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知识点汇总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知识点汇总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知识点汇总一、中医基础理论。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 阴阳的特性。

- 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上,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 普遍性: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分阴阳,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等。

- 相对性: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昼为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对立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 互根互用: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并且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还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

- 交感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 消长平衡: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如四季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 相互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虚寒危象,这种病征性质的转化,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2. 五行学说。

- 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 五行的特性。

- 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一、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证结合历年考试题1、属于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以常达便B.见微知著C.司外揣内D.四诊合参E.以上均非答案:D第二单元一、问寒热恶寒:病人自觉寒冷,加衣近火,不解其寒。

多因外邪袭表。

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加衣近火,可减其寒。

多因阳失温煦。

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1、恶寒发热概念: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有发热的感觉,即寒热并见。

意义:主表证。

历年考试题1、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病证B.湿温病证C.外感表证D.半表半里证E.阳明病证答案:C2、但寒不热概念:但感恶寒而无发热。

意义:主里寒证。

分类:(1)新病恶寒:实寒证。

(2)久病恶寒:虚寒证。

历年考试题1、久病畏寒,临床多见于那种证候A.气虚B.阳虚C.表寒D.实寒E.以上均非答案:B3、但热不寒概念: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叫但热不寒。

分类:①壮热。

②潮热。

③微热。

(1)壮热概念:病人高热,持续不退(39度以上)。

病机:里热亢盛,蒸达于外。

意义:主里实热证。

(2)潮热概念: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日哺潮热:热势较高,日哺热甚。

属阳明腑实。

午后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属湿温病,湿遏热伏。

夜间潮热:入夜低热,骨蒸发热。

属阴虚火旺。

(3)微热概念:轻度发热,热势较低,多在37-38 度之间。

意义:温热病的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分类:①阴虚发热。

②气虚。

③小儿夏季热。

历年考试题1、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A.阴虚潮热B.阳明潮热C.湿温潮热D.气虚发热.E.阳明经热答案:C2、发热每于劳累后发生或加重,乏力,自汗,气短者,其证型是A.阴虚B.肝郁C.气虚D.血虚E.阳虚答案:C3、小儿夏季长期发热,秋凉自愈,其病机是A.气虚B.血虚C.阴虚D.气血两虚E.气阴两虚答案:E 4、往来寒热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辨别八纲、辨别病因、辨别病机三个方面。

辨别八纲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寒热、表里、虚实、动静四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性质。

辨别病因是通过辨别病人的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原因。

辨别病机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气血津液、脏腑组织器官、经络气血、阴阳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医诊断学还包括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合参是指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中医病的诊断方法:-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病史等信息,从而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3.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外感病的诊断:外感病主要表现为寒热、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特点、舌质、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内伤病的诊断:内伤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的虚弱、疲乏、食欲不振、腹痛、便秘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检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情志病的诊断:情志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睡眠不宁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饮食病的诊断:饮食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4.中医诊断学的误区:-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史:中医诊断学重视患者的主观症状和病史,忽视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误诊。

-盲目追求望闻问切:中医诊断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不能过分依赖其中一种诊断方法。

-缺乏科学依据:中医诊断学需要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总结,不能凭空臆测。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复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笔记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笔记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笔记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可分性、转化性)、规定性。

- 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互根互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交感互藏(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相互依存,相互蕴藏)、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此长彼长)、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在医学中的应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等)、生理功能(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与功能的阴阳互根)、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等)以及疾病的诊断(色泽鲜明为阳,晦暗为阴等)和治疗(“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

2. 五行学说。

- 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如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这种生中有克的关系就是制化。

- 在医学中的应用:阐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如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等)、病理变化(如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等,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等)。

3. 藏象学说。

- 五脏。

-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主神明(又称心藏神,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知识点精要总结.doc

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知识点精要总结.doc

中医诊断学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A.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婚否等。

B.生活史(习惯):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

C.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

D.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

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复发。

(问小儿: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E.起病F.十问歌》(明·张景岳)G.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H.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I.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J.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K.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治过程、现在症状)。

L.2、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身脘腹、耳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女。

A.问寒热①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③但寒不热: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

特点:病人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缓。

B.问汗: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

里证有汗——阳气虚,阴虚,里实热,里证无汗——阳虚或津血亏虚。

亡阴、亡阳;D.问头身(1)头部: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髓聚而为脑。

【头痛】a.部位①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面、额);②侧头部,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少阳经头痛;③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头顶、后头、面颊);④巅顶痛——厥阴经头痛;⑤头痛连齿——(足)少阴经头痛;*⑥头痛晕沉,腹泻自汗——太阴脾经头痛。

*b.性质I、实证: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外感。

①风寒头痛:头痛连项,遇风加重(与中内联系记忆);②风热头痛:头痛怕热、面红目赤;③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羌活)。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医诊断学1、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引起微热的原因有:气虚、血虚、阴虚、气郁(郁热)、气阴两虚。

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消谷善饥,兼多饮多食,形体消瘦着,多为消渴病;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弄舌

表现特征 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
或舐口唇上下左右,摇动不停者,叫作“弄舌”。

