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决定论的困境

合集下载

文化论的陷阱 山崎正和读后感

文化论的陷阱 山崎正和读后感

文化论的陷阱山崎正和读后感《文化论的陷阱》读后感,今天上午翻开了这本书。

刚一打开它就被他那新颖独特、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所吸引,内容主要是:两个德国学者到俄罗斯去访问和考察苏联及其东欧邻邦,与当地各阶层民众接触,在交谈中他们发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直至目前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程度很低,精神状态处于麻木愚昧的俄罗斯民族,不仅丧失了道义的立场,甚至连羞耻心都泯灭殆尽了!同时又把社会主义文明归咎于传统的、落后的文化观念,认为只有抛弃陈旧的文化习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造成悲剧的根源并不存在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在于苏联等国领导人自身的文化价值观——无知的普通人,被用同样模式训练起来的无知的官僚机构加速着社会前进的脚步……”但同时另外一位美国记者写的《文化论的十年》却没给予足够重视,作者写的是毛泽东一些未公布于众的语录和著作。

可惜的是他把矛头指向的是共产党,批判共产党没文化、思想僵化,或许毛泽东不会承受住那么沉重的压力吧?哈哈……所以,我推荐看这本书,除了获取知识还能让你认清“权威”的嘴脸,摆脱不健康的文化影响;更何况全球发行量达500万册,所有教育部门向师生推荐阅读呢?现在对我们来说,是科技和经济飞跃的时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品琳琅满目。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多朋友抱怨压力太大,房贷车贷令人喘不过气,医疗费负担严重。

诚然这与物质条件的丰富密切相关,可这是否应该与社会总体文化素养、法制建设相挂钩呢?不敢妄言。

因为在日本人看来,日本不仅完善而且高效率的福利保障体系确保了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都毫无后顾之忧,日本企业对员工极端负责任的理念和爱护员工方面表现突出。

这种管理方式注定日本人没有长远目标,目光短浅,即使遇到再艰难的困境都能迎刃而解,但这也就意味着做事马虎草率,缺乏韧性和耐心。

因此,我觉得最好培养下列五种素质:1.热爱祖国2.团结互助3.尊老爱幼4.勤奋努力5.淡泊名利正如书中山崎先生写的那样:只有牢固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处变不惊、从容应付。

文化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

文化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

文化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小主精心编写而成的,如果您对该文档有需求,可以对它进行下载,希望它能够帮助您解决您的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以对它进行修改,根据您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即可。

另外,本小店还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比如工作总结、文案摘抄、教育随笔、日记赏析、经典美文、话题作文等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不同的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后续更新。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small master, if you have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ocument, you can download it, I hope it can help you solve your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it can be modified and adjustedaccording to your actual needs.In addition, the store also provides you with a variety of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work summary, copy excerpts, education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to the following updates.在当今社会,文化决定论作为一种理论观点备受争议。

文化决定论的困境

文化决定论的困境

文化决定论的困境-秦晖大家知道我们国家从"五四"以来一直很关心这个文化的问题,而且是大家一个世纪都在这两者倒来倒去一下子批判传统文化一下子弘扬传统文化。

一下子是所谓的西学东鉴,一下子反对西化。

老是在这个里面搞来搞去有时候说中国人的国民性(劣根性)需要改造,中国人有劣根性,有时候说中国文化不光是我们中国人要坚持而且全世界要从中国文化寻找药方。

前些年有一个被证明是查无此事说世界上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一个巴黎宣誓说全世界要同孔子思想当中寻找出路。

我认为这个东西是一个我们能否把很多东西归纳为文化。

这个里面首先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假如你上学了有人说你是有文化的,没有上学是文盲人们说你是没有文化的。

有时候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等我们说这个也是文化。

文化这个时候含义是另外一个意思。

一般来说我要谈论社会变动的时候我们在两个意义上谈论文化。

改革之前我们相信唯物史观,文化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形成一种所谓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形态好象所有的民族必须依次经过。

