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及检验探讨肠扭转“漩涡征”螺旋CT诊断价值
肠扭转的CT诊断

c s s d lt t n o o o p u ld wi a n i u d i a e ,s r p r o e m p e r d i a e , mp y e ft e i tsi u wa a e , i ai fb wl o sf l t g s a d l i n 9 c s s eo ei n u a p a e n 6 c s s e h s ma o n e t m l a o l e h p t h n l
【 e od】 Ie i lo u sTm g pyX r m u d K y rs n sn l l ,o o ah, —a c pt w tt av v u r yo e
肠 扭转是 绞 窄性 肠梗 阻 的常见 病 因之 一 ,是一 种
手术 证实 的肠扭转 中,、 转 9 , 结肠扭 转 /肠扭 J 例 乙状
d tc e n c s . Co l in “ ee t d i 1 a e ncuso whi sg st e ma n e i e e whih c n be r le n t a n e i e t lv l u u . “a g t sg nd d” i n i h i v d nc c a ei d o o dig os ntsi o v l s t r e” i n a na e p s ma o owe l r her la l inswhih m e ni s e ao n e tn m hy e fb lwa la e t ei b e sg c a ngich mi fi t si um e t ntsi lv luls du o i e tna ov u .
M eho s T f d n s i c s s o tsi a ov l sp o e y o eai n we e r t s e t ey a ay e . a e w r c n e wi p an t d C n ig n 1 a e fi e t l lu u r v d b p r t r er p c i l n lz d8 c s s e e s a n d i 1 n n v o o v t h l i
多层螺旋CT在肠扭转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多层螺旋CT在肠扭转诊断中的价值分析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肠扭转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15例经肠系膜血管最大密度投影和平面重组处理确诊为肠扭转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CT影像结果显示,15例患者均有腹水征、肠系膜血管呈漩涡征,3例肠系膜动脉有血栓形成,6例呈鸟喙征,5例肠系膜上的静脉和动脉呈换位征,7例呈双晕征或靶环征,7例肠管呈漩涡征。
结论:肠扭转的典型特征可以在多层螺旋CT中显示出来,对诊断肠扭转有很大价值。
标签:多层螺旋CT;肠扭转;诊断价值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volvulus. Methods:15 cases of mesenteric vessels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and planar reconstruction processing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volvulus patient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Results:CT images showed that 15 cases had ascites,mesenteric swirl syndrome,3 cases of 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6 cases showed beak sign,5 cases of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and artery were transposed syndrome,7 cases were Double halo sign or target ring sign,7 cases of intestinal a whirlpool. Conclusion: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olvulus can be displayed in multi 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torsion,the heart will be of great value.keywords:Multi slice spiral CT;intestinal volvulus;diagnosis value肠梗阻的一个常见原因就是肠扭转,在急腹症中比较严重,有多种临床表现,其诊断的正确性与及时性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1]。
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oo y S ih n e pesHo p tlZ @ a g 3 3 0 , . Chn lg , uc a gp o l s i , } a n 2 3 0 P R. ia
