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微生物学》细菌感染的诊断及各知识点辅导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侵袭过程
(1)粘附与穿入 (2)繁殖与扩散 (3)对吞噬细胞的抵抗和杀伤作用
2.毒素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两大类:
(1) 外毒素:有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并
从菌体扩散到环境中的细菌毒素。
(2) 内毒素:内毒素存在于菌体内,是菌体的结构 成份。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出来,只有当菌体 自溶或用人工方法使细菌裂解后才释放,故称内毒
侵入门户:即病原菌的侵入部位。多数病原
菌只有经过特定的门户侵入,并在特定部位 定居繁殖,才能造成感染。
感染途径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接触感染 创伤感染 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多途径感染
四.细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一).感染的来源 (二).感染的类型
(一). 感染的来源
外毒素
机体产生
体内或体外
抗毒素
类毒素
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的关系
外毒素
外毒素的组成与结构: A亚单位+B亚单位
A亚单位:毒素的活性部分即毒性中心、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特殊受体结合的部位
外毒素的分类: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内毒素的检测
应用:1.患者是否发生内毒素血症?
2.注射用品是否有内毒素污染?
方法:鲎试验。 鲎试剂:鲎变形细胞溶解物。 原理: 内毒素 凝固酶原 凝固酶
凝固蛋白原
凝固蛋白 (凝胶状态)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侵入数量:
1. 病原菌毒力极强,极少量的侵入即可引 起机体发病。 2.大多数病原菌需要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 感染,少量侵入易被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高频考点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高频考点球菌【考纲要求】1.葡萄球菌属:(1)形态、染色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2.链球菌属:(1)形态、染色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3)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
3.肺炎链球菌:(1)形态和染色;(2)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4.脑膜炎奈瑟菌:(1)生物学性状;(2)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3)标本采集和分离鉴定。
5.淋病奈瑟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2)防治原则。
【考点纵览】1.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分类和葡萄球菌蛋白 A的作用。
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I、血浆凝固酶、耐热核酸酶等。
3.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①侵袭性疾病;②毒素性疾病:有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鉴定依据。
4.链球菌形态和分类:按溶血能力分三种,按族特异抗原分20个族。
5.链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有细胞壁成分、外毒素以及侵袭性酶类。
6.链球菌的所致疾病:A群:①感染性疾病;②中毒性疾病:猩红热;③超敏反应性疾病:有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龋齿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7.临床检测ASO含量作为风湿热活动性的辅助诊断。
8.肺炎链球菌:形态染色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化反应的区别;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9.脑膜炎奈瑟菌:生物学性状;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标本采集和分离鉴别。
10.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弧菌属【考纲要求】1.霍乱弧菌:(1)生物学性状;(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
【考点纵览】1.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抗原构造和分型。
2.副溶血弧菌有嗜盐性可引起食物中毒。
厌氧性杆菌【考纲要求】1.厌氧芽孢梭菌:(1)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形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考点

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考点医学微生物学是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考生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具有关键作用。
以下将为大家梳理一些常见且重要的考点。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和螺形菌等。
了解细菌的形态对于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和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细胞壁是细菌的重要结构,根据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不同,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由肽聚糖、外膜等构成。
外膜中的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细胞膜是一种半透性膜,具有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和呼吸等功能。
细胞质中含有核糖体、质粒等。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可携带耐药基因等。
核质是细菌的遗传物质。
二、细菌的生理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和气体环境。
大多数细菌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有些是专性需氧菌,有些是专性厌氧菌。
