,隐居于江西铅山。

②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

③阊阖:指传说中西边的天门。

④此句化用《史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之典。

天帝赏赐赵简子,日后赵简子接连攻城掠地,成为晋国实权派。

⑤末三句借用《离骚》“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句意。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手把青霓”与“霓为衣兮风为马”两句中的“霓”都是“彩虹”的意思。

B.“径入寥天一”中“径”一词写出了词人纵横驰骋,遨游天界上下的自由。

C.“赐汝苍壁”意为“我要将苍壁赐予你”,是词人模仿天帝口吻设想的语言。

D.“嶙峋突兀”意为“气势雄伟的石壁突然出现”,给词人带来了意外与惊喜。

17.本词运用了借助古事,委婉地抒发情感的手法,使作品意蕴丰富,表达凝练。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初到黄州》)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8.①辛弃疾词作描绘出瑰丽神奇的仙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营造出了(仙境名称)这一仙境,并借助诗词曲画等方式暗示了(姓名)、(姓名)等女子的不幸命运。

(3分)②本词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调动想象对神仙世界进行了描写,简述这两首诗词所描述的仙境及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届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菩萨蛮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此词为王安石晚年罢相后回到金陵卜居半山时所作。

(1)这首词上阕哪个字统摄了下阕内容?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水调歌头题剑阁崔与之①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

手写留屯②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蒲涧③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④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注】①崔与之:广州增城人,南宋名臣,时任成都安抚使,组织抗金。

②留屯:驻军屯田。

③蒲涧:在广州白云山。

④旧盟:指作者功成身退,回乡归隐的旧约。

(1)全词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其中四个方面。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词句赏析“怪我旧盟寒”中“怪”字的妙处。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7届高三语文诗歌二轮复习练习(7题)含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诗歌二轮复习练习(7题)含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诗歌二轮复习练习(1)1.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独坐①杜甫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注】①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712-770)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倚杖而坐,孤单落寂。

B.“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写水势变小,江中露出了小块陆地,天空高远,气候清爽,令人心情愉悦。

C.“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

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D.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视野开阔,意境雄浑,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E.这首诗写了作者秋日独坐所见之景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具有和强的艺术感染力。

15.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千峰云起。

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②。

新来莫是,别有说话?【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

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14)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2)请联系作品内容,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对本词作简要赏析。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05古诗歌鉴赏试题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05古诗歌鉴赏试题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05古诗歌鉴赏试题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二、【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三、【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2017年全国卷二诗歌鉴赏题解析

2017年全国卷二诗歌鉴赏题解析

(2017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D(2)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1)B选项内容与尾联赏析无关,D选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是告诫、提醒要以国家为重。

(2)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考查方向(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1)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和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而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辱使命。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含答案)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五
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诗歌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 的画技而做的铺垫。 先看前两句, ‚画工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 ‚貌 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这两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骢 许多画师都画过,每个画师画得都不逼真,暗含玉花骢难画之意。这 是第一层衬托。 再看后两句,这两句是描写真马。 ‚迥立‛ ‚生长风‛ 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 气宇轩昂,暗指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采实属 不易。这是第二层衬托。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 但其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 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 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意思对即可。如有其 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五
鉴赏古诗词时,考生要学会研读标题,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分 析意象,领会诗歌的情趣、 基调以及社会意义;品析意境,在品读诗词 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学会评析技法,在深入理 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加深体会诗歌的特征 和思想感情;联系作者(背景)资料,把握作品主要思想观点、写作风 格,才能知人论世;准确规范地作答,做到答题要点齐全,文字表达恰 当,用语力求规范,准确流畅。
答: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五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第一问 考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考生要指出写到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 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第二问是对景物描写的作用进行考查, 考生一般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在金陵看 到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九条支流就如同九 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 势浩瀚,气势宏大。 这样写,既写出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 歌颂大唐盛世蓄势。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 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 突出诗的主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古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如何理解第二句诗中的“深藏”?答:答案“深藏”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遮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赋予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人格。

2.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答: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解析诗歌的前四句是对边塞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从军的地理位置,还通过“雨雪”“狐迹”“马蹄”这些意象展示了边塞环境的荒凉苦寒的特点。

诗歌最后两句“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抒发诗人赴塞离家之苦,“苍苍”和“别”都用来修饰“路”,不难推知“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宿硖石寺下赵抃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硖石寺有哪两个特点?请各用一字予以归纳。

答:答案高、静。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下醉李商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诗人的“醉”?请简要概括。

答:答案酒酣寻芳,倚树沉眠,持烛赏花。

5.(2014·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答:答案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

要抓住诗中表现“暮春”的意象来分析。

“芳事阑珊”“落花”,表明花儿开始凋谢,是暮春;“三月”,暮春时间;“柳绵飘白”,“柳绵”就是柳絮,春末特有景物;“东风”即春风,东风已老,可见是暮春时节;“子规”即杜鹃,它会在春末啼叫着“不如归去”。

6.阅读下面两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湖杂诗十四首黄任其一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其二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裙。

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

这两首诗有相同的结构层次,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揭示。

答:答案都是先描写西湖景色,后抒发感慨。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简要概括此诗主旨。

答:(2)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围绕“惬”字布局谋篇的。

答:答案(1)全诗描写鲁山山行的情景,表现了鲁山深秋山景的雄奇深幽,也表现了作者爱好大自然风光的情趣与山行的惬意。

(2)首联点明“野情惬”,统领全诗。

中间两联都是写景物之美,表现心中之“惬”。

尾联以虚写实,更表现作者意外之“惬”。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①韩元吉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

