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合集下载

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对策探析

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对策探析

2002年10月社科纵横Oct,2002总第17卷第5期S OCI A L SCIE NCES RE VIEW VO L.17NO.5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对策探析王久梗 曹永栋(兰州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甘肃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各产业结构之间的比例不合理的现状,并相应提出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 调整对策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2)05-000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

产业结构调整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即一、二、三次产业更替演进。

就一个地区来说,随着其体制、外部环境、发展阶段的演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快有慢、范围有大有小、程度有深有浅。

但就目前西部开发和信息经济的大环境下,笔者认为甘肃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大踏步地、广范围地、深程度地进行,以快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目的。

一、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我国整体上产业结构就不合理,而甘肃省尤甚。

甘肃产业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合理。

甘肃2000年一、二、三次产业G DP之比为19.63:44. 75:35.62。

而全国平均比重约为15.90:50.88:32.22。

明显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

而我国产业结构中本就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这对于甘肃也是一样。

上述比值表明甘肃省不仅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全国一样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表明新兴经济增长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就再就业结构而言,甘肃1998年一、二、三产业就业劳动力之比约为59.9:20.2:19.9。

而乡村人口占总人口之比约为79.7%。

近两年这一比值并没有明显变化。

这就说明甘肃有近60%的劳动力停留在农业领域,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城市化水平很低。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持续发展以金昌为例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持续发展以金昌为例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持续发展以金昌为例中国西部是指位于中国国土的西部地区,包括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甘肃、陕西、云南、贵州等省份。

这些地区相对于中国东部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也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中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扶持,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渐加速。

接下来,以甘肃省金昌市为例,介绍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持续发展的情况。

金昌市位于甘肃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金昌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金昌市的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为了促进金昌市的经济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积极引导外商投资。

通过减税、优惠政策等手段,吸引了一批外资企业进驻金昌市,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例如,金昌市发展了一批石化、冶金、机械制造等产业,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

其次,政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金昌市加大了对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金昌市的交通便利性和电力供应水平。

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同时,政府注重教育和科技创新。

金昌市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兴建了一批中小学和高等教育机构,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

此外,金昌市还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人才。

此外,金昌市还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旅游业。

金昌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貌,为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和游客,推动了金昌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以上的措施,金昌市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金昌市逐渐从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发展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金昌市的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大幅改善。

然而,金昌市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金昌市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过于依赖传统冶金和石化产业,缺乏高科技产业的支撑。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

2G nuIst e i csadTcnl yI o ao , t hu700 ,h a . as t t o S e e n eho g f m tnIn o 300 C i ) ni c n u f o n r i Az n
Ab ta t Ba e n te te r d sra tu t e.h v l t n hsoy a d c re tstain o n u tilsm ct i ii t r n — sr c : s d o h h oy o i u t lsr cur t ee oui itr n u rn i t id ra t t ̄ n Bay n Ci wee a a f n i o u o f s y
s u tr a ige D s c t n b t e n id t a t cue a d e ly n t cue w s hg ; giutr a a e n t dt n la r utr r- t cu e W s l ; i o ai e e n u r s u tr n mpo me ts u tr a h A r l e W b s d o r i o a g il u e oi r s n l o w s i r l r i c u s a i c
‘ 。 ‘。 。。 — —
T ln ad g ̄aynC t fGa s rvn efrE a l ii i o y nuP o ic o x mpe
L h n —h a , i , h—l g , I io—mn IC o g u Du Y n MA Ya i z LU X a n
中图 分 类 号 : 113 F2 .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5 112 1) 1 02 5 10 —84 (00 0 —03 —0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甘肃省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该省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人口外流、农业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推动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甘肃省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已经成为该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由于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低,导致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还需要加强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推动农产品“走出去”,拓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还可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等产业,拓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提升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二、农村人口外流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转型,甘肃省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匮乏,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外流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农民返乡创业。

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村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指导等支持,吸引农民返乡创业。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为其创业和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来吸引农村人口返乡创业,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拓展农村就业渠道,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农业环境污染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农药残留、土壤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问题成为了困扰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加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和改造力度,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生活环境的整体水平。

兰州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兰州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兰州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兰州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城市,也是甘肃省省会。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发展中迅速兴起。

本文将对兰州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给出相关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兰州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非常发达。

兰州拥有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兰州西站等重要交通枢纽,进一步加强了与周边城市和国际之间的联系。

同时,兰州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给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产业结构调整兰州在过去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兰州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兰州先后建设了西北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吸引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

同时,兰州还发展了众多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兰州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善了城市的面貌。

兰州市区的道路、公园、市容等环境得到了有效整治,提高了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另外,兰州还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改善了空气质量和水质状况。

四、人口增长与社会保障近年来,兰州的人口增长较快,人口规模超过了300万,其中不乏高学历人才。

兰州积极引导人才回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城市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

同时,兰州也加大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五、旅游资源开发兰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貌。

兰州的黄河风光带、兰州水车博物馆、白塔山、五泉山等景点受到了众多游客的喜爱。

兰州市政府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力度,提高了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经济收益。

