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瓷釉

合集下载

中华瓷釉—— 黄地绿彩

中华瓷釉—— 黄地绿彩

中华瓷釉——黄地绿彩黄地绿彩简介:黄地绿彩是低温色釉釉上彩品种之一,以黄色釉为地,用绿色在锥刻好的暗纹上施以彩绘。

这种装饰方法在盘、碗上较为常见。

黄地绿彩海水白鹤纹碗,高6.5cm,口径15.1cm,足径6cm。

碗敞口,弧腹,圈足。

通体施黄釉,锥刻海水、祥云与仙鹤图案,以绿彩填饰海水和祥云,以白、黑、红彩绘仙鹤。

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碗采用低温釉彩二次烧成技术。

所绘图案笔法细腻,生动传神,表现出雍正时期御窑厂制作的官窑瓷器不计工本、刻意求精的工艺技法。

黄釉器在清代是皇帝的专用器具。

仙鹤寓意长寿,为清代瓷器上所习见的吉祥图案。

黄地绿彩云蝠纹碗黄地绿彩云蝠纹碗底款黄地绿彩云蝠纹碗,清雍正,高7.3cm,口径15.2cm,足径5.2cm。

碗撇口,腹部下敛,圈足外撇。

里外皆施黄釉。

外壁用绿彩绘带状祥云,间饰红色蝙蝠口衔绶带葫芦,寓意“福寿万代”,近底处绘绿色莲瓣纹一周。

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种类型的碗俗称“鸡心碗”,出现于明永乐、宣德时期。

该碗沿袭旧制,但造型更加秀美。

以娇黄釉衬托绿彩,点缀红、蓝粉彩,这是雍正时期新创的粉彩品种。

黄地绿彩花鸟纹碗黄地绿彩花鸟纹碗另面黄地绿彩花鸟纹碗底款黄地绿彩花鸟纹碗,清宣统,高6.5cm,口径12.4cm,足径5.3cm。

碗直口微敞,深腹,上腹较直,圈足。

内外均施黄釉,里光素。

外壁黄釉地上以绿彩绘两株桃树和四只飞鸟,近口沿处饰绿色环线一周,足墙浅刻双环线一周,所有绿彩图案下的胎上均有与花纹相同的刻划轮廓线。

外底墨书“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楷书款。

黄地绿彩是低温色釉釉上彩品种之一,以黄色釉为地,用绿色在锥刻好的暗纹上施以彩绘。

这种装饰方法在盘、碗上较为常见。

清乾隆中华瓷王大瓶

清乾隆中华瓷王大瓶

清乾隆中华瓷王⼤瓶中华瓷王⼤瓶(⼜称瓷母;各种釉彩⼤瓶;粉彩开光各⾊釉⼤瓶等)本藏品⾼86.5cm ⼝径27.2cm ⾜径33.3cm 瓶洗⼝,长颈,长圆腹,⾼圈⾜外撇。

頚部两侧对称置螭⽿。

器⾝由上⽽下装饰的釉、彩多达15层。

釉上彩装饰品种有⾦彩、珐琅彩、粉彩;釉下彩装饰有青花;还有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彩。

所⽤之釉有仿哥釉、松⽯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和仿官釉等。

腹部主题纹饰为:⼗⼆长⽅形开光内分别绘粉彩吉祥图案,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戟)庆(磬)有余”、“丹凤朝阳”、“太平(瓶)有象”“仙⼭琼阁”、“博古九⿍”。

另6幅为锦地“卐”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

,瓶内及圈⾜内均施松⽯绿釉。

外底中⼼青花篆书“⼤清乾隆年制”六字三⾏款。

在烧造⼯艺上,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和霁蓝釉等均属⾼温釉、彩,需先焙烧。

⽽粉彩、珐琅彩、⾦彩及松⽯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

如此复杂的⼯艺,只有在全⾯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

此各种釉彩⼤瓶,集各种⾼温、低温釉、彩于⼀⾝,⽆论是⼯艺还是审美都达到最⾼⽔平,故有“瓷母”之美称。

是当时御窑⼚督陶官唐英在制瓷⼯艺上的颠峰之作。

此《中华瓷王》烧造难度之⼤,可想⽽知…在试制中,必定经过各种赏试…,先以⼩型器试烧,再在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扩⼤,最后制成⾼达86cm的瓷王。

