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村妇女社会适应问题探究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分析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的前期,社会工作者可针对特别个体提供个案服务。
社工在协助她们解决自己面临的某个问题或某项需求的过程中,也要帮助她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挖掘她们的潜能,鼓励她们看到自身优势,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意识。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问题的提出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长期在外务工,被迫留守在农村的妇女。
早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就已产生,并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数逐年增加。
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妇女数量在2000年到2005年短短5年间就由1302.4万增加到4700万。
�豍留守妇女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0年至2011年在湖北部分农村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当地农村也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妇女。
通过交谈发现,她们当中一部分是因有孕在身,在家待产而留守;另一部分是因家中孩子过小,需要父母亲自照看而留守。
这些留守妇女多处在20-35岁之间,身体等各方面状况良好,其中部分表示,在孩子长大后,会跟随丈夫一同外出打工。
在留守期间她们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庭劳动,不可避免的出现心理失调、生活不适等问题。
二、农村留守妇女出现的原因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及其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个体问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由单个因素所引发,而是由系统的多个层面和多个元素共同作用所导致。
以此理论为基础,对留守妇女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留守妇女的产生是社会、家庭、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因素1.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大量的农民工首先开始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重新进行职业选择。
长期以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城市高收入的工作、便捷的生活条件对“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吸引了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
浅析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摘要】本文主要从浅析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工作在介入中起到的作用。
在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分析中,着重分析了失地农民在迁徙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社会工作介入的作用包括提供就业培训、心理援助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包括整合资源、建立支持体系等方面。
文章对社会工作介入的效果评估和挑战也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失地农民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在总结了社会工作在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社会工作在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社会工作介入、作用、策略、效果评估、挑战、背景介绍、研究现状、研究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
背景介绍:失地农民指的是因城市化进程中征地拆迁而丧失农地的农民,他们往往面临着就业困难、社会融入不畅、身份认同问题等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中的“新市民”,但他们的城市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这种新生群体在城市中遭遇诸多困境,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帮助和支持。
对于这一问题,现有相关研究较少,而社会工作介入在此领域的应用也尚待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分析,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的作用和策略,评估介入效果,同时呈现介入的挑战,以期为该群体的城市适应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失地农民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中征地而失去土地资源,导致生计来源受到严重影响的农民。
他们面临着诸多适应困难,如就业问题、社会保障不足、文化融合困难等。
目前,学术界对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问题: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缺乏城市生活技能和对城市就业市场的了解,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外来媳社会融入困境研究——以S省J镇X村为例

刘书惠,俞晓宝.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外来媳社会融入困境研究——以S 省J 镇X 村为例[J ].中南农业科技,2023,44(7):122-12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区域间交流的日渐频繁,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性增强,因工作、求学与社会交往等原因,农村青年通婚圈日益扩大,跨省跨地区的外来媳逐渐增多。
“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婚姻模式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扩大通婚圈、提高人类自身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的有效手段。
据国际卫生组织一项调查表明,通婚圈小的民族和较开放的民族相比较,前者各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比后者高215倍,血缘亲近的男女生育畸形儿的概率比通婚圈大的高150倍,婴儿的死亡概率也高3倍多。