[ btat Obet e T t d h au f prl T i t e i n s f n e t ev luu . to s Th l i l n As c r ] j c v : o su yt e leo i h a o i o tsi ov ls Me d : ec nc d i v s aC n d g s i n h i aa
肠扭 转为肠 梗 阻 的常 见原 因之 一 , 严 重 的急 腹 是 症 。其发 病往往 较急 , 能否 及时 正确诊 断与 手术 , 对患 者 预后 甚 至 生 命 有 重 大影 响 。 目前 , T 是 影 像 学 检 C 查 急腹症 的重要方 法 , 本文 回顾性 分析 1 例 肠扭转 病 1 例 的临床及 影像 资 料 , 旨在探 讨 螺 旋 C 对 肠 扭 转 的 T 诊断价 值 。
CT t ra so c ss n s d b T e o e s r e y a d p o e y o e a i n we e ma e il f1 a e t i e t l o v l swh c r i g o e y C b f r u g r n r v d b p r t r 1 h n n o
【 关键 词】 肠 扭 转 ;体 层 摄 影 术 , 线 计 算 机 ;图像 处 理 , 算机 辅 助 x 计 【 图分 类 号 1R5 4 2 R 1 . : 【 献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 】1 0 — 3 3 2 1 ) 10 7 —4 中 7. ; 844 3 文 文 0 00 1 ( 0 0 0 — 0 90
腹部CT影像中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20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2月 第2卷第4期对于肠扭转的检查来说,其一个特异CT征象就是旋涡征,其CT图像的实际显示的是多条形态不一带状阴影环绕某一固定梗阻点展开,并造成肠系膜图像绕数据轴进行旋转,所以,很多的中心节点结构按找旋涡状分布,在CT显示屏上成一团软组织的块状阴影。
如果认定此为肠扭转本身的特异征象,则该特异征象应包含两个方面:肠管旋涡征和肠系膜内壁血管旋涡征。
检查过程中发现,肠扭转发生时,实际的CT图像可能会只看到系膜血管的图像扭转,而没有肠管图像的扭转。
1 临床案例研究1.1 临床资料对临床病例进行研究,选取自2014年10月—2017年10月这几年间某大学附属医院实施全腹C T扫描检查的患者,共计616例,包括男性310例,女性306例,患者年龄介于12~77岁,平均53.5岁,其中47例实施三维架构重建,全部病例都采用平行扫描以及双期检查。
检查结果中包括肠扭转9例,并经过手术得以证实;非肠扭转病患607例,包括肿瘤101例,炎症变异175例,肠梗阻19例,胆结石53例,血管病变13例,肾结石55例。
1.2 CT扫描及图像处理医院进行检查的CT扫描设备是GE 64排16层螺旋CT 机,设置图像的层厚度为5毫米,pitcher0.985,重建层的厚度为0.625毫米。
在进行实际的扫描前按照患者生理情况分别口服了250~1000毫升的纯净水。
经患者的肘中主静脉注射大约90毫升的造影剂,并将检查形成的薄层反射图像导入ADW4.6工作站上做图像的进一步处理。
进行处理的实际内容主要包括:密度最大投影、重建多平面、重建曲面、血管形态分析。
进行CT分析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肠系膜内壁血管旋涡征、肠系膜内壁血管旋涡征的主要形态特点、肠系膜模糊征、肠梗阻、肠管旋涡征、腹水等。
运用SPASS12.2软件完成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量化分析肠系膜旋涡征的具体形态及其他征象,采用独立样本检验肠扭转病例组以及非肠扭转病例组旋涡征的差异性。
肠扭转“漩涡征” 螺旋CT诊断价值

肠扭转“漩涡征” 螺旋CT诊断价值目的分析肠扭转CT征象“漩涡征”在肠扭转诊断过程中的相关影像特征,提升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15例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的CT资料,总结CT 表现、病理改变与肠扭转之间的关系。
结果15例肠扭转患者中出现了10例“漩涡征”CT征象者、出现4例“靶征”CT征象者、肠管漩涡征近端“鸟嘴征”、肠管“C 形征”1例。
结论对于肠扭转患者来说,借助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MPR)均能实现临床诊断价值,而CT征象中的“漩涡征”则成为肠扭转诊断的特异征象。
标签:肠扭转;漩涡征;多平面重建;螺旋CT;诊断价值;影像特征肠扭转,作为严重性急腹症之一,也是造成人体肠梗阻的主要原因。
肠扭转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患者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将直接影响预后、生命安全。
而患者术前准确的临床诊断工作,将直接影响预后及治疗效果。
现阶段,影像学检查以腹部立卧位平片为主[1],但是此方法无法实现定位、定性的准确性。
随着CT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越发明显。
所以,已经成为肠扭转重要检查手段。
为了明确肠扭转CT表现、各种CT征象在肠扭转的重要意义,回顾15例肠扭转病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院2011~2012年具备完整临床资料的肠扭转病例,均经临床手术证实,总计15例。
