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0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0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0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这个故事讲的是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不认真,小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来白糖,相差太大,他却说差不多;在学校先生问他题,他把山西说成陕西,相差甚远,他也说差不多;在钱铺做伙计,把是写成千,千写成十,本差太多,他也说差不多;赶火车八点三十分开,他八点三十二到未赶上火车,还说差不多;最后得了急病把汪大夫请成王大夫(牛大夫)还说差不多,结果延误的病情,而他要死时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
最令我气氛的是,差不多先生在临死还在说“死人和活人差不多”,就因为“差不多”丢掉了自己一条宝贵的生命,他到死也不知悔悟,真令人悲哀,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做什么事都不计较,不认真,求差不多,也酿成了大祸。
在前几个月,发生了一起电梯事故,让一位刚拥有孩子不久,还来不及更加疼爱、关心孩子的母亲,永远见不到孩子,沉埋于电梯之下了。
原因就是因为电梯公司为了省几十元的钢板做踏板,差不多就行了。
让踏板没有足够的长度,使这位母亲正要跨出电梯时,踏板松动,露出缝隙,掉了进去,冷冰冰的电梯齿轮来不及关闭,残忍地挤压着这位母亲的身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不禁一寒,多么可怜的母亲,多么可怜的孩子,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就因为几十元的钢板,这就是这个“差不多”导致的后果,这就是“差不多”带来的残忍,这就是“差不多”带来的伤害。
后头再来想想我,也是一个差不多小孩,在数学考差时发现因数字写错几个,回家狡辩说差不多没认真,在复习上,说差不多就行……因为太多的差不多,所以成绩一直上不去,我现在多么后悔说出那么多“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给了我极好的教育,让我做事更严谨认真,不再马虎,使我终身受益。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2差不多先生觉得什么都差不多,他总是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觉得红糖和白糖差不多觉得陕西和山西差不多;觉得“千”和“十”差不多;觉得火车8:30开和8:32开差不多;觉得人医和兽医差不多;甚至在临死前,他也觉得活人与死人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我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这差不多先生的行事作风,真真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他做啥事儿都觉得差不多就行,把“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这句话奉为圭臬。
想想咱自己的生活,其实也时不时会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冒出来。
就说我上次参加社区的厨艺比赛那事儿吧。
比赛前,我那是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平日里做饭也还算不错,这次指定能露一手。
我选了一道自己觉得挺拿手的红烧肉,准备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比赛当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去菜市场买菜。
到了肉摊前,看着那一块块肉,我心里琢磨着:“这块儿看起来差不多,那块儿好像也还行。
”最后随便挑了一块,也没仔细瞅瞅是不是肥瘦相间,是不是新鲜得能掐出水来。
回到家,开始准备食材。
切肉的时候,我也是“大刀阔斧”,想着:“差不多大小就行了,反正最后都是要进嘴的。
”结果有的肉块大得像拳头,有的小得像指头。
下锅炒糖色的时候,我也没太注意火候,看着糖差不多变色了,就把肉一股脑儿倒进去。
翻炒的时候,也是草草几下,觉得差不多均匀了就行。
放调料的时候,更是离谱。
盐随手一撒,酱油随便一倒,心里想着:“多一点少一点,差不多嘛,不会影响大局。
”炖煮的时候,本该小火慢炖一个小时,我炖了半个多小时就觉得差不多了,关火出锅。
等到把我这“差不多”的红烧肉端到比赛现场,和其他人精心烹制的菜品一对比,那差距简直了!别人的红烧肉色泽红亮,肉块大小均匀,入口即化,味道醇厚。
我的呢,颜色暗沉,有的地方咸得要命,有的地方又没啥味道,肉还硬邦邦的。
最后,结果可想而知,我这“差不多”的红烧肉名落孙山。
看着别人捧着奖杯,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心里那叫一个后悔呀!这时候我才明白,生活中很多事情真的不能“差不多”。
差不多的态度,带来的往往是差很多的结果。
就像这做红烧肉,从买菜、切肉、调味到炖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对待,差一点儿都不行。
差不多先生把“差不多”当成了自己的生活准则,最终因为这“差不多”丢了性命。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读了《差不多先生》这篇文章,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文章里的差不多先生,真的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他做什么事儿都抱着“差不多”的态度,觉得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不必太较真。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儿。