细菌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其生长曲线包括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对数期的细菌生长迅速,形态和生理特性较为典型,常被用于研究和药敏试验。
细菌的新陈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产物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如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等。
三、消毒与灭菌消毒是指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则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如热力灭菌法(包括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辐射灭菌法等;化学方法如使用消毒剂,如醇类、碘类、酚类等。
高压蒸汽灭菌法是最常用的灭菌方法,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的物品。
四、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菌的关系,可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内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最终导致宿主菌裂解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练习题及答案【知识要点】1.掌握:(1)病原菌的常规分离与鉴定方法原则和常用的检测细菌抗原的方法。
(2)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
(3)常用生物制品的概念和特点。
(4)细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的主要原则。
2.熟悉: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3.了解:临床感染性疾病用药的基本原则及检测细菌对药物敏感性的常用方法。
【课程内容】第一节细菌感染的诊断一、病原菌检测(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二)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三)病原菌抗原的检测(四)病原菌核酸的检测二、血清学诊断第二节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一、人工主动免疫(一)疫苗(二)类毒素二、人工被动免疫(一)抗毒素(二)抗菌血清(三)胎盘丙种球蛋白(四)其他免疫制剂第三节细菌感染的治疗【应试习题】一、名词解释1.活菌(疫)苗2.死菌(疫)苗3.类毒素4.抗毒素5.人工被动免疫6.人工主动免疫二、填空题1.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和_______。
2.人工免疫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种方式。
3.人工自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_______物质,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_______或_______。
4.类毒素是由细菌_______经_______处理后制成。
5.类毒素失去了外毒素的_______,保留了外毒素的_______,刺激机体可产生_______。
6.抗毒素一般是用_______多次免疫马后,从其_______中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
7.抗毒素可用于_______和_______由细菌外毒素所致的疾病。
8.白百破三联疫苗由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混合制成,其英文缩写为______________。
9._______和_______不能使用减毒活疫苗。
10.减毒活疫苗_______保存,灭活疫苗_______保存。
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1.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形态、生长要求、代谢特性等。
2.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熟悉常规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掌握不同微生物的适宜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氧气需求等。
3.微生物鉴定: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和特性进行初步鉴定,如形态学特征、革兰氏染色、厌氧性检测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生物化学试纸、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
4.耐药性检测:对微生物进行药敏试验,了解其对各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这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感染。
6.检验流程和规范:了解微生物检验的标本采集、处理和保存的基本要求,掌握各类检验方法的操作步骤,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抗生素治疗和微生物学监测:了解抗生素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以及微生物的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和监测方法。
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重要目标之一8.感染控制:了解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
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患者、环境和医务人员的监测,提供科学依据进行感染防控。
9.病原微生物的定量检测:对一些病原微生物,如HIV、肺结核菌等,需要进行定量检测。
这有助于预测疾病进展、评估治疗效果和制定治疗方案。
10.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临床微生物检验也不断发展,新的方法和技术被广泛应用,如实时荧光PCR、质谱技术、核酸杂交等。
了解这些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可以提高检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总结起来,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知识点涉及微生物学基础、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诊断、标本采集处理、抗生素治疗和感染控制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试题及答案六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试题及答案六1、单选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剂,去抑制标本中的杂菌生长,有助于所选择的细菌种类的生长的培养基是().A.营养培养基B.选择培养基C.特殊培养基D.(江南博哥)鉴别培养基E.基础培养基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不同的营养条件,因此培养基的种类很多。