故存世的《中华瓷王》必定多达数种,就是⾼达86厘⽶的瓷母,也绝⾮⼏件…2017年6⽉24⽇在北京故宫⽂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参与主办的“弘扬中华陶瓷⽂化传承⼤国⾮遗技艺暨《中华瓷王》各⾊釉彩⼤瓶烧造技艺学术研讨会”。

会上展⽰了由景德镇官窑研究所所长熊建军先⽣领衔攻关仿烧成功的《中华瓷王》样品。

从会上展⽰的《中华瓷王》仿制样品看,规格多为中、⼩型器;(见附图1)熊建军⼤师抱瓶请95岁⾼龄的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细看的《中华瓷王》(见附图2)和熊建军先⽣就《中华瓷王》的烧造⼯艺问题接受采访时,桌上放置的《中华瓷王》样品看(见附图3),瓶⾼可能都在40cm左右。

单色釉瓷器

单色釉瓷器

单色釉瓷器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高:20.8厘米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

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

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直径:12厘米清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高:8.9厘米直径:12.8厘米清康熙豇豆红釉菊瓣瓶高:21.5厘米清康熙豇豆红釉苹果尊高:7.6厘米直径:10厘米清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高:15.3厘米宋代,单色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单色釉瓷器胎体优雅、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部分单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美无比。

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制。

明嘉靖黄釉仰钟杯高:8.1厘米直径:12.2厘米清康熙黄釉团云龙纹盘直径:17.5厘米清雍正柠檬黄釉小盘直径:7.9厘米清嘉庆黄釉刻苍龙教子云龙纹天球瓶高:29.4厘米如果说粉彩是皇家富贵的彰显,单色釉瓷器则有高雅文士的气质。

当追捧清三代官窑彩瓷之风一吹而过之后,单色釉瓷器则在波澜不惊之中成为拍场“宠儿”。

早期单色釉瓷器成规模的拍卖较少,其中较重要的是香港佳士得1996年举办的徐展堂“静观堂”旧藏专拍,曾上拍过19件单色釉瓷器——宣德瓷器3件,康雍乾瓷器16件,一套8件有修补的清康熙豇豆红釉文房用品以717万港币成交,创1996年以前颜色釉瓷器成交价格之最。

到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推出“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珍藏”专场,清乾隆炉钧孔雀毛釉如意耳扁瓶以2090万元成交,清乾隆粉青釉浅雕夔龙纹如意耳葫芦瓶以1556万元拍出,再次带动单色釉瓷器市场价格上扬。

2007年北京保利春拍、北京长风秋拍、北京翰海秋拍都有单色釉专场推出,这以后单色釉瓷器也成为瓷器拍场大项,时不时出现亮眼的拍品,可比起青花、彩瓷接连爆出的亿元天价,单色釉瓷器的价格并不显眼。

各朝代的胎质、造型、釉面、釉彩、款识的鉴别

各朝代的胎质、造型、釉面、釉彩、款识的鉴别

各朝代的胎质、造型、釉面、釉彩、款识的鉴别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陶瓷,那素胚勾勒的青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那釉色渲染的雪月也依然还在静静地流淌。

曾经的中国,是那样地令人遐想,我总在想,是什么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此的神奇,而又是什么,让他们生生不息地膜拜这种神奇。

其实,是执着地追寻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神奇,他们创造了绚烂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属于龙之子的壮志豪情。

他们从简单的陶器生产摸索出制造瓷器,从原料的改变到温度的提升,从简单的实用器皿到豪华的装饰用品,祖先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追寻。

手工制瓷有如下的工艺:从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到最后的取瓷,每一道工序都是复杂的、精细的,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而古人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总会带上虔诚的心灵去耕耘,而正是这样的虔诚创造,瓷器才会更加地美轮美奂,流芳万世。

我们都知道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曾经的辉煌令我们自豪与向往,当我们为着融入全球文化的目标不断前进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想起那些传统的灵魂,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再也无法超越的那种民族精神。

古玩、旧书、收藏品本身具有魅力和魔力。

一个老物件的背后,有着数不清的典故和沧桑,谁也不可能给某个物件定个市场价。

可以说,这个行当赌的是眼力,争的是见识和胆识。

古玩行里看似闲散,其实暗藏“杀机”,既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能让人立刻倾家荡产。

