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必修四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4《雷雨》曹禺课件

人教版必修4《雷雨》曹禺课件

有关戏剧的知识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
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 (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 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
子母



兄 妹

夫 妻
主弟


母仆

周冲

四凤
鲁贵 同 父



人 物 关 系 一 览 表
异父异母兄敌妹

单相思
女父
人教版必修4《雷雨》曹禺课件
人教版必修4《雷雨》曹禺课件
《雷雨》节选 ❖ 时间: 一个夏天的午饭后 ❖ 地点: 周公馆的客厅里
剧本的舞台性: 必须遵循时空高度集中的原则
❖ 左图中
2 ❖ (1)处应是周朴园
❖ (2)处应是蘩漪。
❖ (3)处应是鲁侍萍
❖ (4)处应是四凤。
人教版必修4《雷雨》曹禺课件
人教版必修4《雷雨》曹禺课件 人教版必修4《雷雨》曹禺课件
人教版必修4《雷雨》曹禺课件
周朴园
旧情人
鲁侍萍

周萍





父 子



繁漪





异 情父


弟子
鲁大海
二、戏剧
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 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 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 生活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雷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雷雨》
年,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正式 发表。 • 作者当时二十三岁,他从自己青少年 时期熟悉的社会圈子中,在常见的始乱 终弃乃至乱伦的社会现象中,提取出 《雷雨》的题材,开掘出具有时代特点 的社会悲剧。
话剧《雷雨》和作者曹禺
• 曹禺,原名万家宝, • 《雷雨》是一部杰出
祖籍湖北,出生在天 的现实主义悲剧,它
混沌 ( )


cén shǎng
jiān jiàn hún hùn
曹禺,原名万家 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 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 籍湖北潜江。他是第二 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 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 影响的剧作家。被称为 “中国的莎士比亚”。
《雷雨》曹禺
• 创作背景: • 四幕话剧《雷雨》写于1933年,次
初的中国社会现实。
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的曹禺,即完成了处女作 《 雷 雨》。 继而又发表了 《日 出》( 1936)、《原野 》 (1937)。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 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 学上的奠基地位。
戏 剧 常 识
戏剧知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 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资、家庭成员、不同阶层女性对命运的 抗争。
整体感知
故事写某矿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遗弃了 为他已生二子的婢女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 侍萍携次子投河遇救,离乡远走。周误以为 她已死。后周家亦北迁,与侍萍再嫁的鲁家 共居一地,互不相知。鲁家父女皆在周家为 仆,次子大海在矿上做工,周妻繁漪与长子 周萍有私情,后知周萍爱鲁女四凤,繁漪欲 遣去四凤乃召来侍萍,两家关系始被揭开。 周萍与四凤知为异父同母兄妹,双双自杀。 繁漪之子周冲为救护四凤也触电身亡。大海 为罢工代表在周家受辱被殴,逃奔而去。侍 萍与繁漪不堪重压,一呆一疯,只剩下周朴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作者在这常见的"始 乱终弃"和"乱伦"的社会现象中,开掘出具有 时代特点的社会悲剧。他在剧中写了尖锐的 思想冲突和阶级压迫与斗争,但主要是描写 新旧交替时期3个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女 性,以不同的方式对命运所做的抗争和她们走 向毁灭的悲剧结局。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三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一课题雷雨(节选)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欣赏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影或话剧《雷雨》视频。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注释①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课文,组织看话剧《雷雨》的录像,了解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或观看录像,要求学生明确课文中出现的八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

二、导入新课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板书课题《雷雨》及作者曹禺)三、戏剧常识介绍(简单)补充说明几个名词术语: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高中语文《雷雨》课件 语文版必修4

高中语文《雷雨》课件 语文版必修4
萍为什么不认儿子周萍?
第二十页,共43页。
合作探究
• 归纳鲁大海的性格。 • 剧本为什么要以雷雨为题? • 探讨本文的主题
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呢?
第二十一页,共43页。
第二十二页,共43页。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 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 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
高中语文《雷雨》课件 语文版必修4
13.05.2023
生产计划部
第一页,共43页。
曹禺 作家介绍 原名万家宝,1910年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 官僚家庭,原籍湖北 潜江。他是第二次国 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 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 影响的剧作家。被称 为“中国的莎士比 亚”。
第二页,共43页。
于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 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继而 又发表了《日出》(1936)、 《原野》(1937)。他的三部曲, 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 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
第三十一页,共43页。
手段(语气)
言行
厉声责问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用缓和的
语调稳住
你可以冷静点。 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了。
用感情
软化
你的生日,每年我都记得。 关窗户的习惯,我都保留着。
想用金钱 收买打发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 少钱吧!并开出支票。
返回
第三十二页,共43页。Fra bibliotek“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 的儿子?”
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 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 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 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 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 看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以及 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雷雨》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雷雨》

