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初中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中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中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篇一: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始强。

【注释】①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 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翻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文言文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御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敦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30.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翻译成现代汉语。

3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详写了吕蒙学习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通过吕蒙的惊人长进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B.本文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C.本文善于运用对比,通过“蒙辞以军中多务”与“蒙乃始就学”对比,表现了孙权劝学的成功。

D.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心理。

【答案】30.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31.A【解析】3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本文详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吕蒙学习”这个片段是略写。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四川省绵阳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四川省绵阳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6.(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壬子,张从恩、马全节、安审琦悉以行营兵数万陈于相州安阳水之南。

皇甫遇①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将数千骑前觇②奖丹,至邺县,将渡漳水,遇契丹数万,遇等且战且却.。

至愉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遣矣乃止,布阵,自午至未,力战百余合,相杀伤甚众。

皇甫遇马毙,因步战。

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马授之,遇乘马复战。

久之,稍解,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

遇曰:“知敏义士,不可弃也。

”与彦超跃马入契丹阵,取知敏而还。

俄而契丹继出新兵来战。

二将曰:“吾属势不可走,以死报国耳。

”日且暮,安阳诸将怪觇兵不还,安审琦曰:“皇甫太师寂无声问,必为虏所困.。

”语未卒,有一骑白遇等为虏数万所围。

审琦即引骑兵出,将救之,张从恩曰:“此言未足信。

必若虏众猥至,尽吾军,恐未足以当之,公往何益?”审琦曰:“成败,天也。

万一不济,当共受之。

坐失皇甫太师,吾属何颜以见天子!”遂逾水而进。

契丹望见尘起,即解去。

遏等乃得还,与诸将俱归相州,军中皆服.二将之勇。

契丹亦引军退,其众自相惊曰:“晋军悉至矣。

”时契丹主在邯郸,闻之,即时北遁,至鼓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皇甫遇:后晋名将,曾任太师;②觇:chān,侦察。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遇等且战且却.后退B.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照顾C.必为虏所困.围困D.军中皆服.二将之勇佩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B.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C.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D.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甫遇与慕容彦超率领骑兵侦察契丹军队行踪,在准备渡过漳水时遇到了数万契丹兵。

B.皇甫遇与慕容彦超摆开阵势与契丹军队作战,双方从午时打到未时,死伤都非常惨重。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中考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40篇

中考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40篇

中考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40篇1.★★★君子①志道②孟子③曰:孔子登.东山④而小.鲁⑤,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⑥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选自(战国)孟轲《孟子》〔注释〕①君子:古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志道:立志于大道。

③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自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④东山:即蒙山。

⑤鲁:古代诸侯小国鲁国。

⑥科:沟坎。

〔文言知识〕说“于”:“于”是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补语。

上文如“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解释为“看见过大海的人,很难再被水吸引。

”“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很难再被其他的言论所动。

”又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意为“庞涓死在这棵树的下面”。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登②小③为④故⑤澜⑥明⑦容光⑧盈⑨行2、翻译: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2、★晋人伐刑①(xíng)晋人伐.刑,齐桓公将救之。

鲍叔②曰:“太蚤.。

刑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

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

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

待刑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

”桓公乃弗救。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注释〕①刑:指古代诸侯刑国。

②鲍叔:即鲍叔牙。

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信任的大臣。

〔文言知识〕释“使动”:使动用法一般翻译成“使……”、“让……”;如,上文中“敝晋”的意思为“使晋国衰败”。

又如,朱熹的《熟读精思》中“正身体”意为“使身体端正”;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意为“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中考文言文试题 中考 文言文阅读

中考文言文试题 中考 文言文阅读

中考文言文试题中考文言文阅读【2023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涉园记》,完成小题。

涉园记【明】陈洪绶①涉园者,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②请名之者也。

庚午构堂一、亭一、穿池二,余乐记之。

予忆先生名时,众以为仅取诸“日涉成趣”③之义也已。

予能广其意,当不是乎止也。

忆余十岁,兄十五岁时,读书园之前搴霞阔④中,日爱园有七樟树,经纬之以桑柘,绮绾⑤之以蔬果,幽旷若谋而成,高下咸得其所,谋为亭馆以居之。

遂因其地势之幽旷高下,择其华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异卉不树也。

一日而涉焉,或树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树一花木。

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去一花木。

至于其先必以为咸宜不改而植之,历十余年,枝干荣茂而可观,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树之去之,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

为屋则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图画规制,凡数十改易,务与其树之相宜而始定。

凿池则倏东倏西,随开随塞,变田成溪者十余度,务与其地与树之相宜而后成。

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夫园,细事也,能作园,末技也,不日涉则弗能为,良学固可弗日涉乎哉?故日涉经史、涉古今,予愿从兄坐此园也。

深惟⑥其涉之之义,而细察其涉之之效,种德乐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其精择迁改,动与时宜之为善也。

然非日涉经史、日涉古今,能乎哉?予愿从兄坐此园也。

【注释】①陈洪绶:绍兴诸壁人,明末画家。

②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我哥哥己未年请槎庵来先生喝酒。

己未,古代以干支纪年,下文“庚午”同。

槎(chá)庵来先生,陈洪绶岳父来斯行,字槎庵。

③日涉成趣: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每天到园中散步,成为乐趣。

④搴(qiān)霞阁:阁名。

⑤绮绾:交错盘绕。

⑥惟:思,考虑。

1.根据语境推敲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能广其意()②历十余年()③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④凡数十改易()2.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

