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西宁市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卷A卷

西宁市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有可能的。
B . 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向来是讳莫如深,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但谁也不愿意正视现实。
C . 神仙鬼怪当然是不经之谈,但从中可见如诗在唐朝,词在宋代也十分普及,似好风之吹遍大地,繁花之盛开原野。
D . 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惜。
2. (2分)(2018·揭阳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异军突起的背景下,有关专家已经意识到银行服务网点存在着诸多短板问题,银行业传统的盈利模式亟待转型。
B . 近年来,通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东京国际书展等平台,使中国出版机构与相关国家的文学版权交易不仅越来越活跃,而且逐步走向规范。
C . 周梅森创作的《人间正道》《至高利益》《我主沉浮》和《绝对权力》等政治小说闻名全国,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是他的又一部反腐力作。
D . 如何吸收西方绘画中的营养,使中国画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精神,是中国画今后发展中需要解决和探索的问题。
3. (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缺一不可,失去了物质文明的支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空谈;同样,精神文明建设上不去,物质文明建设也是______。
②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的______下,小林也深深地爱上了绘画。
③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宏大,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弄得劳民伤财,______没有使群众受益,______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A . 枉然熏染不但/而且B . 枉然熏陶不仅/反而C . 惘然熏陶不但/而且D . 惘然熏染不仅/反而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4. (6分) (2017高三下·江苏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青海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青海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颤栗/颤抖沁园/分泌湖畔/叛变B.长篙/蒿草遏制/拜谒悄悄/悄然C.峥嵘/狰狞强劲/干劲押解赴京/解甲归田D.百舸/磕绊漫溯/宿愿差可告慰/鬼使神差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在那荒唐的十年中,有人将良心押给了魔鬼,铤而走险;有人干脆踩上了贼船,推波助澜。
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_____________ 的程度:谎言变成真理,实话即是谬误。
②东坡“领赤壁”,李白“踞龙门”,二人各据江、河,各领风骚。
我认为诗赞黄河,太白___________;词美长江,东坡凌驾前人。
③孔子弟子三千,___________者七十多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师徒共同点燃了人心中的道德明灯,日月般光照和指引着人类的道路。
A.登堂入室登峰造极千古独步B.登堂入室千古独步登峰造极C.登峰造极千古独步登堂入室D.千古独步登堂入室登峰造极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进兵北略地②函封之③箕踞以骂曰④樊於期乃前曰⑤其人居远未来⑥使使以闻大王⑦太子迟之⑧发尽上指冠⑨群臣怪之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⑧⑨/④/⑤/⑥⑦C.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D.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
青海省西宁四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 一 语 文 命题人: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说明:本试题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运用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必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一切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人物形象的创造,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型,它同样具备电影艺术的所有文化品质和美学特征,动画形象塑造是动画电影创作成败的关键。
国外的动画电影,其美学特征非常清晰,一看就知道,这是美国的,这是日本的,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比如日本的动漫,尤其注意塑造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赋予人物极强的民族个性特征,他们的动漫形象已成为日本公民中的一个成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动画形象,至今深入人心。
比如孙悟空、阿凡提、哪吒、三毛、葫芦兄弟、小蝌蚪、三个和尚等等。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的推进,中国动画电影从资金投入到题材拓展、风格定位等诸方面全面开始学习好莱坞和日本。
遗憾的是,这种学习很多却变成了跟风和模仿,跟在好莱坞和日本之后亦步亦趋,除了学到了别人的风格和技术,并没有学到好莱坞和日本动画中最动人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想象力,反而因为太想追求国际化而丢弃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到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动画作品不是太像日本动画形象就是照搬好莱坞的创意。
因此,无论从形式还是人物塑造上,中国动画的民族文化特征亟待重新建构。
分析中国一些不成功的动画电影,除了题材贪大,主要是缺少幽默、诙谐、轻松的故事,缺少贴近现实、贴近常人情感的故事。