就说我那个朋友小李吧,他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差不多先生”。
有一次,我们约好了一起去爬山。
早上出发前,我再三叮嘱他要准备好必备的物品,比如足够的水、一些小零食、防晒帽之类的。
他满口答应,说:“放心吧,差不多都准备好了。
”等到了山脚下,我傻眼了。
他带的水就那么一小瓶,还振振有词地说:“爬山能有多渴,这点水差不多够了。
”结果爬到一半,他就渴得不行,我带的水也得分给他,害得我自己都没喝够。
再说说吃的,他就带了几块饼干,还美其名曰:“爬山又不是去野餐,这点饼干差不多能垫垫肚子。
”可到后来,我们俩都饿得前胸贴后背,那几块饼干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这还不算完,他居然没带防晒帽!大太阳底下,他被晒得满脸通红,汗水直流,嘴里还嘟囔着:“不戴帽子也差不多能行,晒晒太阳更健康。
”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这哪是健康啊,明明是在遭罪。
爬着爬着,我们发现了一条小路,看起来好像能抄近道更快到达山顶。
我心里有点犹豫,觉得不太靠谱。
可小李大手一挥,说:“差不多能走,试试看呗。
”结果呢,这条小路又陡又难走,还布满了荆棘。
我们俩磕磕绊绊,身上的衣服都被划破了好几处,小李也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都磕破了。
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风景倒是很美,可我们俩却累得气喘吁吁,狼狈不堪。
我埋怨小李准备工作做得太差,他还笑嘻嘻地说:“哎呀,别这么较真,这不是也差不多爬到顶了嘛。
”经过这次爬山的经历,我算是彻底明白了“差不多”的危害。
就像差不多先生一样,总是觉得差不多就行,结果往往是差很多。
小李因为准备工作的“差不多”,让我们的爬山之旅充满了艰辛和麻烦。
如果在学习上“差不多”,可能会漏掉重要的知识点,考试成绩就会差很多;如果在工作上“差不多”,可能会出现失误,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如果在生活中“差不多”,可能会忽略很多美好的细节,让生活变得粗糙和无趣。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凡事都抱着“差不多”态度的人物形象,读来令人深思。
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在他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妈妈责怪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在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读罢这篇文章,我心中感慨万千。
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对事情抱着一种敷衍、马虎的态度,觉得差不多就行,不必追求完美。
然而,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和麻烦。
在学习上,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差不多”的心态,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掌握知识,成绩也难以提高。
比如做数学题,少写一个步骤,或者计算时粗心大意,觉得结果差不多就行了,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学好呢?又如背英语单词,只记住个大概,拼写和发音都不准确,在考试和实际运用中就会出错。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7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7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读完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个想法,即所谓差不多,其实就是一世糊涂。
文中说:“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看这话应该反过来解读,即一生马虎,一生糊涂,一生只配做缩头乌龟,这哪里是有德?分明就是无德无能。
所有生命,小到小草,大到人类,没有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命,有命才有一切,没命就等于死寂与荒芜,与沙漠无异。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不肯认真就等于一事无成,不肯算帐就等于不知珍惜,不肯计较就等于处处吃亏。
这样的人生一是不配活在这世上,二是也不可能安然地活在这世上,其所谓的“德行”不过是“泥菩萨过河自命难保”罢了。
以上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成年人看问题,应当学习多方面和多维度,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人云,过犹不及,即凡事不能走极端,剑走偏峰,反而会伤害自已。
所以说做人做事也不必太认真、太精明、太计较。
人一生所面临的问题有千千万万,除非你是神仙,否则就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完美地解决掉,理智的人做事必定会区分个轻重缓急,而绝不会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首先,我们不能事事认真。
大事上认真一点,小事上不妨糊涂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要认真一点,因为认真了就很快会有好结果,而完全超出个人能力的事则可以糊涂一点。
其次,我们也不能处处精明。
因为过于精明的人往往都是小聪明。
他们不懂得精明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成本,你将会为此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换来的却可能只是鸡毛蒜皮。
真正的`精明应当从人生的全盘考虑,抓大放小,或以小博大。
最后,做人不可以太计较。