利用细菌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和指示剂来观察细菌生长,这种培养基称为鉴别培养基,如糖发酵管、KIA、MIU培养基等。
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剂,去抑制标本中的杂菌生长,有助于所选择的细菌种类的生长的培养基是选择培养基。
如SS琼脂,其中的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枸橼酸钠和煌绿能抑制大肠埃希菌,因而使致病的沙门菌、志贺菌容易分离到。
2、单选尿素酶试验阳性结果是().A.黄色B.红色C.黑色D.绿色E.蓝色正确答案:B3、单选七叶苷水解实验().A.检测细菌对氨基酸的分解B.检测细菌对糖的分解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E.其他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某些细菌可以产生一种胞外酶(明胶酶),能使明胶分解为氨基酸,从而失去凝固力,半固体的明胶培养基成为流动的液体。
有的细菌可以将七叶苷分解为葡萄糖和七叶素,七叶素与培养基中枸橼酸铁的二价铁离子反应,生产黑色化合物,使培养基呈黑色。
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脱羧产生乙酰甲基甲醇,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环境中,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二乙酰,进而与培养基内蛋白胨中精氨酸所含的胍基起作用,生产红色化合物,则为VP试验阳性。
4、单选利用细菌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和指示剂来观察细菌生长,这种培养基称为().A.营养培养基B.选择培养基C.特殊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E.基础培养基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不同的营养条件,因此培养基的种类很多。
利用细菌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和指示剂来观察细菌生长,这种培养基称为鉴别培养基,如糖发酵管、KIA、MIU培养基等。
细菌感染的知识点

细菌感染的知识点细菌感染是指细菌侵入宿主体内并繁殖,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导致一系列不适和疾病的过程。
细菌感染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对人类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细菌感染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细菌感染的傳播途径、感染部位、常见的细菌感染疾病以及预防和治疗等内容。
1. 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细菌感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接触传播:通过与感染者直接接触或接触被感染的物体、表面等而引起感染。
常见的例子包括粪便口手传播、肺结核的飞沫传播等。
空气传播:某些细菌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感染其他人。
这种传播方式常见于有呼吸道症状的感染者,如流感、麻疹等。
食物和水源传播:细菌感染也可以通过食物或水源引起,包括食物中的细菌污染、生水源中的细菌污染等。
昆虫传播:某些昆虫如蚊虫可以携带细菌,叮咬人体后将细菌传播给宿主,引起感染。
例如蚊虫可传播疟疾、登革热等。
2. 细菌感染的部位细菌感染可以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皮肤感染:细菌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引发蜂窝组织炎、疖、脓疱疮等。
呼吸道感染:细菌通过口鼻进入呼吸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消化道感染:细菌通过食物或水源进入消化道,导致胃肠炎、细菌性菌痢等。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细菌通过尿道、生殖道进入泌尿生殖系统,引起尿路感染、附件炎等。
血液感染:细菌通过其他感染灶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等疾病。
其他感染:细菌还可以引起淋巴结炎、骨髓炎、脑膜炎等。
3. 常见的细菌感染疾病细菌感染可以导致各种不同的疾病,以下为一些常见的细菌感染疾病:肺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如肺炎球菌肺炎。
脑膜炎:细菌感染导致脑膜发炎,可引起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症状。
腹泻: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症,常见的病原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尿路感染:细菌感染引起的尿道、膀胱等泌尿系统部位的炎症,如膀胱炎、肾盂肾炎。
皮肤感染: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炎症,如蜂窝组织炎、脓疱疮等。
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微生物感染是指人体被各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感染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为了有效地诊断和治疗这些感染,了解微生物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类型之一,细菌可以引起肺炎、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
首先,诊断细菌感染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细菌培养可以在实验室中培养出细菌,并鉴定其种类,药敏试验则可以测试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基于这些检查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
二、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病毒感染是另一种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类型,病毒可以引起感冒、流感、肝炎等疾病。
与细菌感染不同,病毒感染的诊断比较困难,通常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病毒基因片段。
治疗病毒感染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退烧、止咳等。
对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也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