包含男10例、女5例;年龄5~76岁,平均(47.85±8.56)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2]:不同程度上的腹部胀痛、反复呕吐及单纯腹胀等;经腹透处理,发现患者腹部肠管出现了扩张、不均匀液气平面合并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开展CT扫描检查。
1.2 方法所选设备为GE 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机,15例患者实施CT平扫的过程中,对8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对患者静脉团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选择碘海醇,碘海醇浓度为30 g/100 mL,每秒药物注射速率为3.5 mL,在达到100 mL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全腹部扫描处理。
64层螺旋CT肠扭转诊断价值

64层螺旋CT肠扭转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4月~2013年6月入我院行CT检查的13例肠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为主要重组方法。
结果本组13例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和手术证实为肠扭转。
64层螺旋CT表现:上述患者均有梗阻近端肠管扩张现象,液气平面清晰可见,其中有7例为顺时针扭转,6例为逆时针扭转,扭转度数介于180°~420°之间。
包括10例回肠扭转、2例空肠扭转和1例乙状结肠扭转。
结论 64层螺旋CT用于诊断肠扭转时可精确反映扭转程度,精准定位病变部位,同时可清晰显示出病变形态,是准确判断肠壁血运情况和诊断肠扭转的重要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64层螺旋CT 肠扭转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245-02肠扭转是肠襻沿固定点旋转而引起的,发生肠扭转后极易引发绞窄性肠梗阻,其危险性远高于一般机械性肠梗阻。
肠扭转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是严重的急腹症之一。
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肠扭转患者来说意义重大[1]。
US、X线腹部平片检查是急腹症患者的常用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定位和定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目前,CT已广泛应用于急腹症的诊断之中,其中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的定位、定性以及诊断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2]。
本文以2012年4月~2013年6月入我院行CT检查的13例肠扭转患者为研究对象,对64层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文以我院2012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13例肠扭转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0例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
本组患者中有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7.4±11.5)岁。
患者普遍有腹痛症状,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9例,肛门排便排气停止的患者2例。
螺旋CT对术后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下 确诊 为小肠扭转 , 主要征象有肠管 的“ 漩涡征 ” ( 4例 ) 、 “ 葡萄 串” 状征象 ( 7例 ) 、 “ 缆绳 征”( 1例 ) ,
葡萄串状征象 中伴 “ 同心 圆” 或“ 漩 涡状 ” 征象 ( 1例 ) , “ 缆绳征” 征 象 中可 见类 似 “ 漩涡状” 征 象 ( 1 例) , 腹 腔积腋 ( 1 0例 ) 。结论 螺旋 C T检查对 肠扭转 的早期诊 断及指导临床治 疗具有重要价值 。
【 关键词 】 肠扭转 ; 术后并发症 ; 体层摄影 术 , 螺旋计算机
Di a gno s ic t v al ue of s pi r al c om put e d t o mo gr aphy f or po s t o pe r a t i ve v ol vul us REN PEl - t u,L I N L I NG ,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Re s ul t s The 1 2 p a t i e n t s we r e f in a l l y d i a g n o s e d a s h a v i n g s u l a l l i n t e s t i n a l V O I V Ul u s .
Sp i r a l c o mp u t e d t o mo g r a p h y i s o f g r e a t v a l ue i n e a r l y d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po s t o p e r a t i v e v o l v u l u s .
