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0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0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0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这个故事讲的是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不认真,小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来白糖,相差太大,他却说差不多;在学校先生问他题,他把山西说成陕西,相差甚远,他也说差不多;在钱铺做伙计,把是写成千,千写成十,本差太多,他也说差不多;赶火车八点三十分开,他八点三十二到未赶上火车,还说差不多;最后得了急病把汪大夫请成王大夫(牛大夫)还说差不多,结果延误的病情,而他要死时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
最令我气氛的是,差不多先生在临死还在说“死人和活人差不多”,就因为“差不多”丢掉了自己一条宝贵的生命,他到死也不知悔悟,真令人悲哀,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做什么事都不计较,不认真,求差不多,也酿成了大祸。
在前几个月,发生了一起电梯事故,让一位刚拥有孩子不久,还来不及更加疼爱、关心孩子的母亲,永远见不到孩子,沉埋于电梯之下了。
原因就是因为电梯公司为了省几十元的钢板做踏板,差不多就行了。
让踏板没有足够的长度,使这位母亲正要跨出电梯时,踏板松动,露出缝隙,掉了进去,冷冰冰的电梯齿轮来不及关闭,残忍地挤压着这位母亲的身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不禁一寒,多么可怜的母亲,多么可怜的孩子,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就因为几十元的钢板,这就是这个“差不多”导致的后果,这就是“差不多”带来的残忍,这就是“差不多”带来的伤害。
后头再来想想我,也是一个差不多小孩,在数学考差时发现因数字写错几个,回家狡辩说差不多没认真,在复习上,说差不多就行……因为太多的差不多,所以成绩一直上不去,我现在多么后悔说出那么多“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给了我极好的教育,让我做事更严谨认真,不再马虎,使我终身受益。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2差不多先生觉得什么都差不多,他总是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觉得红糖和白糖差不多觉得陕西和山西差不多;觉得“千”和“十”差不多;觉得火车8:30开和8:32开差不多;觉得人医和兽医差不多;甚至在临死前,他也觉得活人与死人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通用10篇)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通用10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1读完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个想法,即所谓差不多,其实就是一世糊涂。
文中说:“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看这话应该反过来解读,即一生马虎,一生糊涂,一生只配做缩头乌龟,这哪里是有德?分明就是无德无能。
所有生命,小到小草,大到人类,没有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命,有命才有一切,没命就等于死寂与荒芜,与沙漠无异。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不肯认真就等于一事无成,不肯算帐就等于不知珍惜,不肯计较就等于处处吃亏。
这样的人生一是不配活在这世上,二是也不可能安然地活在这世上,其所谓的“德行”不过是“泥菩萨过河自命难保”罢了。
以上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成年人看问题,应当学习多方面和多维度,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人云,过犹不及,即凡事不能走极端,剑走偏峰,反而会伤害自已。
所以说做人做事也不必太认真、太精明、太计较。
人一生所面临的问题有千千万万,除非你是神仙,否则就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完美地解决掉,理智的人做事必定会区分个轻重缓急,而绝不会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首先,我们不能事事认真。
大事上认真一点,小事上不妨糊涂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要认真一点,因为认真了就很快会有好结果,而完全超出个人能力的事则可以糊涂一点。
其次,我们也不能处处精明。
因为过于精明的人往往都是小聪明。
他们不懂得精明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成本,你将会为此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换来的却可能只是鸡毛蒜皮。
真正的精明应当从人生的全盘考虑,抓大放小,或以小博大。
最后,做人不可以太计较。
过于计较是一种典型的小家子气,一方面折腾了自已,另一方面也折腾了对方,其结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优秀9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优秀9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一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榜样”差不多先生的一生。
差不多先生的样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
他常把山西说成陕西,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字写成千字,更有甚者,把这天以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结果误了要事。
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医生来给他治疗,可一不留意说成了兽医汪大夫。
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错了人,但他觉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给他治病。
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医治差不多先生,结果但是一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认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精细,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于是,大家都向他学习,视他为导师。
中国,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这位“伟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认真的人。
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当差不多先生的经历。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作业,有一题要用三位小数乘以三位小数,我心想:“小数和整数不就差一点吗?”便把一个小数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结果,正因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个得一百分的机会。
我也看过身边的例子。
有一天,我们篮球夏令营的一个同学为了快点打上比赛,只马马虎虎地跑了两圈就加入进来(平时我们但是要跑上十圈还加压腿的!)结果在打比赛时拉伤了背部肌肉,一个月都没能来参加训练。
写作文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时刻查字典、打草稿,还经常虎头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后恍然大悟,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