三、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真菌感染可以引起皮肤感染、口腔念珠菌病等疾病。
诊断真菌感染主要是根据病变部位取样进行真菌涂片检查和真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菌株以及菌株的敏感性。
治疗真菌感染常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氟康唑等,可以口服或者局部使用。
对于一些顽固性真菌感染,也可以考虑使用静脉抗真菌药物。
四、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寄生虫感染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等,常见于热带地区。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一般是通过血液检查,如血涂片或者血清学检测来确定感染。
治疗寄生虫感染常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氯喹、莫西沙星等。
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的预防。
五、医院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获得的感染,常与手术、留置导尿管等治疗操作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临床医师《微生物学》辅导细菌感染的诊断一、检测细菌或其抗原(一)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查自病人标本直接涂片作染色镜检是简便而快速的方法之一。
自一定部位采集标本作直接检查需考虑细菌的形态特征与可能存在的细菌数量。
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和瘀斑刺破涂片,常可显示在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肾形双球菌,有诊断价值。
白喉患者咽部假膜涂片中可见典型的杆菌有时可有异染颗粒,也有参考诊断价值。
结核患者痰直接或浓集后,涂片抗酸染色检出结核杆菌有诊断价值。
在少数情况下,也有利用免疫荧光或酶标记抗体染色镜检方法进行快速诊断,如粪例中的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可用这种技术检出。
(二)培养大多数病菌的形态与染色并无特征,因此需用培养方法来分离与鉴定细菌。
虽然这一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比较可靠。
此外,只有通过这一方法才能获得细菌的纯培养,可用于做药敏试验或毒力试验。
应根据不同细菌需要的营养、生长条件(如厌氧或CO2)、菌落生长特征来初步识别细菌。
如溶血性链球菌需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菌落小而透明,菌落周围有完全溶血圈,可资鉴别。
多数细菌欲确定为何种病原菌尚需进一步获得纯培养及接种各种特殊培养基进行生化反应试验或确定其抗原性与致病力等。
(三)生化反应细菌的合成与分解代谢过程中,能通过酶利用一些物质或分解一些物质。
不同的细菌具有不同的酶,因此各种细菌能够利用与分解的物质也各不相同。
利用各种细菌的不同生化反应帮助鉴别细菌在某些细菌如肠道杆菌中是很重要的步骤。
例如肠道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落形态亦相似,但对于糖的发酵结果不同,因此可利用不同种糖作为培养基质进行生化反应予以区别。
(四)抗原检测与分析有些细菌即使用生化反应变难区别,但其细菌抗原成份(包括菌体抗原、鞭毛抗原)却不同。
利用已知的特异抗体测定有无相应的细菌抗原可以确定菌种或菌型。
常用的方法为玻片凝集反应,用已知的特异免疫血清与待鉴定的细菌在玻片上做凝集反应,如出现凝集菌团则为阳性,说明该菌有相应的特异抗原。
近年采用了各种检测抗原的敏感方法,如对流免疫电泳、放射免疫、酶免疫、气相色谱等方法,试图直接从患者标本中检测细菌抗原作快速诊断。
如果在细菌性脑膜炎中,利用对流免疫电泳在脑脊液中可分别检测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及流感杆菌,特异性高,敏感性亦高。
气相色谱方法系列利用细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短链有机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可鉴别细菌,这在厌氧菌中应用很广。
检测抗原的另一优点为在应用了抗生素治疗后,细菌生长被抑制,利用培养方法不能检出的细菌,因尚有抗原存在,在短期内仍可被检出,从而有助于明确病因。
个别情况下还可利用噬菌体对细菌抗原型别分析,用于流行病学追踪调查。
二、检测抗体人体受病菌感染后,经一定时间产生抗体,抗体的量随病菌感染过程而增多,表现为效价升高。
因此用已知的细菌或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主要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抗体量的动态变化,可辐助诊断。
一般采用血清进行试验,故又称为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试验适用于抗原性较强的病原菌及病程较长的传染病诊断。
正常人如已经受过某些病原菌隐性感染或近期进行过预防接种,血清中可能含有对该种病原菌的一定量的抗体,因此必须有抗体效价升高或随病程递增才有参考价值。
例如伤寒患者血清抗体的检查称为肥达氏试验(Widal test,即将患者血清不同稀释后,与伤寒、副伤寒菌抗原在试管中做凝集反应。
根据最高血清稀释度仍有明显凝集的血清抗体效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作为诊断。
多数血清学试验的诊断需取患者双份血清,即一份在疾病的急性期,另一份在恢复期(一般为2~6周后),当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方有诊断价值。
因此血清学诊断主要为病后的回顾性诊断。
但目前有利用检测某些细菌某些细菌特lgM抗体的早期诊断方法。
此外,在检测测抗体时至少应有怀疑可能致病细菌的线索方可采用相应抗原,否则就无从选择做何种血清学试验。
有些患者因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在体内繁殖不多,患者可不产生抗体,因而并非每一患者均有抗体效价升高的表现。
然而当病原菌未能被检出时,有些患者仍可通过血清抗本效价的升高予以诊断,因此检测细菌是互相辅助的诊断方法。
三、检测细菌遗传物质通过检测病原体遗传物质来确认病原体也许是检查病原体为直接的方法了。
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包括基因探针技术和PCR技术。
(一)基因探针技术用标记物标记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上的特异性片段制备成细菌探针,待检标本经过短时间培养后,经过点膜、裂解变性、预杂交和杂交后,利用探针上标记物发出的信号可以知道杂交结果并判断病原体的性质。
基因探针技术操作比较复杂,加之同位素污染等问题,目前尚不能普及应用。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地高辛标记的非同位素探针,从探针标记到杂交都很方便,只是价格昂贵,仍限于科研应用,尚不能普及。
(二)PCR技术这是八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项极有应用价值的技术,设计病原体基因的特异引物,细菌标本(不经培养)经过简单裂解、变性后,就可在PCR仪上进行扩增反应,经过25~30个循环,通过琼脂糖电泳即可观察扩增结果,检出病原体。
这种技术的特点是简便、快速。
它尤其适于那些培养时间较长的病原菌的检查,如结核杆菌、支原体等。