过于计较是一种典型的小家子气,一方面折腾了自已,另一方面也折腾了对方,其结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
做人要明白,你若与人计较,他人也必将与你计较,计较来计较去,除了伤脑筋、伤和气外,最后对彼此没有任何好处。
人生真正昂贵的是时间成本、健康成本和劳动成本,当你经历过了无数的拚命折腾之后当明白,得不偿失时,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就是放手。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文章里的差不多先生,真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他做什么事儿都觉得差不多就行,从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到陕西和山西差不多,再到活人和死人也差不多。
这种凡事“差不多”的态度,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暗藏危机。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就叫他小李吧。
小李这人啊,其他方面都不错,就是在对待一些事情的态度上,和差不多先生有得一拼。
有一次,我们约好了一起去爬山。
那天早上,我早早地就起床收拾好了背包,带好了水、食物、防晒霜这些必备的东西。
到了约定的时间,我在约定的地点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小李的身影。
我给他打电话,电话那头的他还慢悠悠地说:“哎呀,差不多了,差不多了,我马上就到。
”结果,我又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他才气喘吁吁地跑来。
我一看他,背包松松垮垮地挎在肩上,水就带了一瓶,吃的东西也没多少。
我问他怎么准备得这么不充分,他还满不在乎地说:“爬山嘛,差不多就行了,能上去就行。
”我们开始爬山了,一开始还挺顺利的。
可是爬到一半的时候,太阳越来越大,晒得我们汗流浃背。
我因为涂了防晒霜,还好一些,小李就惨了,他没好好做防晒措施,脸被晒得通红。
他一边擦汗一边抱怨:“哎呀,早知道多涂点防晒霜了,差不多涂了点,没想到这么晒。
”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大家都又累又饿。
我从背包里拿出准备好的丰富食物和水,美美地补充了一下能量。
小李呢,看着我吃,自己只能小口小口地喝着那一瓶所剩不多的水,吃着那一点点零食,嘴里还嘟囔着:“唉,我准备的食物和水也差不多够了,谁知道这么消耗体力。
”下山的时候,小李因为又饿又累,脚步都有些虚浮了。
一个不小心,他还崴了脚。
我赶紧过去扶他,问他怎么样。
他咬着牙说:“应该差不多没事,还能走。
”我看着他一瘸一拐的样子,心里真是又好气又无奈。
最后,我们结束了这次爬山之旅。
回到家后,小李因为晒伤和崴脚,难受了好几天。
他这才意识到,做事情不能总是差不多,差不多的态度往往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的作品,这样的一本书,自然是有很多的感悟给读者的,在写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时需要写出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同时这些故事又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下面就是一些好的范文。
篇一: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今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个题目十分有趣,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
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
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
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
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
差不多,。
凡事只要。
差。
差不多就。
就好,。
何。
何必太。
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
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篇二: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差不多先生》读有感(精选多篇)

《差不多先生》读有感(精选多篇)八年(3)班梁炎桦读《差不多先生》有感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
”“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
达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自己找错了医生,请来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明。
”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的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课外语文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不是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文章最后写道:“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为了差不多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500字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是一篇很别致的作品。
当我读起这篇文章如同芒刺在背,别有一种滋味。