动画人物太过沉重,动辄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无所不能,人物身上往往集合了所有人的品格,附加的东西过多,缺乏个性塑造,缺乏想象力,成人观众看得都喘不过气,何况小观众?相反,《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恰恰是来自观众对片中形象的喜爱。
青海西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答案不全)

青海西宁市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答案不全)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列坐其次.余船以次.俱进 D.若合一.契其致一.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 B.倚歌而.和之正襟危坐而.问客C.不能喻之于.怀终期于.尽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挟飞仙以.遨游3、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知老之将至②及其所之既倦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④纵一苇之所如⑤扣舷而歌之⑥哀吾生之须臾⑦目遇之而成色⑧而卒葬之⑨褒之庐冢也⑩而余亦悔其随之A.①②④/③⑥⑨/⑤⑦⑩/⑧ B.①④⑥/②③⑨/⑤⑦⑩/⑧C.①④⑥/②/③⑨/⑤/⑦⑧⑩ D.①④⑦/②/③⑥⑨/⑤/⑧⑩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⑴死生亦大.矣⑵映带.左右⑶足以极视听..之娱⑷正.襟危坐⑸下.江陵⑹西.望夏口⑺侣.鱼虾而友.麋鹿⑻顺流而东.也⑼不知东方之既白.⑽而其见.愈奇⑾问其深.⑿火尚足以明.也⒀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⒁有泉侧.出⒂所以游.目骋.怀A.⑴⑷⑼/⑵⑸⑻/⑶⑾⑿/⑹⒁⒂/⑺/⑽⒀ B.⑴⑾/⑵⑸⑹⑻/⑶⑽/⑷⑼/⑺⒀⒂/⑿⒁C.⑴⑼⑾/⑵⑸⑹⑻/⑶⑽⑿/⑷⒁/⑺/⒀⒂D.⑴⑾/⑵⑸⑻/⑶⑽/⑷⑼⑿/⑹⒁/⑺/⒀⒂5、下面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死生亦大矣⑶当其欣于所遇⑷渺渺兮予怀⑸凌万顷之茫然⑹何为其然也⑺而今安在哉⑻而又何羡乎⑼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⑽徘徊于斗牛之间⑾客有吹洞箫者⑿固一世之雄也⒀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⒁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⒃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⒄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⒅若属皆且为所虏A.⑴⑶⑽⒀⒃⒄/⑵⑷⑸/⑹⑻/⑺⑼/⑾⒂/⑿⒁/⒅B.⑴⑶⑽⒀⒄/⑵⑼⑿⒁/⑷/⑸⑾⒂/⑹⑺⑻/⒃⒅C.⑴⑶⑽⒀⒄/⑵⑷⑸/⑹⑺⑻⑼/⑾⒂/⑿⒁/⒃⒅D.⑴⑶⑽⒀⒃⒄/⑵⑼⑿⒁/⑷⑸⑾⒂/⑹⑺⑻/⒅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蠕.动(rǔ)敛裾.(jū)霎.那(chà)混沌.( dùn )如履薄.冰(báo)B.轧.票(gá)踱.步(duó)折.耗(zhé)一椽.(chuán)妖童媛.女(yuàn)C.下载.(zǎi)曲.折(qǔ)蕈.菌(xùn)瞥.见(piē)百舸.争流(gě)D.梵.文(fán)婆娑.(suō)葱茏.(lǒng)涸.辙(hé)浪遏.飞舟(è)7、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A.猗郁训鸽斯叫平仄没精打彩B.急燥谛造袅娜阻咒专心至志C.编篡九宵嘻戏蜕变陨身不恤D.刍菊作偮踌躇和霭星辉斑澜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领悟茶道是需要有“品茶心”,即“和、静、清、寂”的,那不是急功近利....的追寻,也不是附庸风雅的模仿。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列坐其次 余船以次俱进 D.若合一契? 其致一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 B.倚歌而和之 正襟危坐而问客 C.不能喻之于怀 D.①④⑦/②/③⑥⑨/⑤/⑧⑩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⑴死生亦大矣 ⑵映带左右? ⑶足以极视听之娱 ⑷正襟危坐 ⑸下江陵 ⑹西望夏口 ⑺侣鱼虾而友麋鹿 ⑻顺流而东也 ⑼不知东方之既白 ⑽而其见愈奇 ⑾问其深 ⑿火尚足以明也 ⒀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⒁有泉侧出 ⒂所以游目骋怀 A.⑴⑷⑼/⑵⑸⑻/⑶⑾⑿/⑹⒁⒂/⑺/⑽⒀ B.⑴⑾/⑵⑸⑹⑻/⑶⑽/⑷⑼/⑺⒀⒂/⑿⒁ C.⑴⑼⑾/⑵⑸⑹⑻/⑶⑽⑿/⑷⒁/⑺/⒀⒂D.⑴⑾/⑵⑸⑻/⑶⑽/⑷⑼⑿/⑹⒁/⑺/⒀⒂ 5、下面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死生亦大矣 ⑶当其欣于所遇⑷渺渺兮予怀 ⑸凌万顷之茫然? ⑹何为其然也 ⑺而今安在哉 ⑻而又何羡乎 ⑼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⑽徘徊于斗牛之间 ⑾客有吹洞箫者 ⑿固一世之雄也? ⒀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⒁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⒃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⒄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⒅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⑴⑶⑽⒀⒃⒄/⑵⑷⑸/⑹⑻/⑺⑼/⑾⒂/⑿⒁/⒅ B.⑴⑶⑽⒀⒄/⑵⑼⑿⒁/⑷/⑸⑾⒂/⑹⑺⑻/⒃⒅ C.⑴⑶⑽⒀⒄/⑵⑷⑸/⑹⑺⑻⑼/⑾⒂/⑿⒁/⒃⒅ D.⑴⑶⑽⒀⒃⒄/⑵⑼⑿⒁/⑷⑸⑾⒂/⑹⑺⑻/⒅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蠕动(rǔ) 敛裾(jū) 霎那(chà ) 混沌( dùn ) 如履薄冰(báo) B.轧票(gá) 踱步(duó) 折耗(zhé) 一椽(chuán)妖童媛女(yuàn) C.下载(zǎi) 曲折(qǔ) 蕈菌(xùn) 瞥见(piē) 百舸争流(gě) D.梵文(fán) 婆娑(suō) 葱茏(lǒng) 涸辙(hé) 浪遏飞舟(è) 7、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 A.猗郁 训鸽 斯叫 平仄 没精打彩 B.急燥 谛造 袅娜 阻咒 专心至志 C.编篡 九宵 嘻戏 蜕变 陨身不恤 D.刍菊 作 踌躇 和霭 星辉斑澜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领悟茶道是需要有“品茶心”,即“和、静、清、寂”的,那不是急功近利的追寻,也不是附庸风雅的模仿。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西宁市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积累与运用(一)(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癸.(g uǐ)丑符契.(qiè)哀悼.(dào)船舷.(xián)B、消长.(z hǎng)横槊.(shuò) 欺凌.(lín g)浮.(fú)图C、骤.(zòu)然舳舻..(zhúlú)瞬.(shǔn)间江渚.(c hǔ)D、酾.酒(shī)崤.(yáo)山媛. (y uán) 女着.(z háo)落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会晤循规蹈矩想入非非图穷匕见B.惋然肺腑之言画龙点晴暴殄天物C.班驳中流砥柱旁征博引颐指气使D.焦燥苦思冥想应接不睱裨官野史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如饴....,毫无怨言。
