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 考题汇要线上拓展2(pdf)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 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 考题汇要线上拓展15(pdf)

中考语文 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 考题汇要线上拓展15(pdf)

考题汇要线上拓展篇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1~7题。

(共19分)【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掇:(duō)拾取,采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__________(2)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______________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2分)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2分)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2分)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3分)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九年级古诗文复习方案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九年级古诗文复习方案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九年级古诗文复习方案嘿,各位九年级的小伙伴们,距离2024年中考只剩下一年的时间了,是不是感觉时间紧迫,复习任务繁重呢?别担心,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份古诗文复习方案,让你的古诗文学习不再头疼,一起加油吧!一、复习目标1.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词的牌谱、文言文的语法等。

2.熟悉课内课外常见的古诗文,能够准确背诵、默写。

3.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4.做到古诗文阅读理解,提高答题准确率。

二、复习方法我们来说说复习方法。

这里给大家提供几个实用的技巧:1.制定复习计划。

把古诗文的复习任务分解到每一天,确保每天都有一定的学习时间。

2.梳理知识点。

整理出古诗文的重点、难点,针对性地复习。

3.多读多背。

通过反复阅读、背诵,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4.做题巩固。

通过做历年中考真题、模拟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5.互动交流。

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交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复习内容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复习内容。

1.古诗词(1)掌握诗的格律。

了解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诗的格式,以及对应的平仄规律。

(2)背诵课内课外常见的古诗词。

这里推荐《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诗词选本。

(3)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学会从作者、时代背景、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2.文言文(1)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词类活用等。

(2)背诵课内课外常见的文言文。

如《论语》、《孟子》、《史记》等。

(3)分析文言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学会从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四、复习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1-3月):梳理古诗文的重点、难点,掌握基本知识。

2.第二阶段(4-6月):大量阅读、背诵古诗文,提高鉴赏能力。

4.第四阶段(10-12月):查漏补缺,强化训练,全面提高。

五、复习心态注意事项一:不要盲目背诵,要理解记忆有时候看到同学们拿着一本诗词,埋头苦背,其实这样效果并不好。

中考语文 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19(pdf)

中考语文 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19(pdf)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篇(一)【原文】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①,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②,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③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④……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qū),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注释】①文轩:装饰华美的车。

文,彩饰。

轩,有篷的车。

②粱肉:好饭好菜。

③何若:什么样的。

④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

固定用法。

【译文】墨子先生拜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自己装饰华美的车,邻居有破车,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件粗布衣服,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的好饭好菜,邻居只有粗劣饭食,却想要去偷。

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楚王回答说:“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墨子先生说:“楚国的土地,方圆大小足有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大小(不过)五百里,这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进攻宋国,和这个偷盗毛病的人的行为是一样的。

”楚王说:“好啊!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先生解下衣带,用衣带当做城墙,用木片当做守城器械。

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先生多次抵御他。

公输盘攻城的方法用尽了,墨子先生的抵御器械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屈服了,却说:“我知道用来抵御你的方法,可我不说。

中考语文 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10(pdf)

中考语文 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10(pdf)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篇(一)于园【原文】于园在瓜洲①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非显者②刺③,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④,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⑤碧窈⑥。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注释】①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市邗(hán)江区南,临长江。

②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

③刺:名帖。

这里用作动词,投下名帖。

④蒙丛:覆盖,丛生,草木茂盛的样子。

⑤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指舒坦。

⑥碧窈:碧绿幽远,幽深的草木丛中。

【译文】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叫做五里铺,它是富人于五所建筑的园子。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那么门上的钥匙就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

葆生的叔叔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的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于园中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

堂屋前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有两丈高,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厅堂的后面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异的山峰和极深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起头来看莲花,反而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沟壑盘旋而下,好像螺蛳盘旋形的外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再往后还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横跨在小河上。

(水阁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

坐在阁子里,给人以舒坦、碧绿幽深之感。

瓜洲的各个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放置在于园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二)【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中考语文 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8(pdf)

中考语文 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8(pdf)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篇(一)【原文】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

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荻①为笔,画灰中学书。

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未弱冠,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②。

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朝仪故事,多所取焉。

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

诏许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恒曰:“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掌此山,故谓之茅山。

”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

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

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

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

且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

岂唯身有仙相③,亦缘势使之然。

”(节选自《陶弘景传》)【注释】①荻(dí)植物名,芦荻。

②奉朝请:官职名。

③仙相:神仙的体质和才华。

【译文】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人。

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

四五岁时常常用芦荻作为笔,在画土灰中学习书法。

等到长大成人后,他读了一万多卷书,一件事不了解,他就以之为耻辱。

二十岁不到,便被荐举为“诸王侍读”,授予他“奉朝请”的官职。

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始终藏形匿迹,不与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阅读。