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3.“涉园”的建设过程中,哪些事反复多次才得以完成?请简要概括。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

意思是说 ,家里打了井 ,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 ,节约一个劳动力 ,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 2.国人道之 ( ) 3.不若无闻也 ( ) 二,辨析下列 " 得" 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 ,明日去 ,吾不得而见之矣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 ,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 ,千里之马至者三 .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4. 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 王, 以何为丞相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 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 ,户口②多少 ,强弱之处 , 民所疾苦者 ,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 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 为鬼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对项王的 _______________ 之情 ;毛泽 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 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 6.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 “仆闻之 ① ,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
蹴然易容曰: “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
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
②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 “不然。吾爵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原文呈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第3篇
《论语》十二章
全文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时, 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时,能听 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第3篇
《论语》十二章
全文翻译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 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而枕着它(睡),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合乎正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第3篇
《论语》十二章
原文呈现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第1篇
咏 雪《世说新语》
全文主旨
本文通过客观叙述谢家儿女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 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露出谢家家庭生活的雅趣 和轻松愉快、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
第1篇
咏 雪《世说新语》
➢ 词语释义 重点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3)俄而雪骤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39篇课内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七年级上册
内容一览
第1篇 第2篇 第3篇 第4篇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论语》十二章 诫子书
第5篇 第6篇 第7篇
狼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第1篇
咏 雪《世说新语》
原文呈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

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

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一、小结: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人物传记、著名典藉中的精彩片段等二、考点:1、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2、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3、考查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把握和评价人物的能力。

三、考查重点:1、语言知识迁移的能力2、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语段阅读关键:1、根据不同文体理清基本要素。

2、从所选文段中摘录或概括出试题所要求的回答的内容。

3、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情等信息。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

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北史·李惠传·击皮得实》——08年福建漳州•注释①释:放下。

②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③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本篇选自。

④纲纪:随从人员。

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

⑤群下:部下,属员。

⑥实:事实,真相。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顾州纪纲曰()(2)群下咸无答者()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

(1)各言藉背之物()(2)以杖击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荫。

(2)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4、你觉得文中的李惠是怎么样一个人?参考答案:回头、都、的、用3、有负盐的和负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

负柴的人才承认了罪过。

4、李惠是个聪明、机智的人。

语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一)王安石在相位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馔(zhuàn):准备食物。

④果蔬: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吃。

•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因谒公(2)觉饥甚而不敢去(3)旁置菜羹而已(4)公取自食之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方命坐(才) 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只) 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8.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分)( 5.⑴拜见、拜访⑵离开⑶放、摆⑷吃6.D7.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

8.节俭,不铺张浪费)(二)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陈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③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qǐsǎnɡ)归罪。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选自《后汉书·陈寔传》)【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末颍川许(今河南省许昌县)人。

②阴见:暗中看见。

③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④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跪,以额触地,表示极度悲痛或感谢,稽,磕头至地。

颡,额。

⑤克:克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宜深克己反善反:(2)令遗绢二匹遗:7.故事中的陈寔使小偷痛改前非,从他的言行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2分) (参考答案:6.(1)通“返”,返回(2)赠送7.(1)应以宽容之心对待犯错误的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2)遇事应镇定、机智;(3)应扶贫济困,待人慷慨大方。

)(三)钱若水为同州推官。

……有富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女奴父母讼①于州,州命录事参军鞠②之。

录事尝贷于富民不获,乃劾③富民父子共杀女奴,富民不胜榜楚④,自诬服⑤。

具狱上,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

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⑥之不能,上下皆怪之。

若水一旦诣知州,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

”知州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⑦纵之。

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

”知州曰:“推官之赐,非我也。

”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论奏其功,若水固辞。

于是远近称之。

(节选自宋·李元纲《厚德录》)[注]①讼:诉讼,打官司。

②录事参军:州府低级官职,一般掌管文书。

鞠:审讯犯人。

③劾:审决讼案。

④榜:泛指各种酷刑;楚:痛楚。

⑤诬服:含冤服罪。

⑥趣:催促。

⑦械:枷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不知所之( ) (2)皆以为得实( )(3)上下皆怪之( ) (4)微使君之赐( )1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读完上面这则故事后,说说钱若水有哪些高尚品格。

(2分)(参考答案:(1)到……去;(2)认为;(3)以……为怪,对……感到奇怪;(4)非,(如果)没有。

(每小题1分) 13.(1)只有若水怀疑这个案子(1分,“之”翻译错误不得分),留下了案子(案件),好几天都没有决断(1分,“决”译成“判断”“判决”也得分,译错不得分)。

(2)那人奔到若水的厅堂(1分,“趋”或“诣”译错不得分),(但)若水关上大门,拒绝他进来(1分)。

14.能注重调查,慎重、周密办案,高度负责:(1分)谦虚,不居功。

(1分)(意思符合即可。

)(四)《宋史·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20.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3分)(1) 退为家人讲() (2) 光持石击瓮破之() (3) 同列语之曰()•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闻讲《左氏春秋》,爱之(代家人)• B.群儿戏于庭(在)• C.众皆弃去(全、都) D.乃簪一枝(于是、就)•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3分)•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2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3分)(参考答案:20.⑴回家(回来、回去)⑵打破(击破、敲破)⑶告诉21.A22. 从此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或从此勤奋读书),到了不觉得饥渴寒暑的程度。

23.⑴喜欢读书(勤奋好学)⑵聪明机智⑶生活朴实(不喜奢华)••(五)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

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