周朴圆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罢工 与反罢工矛盾(阶级斗争)
相遇述旧怨
侍萍,是你?
周朴圆: 疑虑———————慌张————————惊惧
姓鲁
四 凤 的 熟知旧衬衣? 妈 她没有死? 姓鲁 修墓 熟知旧事??
无锡口音! 关窗
周朴圆: 疑虑———慌张———惊惧 鲁侍萍: 怨恨 内心复杂
相认新恨
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情态
弱,听天由命
现在的侍萍:控诉罪行,蔑视金钱,憎恶丑恶 ——清醒,自尊,坚强
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
• 你,你贵姓? ——似曾相识,内心仍很平静 •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感意外,疑惑 • (忽然立起)你是谁? ——更疑惑,感有事发生(有不祥之感),有点慌 •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心中释然,有些不知所措 • 哦,侍萍!(低声)是你? ——知道眼前是谁,但抱侥幸心理,不愿也不敢承认 这是真实的。
2 鲁侍萍偶遇并认出了周朴圆,为什么不立刻表明自 己的身份并当面斥责周朴圆对她的迫害,而是以叙述 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
3 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是侍萍时为什么会 惊恐万状? 4 周朴圆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5 剧本塑造周朴圆这个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课文开头“舞台说明”的作用
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 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 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的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 和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手段 责问 言 行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稳住 哄骗
平息
“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 呢?” 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没忘旧情
拿出支票

语文必修四曹禺《雷雨》戏剧冲突潜台词-ppt课件

语文必修四曹禺《雷雨》戏剧冲突潜台词-ppt课件

如何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周朴园30年来确实对鲁侍萍怀着一些思念之情 ,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会对他的地 位和声誉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 了无锡,以前的种种罪恶无人知道,俨然作着怀旧 的多情人、权威的一家之主、体面的资本家。可侍 萍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表现出的 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周朴园是上层资本家的代表,鲁家 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 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 矛盾。
阶级冲突 使 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
父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怨 兄弟相见不相认却相仇
十诫诗 仓央嘉措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曹禺:“侍萍在周家曾经度过一段美好 的时光,吃得好,穿得也好,又有爱情。以 后是一落千丈,过了三十年的痛苦生活。这 种初恋当然是不会忘怀的。为什么侍萍在周 朴园下来以后不马上走呢?她是想看看,看 看她三十年前那么爱的人怎么样了,看看现 在的周朴园对她是什么态度。结果是想象中 的多情的大少爷,一下子变为现实中面目狰 狞的资本家。她完全没有想到周朴园会说出 这样的话来,这是她的幼稚。”
语文必修四曹禺《雷雨》戏 剧冲突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 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 “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 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 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 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高二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雷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戏剧单元中的《雷雨》,主要围绕课文第一、二幕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一幕——周朴园与鲁妈的对话,第二幕——周萍与鲁四的对话。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雷雨》的时代背景、戏剧结构及人物关系,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表现手法来揭示人物性格。

3. 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戏剧表演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戏剧语言和舞台说明,理解戏剧的主题思想。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戏剧语言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如何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戏剧表演视频、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剧本朗读、角色分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雷雨》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解析:带领学生细读课文,分析第一、二幕中的人物形象、戏剧语言和舞台说明,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以周朴园与鲁妈的对话为例,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以及鲁妈的忠诚与无奈。

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戏剧表演的乐趣,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1. 《雷雨》第一、二幕解析2. 内容:人物关系图剧情发展脉络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雷雨》中周朴园、鲁妈、周萍、鲁四等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论述。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结构清晰,不少于8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雷雨》全剧,观看相关戏剧表演,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戏剧社,亲身体验戏剧表演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雷雨》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雷雨》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雷雨》说课稿说教材《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

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

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

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

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

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四幕)、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