业内人士还提醒说,在火爆的表象下,古玩收藏市场同样是处处充满陷阱。

并非投资古玩艺术品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回报。

一位资深古玩收藏家称,投资古玩艺术品首先是要识别古玩艺术品的真假,提高鉴别能力,这就要求投资者多到古玩市场看看,了解其成交的价格。

耀州窑与中国其他主要瓷器窑系对比

耀州窑与中国其他主要瓷器窑系对比

耀州窑与中国其他主要瓷器窑系对比瓷苑群芳宋鹏耀州翠青耀北疆,龙泉碧釉碧波扬。

定汝天青冠绝世,越窑秘色映朝阳。

钧窑窑变幻无穷,磁州黑花古朴苍。

建盏兔毫韵味浓,吉州斑白意悠长。

德化象牙白如霜,群芳争艳耀瓷堂。

对比异同窥奥妙,中华陶瓷耀乾坤。

总体评价耀州窑青瓷釉色翠青莹润,装饰技法多样,具有北方瓷器豪放粗犷的特点。

景德镇窑青花瓷闻名世界,装饰技法丰富多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窑系。

龙泉窑青釉瓷釉色青翠欲滴,造型优美,是中国外销瓷的重要窑口。

定窑白釉瓷胎质细腻,釉色白中泛黄,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天青釉瓷釉色青翠莹润,胎质细腻,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越窑青瓷釉色青翠欲滴,装饰细腻雅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青瓷窑系。

滋州窑青釉瓷釉色青中泛褐,装饰技法简洁,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

钧窑钧釉瓷釉色以天青、月白、玫瑰紫等为主,具有独特的窑变效果。

磁州窑白釉黑花瓷装饰技法以划花、刻花为主,纹饰粗犷豪放,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

建窑建盏釉色以黑釉为主,具有独特的兔毫纹和油滴纹。

吉州窑黑釉白斑瓷装饰技法以刻花、划花为主,纹饰繁复多变,具有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

德化窑白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莹润,素有“象牙白”之称。

史料佐证•《中国陶瓷史》:“耀州窑创烧于唐代,早期受邢窑和定窑影响,釉色偏青黄,胎质较厚。

北宋中期,耀州窑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釉色转为翠青,胎质也变得更加细腻。

”•《景德镇陶瓷史》:“景德镇窑始烧于唐代,宋代以后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窑系。

青花瓷是景德镇窑的代表性产品,装饰技法丰富多样,深受国内外欢迎。

”•《龙泉青瓷》:“龙泉窑始烧于南宋时期,青釉瓷是其代表性产品。

釉色青翠欲滴,造型优美,是中国外销瓷的重要窑口。

”•《定窑白瓷》:“定窑始烧于唐代,白釉瓷是其代表性产品。

胎质细腻,釉色白中泛黄,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青瓷》:“汝窑始烧于北宋时期,天青釉瓷是其代表性产品。

釉色青翠莹润,胎质细腻,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越窑青瓷》:“越窑始烧于三国时期,受瓯窑影响,胎质细腻,呈牙白色。

中华瓷釉

中华瓷釉

中华瓷釉——红釉红釉简介:颜色釉品种之一。

其以铜为呈色剂,经还原焰高温一次烧成。

红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现,但呈色不太稳定。

真正纯正、釉色稳定的红釉是景德镇窑在明初创烧的鲜红釉。

嘉靖年间又创烧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釉。

铜红釉为高温釉,铁红釉为低温釉。

高温红釉种类很多,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

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红釉暗刻云龙纹执壶红釉暗刻云龙纹执壶,元,高12.5cm,口径3.5cm,足径5.3cm。

壶体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腹部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曲柄,圈足较高微外撇,无款。

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盖一侧及壶口沿外侧各置一个小圆环系,以便系绳连接,防止壶盖脱落。

通体满施红釉,腹部暗刻五爪云龙纹。

此壶釉面匀净,釉色鲜艳,是元代红釉器中的珍品。

壶身的龙纹细颈长嘴,形态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梨形壶是元代景德镇窑新创的造型,形体小巧,应是用于餐桌上。

红釉印、划花云龙纹盘红釉印、划花云龙纹盘盘心红釉印、划花云龙纹盘,元,高3.2cm,口径19.4cm,足径11.9cm。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