B.近些年,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衢,不毛的小山坡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D.我国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音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
B.工作之余,他不仅是个小提琴爱好者,大家公认的演奏能手,也是个文学爱好者,能写出很好的美妙诗篇。
C.可燃冰是海底极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一千年,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D.挑选合适的培训基地是该市“阳光工程”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也正是最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市政府特别重视。
西宁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II)卷(考试)

西宁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 (5分)(2016·泰州模拟)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_。
(屈原《离骚》)②________ ,前月浮梁买茶去。
(白居易《琵琶行》)③复道行空,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④闻道有先后,________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⑤高山仰止,________。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⑥贫而无怨难,________。
(《论语》)⑦政通人和,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⑧________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2分)2. (4分) (2019高一下·泰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沈从文两人在竹子编成的筏上,沿了河流向下游滑去,混过了四个水面哨卡,在离目的地只差将近五里时,竹筏傍在一些水苇泥泽的河边上,滞住了。
罗易,××的部队通信联络人,在黑暗里轻轻的声音带一点儿嘶哑,辱骂着他的年轻伙伴:“怎么回事,平平,你见鬼了!把事情当游戏,想在这儿搁下,让人家从堤上用枪子来打靶,打穿我们的胸膛吗?”那一个并不作声,先是蹲着,这时站起来了。
“搁浅了,什么东西掯住了。
”从声音上听来这人还只是一个小孩子。
照理这一片竹筏是不应当掯在这里的。
罗易带点焦躁埋怨他的年轻同伴:“还有五里,真是见鬼!应当明白,这是危险的地方,人家随时把电筒一照,就坏事的!”那个永远不知恐怖不知忧愁的年轻人,一面默默地听取这种埋怨,一面从腰间取下手枪子弹盒,卷起裤管预备下水去看看。
河水并不深,却有很深的污泥,拔脚时十分费力。
“呀,见鬼,这里就真有个鬼!”“怎么的?”“一个家伙,有意捣我们的乱。
被石磨缚着沉到这水里!”竹筏能转动,却不能流动。
2023年高一第二次月考考试题带答案和解析(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每小题3分)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
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
先以印度文明为例。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
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
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
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
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
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
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
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一组文化特征和现象”。
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王、结构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现象共存”。
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
亨廷顿在概括这些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尽管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契合,但并不能说文明就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反过来,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同样,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同于一个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题3分)“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论述这种思想的文章比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很少。
其实,法家思想中也有以人为本的内容。
《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这表明,“王”“霸”“霸王”等概念,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来了。
战国时期,“霸王”作为褒义词使用得很普遍。
孔、墨对“霸”基本是肯定的。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在孔子眼里,“王”与“霸”没有明显的对立,但“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比“王”稍逊一等。
其后,“王”与“霸”分化为不同的政治路线。