因此在这这种框架下我们倾向于把文化换成是一种超民族的,与特定的制度对应的上层建筑我们那个时候谈到的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等,而很少谈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这样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说西方的东西那个时候不把它叫做西方文化我们一般叫做资本主义文化。

而中国的东西我们那个时候更没有把它都叫做一种文化。

比如说古代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封、资、修"或者是"四旧",现在是社会主义新文化。

那个时候很少有人把这两种弄在一起叫做中国文化。

在这样的意义来说出现了所谓先进文化的概念,大家知道按照所谓的社会形态理论有先后之分。

如果把文化用民族性做定义这个先进文化很难说了,假定中国文化是先进文化,西方文化是落后文化,那么从文化的先进与否应该推导民族的先进与否甚至推导出人种的先进与否。

文化发展的困境

文化发展的困境

文化发展的困境马克思继承黑格尔异化思想的社会性,继承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革命性要素,在此基础上分析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从而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创造主体的异化,文化创造物质基础的消失,产生“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的现象。

标签:文化发展;困境;巴黎手稿文化在本质上是人(劳动者)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那么,人类(劳动者)创造的文化就应该为人(劳动者)所服务,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却与人(劳动者)处于对立的状态,文化给人(劳动者)带来的是痛苦而不是欢乐,文化自身的发展也处于一种困境状态,即文化是异化的。

文化的异化源于劳动的异化,首先我们分析异化劳动的历史渊源。

一、异化劳动的历史渊源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异化思想主要集中在笔记本Ⅰ中。

通过对此部分的分析,发现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深受黑格尔、费尔巴哈二者异化思想的影响。

为清楚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就必须将其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继承做一个说明。

从《手稿》笔记本Ⅲ来看,对马克思异化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书,在此书中黑格尔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其异化思想:第一,从主客方面来阐述其异化思想。

黑格尔从“自我意识”或者“精神”出发,通过“自我意识”进行自我外化从而成为“非精神”性的存在,“非精神”性的存在进行自我充实使自己变得更好,“非精神”性的存在再次进行异化,转变成为“精神”性的存在,在这两次异化过程中主体得到了充盈。

由此看来,黑格尔的异化是广义的异化,即最终回归主体自身。

第二,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来阐述其异化思想。

黑格尔的异化是个体外化给外部世界,在外化世界的整体中使个体具有社会属性,并且这种外化一旦形成,外化的结果作为独立的存在限制主体,但是主体还是需要不断的进行异化,因为只有通过异化才能使主体的个别性具有社会性。

费尔巴哈为了反对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基督教的本质》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与黑格尔不同的异化思想。

[说明]范海辛:文化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

[说明]范海辛:文化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

文化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范海辛很多人反对文化决定论,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制度变革,中国如果不行民主宪政制度,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奴才文化将无从改变,我们现在遭遇的苦难也无法克服。

在他们看来,文化决定论者似乎反对制度变革,主张国民性的改造,认为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好像只有把中国人都改造成了西方的基督徒,中国才能民主。

因此,这个文化决定论不但荒诞,而且有为专制辩护之嫌,实在是中国民主进程之大敌。

文化决定论真的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

本人作为一个文化决定论者,有必要把这个理论向各位做个介绍,以消除笼罩在文化决定论头上的种种误解、迷思。

1、什么是决定论?决定论是一种主要在历史与社会发展领域里起作用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历史与社会的演变与自然界一样,也有着自己的规律、也同样被规律所决定,或说存在着必然性、因果性与规律性。

如果能发现与掌握这种规律,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自由。

2、形形色色的决定论决定论是个相当庞杂的领域,包含着各种奇怪的理论与学说。

19世纪自达尔文发表生物进化理论后,许多人热衷于寻找社会与历史领域的规律,于是有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者之间的论战。