这些数据表明,血缘关系越远,种族后代越健壮优化,通婚圈越狭小,后代越可能发生遗传疾病,不利于优生[1]。
尽管如此,对于嫁入农村的外来媳而言,婚姻的迁移不仅是生存环境的改变,还要面对文化、社会角色的诸多差异。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外来媳或多或少地遭遇融入困境,需要专业有效的引导和帮助,社会工作介入可以发挥其优势。
本研究以S 省J 镇X 村为例,分析了农村外来媳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采取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为农村外来媳以及类似群体提供新的支持。
1农村外来媳的概念及样本描述“农村外来媳”又称作为“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或者“农村外来新娘”,指从外地嫁入当地农村的女性[2]。
农村外来媳遍布全国各地,该群体的存在不仅涉及到不同家庭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思想相对保守,村民对外来人有一定的警惕性和抗拒性,如何解决农村外来媳的社会融入也是中国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外来媳的社会融入方面起重要作用。
本次介入对象为X 村。
X 村位于沿海平原地区,村内有10个村民小组,农户833户,村民2451人,耕地面积166.8hm 2,当地的教育、经济、文化水平较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标杆,选取X 乡村作为介入地点,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浅析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一、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现状与特点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建设和农地征用而失去土地和生计来源的农民。
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事临时性、不稳定性的务工或者小商小贩等职业,生活常常陷入困苦和不安。
城市生活的陌生感、适应困难,加之经济和社会资源相对匮乏,使得失地农民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精神压力大,身心健康问题突出;社会融入困难,获得社会支持和服务渠道有限;职业技能匮乏,就业创业困难;经济来源不稳定,生活困难等。
在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中,社会工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介入。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和支持活动,帮助失地农民缓解心理压力,重建自信。
心理咨询可以包括个体辅导、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心理问题,建立积极的心态。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社会服务和支持活动,帮助失地农民获得社会支持和服务资源。
社会服务可以包括社区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福利以及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帮助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社会,得到资源和支持。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和就业辅导活动,帮助失地农民提升就业技能,寻求合适的就业机会。
职业培训可以包括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等形式,帮助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的就业需求。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经济帮扶和创业支持活动,帮助失地农民增加经济来源,改善生活状况。
经济帮扶可以包括金融扶贫、社会保障、创业扶持等形式,帮助失地农民解决经济问题,实现自我发展。
在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中,社会工作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建议,以提高干预与介入的效果。
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城市中缺乏关于失地农民的特殊服务资源和支持网络,需要建立以社会工作为核心的服务体系,整合社会资源,为失地农民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
需要加强社区社会工作力量建设。
社会工作在城市适应问题中需要与社区密切结合,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农村留守妇女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对留守妇女的主要困境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一群体所面对的一些问题。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运用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可以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实务工作方法为主,辅以倡导社会政策等方法进行介入。
关键词:留守妇女、困境、社会工作一、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要困境(一)劳动负担重丈夫外出打工,使本应由夫妻共同承担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肩膀上。
据调查,陕西某地区71.8%的留守妇女每天要花6小时之上的时间干农活或家务,53.6%的留守妇女在农忙时自己独立承担耕种和收割等田里劳动,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使她们的身体经常处于疲惫状态。
(二)健康状况堪忧大多数农村妇女认为自己身体较为健康,但是当问到一般多长时间做一次妇科检查时,陕西某地区只有8.9%的留守妇女回答一年做一次,70.1%的留守妇女回答是从来不去,或生病了才去医院检查。
因此,尽管他们认为自己身体健康,但是她们的真实健康状况堪忧。
(三)心理压力大多数留守妇女认为自己的精神压力较大,她们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于对丈夫、家庭、子女和自己的各种担心和顾虑。
留守妇女忙于家庭生活而忽略自身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在留守状态下长期缺乏必要的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网络的支持和帮助,情感倾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负面情绪难以宣泄,日渐积压的消极情绪进一步增大精神压力,导致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丈夫缺位和社会支持体系缺失等造成留守妇女的尊重、理解、安全、交往等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精神发展问题突出。
(四)婚姻质量降低调查结果显示,46%的留守妇女其丈夫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回一次家。