PCR高度的敏感性使该技术在病原体诊断过程中极易出现假阳性,避免污染是提高PCR诊断准确性的关键环节。
菌群失调常见诱因在一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中的细菌也能使人患病:①由于机体的防卫功能减弱,引起自身感染。
例如皮肤粘膜受伤(特别是大面积烧伤)、身体受凉、过度疲劳、长期消耗性疾病等,可导致正常菌群的自身感染;②由于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的改变,发生了定位转移,也可引起疾病。
例如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或泌尿道,可引起腹膜炎、泌尿道感染。
因此,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和正常菌群之间以及正常菌群中各细菌之间,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
如果生态平衡失调,以至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称为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的常见诱因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同位素、激素、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功能失常也是重要原因。
去除诱因后一般可使菌群复常,也有长期失调难于逆转的情况。
临床上常见的菌群失调症有:①耐药性葡萄球菌繁殖成优势菌而发生腹泻,偶尔发生致死性葡萄球菌脓毒血症;②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生长旺盛并侵入组织发生肾炎或膀胱炎;③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起肠道、肛门或阴道感染,也可发展成全身感染;④艰难梭菌在结肠内大量繁殖,并产生一种肠毒素及细菌毒素,导致假膜性肠炎。
消化球菌属是口腔、肠道、女性生殖道、皮肤等处的正常菌群。
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0.5~1um,成单个、双个、四联或小堆。
无鞭毛、无芽胞、专性厌氧菌。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常和其他菌混合感染,也可单独感染。
在菌血症、手指感染、乳腺脓肿、前列腺炎、肺部感染、中耳炎和各种化脓性感染时均可分离到消化球菌。
在一些口腔感染性疾病时,如牙髓感染时也可分离出消化球菌。
消化链球菌属菌体为革兰氏阳性,易变为革兰氏阴性菌,园形或卵园形,大小不等,直径0.3~1um,成双、短链状、无鞭毛、无芽胞。
专性厌氧。
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女性生殖道正常菌群。
本菌属中以厌氧消化链球菌(P.anaerobic)最常致病。
消化链球菌可引起与诺非氏芽胞杆菌相似的急性坏疽,脓恶臭,产气较少而水肿严重。
这种气性坏疽战伤多见,平时较少。
口腔、上呼吸道、肺胸膜感染中可出现,微小消化链球菌寄生于口腔牙缝,直径0.3~0.5um,对糖和蛋白均无反应,常由于拔牙进入血循环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也常在头颈部、口咽、上呼吸道感染中出现。
细菌分类方式及结构细菌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分类。
细菌具有不同的形状。
大部分细菌是如下三类:杆菌是棒状;球菌是球形(例如链球菌或葡萄球菌);螺旋菌是螺旋形。
另一类,弧菌,是逗号形。
细菌的结构十分简单,原核生物,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但是有细胞壁。
根据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来源于丹麦细菌学家革兰(Hans Christian Gram),他发明了革兰氏染色。
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多糖形成的荚膜,形成了一层遮盖物或包膜。
荚膜可以帮助细菌在干旱季节处于休眠状态,并能储存食物和处理废物。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存在部位由活的细菌释放至细菌体外为细菌细胞壁结构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细菌种类以革兰氏阳性菌多见革兰氏阴性菌多见化学组成蛋白质(分子量27,000~900,000)磷脂一多糖一蛋白质复合物(毒性主要为类脂A)稳定性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耐热,60℃耐受数小时毒性作用强,微量对实验动物有致死作用(以ug计量)。
各种外毒素有选择作用,引起特殊病变,不引起宿主发热反应。
抑制蛋白质合成,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紊乱水盐代谢等稍弱,对实验动物致死作用的量比外毒素为大。
各种细菌内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粒细胞减少血症、施瓦兹曼现象等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
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为类毒霉,仍有较强的抗原性,可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刺激机体对多糖成份产生抗体,不形成抗毒素,不能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细菌侵入的数量和适当的侵入部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除必须有一定毒力外,还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和适当的侵入部位。
有些病原菌毒力极强,极少量的侵入即可引起机体发病,如鼠疫杆菌,有数个细菌侵入就可发生感染。
而对大多数病原菌而言,需要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感染,少量侵入,易被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
病原菌的侵入部位也与感染发生有密切关系,多数病原菌只有经过特定的门户侵入,并在特定部位定居繁殖,才能造成感染。
如痢疾杆菌必须经口侵入,定居于结肠内,才能引起疾病。
而破伤风杆菌,只有经伤口侵入,厌氧条件下,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引发疾病,若随食物吃下则不能引起感染。
病原菌的这种特性是它的寄生与机体免疫系统抗寄生相互作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的结果。
细菌染色体细菌作为原核型微生物,虽没有完整的核结构,但却有核区(或核质)。
在电镜下观察,核区有盘旋堆积的DNA纤维。
自大肠杆菌提取的DNA是一条完整的DNA链,分子量为2.4×109daltons,仅为人体胞DNA量的0.1%.细胞的DNA含量决定存在的基因数。
如按每个基因由平均为1000个碱基对估计,大肠杆菌的DNA约为4×106个碱基对,因此约有4000个基因,可编码几千种多肽。
细菌染色体DNA与其他生物相同,由互补的双链核苷酸组成。
细菌的染色体与生物细胞染色体不同,前者不含有组蛋白,基因是连续的,无内含子。
由于细菌核区DNA的功能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功能相同,因此又称其为细菌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