足墙内外均斜削。

内壁模印云龙纹,龙五爪。

盘心刻划三朵“品”字形排列的云纹。

胎细白。

内外均施红釉,口沿及纹样凸起处釉层较薄,隐现白色胎骨。

圈足内无釉。

元代红釉瓷器传世很少,此盘通体红釉纯然一色,且印花清晰,是件难得的佳作。

通体一色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但当时只是偶尔制作。

只有到了元代,景德镇才开始少量生产高温铜红釉瓷器。

元代高温铜红釉瓷的成功烧制,在颜色釉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明代鲜红釉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鲜红釉葵花式洗鲜红釉葵花式洗心鲜红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洗通体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

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

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

中华瓷釉

中华瓷釉

中华瓷釉粉彩粉彩简介:釉上彩品种之一。

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

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

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

《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

”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

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粉彩夔凤纹碗粉彩夔凤纹碗底款粉彩夔凤纹碗,清宣统,高9cm,口径21cm,足径8.7cm。

碗撇口,弧腹,圈足。

碗内白釉光素,外口沿和近底处各饰金线一周,腹部以粉彩绘夔凤穿花纹。

外底青花书“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碗器形周正,线条柔和,用紫、红、蓝、粉、黄、绿设色,色彩艳丽,画工精细,构图饱满而不失清爽,是一件上佳的粉彩瓷器。

粉彩绘夔凤穿花纹是清乾隆时期以来官窑瓷器习见的装饰纹样。

粉彩江山万代纹碗粉彩江山万代纹碗底款粉彩江山万代纹碗,清光绪,高6.5cm,口径12.2cm,足径4.9cm。

碗直口,弧腹,圈足。

碗内光素。

外壁以粉彩为饰,口沿描金及红线各一周,腹部主题图案绘海水江崖,以江水、山石表示江山,其上为六组不同色彩的飘带,每组飘带的中心都有描金“卍”字,寓意“江山万代”,此为光绪时期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

外底署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碗分别用金彩、矾红、蓝、绿、深粉设色,色彩华美富丽。

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底款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之盖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清光绪,通高8.8cm,口径11cm,足径4.4cm。

碗圆盖,抓钮,口微撇,弧腹,圈足。

以粉彩为饰,盖口沿涂金线一周,碗内壁施白釉,盖面及碗外壁施绿釉,其上绘飞鸟和花卉纹。

盖钮里及碗外底以红彩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碗是在翠绿色地上用紫、黄、草绿、深绿色描绘花纹,十分别致。

图案与光绪元年(1875年)和二年(1876年)生产的大雅斋款瓷器图案风格相近,或为同一时期的产品。

中华瓷釉—— 霁蓝釉

中华瓷釉—— 霁蓝釉

图片——霁蓝釉明嘉靖·霁蓝釉梅瓶——故宫博物院藏霁蓝釉简介:瓷器釉色名。

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

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

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

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

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元霁蓝釉白龙纹大盘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为元代景德镇所产文物,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

梅瓶颈细小口,短颈溜肩,肩丰圆腹,腹部以下明显收敛,圈足微外撇。

梅瓶是宋朝出现的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瓷器瓶子,开始的时候作为盛器,后来因为口沿极小,刚好为插梅枝所用,被称作为“梅瓶”。

梅瓶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所产梅瓶最为精湛。

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造型端庄隽秀,是梅瓶中的极品。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通体施霁蓝釉,釉质肥厚莹润,釉面匀净稳定,釉色蓝如深海。

腹部刻画“赶珠龙纹”: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

白龙环绕瓶身一周,龙首上仰,颈部细长,长鬣飘拂,双角微微后翘,龙眼突起,张口吐舌,露出利齿,上、下颚唇边卷翘,四肢长而粗壮,呈大步行进状,伸出的四肢,每肢三爪,指尖十分锋利……。

巨龙周边的空间以四朵飘动的火焰形云纹,衬托出巨龙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的大气磅礴之势。

从整体上看,主体纹饰白龙和火焰宝珠与辅助纹饰四朵火焰形云相映成趣。

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好似威武、雄壮、悍猛的巨龙叱咤于万里蓝天之中,以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尤显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装饰效果极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充分反映元代景德镇窑高超制瓷水准的代表性精品。