六、面临的挑战兰州的迅速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兰州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传统重工业仍然占据一定的比重,需要加大转型升级力度。

甘肃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甘肃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从 图 1可 以 看 出 ,甘 肃 省 产 业 结 构 经
历 了比较复杂 的波形 变化历程 ,这个变化 过程可 以分 为四个阶段 。
( )重 型 化 产 业 结 构 形 成 时 期 一
年份 第 一产业
16 96 16 97 27 9 8 2933
第二产业 第三产 驰
53 9 .8 51 6 5 1 4 80 1 0 9.2
由 15 9 2年 的 3 0 ,上 升 到 1 7 53 % 9 8年 的
81 6 . 7% 。
这一阶段形成的产业结构是典型的重
型 化 产 业 结 构 ,由 于计 划体 制 的 原 因 ,甘 肃产业结构一直得不到优化。
(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时期 二
耿小娟 (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兰州 7 07 1 30 0
况如 图 1 示。 所
产业首 次超过 第一产
业 ;1 7 9 8年 ,第 一 产
6 D 0 0

二≥< 一 鲁
\ ._ 。 ^ -●
4 O r 0 O
2 0 0 0
业的 比重是 2 1 04 %,
第 二 产 业 的 比 重 是 6 .1 , 三 产 业 的 03 % 第 比 重 是 1 .8 , 二 92 % 第 产 业 远 远 超 过 第 一 产
由 15 9 2年 的 6 2 ,下 降 到 1 7 50 % 9 8年 的
次产业结构变化 的具体情况见表 2 。
表 2显 示 ,这 一 时 期 ,第 一 产 业 的 比 重 保 持 在 2 % ~3 %之 间 , 是 因为 市 场 0 0 这
内 容 摘 要 :在 国 家 不 同发 展 阶 段 的 产 业 发 展 战 略 指 导 下 ,甘 肃 产 业 结 构 经

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分析——以聊城市为例

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分析——以聊城市为例
a n d t he r e g i o n a l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p t i mi z a t i o n a n d u p g r a d i n g o f he t u r b ni a z a t i o n i s i mp o r t a n t s t r a t e g y c h o i c e o f e c o n o my a n d s o c i l d a e v e l o p me n t a t t he n e w p e i r o d o f o u r c o u n t r y . Bu t f o r u n d e r d e v e l o p e d a r e a s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l a g s b e h i n d i n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0 n .T h r o u he t a n a l y s i s f or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nd t he i n d u s t i f l s a t r u c t u r e e v o l u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Ab s t r a c t I n d u s t r i li a z mi o n a n d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r e t h e t wo i n t e r a c t i o n a n d mu t u l i a n l f u e n c e i n e c o n o mi c d e v e l o p me m p r o c e s s .

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又称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一、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一)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07年,甘肃省城镇化率达到31.59%,与2005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47.93万人,比重提高了1.5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9个百分点(“十一五”前两年年均提高0.96个百分点,要完成“十一五”规划“2010年达到35%”的指标,2008-2010年必须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

城市数量较多,2007年甘肃省地级城市12个,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数排名中与湖北、黑龙江并列第10,在西部排名第3。

2007年12个地级市中(不包括县)城镇人口比重最高的嘉峪关市,高达88.81%,兰州市、金昌市和白银市,分别达到88.75%、76.67%和63.60%,增幅最快的兰州市、陇南市、平凉市和张掖市,比2005年分别提高4.35、2.64、1.91和1.02个百分点(见图1)。