当时英国的一些人为了讽刺决定论,编发了这样一段“微博”:英国为何强大?因为英国的海军强大。

为何英国的海军强大?因为英国的小伙子身体棒。

为何他们的身体棒?因为牛肉吃得多。

为何牛肉吃得多?因为英国的牛多。

为何英国的牛多?因为英国的三叶草多。

为何三叶草多?因为土蜂多。

为何土蜂多?因为老鼠少。

为何老鼠少?因为猫多。

为何猫多?因为英国的老处女多。

这种决定论当然是荒谬可笑的,因为自然界与社会很少一因一果,往往是多因多果。

因此这种一因一果的决定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也是一种决定论,又被称为“历史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

当然,许多马克思主义者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自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是一种“辩证决定论”。

当下在我国网络上,最多拥护者的是“制度决定论”。

当代文化的危机

当代文化的危机

当代文化的危机【摘要】当代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主要源于技术发展、全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的衰败以及大众文化的泛滥等方面。

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依赖数字化生活,导致传统价值观念的淡化。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趋势,使传统文化逐渐式微。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难以达成共识,导致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而大众文化的泛滥则导致文化质量下降,淹没了优质文化作品。

为了应对这种文化危机,我们需要重塑当代文化的未来,努力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提升大众文化审美水平。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展望当代文化的发展,并为其塑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当代文化的危机概述、当代文化的危机原因、当代文化的危机影响、技术发展、全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文化衰败、大众文化泛滥、如何应对、重塑当代文化、展望发展。

1. 引言1.1 当代文化的危机概述当代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当代文化逐渐面临困境。

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发展对当代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文化形式逐渐被替代,人们沉溺于虚拟世界中,忽略了真实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全球化给当代文化带来了挑战。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文化边界逐渐模糊,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文化认同感的淡化和文化传统的流失。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是当代文化危机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和碰撞使得文化价值观念变得模糊不清,传统价值观念失去了信仰和引导。

当代文化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只有深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重塑当代文化的未来。

1.2 当代文化的危机原因技术发展对当代文化造成了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受到了挑战。

文化决定论

文化决定论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对所处环境适 应的一种表现。从工具和火作为技术 开始使用时,文化就成为人类适应环 境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与以前相比, 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特别是为了 克服自然条件的不足,涉及和修建了 一些伟大的工程,如河流上大坝等。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在现代技 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 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即人类通过文化可以改变 自然。人是通过文化在其作用,因此 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文化决定论 - 局限性: 文化人类学注重对文化制度的研究,忽视 了文化主体的研究。而心理学只注重个体 的研究,忽略了文化背景的作用。博厄斯 学派则试图弥补两方的不足,把文化与人 格结合起来。但是,博厄斯学派的理论并 没有解决好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没有真正 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文化决定论 一味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描述不 同文化塑造出各自独特的人格特征。在逻 辑上,已经把人格假定为文化的产物,人 格是被动地由文化塑造出来的。文化与人 格的关系是因与果的决定关系,是决定与 被决定的单向关系。其次,文化决定论把 文化与人格割裂开了和抽象化了,把二者 仅仅外在的对应起来,缺乏对二者的具体 内容的分析,也没有对二者之间的具体过 程的解释。
(2)博厄斯学派认为,通过对文化决定人格的研究,可以解释 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使文化与社会行为真正结合起来。为此, 他们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 (3)博厄斯的两位女弟子米德(M· Mead)和本尼迪克特 (R· Benedict)收集了详实的第一手材料,为文化决定论提供 了证据。 (4)本尼迪克特她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文化决定的,个人与社会 并不是弗洛伊德宣称的那样水火不相容。个体在其特定的文化 背景下被塑造成具有特定文化性质的存在物。每一种文化不过 是所有文化中的一小节。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的选择,这种 选择在其他的文化看来就可能是荒谬的或怪诞的。例如金钱, 在一种文化中是最基本的价值,在另一种文化中也许就意识不 到它的价值。文化给个人提供了生活的素材,个人正是被局限 在这种素材中发展。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符合自己文 化特点观点:文化决定论是一种认为个体完全 由他所属文化来决定的观点。文化是一个民 族的生活方式,它由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 所组成,包括价值、信仰、行为规范、政治 组织、经济活动等。 由于所有这些习惯模式 是通过学习而非生物习惯模式的过程就是个 体受限其所属文化的过程。在现代技术条件 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 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即人类通 过文化可以改变自然。因为人是通过文化在 其作用,因此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文化定势――跨文化交际中的一把双刃剑