新生儿中肠扭转影像及临床诊断意义

新生儿中肠扭转影像及临床诊断意义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中肠扭转的影像学表现,并总结影像学方法所具有的临床诊断意义。
方法择取2013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中肠扭转的8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并分别采取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分别为采取X线检查的4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的40例研究组患儿,将两组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计算其诊断准确率。
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为92.5%(37/40),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67.5%(27/4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于X线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中肠扭转的诊断上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
关键词:中肠扭转;新生儿;X线;临床诊断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引发新生儿上消化道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肠扭转大多发生在新生儿出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此时期新生儿肠固定不良,小肠容易绕着肠系膜根部形成扭转状态,引发肠梗阻,盲肠也有可能随之处于异常位置,可谓是肠旋转不良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1]。
此症轻则引发呕吐,重则导致动脉闭塞或肠坏疽,危及新生儿生命,必须及时进行诊治。
本文选择2013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中肠扭转患儿,试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影像学手段的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中肠扭转的8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即研究组40例患儿、对照组40例患儿。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研究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最小2日,最大30日,平均(16.48±3.23)日;临床表现:腹胀腹泻22例,便血13例,胎粪样呕吐10例,便闭5例。
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最小3日,最大29日,平均(16.54±3.31)日;临床表现:腹胀腹泻20例,便血11例,胎粪样呕吐12例,便闭6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及检验探讨肠扭转“漩涡征”螺旋CT诊断价值肠扭转是指一段肠袢沿肠系膜长轴旋转而形成的闭袢性肠梗阻,由于同时有肠系膜血管受压,故常呈绞窄性肠梗阻[1]。
肠扭转是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术前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患者正确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t是检查肠扭转的重要方法之一,作者回顾性总结分析10例肠扭转病例,其旨在于探讨肠扭转的早期ct表现,认识肠扭转的各种ct征象,提高ct诊断肠扭转的正确率,从而为临床及时、正确的治疗提供重要影像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搜集我院有完整资料的肠扭转病例10例,全部有完整螺旋ct检查资料并且经手术证实,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7岁。
1例男性老年患者为乙状结肠扭转,有慢性便秘病史。
所有患者就诊时主要症状有不同程度持续性阵发性腹痛、腹胀及频繁呕吐,6例患者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体查患者腹部压痛点相对固定。
腹透显示腹部肠管不同程度扩张伴不均匀液气平面,然后行ct扫描检查。
1.2 检查方法:设备采用飞利浦ct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 机,全部病例行ct平时,其中6例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浓度30g/100ml),注射速率3.5ml/s,总量100ml行全腹部扫描。
平扫及增强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层厚3mm,层距1.5mm,扫描条件120kv,
130ma,扫描数据传递到计算机工作站,进行重组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法(mpr),重建出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多平面图像,进行图像多方位观察。