我便开始认真起来,要让好变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现出来,打草稿、查字典,最后作文得了一个又一个优+。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相关推荐《差不多先生》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差不多先生》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这篇文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经常还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
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读完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对妈妈说:“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跟他很像呢?”“什么,差不多先生和我很像?”我生气了。
妈妈让我想一想过年包饺子的事儿,我一听,脸红了。
过年的时候,家里包饺子吃。
我跟着妈妈学包。
我学了一会儿,就马虎起来。
许多饺子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
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
呵呵,我的饺子成了花脸饺子。
妈妈让我认真点包。
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
”饺子烧好了,分成了两大阵营,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
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饺子消灭掉,这些饺子的味道当然差多啦!想着想着,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学。
老师布置了背课文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读背背。
还没读多长时间,她就开始玩了。
我就问她:“你会背了吗?”她回答说:“差不多了。
”我劝她多读几遍,读到会熟练背诵。
她却不接受我的劝告。
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她。
她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背不顺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她利用下课的时间重背。
下课后,她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很会背了。
”同学们出去玩了,这位跟“差不多先生”一样的同学,只好乖乖地坐着继续读读背背。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范文5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范文5篇读完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说:人们千万不好追求差不多,正因往往是差不多,就毁了一件大事。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这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个题目十分搞笑,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
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
他只是笑嘻嘻的赔留意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
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
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
差。
差不多就。
就好,。
何。
何必太。
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
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差不多先生(五篇范文)

差不多先生(五篇范文)第一篇: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差不多先生”,1942年诞生在胡适笔下。
他是懒人的代表,办事粗枝大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思想却很不细密”,办事很“不认真”。
让他买红糖,他买成了白糖;让他记账,“十”字写成了“千”字;要他请“人医”王医生,他却请来了“牛医”汪医生……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十”字与“千”字,“人医王医生”与“牛医汪医生”,都是差不多的,无碍大局。
我感觉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
“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如果万事差不多,“神州5号”就不会升上太空。
“差不多先生”虽然早已寿终正寝,但他却子孙满堂,今天仍有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差不多先生”。
如:北京某医院的一个医生就是一个“差不多先生”,他给一位患了“甲状腺癌”的刘女士写诊断书时,写成了“甲状腺瘤”,致使做手术的另一医生在手术方案和治疗方案选择时,发生了不该发生的错误。
“瘤”字和“癌”字不是“差不多”吗?是的,但遗憾的是刘女士的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该医院成了被告,并被判处赔偿患者6.9万元。
重庆合川市6名法官也是“差不多先生”,在他们眼里,错别字和规范字,从字形到字音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他们懒得去查词典,致使判决书或裁定书上出现了错别字。
就因为“差不多”,他们受到了纪律和经济的双重处罚。
马鞍山钢铁厂向上海A厂订购一批设备,A厂填写合同的人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他居然漏掉了一个“马”字,于是马鞍山成了“鞍山”,本应发往安徽的货物,却发往了辽宁。
南辕北辙,A厂只得赔偿马鞍山钢铁厂的一切损失。
另据媒体报道,一家工厂接到外国一批电扇的订货单,不料电扇到了目的地却被退了货。
厂长十分纳闷,这些电扇质检完全合格呀!国外买主回信道:“我们的抽验方式不是个别单独看,而是挑出十台电扇,把零件拆散再重新组装。
你们的许多零件都差一点点儿……”就因为这“差一点点儿”,也就是“差不多”,厂家的损失却不可谓“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体会篇1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严谨,不能求差不多,否则会有不好的后果。
这是我读《差不多先生传》的感悟。
这个故事讲的是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不认真,小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来白糖,相差太大,他却说差不多;在学校先生问他题,他把山西说成陕西,相差甚远,他也说差不多;在钱铺做伙计,把是写成千,千写成十,本差太多,他也说差不多;赶火车八点三十分开,他八点三十二到未赶上火车,还说差不多;最后得了急病把汪大夫请成王大夫(牛大夫)还说差不多,结果延误的病情,而他要死时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
最令我气氛的是,差不多先生在临死还在说“死人和活人差不多”,就因为“差不多”丢掉了自己一条宝贵的生命,他到死也不知悔悟,真令人悲哀,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做什么事都不计较,不认真,求差不多,也酿成了大祸。
在前几个月,发生了一起电梯事故,让一位刚拥有孩子不久,还来不及更加疼爱、关心孩子的母亲,永远见不到孩子,沉埋于电梯之下了。
原因就是因为电梯公司为了省几十元的钢板做踏板,差不多就行了。
让踏板没有足够的长度,使这位母亲正要跨出电梯时,踏板松动,露出缝隙,掉了进去,冷冰冰的电梯齿轮来不及关闭,残忍地挤压着这位母亲的身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不禁一寒,多么可怜的母亲,多么可怜的孩子,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就因为几十元的钢板,这就是这个“差不多”导致的后果,这就是“差不多”带来的残忍,这就是“差不多”带来的伤害。