丈夫离家后,43.2%的留守妇女只是偶尔有事才和丈夫联系。
她们和丈夫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打电话和用微信和QQ聊天,但是由于生活忙碌等原因,每次联系都是匆匆交谈几句,丈夫在电话中关心的也主要是孩子的学习、老人身体状况和家里生产生活状况等,很少表达彼此之间的情感。
社会工作视角下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以开原市为例

、
缺 陷、 公 共 服 务 缺 失 和 保 障 制 度 的不 力 等 原 因 使 失 地 农 民 难 以 适 应 新 的 生 交往对象分 为以下几类 : 农民、 农 民工、 经商人员、 政府官员 、 学校 人员及 其 活方式 , 引发 了一 系 列 社 会 、 经 济 问 题 。 本 文 通 过 开 原 市 失 地 农 民 的 实 地 他 。通 过 对 于 社 会 交 往 人 群 的 界 定 挖 掘 失 地 农 民 主 体 之 间 血 缘 的 、 亲 缘 调研 , 研 究专 业 的社 会 工 作 如 何 介 入 失 地 农 民 的 社 会 适 应 问 题 , 解 决 农 民 的、 地缘 的等 多种互动形式。据此 分析 失地农 民在土地 经营权 流转 之后 , 其交往 内容和形 式是否 发生 了一定 变化 , 失地 后的生活后顾之忧和 自我发展之计 , 对我 国的失地 农民顺利实现 身份 其 身份 由农 民变 市 民的 工 程 中 , 转 换 以及 城 市化 可持 续 发 展 有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理 论 意义 和现 实 意 义 。 探 索 失 地 农 民 自我 身份 认 同和 行 为 方 式 等 方面 对 身份 转 变的 回应 和 选 择 。 通过社会交往 对象情况调查显示 , 被访的失地农 民社会交往对 象为农 二、 失 地 农 民社 会 适应 实 地 调 研 的 基 本 概 况 对 于 失 地 农 民 社会 适应 问题 的调 研 , 结 构 功 能 主 义 从 行 动 系统 内 部 四 民比例最高 , 为7 8 . 7 9 %; 失地农 民在 土地经营所 有权转让 后 , 其社会 交往 个 子 系 统 反 映 了 失 地农 民 社 会 整 合 过 程 中 相 互 制 约 的 关 系 。 正 如 帕 森 斯 对象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仅有 3 %的被调查者生活 主要交往对 象为政府 官
浅析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失地农民成为了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由于土地被征用而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不得不在城市中重新适应和生存。
这一群体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社会工作介入来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
本文将从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三个方面进行浅析,旨在探讨社会工作在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建设征地拆迁而失去耕地和住房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失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全国范围内失地农民数量已经达到数千万人之多。
失地农民由于失去了土地和住房,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也无法在城市中找到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来源,因此他们成为了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和“城市贫民”。
失地农民通常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者是城中村,面临着居住环境差、社会保障不完善、子女教育难题等诸多问题。
在城市中,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和城市文化背景,他们往往处于社会边缘,缺乏对城市生活方式和规则的适应能力。
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问题亟待得到关注和帮助。
二、失地农民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问题。
失地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很难在城市中找到相应的工作,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临时性的、低收入的体力工作。
这使得他们难以在城市中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
2. 居住问题。
失地农民由于无法获得城市合法居住证,因此他们在城市中只能生活在一些非法的建筑或者城中村里。
这些地方的居住环境差,缺乏基本的居住设施和社会保障,容易导致失地农民的身心健康问题。
3. 子女教育问题。
失地农民的子女由于在城市中入学难、上学贵,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面临辍学和无法升学的困境。
4. 社会融入问题。
由于失地农民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很难融入城市的社会交往圈,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缺乏社会支持和渠道。
浅析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扩张或土地征收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
他们面临着失地后的生计困境、社会融合困难和心理压力等诸多问题,城市适应性较弱,容易陷入贫困、流浪和犯罪等不良境地。
研究失地农民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探讨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帮助他们实现城市生活的良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适应问题,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社会工作者如何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研究也旨在总结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为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将展示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并对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进行全面评估。
最终,本文将在结论部分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对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深远意义,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指导方向。
2. 正文2.1 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而失去耕地的农民,他们面临着诸多城市适应问题。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他们失去了耕地的主要经济来源,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困难。