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决定。

永明十年,他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上奏章辞去官职。

皇帝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

他便隐居在句容县的句曲山上。

他常说:“过去汉代有咸阳三茅君,他们得道后,来掌管此山,所以又叫它茅山。

”于是他在山的中部建造了一处住宅,自号“华阳陶隐居”。

他游历遍访各座名山,寻求仙药。

本性喜爱山水,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吟咏诗文,久久徘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

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一听到松涛响,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

他对弟子说道;“我见到权贵之家,华屋大厦,虽然见识过华贵之欢愉,却没有向往之心。

中考语文 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3(pdf)

中考语文 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3(pdf)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篇(一)鲁侯养鸟【原文】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①而觞②之于庙③。

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④以为膳。

鸟乃眩视⑤忧悲,不敢食一脔⑥,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⑦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注释】①御:用车子迎接。

②觞(shāng):古代的饮酒器,这里用作动词,指敬酒。

③庙:祖庙。

④太牢: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猪、牛、羊三牲齐全的供品。

⑤眩(xuàn)视:眼睛发花。

⑥脔(luán):切碎的肉块。

⑦己养:供养自己的方法。

【译文】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王用车子迎接它并在宗庙里给它敬酒。

演奏《九韶》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的肉作为它的食物。

海鸟于是双目昏花,心情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后就死了。

鲁国国君的这种做法,是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用豢养鸟的办法养鸟。

(二)庖丁解牛【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①,砉(xū)然响然,奏刀 (huō)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②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③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④大郤⑤,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⑥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⑦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⑧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huò)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释】①踦(yǐ):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中考语文 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16(pdf)

中考语文 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16(pdf)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篇(一)【原文】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

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吕氏春秋•下贤》)【注释】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词。

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岂,怎么。

【译文】齐桓公拜访一个叫稷的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见到他。

齐桓公的随从说:“作为一个大国的国君,拜访一个平民百姓,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这也就可以停止了。

”齐桓公说:“不是这样的,一个看轻功名利禄的人,当然轻视他的国君;如果他的国君轻视霸主之业,(自然)也会轻视有才能的人。

纵使稷先生轻视官职俸禄,我怎么能轻视霸主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稷,(天下有才华的人听说这件事,感动于齐桓公的贤明)纷纷投奔他。

(二)《隆中对》节选【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

因屏人⑥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注释】①器:重视。

②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

③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

④诣:去,到。

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⑤凡:总共。

⑥因屏人:就此叫旁边的人避开。

⑦倾颓:崩溃。

⑧信:通“伸”,伸张。

⑨猖蹶:失败。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yuè)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类文阅读线上拓展1(pdf)

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文创新复习方案类文阅读线上拓展1(pdf)

类文阅读线上拓展篇(一)【原文】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敧(qī):倾斜。

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译文】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

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

”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

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敢问夫子,要保持满而不覆的状态,有什么办法吗?”孔子回答说:“聪明睿智而能自安于愚;功盖天下而能谦让自持;勇力足以震撼世界却能守之以怯懦;拥有四海的财富,却能谦逊自守。

这是所说的抑损的方法啊!”(二)【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节选自《论语》)【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得的知识,刻苦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题汇要线上拓展篇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1~4题。

(共12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虽有嘉肴》)【乙】顷岁孙莘老①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②。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擿③,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注】①孙莘老:人名。

②工:巧妙,好。

③指擿(tī):批评,挑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虽有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人患.作文字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一篇出,即求过.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3分)
4.甲、乙两文共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请你列举一个具体事例来证明此观点。

(3分)答案:1.(1)最好的道理。

(2)不通,理解不了。

(3)毛病、弊端(在于)。

(4)超过。

(每小题0.5分,共2分)
2.(1)所以说:教与学相互促进。

(译对“故”“相长”1分,译对大意1分。

共2分)
(2)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就精妙了。

(译对“术”“自工”1分,译对大意1分。

共2分)(共4分)
3.从学的方面说,学生要在教师的教导下,用心学习,才能获得知识;从教的方面说,教别人,和别人探讨问题,自己也是在学习,教学相长。

(2分)例如:我们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讲解给同学听,如果有疑问,进行探究,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道理,可以“知困”而“自强”。

(1分)(3分)
4.示例:南宋诗人陆游在教他儿子写诗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在另一处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告诉人们能力须从实践中来,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意思对即可。

共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