清雍正·蓝釉花觚元霁蓝釉描金爵杯元·霁蓝釉描金碗乾隆祭蓝釉描金诗文壁瓶尺寸:高20.7cm年代:清乾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一行篆书款,乾隆本朝清祭蓝釉罐尺寸:直径23cm 年代:清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描述:小磕光绪祭蓝釉象耳瓶尺寸:29.2 cm. high年代:清光绪工艺:祭蓝釉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光绪本朝乾隆祭蓝釉模印龙纹炉尺寸:53.5 cm. diam. 年代:清乾隆工艺:祭蓝釉描金光绪祭蓝釉描金狮子绣球赏瓶尺寸:38.5 cm. high 年代:清光绪工艺:祭蓝釉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光绪本朝嘉庆祭蓝釉豆尺寸:25.5 cm. high 年代:清嘉庆工艺:祭蓝釉描金乾隆祭蓝釉梅瓶尺寸:23 cm. high年代:清乾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乾隆祭蓝釉盘尺寸:19.8 cm. diam.年代:清乾隆款识:“敬畏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乾隆时期同治祭蓝釉象耳方瓶尺寸:29.5 cm. high年代:清同治款识:“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同治本朝清乾隆·祭蓝描金花卉杯敞口小杯,口沿微撇,深腹圈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片——霁蓝釉
明嘉靖·霁蓝釉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霁蓝釉简介:
瓷器釉色名。

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

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

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

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

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元霁蓝釉白龙纹大盘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为元代景德镇所产文物,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

梅瓶颈细小口,短颈溜肩,肩丰圆腹,腹部以下明显收敛,圈足微外撇。

梅瓶是宋朝出现的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瓷器瓶子,开始的时候作为盛器,后来因为口沿极小,刚好为插梅枝所用,被称作为“梅瓶”。

梅瓶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所产梅瓶最为精湛。

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造型端庄隽秀,是梅瓶中的极品。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通体施霁蓝釉,釉质肥厚莹润,釉面匀净稳定,釉色蓝如深海。

腹部刻画“赶珠龙纹”: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

白龙环绕瓶身一周,龙首上仰,颈部细长,长鬣飘拂,双角微微后翘,龙眼突起,张口吐舌,露出利齿,上、下颚唇边卷翘,四肢长而粗壮,呈大步行进状,伸出的四肢,每肢三爪,指尖十分锋利……。

巨龙周边的空间以四朵飘动的火焰形云纹,衬托出巨龙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的大气磅礴之势。

从整体上看,主体纹饰白龙和火焰宝珠与辅助纹饰四朵火焰形云相映成趣。

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好似威武、雄壮、悍猛的巨龙叱咤于万里蓝天之中,以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尤显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装饰效果极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充分反映元代景德镇窑高超制瓷水准的代表性精品。

清雍正·蓝釉花觚
元霁蓝釉描金爵杯
元·霁蓝釉描金碗
乾隆祭蓝釉描金诗文壁瓶尺寸:高20.7cm
年代:清乾隆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一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清祭蓝釉罐尺寸:直径23cm 年代:清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描述:小磕
光绪祭蓝釉象耳瓶尺寸:29.2 cm. high
年代:清光绪
工艺:祭蓝釉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光绪本朝
乾隆祭蓝釉模印龙纹炉尺寸:53.5 cm. diam. 年代:清乾隆
工艺:祭蓝釉描金
光绪祭蓝釉描金狮子绣球赏瓶尺寸:38.5 cm. high 年代:清光绪
工艺:祭蓝釉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光绪本朝
嘉庆祭蓝釉豆尺寸:25.5 cm. high 年代:清嘉庆
工艺:祭蓝釉描金
乾隆祭蓝釉梅瓶尺寸:23 cm. high
年代:清乾隆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乾隆祭蓝釉盘尺寸:19.8 cm. diam.
年代:清乾隆
款识:“敬畏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乾隆时期
年代:清同治
款识:“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同治本朝
清乾隆·祭蓝描金花卉杯
敞口小杯,口沿微撇,深腹圈足。

内壁白釉微微泛青,口沿施一周金彩,外壁施祭蓝釉,口沿及胫部以金彩饰回纹和莲瓣纹,腹部金彩绘花蝶纹。

是乾隆时期的民窑佳器。

清雍正·祭蓝釉描金三果纹碗
敞口小碗,器形规整。

碗心处以粉彩绘三只樱桃,外壁施祭蓝釉,釉上以金彩绘石榴、寿桃、柿子三组纹饰,蓝色亮丽,金色饱满,绘画精细。

这一品种十分稀少,成对保存,较为难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