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导学案@部编语文 八年级下册精品资源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2 《诗经》二首 导学案

12 《诗经》二首《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包括“、、”三部分。
“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合称为《诗经》“六义”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
二、【自主学习】1、正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寤寐( ) 辗转()芼( ) 钟鼓乐之()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1、理解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蒹葭》【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优质教案.doc

12 《诗经》二首《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包括“、、”三部分。
“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合称为《诗经》“六义”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
二、【自主学习】1 / 41、正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寤寐( ) 辗转()芼( ) 钟鼓乐之()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1、理解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2 / 4《蒹葭》【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两首——关雎》精品导学案 (word版)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关雎》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轻松诵读,能够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起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内涵。
2、学习比兴的表现手法。
【资料助读】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2、《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诗的种类,“颂”以宗庙、颂神乐歌为主;“雅”是宫庭乐歌,多为贵族文人所作;“风”又叫“国风”,是一种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也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赋、比、兴”指诗的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二、预习检测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2、学生简介作品,展讲下列练习。
1、《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又称。
其种类有、、,其表现手法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参差荇.菜()芼.()寤寐..()三、初读感知1、反复诵读,品味诗意。
(1)听录音,学生跟读,教师正音。
(2)指名学生朗读。
注意朗读时的停顿,都是两个字一停顿,停顿时间根据情感需要可长可短。
(3)学生齐读。
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并说说诗的大意。
关关雎鸠:洲:窈窕:逑:流:寤寐:服:友:芼:乐:试着写下诗的大意:示例: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岛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诗经》二首

《关雎》《蒹葭》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三、预习检查1.注音: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跻()坻()涘()参差()琴瑟()芼()2.解释词语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琴瑟采采未已苍苍思服四、课文理解与感悟。
1.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2、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讨论两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老师点拨: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但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积累《诗经》有关知识,积累词语,反复朗读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2.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学习重难点:1.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自主学习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目标一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1)尝试朗读一遍诗歌,掌握生字读音,生词意思。
睢鸠()()窈窕()()好逑()()荇()莱寤寐()()芼()流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参考答案: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精品教案

12《诗经》二首第1课时关雎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读出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 荇.(ìng) 芼.(mào)窈窕..(wù mèi)..(yǎo tiǎo) 寤寐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12、《诗经》二首导学案

课题:12、《诗经》二首第一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0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2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了解《诗经》(2分钟)《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3、自学教材(5分钟)(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
)雎鸠..()窈窕..()荇.菜()..()好逑寤寐..()..()芼.()蒹葭..()溯洄跻.()坻.()湄.()沚.()4、把握基础(3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诗经二首》基础梳理”进行学习,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对照订正上一题注音(用红笔改正),并完成下列填空题。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诗经>二首》,完成下列任务。
(一)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初年到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比、兴三种手法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二)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旗开得胜导引:选择要快,要适合,要勇于挑战;学习要快,要准,方法灵活;充分准备,大胆展示。
可思,可议,可辩,可读,可写,可画,可歌,可演。
可独立,可合作。
二三人也可,四五人也可。
问者,捷径也。
《诗经》二首自学菜单
一、积累。
导引: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勤问。
1、《诗经》常识。
(注意文下注释)
2、我读。
一词、一节、几节、一篇、两篇。
(注意文下注释,查工具书,多问,难读字注音,反复朗读,揣摩情感)
3、我背。
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
(朗读,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4、我写。
一词、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
(看清字的写法)
5、我解释。
一词、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
(注意文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多问,联系前后文)
二、探究。
1、诗歌的内容。
(联系诗歌类型、诗句意思)
2、主人公的情感特点。
(联系有关语句,关注文后分析,注意与封建社会、传统爱情表达的区别)
3、主人公的行动特点。
(关注“行动”,联系文后分析)
4、诗歌的描述或抒情、逻辑顺序。
(类同记叙文)
5、《关雎》一节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先写雎鸠和鸣,再写青年男子对姑娘的追求,前者对后者有何作用?(一般“比兴”手法是先写物,后写人,物和人之间有一定联系,以物引出和比喻人,但此处还可联系先秦时期爱情追求的特点分析)
6、《蒹葭》一诗中,秋天清早的河边景象有何特点?又有何作用?(一般以景衬情,景情同类)
7、诗句赏析。
(从修辞、用词、写法,及其对句子内容、思想上的作用上入手)
8、从《关雎》和《蒹葭》推测《诗经》中诗歌的结构或语言特点。
(关注文后分析)
9、浅谈《诗经》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
(联系文下注释) 10、斗胆猜测《诗经》与青曲的关系。
(联系文下注释)11、谈谈爱情与音乐的关系。
(联系生活实际,一般常识,和电影电视故事情节)
三、运用。
1、即兴写作,描绘诗歌的一个“镜头”。
2、讲故事,讲一个由诗歌而想象的小故事。
3、表演,以诗歌为基础,编排一段“小戏”,进行表演。
4、画画,画出诗歌中的一个意象。
5、演唱,唱一首与诗歌内容情感有关的歌曲。
6、演讲。
参考题目:我对美好爱情的一个模糊看法;如果对他(她)有好感,怎么办?;他们显然是个悲剧。
7、组合朗诵或背诵。
本诗,或自己读过背过的其他同类诗歌。
8、辩论:男女生可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男女生不可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9、新闻故事会:我所知道的事实中的爱情故事。
10、书法,写一节或一首,或“爱”字的几种写法。
等等。
1
旗开得胜
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