文化定势――跨文化交际中的一把双刃剑

文化定势――跨文化交际中的一把双刃剑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随着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合作的日益广泛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往往倾向于以一种整齐划一的方式来对某一特定文化群体的特征进行概括,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当作该文化的代表或当做整体文化形象,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叫做文化定势。

[ 1] 比如我们经常说:美国人随和,法国人浪漫,德国人刻板,英国人保守,中国人含蓄,日本人努力工作等等。

文化定势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直接经验,即通过自身与其他文化群体成员的接触;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即通过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和大众媒体等。

不管通过那一种渠道获得,文化定势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如人们会说中国人勤劳、好客,也可能会说中国人不守时、好斗。

不论文化定势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它都是跨文化交际中一种不可避免的认知方式,而且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一、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作用1、有助于认识复杂的文化现象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文化。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第1 条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艺术、教育、科学等。

国外学者Samovar,Porter, 和Stefani 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大的人群在多代人当中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获得的知识、经验、信念、价值观、行为、态度、意义、等级、宗教、时间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念的积淀,以及他们获得的所有物。

[2] 对文化的定义已有100 多个,但从文化的定义可看出,文化几乎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我们很难了解每个细节。

然而文化定势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这一复杂综合体的方法。

它从宏观上将复杂的文化进行简化、类化,使我们形成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概括性观念,有助于人们对各文化群体及其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总体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决定论的困境-秦晖大家知道我们国家从"五四"以来一直很关心这个文化的问题,而且是大家一个世纪都在这两者倒来倒去一下子批判传统文化一下子弘扬传统文化。

一下子是所谓的西学东鉴,一下子反对西化。

老是在这个里面搞来搞去有时候说中国人的国民性(劣根性)需要改造,中国人有劣根性,有时候说中国文化不光是我们中国人要坚持而且全世界要从中国文化寻找药方。

前些年有一个被证明是查无此事说世界上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一个巴黎宣誓说全世界要同孔子思想当中寻找出路。

我认为这个东西是一个我们能否把很多东西归纳为文化。

这个里面首先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假如你上学了有人说你是有文化的,没有上学是文盲人们说你是没有文化的。

有时候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等我们说这个也是文化。

文化这个时候含义是另外一个意思。

一般来说我要谈论社会变动的时候我们在两个意义上谈论文化。

改革之前我们相信唯物史观,文化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形成一种所谓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形态好象所有的民族必须依次经过。

因此在这这种框架下我们倾向于把文化换成是一种超民族的,与特定的制度对应的上层建筑我们那个时候谈到的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等,而很少谈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这样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说西方的东西那个时候不把它叫做西方文化我们一般叫做资本主义文化。

而中国的东西我们那个时候更没有把它都叫做一种文化。

比如说古代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封、资、修"或者是"四旧",现在是社会主义新文化。

那个时候很少有人把这两种弄在一起叫做中国文化。

在这样的意义来说出现了所谓先进文化的概念,大家知道按照所谓的社会形态理论有先后之分。

如果把文化用民族性做定义这个先进文化很难说了,假定中国文化是先进文化,西方文化是落后文化,那么从文化的先进与否应该推导民族的先进与否甚至推导出人种的先进与否。

恐怕会导致一种种族的优劣的东西。

现在我们讨论文化一般不是这样讲了,我们现象讨论文化一般把它当作民族性,而且往往是跨时代的民族性,也就是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征而言的。

因此我们现在一般都在那里谈"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这就变成一个不是时代性的概念,而是所谓的民族性的这样一个概念了。

这个概念上的文化我觉得它是不应该有优劣之分的,因为文化既然是民族性,如果说文化有优劣就是说民族性有优劣,既然说民族有优劣就是说种族有优劣,这样意义来说文化优劣论搞不好是种族主义,我们在这两者之间往往有冲突。