后头再来想想我,也是一个差不多小孩,在数学考差时发现因数字写错几个,回家狡辩说差不多没认真,在复习上,说差不多就行……因为太多的差不多,所以成绩一直上不去,我现在多么后悔说出那么多“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精选17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精选17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1读了《差不多先生传》后,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觉得差不多先生非常可笑。
书中,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
他的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在学堂时,老师问他直隶省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实际上应是山西;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的事情,坐火车去上海,结果晚了两分钟,他就骂道:早两分钟和晚两分钟有什么区别,火车公司8:30和8;32开不是差不多吧?这一次火车晚了还不说,差不多还使他送了命。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医生,结果家人找来了牛医王医生,王医生用治牛的方法来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说:人们千万不要追求差不多,因为往往是差不多,就毁了一件大事。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2今天,我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感觉真是好笑,同时对我的触动也很大。
山西和陕西差不多,兽医和人医差不多,死前居然说:“死人和活人差不多”。
唉!这位先生还真有意思呀。
突然,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很熟悉啊,好象是我的缩影,我自己就经常有这样的毛病,我常常把休息写成体息,把食指写成十指,幸亏我不是医生,要不病人可就惨了。
一笔之差,表面虽然看着差不多,但实际就差十万八千里了。
我来举个例子吧!就山西和陕西吧,一个面积是143万平方公里,一个是84万平方公里,一字之差,这面积可就差得多了!通过看这本“差不多先生”的注释,知道:原来胡适先生开始也是这么个人,他的家人一起劝他,他也意识到了差不多的危害,终于胡适先生改掉了这个毛病,为了让大家不要向自己一样,特地写了《差不多先生》这本书,提醒大家引以为戒。
我下决心也要改掉我的差不多的毛病,凡事都要做到认真,请大家监督我,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学差不多先生啊。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篇3自从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短文后,我就对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
也从中知道了我的一个毛病,这位差不多先生作是永远都是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一)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后,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觉得差不多先生非常可笑。
书中,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
他的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在学堂时,老师问他直隶省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实际上应是山西;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的事情,坐火车去上海,结果晚了两分钟,他就骂道:早两分钟和晚两分钟有什么区别,火车公司8:30和8;32开不是差不多吧?这一次火车晚了还不说,差不多还使他送了命。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医生,结果家人找来了牛医王医生,王医生用治牛的方法来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说:人们千万不要追求差不多,因为往往是差不多,就毁了一件大事。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二)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榜样差不多先生的一生。
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
他常把山西说成陕西,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字写成千字,更有甚者,
把今天以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结果误了要事。
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医生来给他治疗,可一不小心说成了兽医汪大夫。
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错了人,但他觉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给他治病。
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医治差不多先生,结果不过一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认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精细,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于是,大家都向他学习,视他为导师。
中国,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这位伟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认真的人。
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当差不多先生的经历。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作业,有一题要用三位小数乘以三位小数,我心想:小数和整数不就差一点吗?便把一个小数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结果,因为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个得一百分的机会。
我也看过身边的例子。
有一天,我们篮球夏令营的一个同学为了快点打上比赛,只马马虎虎地跑了两圈就加入进来(平时我们可是要跑上十圈还加压腿的!)结果在打比赛时拉伤了背部肌肉,一个月都没能来参加训练。
写作文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时间查字典、打草稿,还经常虎头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
我便开始认真起来,要让好变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现出来,打草稿、查字典,终于作文得了一个又一个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罢手的时候,你要回忆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后果。
好和更好之间只差一个更字,但这一个字足以让我们从失败变为成功。
大家应该为这个更字努力,变得精益求精,不让中国在我们这代还是一个懒人国。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感觉真是好笑,同时对我的触动也很大。
山西和陕西差不多,兽医和人医差不多,死前居然说:“死人和活人差不多”。
唉!这位先生还真有意思呀。
突然,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很熟悉啊,好象是我的缩影,我自己就经常有这样的毛病,我常常把休息写成体息,把食指写成十指,幸亏我不是医生,要不病人可就惨了。
一笔之差,表面虽然看着差不多,但实际就差十万八千里了。
我来举个例子吧!就山西和陕西吧,一个面积是143万平方公里,一个是84万平方公里,一字之差,这面积可就差得多了!
通过看这本“差不多先生”的注释,知道:原来胡适先生开始也是这么个人,他的家人一起劝他,他也意识到了差不多的危害,终于胡适先生改掉了这个毛病,为了让大家不要向自己一样,特地写了《差不多先生》这本书,提醒大家引以为戒。
我下决心也要改掉我的差不多的毛病,凡事都要做到认真,请大家监督我,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学差不多先生啊。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