甘肃全省整体上进入城镇化率30~60%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在30~60%之间,为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在80%以上,为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即到了城镇化发展的青春期。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其社会经济效应也在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图1 2005-2007年甘肃地级城市城镇化率变化图1.城镇化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其中中心城市起主要作用据统计,2007年占全省土地面积80.94%、占全省人口30.3%的12个地级城市完成了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8.6%、工业增加值的46.9%、固定资产投资的54.7%、房地产投资的89.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6.9%,地方财政收入占到了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的60%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提 出 ,到 2 0 2 0年 ,城 市 规 模 要 进 一 步 优 化 ,
同空 间 的非农 化和 城市 化水 平程 度 ,提 出东北 地 区
需根 据 地 区 适 当 地 实 行 城 市 化 发 展 战 略 。 王 书
斌 等 人运 用 广 义 脉 冲 响 应 函数 法 分 析 了 陕 西 省 不 同因素 对 产 业 结 构 演 变 的 城 市 化 响应 的 动 态 作
用 。吴 雪 玲 等 人 将 四川 省 各 市 根 据 产 业 发 展 的 城市化 响 应 的不 同程度 分为 了 3类 ,应用 多元 线性 回归方 法 ,探讨 了产业 结构 发展 与城 市化 响应 的有
城 市发 展要 更加 协 调 ,城 镇建 设要 更具 特 色 ,中部
城 市群 一体 化水 平显 著提 高 。基 于 以上 ,讨 论甘 肃 省 产业 结 构与城 市 化 之 间 的互 动关 系是 很 必 要 的 , 这 对甘 肃 省提 升城 市化水 平 ,优化 产业 结构 ,改善
构程度 的落后 ,在 此 基础 上使 用 U N方 法 比较 了不
系逐 具规 模 ,基础 设施 建设 步伐 加快 ,特 色产 业发
展 有 较大 突破 ,全 省经 济保 持较快 增 长 。但 因为甘
肃 省 地 处 于 西北 内 陆 , 自然 条 件 差 ,城 镇 化 质 量
低 ,属于 欠发 达地 区 ,整体 工业 化城 镇化进 程 方面 仍 然 落后 于全 国大 多数地 区。对此 ,甘肃省 政府 重
经 济 的全 球 化 使 得 世 界 经 济 充 满 了活 力 与生 机 ,中国作 为当代 世界 上人 口规 模最 大 和农 民人数 最多 的发 展 中 国家 ,在 面临 发展 机遇 的 同时 ,也 面
对 着各 种 挑 战。对 中国来 说 ,现 阶段 以及今 后 很长
构 的相互 关 系进行 了理 论分 析 ,认为 城市 化可 以对
摘 要 :论 文首 先计 算 了 2 0 0 0年一 2 0 1 2年甘 肃 省城 市化 和 产 业 结 构 的发 展 水平 及 耦 合 协调 度 , 接 着通过 建 立 V A R模 型 ,对城 市化 水平 和产 业结 构各 因素 的相 关性 进行 了计 量研 究 。结果表 明 ,
甘 肃 省 城 市化 和 产 业 结 构 间 发 展 协 调 程 度 较 低 ;城 市 化 发 展 与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速 率 相 比较 快 ;城 市
Au g . 2 01 5
DOI : 1 0 . 1 3 9 3 7 / j . c n k i . s j z j j x y x b . 2 0 1 5 . 0 4 . 0 0 6
欠发达地 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关 系研究
— —
以 甘 肃 省 为 例
汪 慧 玲 , 马 文 娟
( 兰 州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甘 肃 兰州 7 3 0 0 0 0 )
有太 大关 联 ,而和 非农 产业 的就业 比重表 现 出很 强 的相关 性 ,提 出应 通过 非农 产业 的就 业人 口比重 来 评定 城市 化跟 工业 化之 间 的相关 性 ,加快 对服 务业
时期 内经 济发 展 的 重点 是 产 业 结 构 的优 化 和 升 级 。
产业 结构 的发 展规 模不 仅体 现生 产力 发展 水平 ,也 标志 着 国家或 地 区 的经 济发 展水 平 。作为 社会 经济
化发 展 与第 一 、二 产 业 的就业 结构存 在 协 整 关 系,与 产值 结 构 没有 这 种 关 系;城 市 化 水 平和 第


二 产业 的就 业 比重存在 单 向格 兰杰 因果 关 系 ;城 市化发 展 有利 于就 业结 构 的优 化 ,但 由 于两
者之 间协 调 不佳 ,就 业结 构优化 没 有 良好 地 促 进 城 市化 的 发 展 。 因 此 ,应 加 快 工 业 化 城 市化 进 程 ,并 采取合 适 的宏观 策略 以保 持甘 肃省 城 市化 与产 业结 构之 间的 良好 协调发 展 。 关键 词 :城 市化 ;产 业结 构 ;耦 合度 ;V A R模 型 ;脉 冲 响应 函数
因素 以及 产业 的重 要空 间载 体 ,城市 的发 展过 程实
际上 就是 产业 结构 优化 与升 级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 。 因此 ,产业
优化 与城 市化 之 间是互 相依 托 、互相 影 响的关 系 。
西部 大开 发 战略 自开展 以来 ,甘 肃省 的城 镇体
的发 展 、对 就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优 化 等 建 议 。黄 晓 军 等 人 使 用 偏 差 分 析 方 法 ,认 为 我 国 东 北 地 区 城市 化 出现偏差 的原 因是 工 业化 的偏 差 以及 就业 结
中 图 分 类 号 :F 1 2 1 .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7 - 6 8 7 5( 2 0 1 5 )0 4 - 0 0 2 9 — 0 6


引 言
两者 的协 调性 ,具 有切 实 的意 义 。
近些 年 ,国内学 者就城 市化 和产 业结 构 的互动 关 系做 了 许 多 研 究 。 曾 芬 钰 ¨ 对 城 市 化 和 产 业 结
第一 产业 的结 构进 行优 化 ,对第 二产 业 的结 构进 行
升级 ,支 持 、促 进 第三 产业 发展 ,而 产业结 构 的调 整也 会积 极 促 进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郭 克 莎 等 人 经 过各 国比较及 实证 分析 ,提 出中 国的城市 化并 非严 重滞 后 于工业 化 ,城市 化水 平 和工业 产值 的 比重没
第 3 8卷 第 4期 2 0 1 5年 8月
石 家庄 经济 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c o n o mi c s
Vo 1 . 3 8 No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