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由于经济困难无法支付高昂的教育费用,孩子们往往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失地农民迁入城市后也面临着适应城市生活的困难,包括文化差异、就业压力、住房困难等。
失地农民在城市适应过程中也存在心理困扰,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焦虑和不安,缺乏自信和归属感。
由于缺乏城市生活经验,失地农民在面对城市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往往无从应对,导致适应困难。
失地农民在城市适应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和支持来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47January 2019(C )总第447期2019年1月(下)摘要随着失地农民群体的扩大,社会各界日益关注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情况。
本论文以笔者在北京市某社区的调研为基础,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方法,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村妇女社会适应问题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失地农村妇女社会适应社会工作A Probe into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in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Rural Women Losing Their Land //Liu Hongxia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group of farmers losing their land,the society has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farmers losing their land.Based on the author's re-search in a community in Beijing,this paper uses the social e-cosystem theory as a guide to comprehensively apply such social work methods as casework,group work,community work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 to explore the feasible path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in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rural women losing their land.Key words rural women losing their land;social adaptation;social work1995年,北京市召开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及其非政府组织论坛,签署了推进性别平等的《北京行动纲领》,推动了社会性别观念在中国的传播。
2014年,全国妇联和国家农业部达成共识,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过程中确保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得到维护。
这从政策制度层面在农村地区倡导和实践社会性别平等,但社会文化和实际生活中却仍需要继续努力。
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日益剧增,在适应“进城”和“上楼”后的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境,而占失地农民群体性别组成一半的失地农村妇女是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
笔者对北京市某农民回迁安置地K 社区30至50岁的失地农民进行抽样调查后的分析结论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图1、2所示,男女两性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程度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男性失地农民的平均社会适应水平高于失地农村妇女。
失地农村妇女的社会适应主要包括职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交往适应和心理适应。
在职业适应方面,土地征收后,部分失地农村妇女从农民转向其他行业,但就业领域较窄,普遍存在未签订劳动合同或短期临时合同的现象,缺少法律保护,就业不稳定且收入偏低;部分失地农村妇女因年龄偏大、身体疾病、劳动力市场女性就业现状等原因,不愿再就业。
在日常生活适应方面,失地农村妇女及其家庭搬入小区楼房居住,彼此间收入差距加大,生活支出较之前明显增多,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普遍不高,十分担心未来生活没有保障。
1实施主体若要有效解决失地农村妇女社会适应问题,需要拥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和影响力,开展长期的服务活动,较理想的便是政府部门给予支持,发展社区自身能力,形成社区长效服务。
首先,组建社区工作队伍,在政府、社区及专业机构的帮助与配合下,发展“三社联动”模式的基层治理方式,孵化和培育本地社会组织和志愿者。
其次,鼓励社区居委会与服务站、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组织等,申请政府购买项目,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最后,利用社区已有资源,培训社区工作者与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方法与技巧,实施介入策略。
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村妇女社会适应问题探究刘红霞(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c.2019.01.078作者简介:刘红霞(1992—),女,云南曲靖人,楚雄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社区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
图1性别与社会适应程度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测试图图2性别与社会适应程度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假设汇总图191社会博览2实施策略2.1微观层面社会个案工作注重的是“个案”,而不是社会问题本身,特别注重为社会问题所困或无法与社会环境或关系协调适应的个人或家庭。
针对失地农村妇女的社会适应问题,个案工作可以:一是为社会适应问题严重的失地农村妇女及其家庭提供个案管理服务,以她们的问题和需求为中心,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生活资源、社会保障福利、社会交往技巧培训和心理辅导等,使其快速摆脱困境,并参与到后续的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中。