差不多先生有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这可以说是他的处世良方和为人准则,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差不多。
这差不多三个字简直就概括了他的一生。
本文写的是差不多先生一生不肯认真。
例如:母亲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还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反正都是糖。
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山西跟陕西差不多;十和千差不多;就是在他生死关头,差不多先生还说:活人和死人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更可怕的是,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还称赞他一生不肯算计,不肯认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无数的人竟以他为榜样,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差不多先生。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差不多先生还时常出现。
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说:做作业和做好作业都差不多,反正是做了。
‘增加到’和‘增加了’都差不多,反正是‘增加’。
市场上小贩缺斤少两,对找他的顾客说:八两、九两都差不多,你何必那么认真呢?马路上,驾驶员没有驾驶证,汽车撞人致死,还理直气壮地交警说:有没有驾驶证都差不多,反正会开车就行。
读了《差不多先生》就好像注入了一针清醒剂。
差不多就是不思进取,混日子。
长此下去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只会碌碌终生。
这篇文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警醒和启示。
论“差不多”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中国谁最有名?”《差不多先生传》的开头的这句设问引起了我的兴趣。
从作者胡适所处当时的中国环境,我不禁联想到了那时的一些著名人物。
__?袁世凯???“他姓差,名不多”。
这是个怪名字,从未听说,可却被胡适先生立了传。
这是什么来路?
读完后才知道,“差不多先生”指的就是做事草率、鲁莽的人。
他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山西”读成“陕西”,把“十”说成“千”,把“八点半”认成“八点三十二分”,把“医生王大夫”请成“兽医汪大夫”,最终结束了他“差不多”的一生。
联系一下当时环境,中国正饱受外国的侵略,国人已变得麻木不仁,惰性十足,人人都是“圆通大师”,而且国人当时还没完全醒悟过来,居然称他“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甚者赞赏他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不用说外国人,连我们现在的国人都会感到好笑——那种笑应该是苦笑吧!
我认为,辩证地看待问题:“不死板,不追究别人过错,不计较
一些小问题”固然是好的,但纯粹的“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绝对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真正的庸人的行为。
其实,人都会马虎,可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马虎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一些老一辈的中国人都这样,那会让原本就黯淡的历史更加黑暗;如果连现在的青少年都这样,那将真的成为中华民族的悲哀。
所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得到丰富的知识,完善健全的人格就成
为了我们青少年所必须的。
“学海无涯”,在不断地汲取知识的时候,马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大的障碍与敌人。
在学习中,我们可马虎不得:记得多少次因为几个字没看清而混淆通篇意思吗?记得多少次因为数字看错而算错题目吗?记得多少次因为英语字母弄错而不理解
文章吗?在中,我们一次次在不理解后痛失多分,一次次在运算有误后整题全错,一次次在马虎做题后懊悔不已??这都是血淋淋的现实啊!二模、时,一个小纰漏就会断送一个人的前程啊!
所以我们一定要克服它:首先,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在任何时候,心理素质决定着成功;其次,能早睡则早睡,不要拖到很晚,这样不仅得不到充沛的体能,而且一些因睡眠不足而诱发的种种毛病是很令
人头疼的;第三,要不断给自己信心,在心底里反复告诉自己:“只要努力,我一定可以成功的。
”最后,就是在临场发挥时,切记认真审题,“三思而后行”,看全题目。
这样一来,马虎的毛病肯定会减少掉很多,而我们就会取得不断的进步,离成功越来越近。
而今是21世纪,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代。
而我们——祖国的未来,需要更多的知识去支撑 __,而不能丝毫马虎的科学技术就是最重要的。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允许失败,可不允许因马虎而造成的失误乃至灾难。
我们应当以“差不多先生”为借鉴,认真踏实,不心浮气躁,互相勉励,继续努力,迎接成功的到来。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更多相关>>读《差不多先生》有感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
”“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
多大的痛苦啊!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
达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