商鞅游说秦孝公,就明确分出帝道、王道与霸道,王道行礼,霸道行法。
孟子把“王”与“霸”视为对立的政治路线,认为“霸”是对“王”的破坏与否定。
在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的主流观念。
法家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王”与“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是“争人”。
《管子•正世》中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
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
”这里虽区分了“王”与“霸”。
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等次关系。
“争人”需要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反之,不考虑民利,一味盘剥,只会引起百姓的逆反。
说到利,最重要的是赋役问题。
对此,《正世》篇和韩非子都有“齐”的说法,即不能“急”,也不能“缓”,要适中。
这与孔子所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意思基本相同。
爱民、利民、惠民、富民,是儒家和法家都认可的主张。
法家主张凡事要依法行事,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并从不同方面说明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的规定,因此又将法称为事之“常”。
同时,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
《管子•君臣上》说:“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
”所以从根本上说,法家所谓法治其实是人治;法家所认定的是等级法,没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
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用民”。
《管子•法法》中说:“计上之所以爱民者,为用之爱之也。
”《商君书•算地》说得更直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
”也就是说,治国者讲爱民、利民等不过是手段,目的在于用民。
法家是“力”的讴歌者,而力量藏于民间,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就在于利用民间之力。
其实孔子倡言道德,也是为了使民,正如他所说的:“惠则足以使人。
”在使人这点上,儒法是相通的。
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可以批判吸收法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中包含的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摘编自刘泽华《法家眼中的以人为本》)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法家思想中有“以人为本”的内容,而在一般人看来,儒家对这种思想的论述较多,而法家相关论述较少。
B.春秋时,“王”“霸”“霸王”等概念已经提出;战国时,“霸王”作为褒义词普遍使用,孔、墨对“霸”基本持肯定态度。
C.法家认为霸王之道的目的在于“争人”,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而利的核心是赋役,所以法家主张要适度徭赋,以收民心。
D.孔子以后,“王”与“霸”的所指分化,在孟子眼里,两者是对立的;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共同成为儒家主流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A.法家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认为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规定,称其为事之“常”。
B.法家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较多,因此,法家所谓的法治实为人治;法家主张要有等级,并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法家所说的“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在于利用民间之力。
这一点是和儒家思想相通的。
D.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对法家思想不能全盘接纳,可以吸收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法家、儒家都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都认可爱民、利民、惠民、富民的主张,都有让百姓获得利益的相关说法。
B.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其所谓法治与现代意义的法治有根本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其观点要批判性地继承。
C.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孔子倡言道德,是为“使民”,儒家、法家在根本上是相通的。
D.儒家、法家对“王”“霸”含义的认识虽不同,但对“王”“霸”目的的认识相通,均以利为纽带争得民众支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幽默的笔调来写学者们的考察有意义。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6分)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3分)(一)文言文阅读(共22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1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节选)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謇朝谇而夕替谇:谏诤 B.固时俗之工巧兮工:仔细C.竞周容以为度度:法度,准则 D.宁溘死以流亡兮溘:突然,忽然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又申之以揽茞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②鸷鸟之不群兮C.①屈心而抑志兮②忍尤而攘诟D.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②将往观乎四荒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为()(3分)A.“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B.“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茞”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