二是心理调适与辅导。
社会工作者应与失地农村妇女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引导和鼓励她们学会疏导自我心理压力,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彼此理解和包容,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然后再向外扩展社会交往网。
三是观念意识的改变。
首先是家庭中性别平等观念的培养,失地农村妇女应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劳动自由权和参与家庭财产分配的权利。
使失地农村妇女走出家门,拥有再就业的权利成为可能。
其次,改变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劳务分工模式,尊重失地农村妇女的个人意愿和价值,鼓励失地农村妇女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小组工作具有促进个人再社会化,影响个人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发生改变,丰富和扩大成员经验,改善人际关系等功能。
借助团体的形式,通过教育活动、娱乐活动和相互之间的经验分享,可以提高失地农村妇女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针对失地农村妇女在社会适应中面临的不同问题,可以开展:一是就业指导小组。
首先,了解失地农村妇女的就业意愿和就业需求,掌握她们就业中面临的具体困难;然后,社区工作者围绕失地农村妇女的就业需求和障碍协调资源,并提供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服务。
最后,引导失地农村妇女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鼓励成功再就业者分享求职和就业经验,提高组员的就业信心和角色认同。
二是生活适应小组。
首先,组织家庭生活讲座,为失地农村妇女提供社区生活指南,例如垃圾分类、社区宠物管理、出行和购物指导等。
其次,邀请合法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提供投资理财咨询、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开展防骗宣讲活动。
第三,针对失地农村妇女的休闲娱乐需求,推荐社区中有特长和经验的居民,帮助失地农村妇女,在社区居民间形成生活互助小组。
三是社会交往适应小组。
失地农村妇女的社会交往存在同质性高异质性低的问题,建议组成小组的成员异质性较高,周期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小组活动。
2.2中观层面失地农村妇女所生活的社区是一个新生社区,社区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域和社会环境,通过社区工作方法,促进社区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可以促进失地农村妇女良好适应社会,社区及其工作者可以:一是建设社区邻里驿站。
在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社区邻里驿站,利用社区已有资源为社区居民,尤其是失地农村妇女,提供专业服务。
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活动,如职业技能培训、生活互助活动、家庭生活讲座、社区运动会或联欢会、心理健康活动等。
二是形成社区邻里邦。
新生社区的凝聚力较低,居民间的社会交往网络还不稳定,需要通过一系列集体行为,实现社区的凝聚。
结合传统节日和社区实际,组织社区居民为社区困难居民提供帮扶活动,或开展社区环保活动、敬老活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三是搭建社区邻里咨询平台。
通过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了解社区需求,根据社区需求制作资讯台。
一方面提供社会关注话题、倡议资讯,如文明、安全、文化等内容,号召更多社区居民关注社区问题,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促进社区发展。
另一方面,为社区居民发布信息提供平台,如招聘信息、二手买卖、文艺活动、求助专栏等,尤其要提供失地农村妇女需要的相关讯息。
四是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以失地农村妇女的需求为本,以原农村已有的草根组织或各种兴趣活动群体为基础,借助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帮助,申请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孵化培育较专业的社区社会组织,为社区广大居民提供服务。
这既能增加失地农村妇女参与社区的机会,逐渐提高社区女性地位,提升她们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形成社区归属感;也能进一步发展“三社联动”模式,带动基层社区治理创新,促进社区融合发展。
2.3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行政是宏观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包括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一系列内容。
有效解决失地农村妇女的社会适应问题,需要政府从政策上给社会工作介入以合法性肯定和资源配合,自上而下进行。
因此,在展开社会工作介入的同时,应倡导完善以下政策:一是规范就业市场的制度与管理,建立就业服务机制。
倡导政府有效监管就业市场,完善就业制度,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确保失地农村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和合法的职业待遇,引导失地农村妇女在就业中签订劳动合同,争取合法权益,使失地农村妇女也能享受失业保险和救助制度。
同时,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服务机制,使更多失地农村妇女获得相对持续的就业服务,有力提高失地农村妇女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临时性保障措施,减少失地农村妇女在农民至城市居民转变过程中的风险。
减小与城市居民的福利差距,使失地农村妇女享受与城市居民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待遇。
三是推进性别平等工作。
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引导社会舆论、社会文化形成尊重女性、肯定女性价值的社会环境。
树立新时代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女性榜样,引发人们性别观念的改变。
为失地农村妇女提升信心,积极适应社会和主动认同城市居民身份提供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1]何欧.北京市失地农村妇女就业保障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2]李倩.消失的村落,存在的农民[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3]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美国:Grolier,1965.[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4.编辑李前锋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