多少梨园②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惟有御沟③声断,似知人呜咽。

注①好事近:“近”与“令”“引”“慢”等均属词的一种调式。

凝碧:王维为安禄山所拘,曾赋《凝碧池》诗。

②梨园:唐明皇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

后泛指演剧的地方。

③御沟:皇宫水沟。

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答案(1)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想要抒发而又不能抒发的无限苦痛的情绪。

(2)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

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注]司马光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

本诗作于此时。

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答案本诗结句以景结情,融情于景,意蕴深涵。

以春雨过后野草蔓生之景象描述,既流露出大好春光消尽的烦恼以及被贬退居后生活的压抑,又有对趋炎附势的故人的谴责以及对得势猖狂的变法派的愤怒。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麻涧注]杜牧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注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回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

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其地险峻,林壑深邃。

麻涧,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周围适宜种麻,因名麻涧。

本诗在写景状物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请就其中一点加以赏析。

答:答案(示例一)描写景物层次分明,远近结合。

①写景由上到下:上景(云光、岚彩)描写空中的白云雾霭,在阳光的辉映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下景(垂柳、人家、雉、人)描写地上的自然风光和山村农家的美好生活,写得熙熙融融,生机盎然。

②由远及近:诗人远近结合,移步换形,一句一景,由远处的云光岚彩、垂柳人家写到近处的雉飞鹿蹿、秀眉老父和茜袖女子,让人如置身麻涧,心旷神怡。

(示例二)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

①诗中描写了垂柳、人家、牛巷、鸡埘、独酌老人等静景,栩栩如生,让人如入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②诗中还写了缭绕的白云和雾霭、雉飞鹿蹿、簪野花的女子等动景,形象活泼,让人心旷神怡。

动静结合,生动逼真地描绘出一幅自然风光与山村农家和美的生活图景。

1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蒲剑①唐寅②三尺青青太古阿③,舞风砟破④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江水无声日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

秋来只恐西风恶,削破风棱⑤恨转多。

注①蒲剑:水草菖蒲叶子,其形似剑。

②唐寅: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

29岁中解元,因受考场舞弊案牵连不得为官,依靠卖画为生,生活贫困潦倒,54岁即病逝。

③太古阿:古代“太阿”宝剑。

④砟(zhǎ)破:穿破。

⑤棱:菖蒲叶的棱角。

古人论诗云:“一篇全在尾句。

”结合全篇,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赏析尾联。

答:答案前三联以铺陈手法,层层渲染蒲剑的锋利神威,尾联陡然一转,写出蒲剑受到西风摧折的悲惨命运,前后对比,卒章显志,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凄凉身世)的感叹。

(将“铺陈”“对比”理解为“铺垫”“反衬”也可)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风前断笛平韵彭芳远愁满关山,又吹得、芦花雪深。

西楼外、天低水涌,龙挟秋吟①。

回首人间无此曲,数峰江上落余音。

似断云、飞絮两悠悠,何处寻?江南路,晴又阴;声韵改,泪盈襟。

自中郎去后,羽泛商沈②。

牛背斜阳添别恨,鸾胶③秋月续琴心。

待醉骑、黄鹤度苍寒,霜满林。

注①龙吟:形容箫笛类管乐器声音响亮或低沉。

②羽属水,乐音柔和温婉。

商属金,乐音略带悲伤却不凝重。

③鸾胶:据传能续弓弩已断之弦。

下阕表现情感的手法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借物抒情,描写了风中笛声,如“江南路,晴又阴”“羽泛商沈”,借助笛声的特点写尽人间别离之苦。

②直抒胸臆,通过对笛声的内心感受的抒写,“泪盈襟”“添别恨”写出了与旧友分离心添别恨。

③借景抒情,“牛背斜阳”“度苍寒,霜满林”,进一步抒发写出别离之恨、孤寂思念之愁。

④通过想象虚写,“待醉骑、黄鹤度苍寒”,来表达此时的不舍。

1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上海道中袁通算定归程,嫩约①分明。

挂轻帆、江渡春申②。

怪伊双桨,偏泥③人行。

要等潮来,等潮去,等潮平。

酒也庸斟,梦也懒寻。

照相思、一点秋灯。

拥衾深坐,谁伴深更?有雨潇潇,风瑟瑟,雁声声。

注①嫩约:不坚牢的信约。

②春申:黄浦江在上海市内部分的别称。

③泥:阻滞。

结合作品,选取一个角度,对下片画线句进行赏析。

答:答案(示例一)画线句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寒冷寂寥的夜晚,作者因为思乡而夜不能寐,这时陪伴他的只有潇潇秋雨声,瑟瑟寒风声,归雁的啼叫声。

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他旅途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示例二)画线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实写寒冷寂寥的夜晚,作者因为思乡而夜不能寐,拥衾独坐;虚写潇潇秋雨声,瑟瑟寒风声,归雁的啼叫声。

作者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充分表现了他旅途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示例三)画线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首先问寒冷寂寥的夜晚,作者因为思乡而夜不能寐,谁来陪伴?然后回答:陪伴的只有潇潇秋雨声,瑟瑟寒风声,归雁的啼叫声。

作者通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充分地表现了旅途中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注],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ònɡ):马笼头。

(1)“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写得饶有趣味,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运用拟人和想象,描摹细腻,生动有趣:白鹭栖宿,窥视沙滩,孤影轻轻晃动,用拟人写出动态;应该是有鱼虾进入它的梦境,想象合理有趣。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答:答案表现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与淳朴和乐生活的喜爱之情。

这种喜爱之情是通过写景来表现的,这首词全篇写景,没有一句抒情,但处处融情于景,寄意言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