这是因为我们过去改革之前我们往往强调我们在世界上是制度最优越。

改革以后,情况发生变化了,国门打开以后我们觉得原来说法有很多问题,现在看来情况不是我们要解放他们而是他们要演变我们。

因此我们现在开始强调文化的多元了,以前我们一直强调制度优越,现在我们强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不要演变我我也不同化你,我们各走各的路。

我们比较强调多元。

一般来说古往今来都是这样,如果你是处于攻势就强调优越性,如果是守势强调多元性,我们有我们的一套你们你有你们的一套。

但是我们现在讲多元,主要却不是生理差异,这个是世界潮流。

生理差异就是种族主义了,如果强调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和金头发白皮肤的人哪个好,就会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

我们现在谈一种主观的价值偏好。

我们往往说中国人喜欢什么什么、西方人喜欢什么、印度人喜欢什么什么,这是文化。

在"形而下"层面中西方饮食文化相差比较远,中国人喜欢中餐西方人喜欢西餐。

在"形而中"的层面中国强调文明中心主义,而据说这到底是不是这样还有待于讨论。

据说西方人比较功利崇拜能人,中国人据说崇拜贤人有道德的人。

据说这是一种文化的区别。

还有"形而上"层面有人说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是喜欢"综合形象思维",西方人喜欢"分析和逻辑思维"。

有人说这是最根本的和最深层的文化之别。

从最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区别不管这些说法是不是准确不管差别评价如何,你为认为中国的好还是西方的更好,但是这种文化的区别都被认为是一种价值偏好。

我们这个民族喜欢什么,他们民族喜欢什么,一般来说是这样。

现在有一个问题,一个人的价值偏好比较好说,我喜欢吃中餐就是喜欢,一个民族的价值偏好你如何确定呢?这是一个问题。

比如一个中国张三比较重视道德,西方人约翰崇拜能人,这个例子能说明中国人重德西方人重才?但是中国有多少人像张三这样的偏好有多少人,西方有多少人像约翰那样的偏好?他们能够代表各自的民族和文化吗?因此现在有人说,谈文化需要有统计依据,9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在联合国有关组织下搞了一个叫做"世界价值观调查"我们中国90年代有很多人参与这个事情,发放很多的问卷,广泛的在不同的民族搜集问卷,从问卷里面判断是不是各个民族之间的确有那种价值的偏好的不同。

这个里面的确反映一个问题:我们既然要谈文化、民族性,就不是一两个人能够说明什么问题的。

但是这个里面除了统计以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即使你给人家调查,还有一个问题你怎么可以判定这些人有同等的可能表达自己的偏好呢?我觉得,比如我喜欢吃中餐、你喜欢西餐这个体现饮食文化不同,但前提是我们有选择饮食的自由。

假如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犹太人都吃着杂和面这样的东西,你能不能说这个是代表犹太人饮食文化呢?很难说,你爱不爱都要吃,你吃并不代表爱吃。

就是说你是不是有这样的偏好前提是你要有选择。

所以我觉得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偏好,它当然和某些人的行为和言论是有关系的,但是这个背后还有一个这样的行为和言论是不是真的代表某种选择?因此我觉得"五四"的时候曾经有一个讨论,大家知道"五四"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鼓吹"启蒙思想"很重要的是个性解放,强调婚姻自由,反对"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的旧传统。

当时有一些号称中国文化的捍卫者指责这些启蒙的人,(启蒙者)这些人是我们党的第一代开创者"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等等,当时有人说你陈独秀李大钊在毁灭中华文化,我们中国文化是主张"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现在你们是强调"万恶孝为首、百善淫为先",说婚姻自由是淫,不赞成强制性父权就是不肖,说陈独秀鼓吹教唆子女反对父亲,仇视中国的孝道。