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作语言分析
1、p90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暗示 )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推动 ) 2、p91 周朴园 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推动 ) 3、p92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到认识一个姑娘姓梅的。( 推动 )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
控诉周朴园的罪行 拒绝周朴园的施舍 刚强
旧情难忘,旧恨 难平
小结周朴园、鲁侍萍形象
《创新设计》重点突破五、六
什么是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 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 “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 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 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 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 水生嫂:“你总是很积极的。”
守财奴的语言
“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
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 这才叫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 ” “啊,是真金!金子!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 重。啊!啊! … … ”
分角色板演
周朴园:虚伪、冷酷
(资本家) 鲁侍萍:朴实、刚强、自尊 (下层劳 动者)
潜台词分析(一)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 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潜台词分析(二)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 ( 你和她是什么关系?你是干什么的? 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风的妈,老爷。 周朴园 哦。
戏剧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 1、高度个性化--2、丰富的潜台词--3、富于动作性---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 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1 鲁:她是个下等人,……在年三十夜里投水死的。 2 …… 周:(惊)什么? 3 1
对周朴园的这番话应如何理解?
这是周假心假意的赞语,并非赞赏她的贤惠规矩,他是借 前面的好话,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这是周虚伪、 圆滑的表现。 2
突然提起绣在袖襟上周自己都忘记 的梅花,使周感到意外。 台词言不达意表现周的恐慌心理。
表现周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 虚伪。 周料定鲁此次来者不善,肯定有所 图,所以才这样发问。
周对鲁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 此来一定有人指使,表现他多疑的 性格。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 鲁性格中不仅有软弱的一面,还有 命指使我来的!(6) 刚直的表现,说“天”“命”,表现他 对自己悲惨的根源缺乏深刻的认识。
体会周朴园、鲁侍萍语言
个性化语言举例(一)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 我来的!
个性化语言举例(二)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 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 周家来。 鲁侍萍 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 (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 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 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鲁侍萍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周“惊愕”说明了他什么心态?
嘲笑、讽刺周的卑鄙、无耻。 3
侍萍还活着,是他很不愿意知道的消息,对他构成威胁, 影响他的名誉和地位。
25页 周:(惊愕)梅花?(1) …… 周:(徐徐立起)哦,你, 你,你是——(2) …… 周:哦,侍萍!(低声) 是你?(3) …… 周:(忽然严厉地)你来 干什么?(4) …… 周:谁指使你来的?(5)
练习二、指出动作语言的作用
1、p94 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推动 ) 2、p94 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 暗示 ) 3、p95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 出。)( 暗示 ) 周朴园 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 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 件旧衬衫也捡出来。( 推动 )
人物性格复杂性
思念侍萍,爱侍萍
周朴园
认定身份以后
资本家的冷酷无情 社会上层人物的道貌岸然 儿子面前的庄重严肃 (伪君子)
严厉冷漠 安抚软化 金钱兑现
(25页) (26页)
鲁 侍 萍 的 扮 演 秦 者 怡
———
鲁侍萍性格
23、24页
刚强中有软弱, 怨恨中有情思
揭露真实身份 承诺不告隐情 被怀旧之情触动 软弱
交涉 开除 揭露 被打 怒斥 周认出鲁(家庭伦理的角度)
重 逢
(本文节选)
鲁大海闯入周公馆
斗 争
(社会阶级斗争的角度)
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
1、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 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2、周朴园与鲁大海——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3、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4、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5、鲁侍萍与周萍——母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6、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 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曹 禺

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著名戏剧家。原名万家 宝,原籍湖北潜江,生长在天津。1929年进南 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外语系。1933年大学 四年级的时候,完成处女作《雷雨》,震动当 时戏剧界。 1935年发表《日出》,1940年发表 《北京人》,次年改编《家》为话剧。 建国后完成了《明朗的天》(1954)、 《胆剑篇》(1961合作)、《王昭君》(1979) 等。散文集《迎春集》。
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 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 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 反映社会生活的。此处实指剧本,是 一种文学体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 言(台词)和舞台说明。
按不同的标准,戏剧分类如下: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
舞剧;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 烘托悲剧色彩,同时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户了,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
这段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为了推动情节发展。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已三十多年了,从面貌 上看,周朴园已认不出来了,但她熟练的动作和变化较慢的背 影,却使周朴园觉得似曾相识,所以引起他的追问,推动了情 节发展。
写作背景
《创新设计》
人物关系简表:
繁漪 继 母 母 子 子 ( 情 人 周冲 ) 夫妻 周朴园 夫妻 (主仆) 鲁侍萍 父 子 ( 劳 资 ) 夫妻 鲁贵 母 女
父 子Leabharlann 母 子父 子母 子
父 女
周萍
鲁大海
四凤
异母兄弟
兄弟
异父兄妹
异父兄妹(主仆、情人)
情节结构:
怀疑 追探 话明 相认 责问 收买
什么是动作语言?
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 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 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 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例: 繁漪在第二幕结尾与周萍的对话---
动作语言示例
繁漪
(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 一个女人逼得太狠心了,她是什么事都 做的出来的。( ) 暗示 周萍 我已经准备好了。( ) 推动 繁漪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 外,自语,暗示着恶兆)风暴就要来了! ( ) 暗示
艺术特点:
1、个性化的对话语言。 2、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3、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 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雷雨”为题的含义
(《创新设计》突破七)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的家庭的矛 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趋向高潮,最终崩 溃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故事 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 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深 刻的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