常规采用腹窗观察,窗宽300~400,窗位405~0hu,适当调节窗宽、窗位,观察“漩涡征”、肠系膜结构及其血管。
2.结果
本组病例小肠360°扭转4例,小肠180~270°扭转5例,乙状结肠360°扭转1例。
9病例不同程度出现肠管、肠系膜及其血管“漩涡征”增强扫描加血管重建病例可见血管“漩涡征”。
其中2例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点周围肠管围绕盘聚而成,ct表现呈“漩涡征”。
4例肠壁“靶征”,1例乙状结肠扭转近端肠管扩张积液,其邻近“漩涡征”边缘出现“鸟嘴征”。
10病例有不同程度肠管扩张及液气面,8例出现腹水。
手术中发现扭转肠壁不同程度水肿增厚,肠系膜静脉血管扩张,肠缺血表现,2例肠扭转并发绞窄性肠梗阻,局部肠管缺血坏死征象。
7病例主要病因是肠系膜过长导致肠扭转。
3.讨论
肠扭转好发部位为相对游离的小肠、盲肠和乙状结肠[1]。
肠扭转是一种常见的较严重肠梗阻,常可在短时间内发生肠绞窄、坏死、易发生休克,死亡率较高[2]。
x线平片检查肠扭转可以出现空、回肠换位,“假肿瘤征”,“c形征”,“s形征”,“8字征”,“马蹄征”,肠腔扩张积气伴液气平面,但上述征象有假阳性的存在,无法明确扭转部位。
螺旋ct在明确诊断肠扭转、分析肠扭转的原
因、寻找梗阻点具有明显优越性[3]。
总结本组10病例的螺旋ct 征象,7病例不同程度出现“漩涡征”,综合上述分析腹部ct扫描“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征性ct征象。
“漩涡征”是指小肠肠袢及其系膜血管以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为中心轴盘绕集聚形成“漩涡”状团块[4]。
病理基础包括:①小肠肠管漩涡;②肠系膜漩涡;
③肠系膜血管为主漩涡,可以由二个以上组成或单个构成。
其ct
表现为多个条带状影围绕一个中心结构呈漩涡状排列,形成一软组织团块影。
本组7例小肠扭转病例中显示“漩涡征”由小肠肠管和肠系膜内组织及其血管组织构成的有4例,2例由小肠肠管和肠系膜血管为主构成,1例主要由肠系膜组织所构成。
ct平扫图像可见不同程度“漩涡征”。
“漩涡征”显示不明显时,必须采用螺旋ct
多平面重组法行矢状面、冠状面重组并适当调节窗宽、窗位,此征象可以清楚显示。
增强ct扫描能够明显提高“漩涡征”的ct征象,行肠系膜血管重建高密度投影,能够清楚显示血管扭曲形成“漩涡征”。
在肠旋转不良伴有中肠扭转时“漩涡征”更具特征性表现,其扭转点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扭转位置相对较高而固定,位于胰头下方肠系膜根部[5]。
一般肠扭转点无固定部位,扭转位置多见于中下腹部。
结合本组病例分析,因旋转不良所致的中肠扭转与一般性肠扭转鉴别不难。
肠扭转参与构成“漩涡征”的局部肠壁塌陷和扭转的肠袢较少伴有肠管粘连,仅有系膜组织及乙状结肠扭转或发病时扭转程度较轻、可复性肠扭转等因素时“漩涡征”可显示不明显甚至未能显示,1例肠系膜构成为主轻度扭转,周围肠管淤
积扩张,未显示“漩涡征”。
网膜扭转ct征象是含有纤维和脂肪的网膜褶襞向“肿块”(扭转处)呈放射状汇聚,类似小肠扭转时系膜的改变[6]。
当“漩涡征”以网系膜组织构成为主时,采用常规腹窗观察可能不易显示网系膜结构,可采用适当调低窗位观察网系膜结构,有利于“漩涡征”显示。
结合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可以了解血管扭转、血管性梗塞,肠系膜血管血流障碍情况,肠扭转可造成局部肠壁血供障碍,可导致局部肠缺血,乃至肠坏死。
本组病例肠扭转时均有不同程度出现肠管缺血和血液回流障碍,使肠管充血水肿,梗阻段肠壁呈环形增厚,并且出现粘膜下层水肿呈分层改变,而构成“靶征”。
增强ct显示梗阻段肠壁强化程度减弱或强化时间延迟。
肠壁水肿、渗出及血流障碍等出现腹水。
综合上述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rp)ct图像发现“漩涡征”应考虑有肠扭转,“漩涡征”的出现对肠扭转定性、定位、范围及肠系膜血管情况诊断有重要价值。
肠扭转与单纯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
肠扭转不仅有肠管走行改变,还伴有肠系膜组织及其伴行血管走向的异常,肠扭转的同时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组织内的血管也必然扭转,而单纯性肠梗阻应该显示该段肠系膜及其系膜血管受牵连扭曲,并且局部肠壁水肿增厚,但其肠管段系膜血管未发生扭转,因此诊断肠扭转的同时不仅要有肠管走行改变及扭转征象,还有其伴行血管走向异常、扭转。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主编.第6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82-483.
[2]李银业,李宜杰,窦斌,等.肠扭转ct诊断(附16例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34-36.
[3]包迎伟,纪建松,傅立平,等.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放射学实践,2010,25(1):79-81.
[4]纪建松,王祖飞,徐兆龙,等.肠扭转的ct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1):1185-1187.
[5]程建敏,郑祥武,虞志康,等.肠旋转不良拌中肠扭转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2):136-138.
[6]周康荣,主编.腹部ct.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