陈独秀说我们非常赞同孝道我们很赞成子女、媳妇要孝敬老人、父母、公婆,但是我们反对以"孝"的名义剥夺子女的自由。

反对严酷的父权--"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陈独秀这里提出有重要的问题,什么是"孝"?如果有一个人父母有权利杀他才"孝","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这样的可怕的权利下不得不孝敬,如果没有这个父权就忤逆,你能说他是真孝吗?一个民族儿子都是这样的,你能说民族有"孝"文化吗?反过来说一个人出自内心孝敬父亲,一个民族都是这样的,那么那种强制性的父权又有什么必要呢?凭什么说取消这样的强制性的父权大家会忤逆不孝呢?这个道理是说真正的"孝"决不是父权压迫出来的。

如果只有在严酷的父权威胁儿子才会孝顺,没有这个父权就忤逆是真的孝顺吗?因此这样的指责在逻辑上有两个评价。

这一中国人真的有崇孝的文化,如果中国人真的有孝的偏好,这样的过分严厉的父权没有又何妨为什么?如何说否定这样父权就否定孝文化呢?如果说有严厉的父权才孝顺,孝是装出来的,只有在不孝就杀你才会表现孝,没有就不孝这样的孝文化真的存在吗?值得怀疑,还怕毁灭它吗?我认为道理是一种文化不管是否存在都要在人们有选择自由的条件下才能体现,如果没有这样前提下文化识别都不太容易,更何谈所谓保存文化或者比较它的优劣。

因此我可以说文化这样的东西你可以给它形形色色的定义,但是文化这样的概念你要能讨论,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定义。

因此喜欢中餐和西餐这是文化的区别,我们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可以自由地选择饮食,和你只准吃这样的东西,这两种不是文化的区别,因此你如果把这两种东西(没有自由选择情况下)说是文化的区别,文化就没法识别了。

因此我说关于文化的定义可以千差万别,有的人说有一百多种,有的人说有几百种,但是我认为最基本的区别是我们把选择什么叫做文化?你喜欢吃西餐、我喜欢中餐是文化,但我们不能把能否选择叫做文化。

一种情况下你只准吃中餐不能吃西餐有的情况下,爱吃什么就吃什么,这是重要的区别这不是文化的区别。

这两种区别我们叫做"制度区别"。

这两种区别一定要分开,否则我们很多的言论没有意义。

比如说什么是"文化宽容"?什么是"文化多元"?按照我刚才说的,喜欢吃西餐和中餐的人能够共处这就是"文化宽容、文化多元"。

可是如果按照我这个画中(幻灯片)就不是文化宽容,这个应该是饮食专制、自由的宽容。

本身就否定的饮食专制已经是文化不宽容了,文化一元了,已经是文化霸权了,因为你要用饮食自由压倒饮食专制。

文化多元意味着什么,饮食自由和饮食专制的共存。

可是如果饮食专制也存在,吃米饭和吃面包的宽容可以存在吗?我们要说所谓的宽容饮食专制应该存在,如果它存在,当然可以只准你吃中餐或者只准吃西餐。

在这样的情况下,上一种意义的文化宽容能够存在吗?也就是说我们在上一个意义上讲最高水平的文化宽容在下一个意义上就变成了没有文化宽容。

因为你不赞成饮食专制。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最黑的东西说成是最白,最白的东西说成最黑的,我们的语言失去了最基本的逻辑。

我们说制度和文化上我们都可以说不同选择偏好。

有人说饮食专制有道理,有的东西是脏的有病的我们不要吃,不一定是人们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

这样的说法也许有道理,但是这种东西和你想吃什么混为一谈。

我刚才讲的道理可以类推。

比如说我们以前说中国文化当中有一些精华但也有糟粕,"五四"以来我们说以前妇女缠足是糟粕。

现在来说仔细来看有很有趣的想法。

为什么说缠足是糟粕,有人说因为缠足是危害妇女的健康的,可是这个事情是不是很好说的,如果说缠足会危害妇女健康,西方的习惯是否也是危害妇女健康。

比如说同样是妇女的一种比较变态的审美,比如西方流行隆乳术,有人说这个负作用比较大甚至会导致乳腺癌,有的人因为做这个手术死了。

所谓的西方文化不也损害女性的健康吗?到底缠足和隆乳那一种更可取呢?老实说如果你这样提问题真的难说有什么可取不可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