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 弄舌:多见于热甚动风先兆

知识回顾
❖ 吐弄舌:可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 短缩舌: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 ❖ 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寒凝筋脉。 ❖ 舌短缩,色淡白而胖嫩---气血俱虚。 ❖ 舌短缩,体胖而苔滑腻---痰浊内蕴。 ❖ 舌短缩,色红绛而干---热盛伤津。

B.是否时现时隐

C.是否抚之碍手

D.是否压之褪色

E.是否伴有身热
❖ 【正确答案】C
知识回顾
❖ 裂纹舌

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伤津。

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多属脾虚湿侵。
❖ 齿痕舌

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知识回顾
❖ 颤动舌: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

寒证---舌苔白而湿润

湿证---苔白厚腻

热证---积粉苔、糙裂苔

白苔
积粉苔
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 黄苔

主热证、里证。

苔色越黄,热邪越重。

淡黄为热轻,

深黄为热重,

焦黄为热结。
❖ 黄腻苔---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 灰黑苔

A.谵语

B.独语

C.错语

D.郑声

E.言謇
❖ 【正确答案】D
常考知识点
❖ 咳声如犬吠样,可见于

A.百日咳

B.白喉

C.感冒

D.肺痨

E.肺痿
❖ 【正确答案】B
知识回顾
❖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闻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

音哑与失音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金实不鸣---外邪袭肺或痰浊雍肺---实证所致肺失清肃、邪闭清窍。





望舌苔
❖ 腐、腻苔
❖ 主要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 腐苔---苔质疏松而厚,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在舌面上,极易脱落。

主食积、痰浊、内痈。脓腐苔主内痈。
❖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擦之不去,刮之不脱。

主湿浊、痰饮、食积。

腐苔
腻苔
望舌苔
❖ 剥落苔

总由于胃气胃阴亏损。

地图舌---舌苔剥落呈地图状,边缘凸起。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 断学考点汇总
桃李教育
常见题型讲解
❖ 【A1型题】

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

A.有神
B.无神

C.少神
D.神乱

E.假神

❖ 【正确答案】E

常见题型讲解
下列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 A.目光精彩 B.神志清楚 C.颧赤如妆 D.面色荣润 E.呼吸调匀 【正确答案】C
❖镜面舌---舌苔全部剥落 Nhomakorabea舌面光洁如镜。

类剥苔---剥落处可见新生颗粒。

前剥苔、中剥苔、根剥苔

鸡心苔---周围剥脱,仅留中心一小块。



地图舌
镜面舌
类剥苔
望舌苔
❖ 真、假苔 ❖ 有根苔---舌苔坚敛着实,紧贴于舌面,不易脱
落,表示有胃气。
❖ 无根苔---舌苔不着实,似浮涂于舌面上,刮之 即去,表示胃气已衰。
❖ 【正确答案】B
知识回顾
❖ 望形态 ❖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 形体强弱 ❖ 强—胸宽骨大肤润肌丰。内脏坚实,气血盛。 ❖ 弱—胸窄骨小肤枯肉消。内脏脆弱,气血虚。 ❖ 形体胖瘦 ❖ 胖---能食为形气有余;食少为形盛气虚。 ❖ 瘦---能食为中焦有火;食少为中气虚弱。
常见题型讲解

久病舌淡白而颤动:多属血虚动风。

新病舌绛而颤动:多属热极生风。

舌红少津而颤动:多属阴虚动风。

酒毒内蕴:可见舌体颤动。

歪斜舌

表现特征 歪斜舌指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

临床意义 歪斜舌多见于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多因肝风内动,挟痰或挟
瘀,痰瘀阻滞一侧经络,受阻侧舌肌弛缓,收缩无力,而健侧舌肌如常所致。
❖ 小儿睡时露睛,多由于

A.脾虚气血不足

B.肾虚阴精亏耗

C.肺失宣降

D.肝经风热

E.肝风内动
❖ 【正确答案】A
常见题型讲解
❖ 目部的肾脏相关部位是

A.眼胞

B.白睛

C.黑睛

D.瞳仁

E.内外眦的血络
❖ 【正确答案】D
知识回顾
❖。
常见题型讲解
❖ 斑与疹的主要区别是

A.是否色红成片
常见题型讲解
以下哪项是痫病表现 A.精神痴呆,喃喃自语 B.突然昏倒,口吐涎沫 C.疯狂怒骂,打人毁物 D.精神不振,健忘嗜睡 E.烦躁不安,神昏谵语
【正确答案】B
常见题型讲解
❖ 形盛气虚是指

A.肌肉坚实,骨骼粗大

B.体胖食少,神疲乏力

C.体瘦能食,舌红苔黄

D.体瘦食少,舌淡苔白

E.循衣摸床,大肉陷

主热极,寒盛。

苔灰黑而燥裂---热极津枯

苔灰黑而润滑---阳虚寒盛
❖ 无论寒热均属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常考知识点
❖ 气逆证多与下列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A.脾、肺、肾

B.肝、肺、胃

C.肺、胃、肾

D.肝、心、肺

E.心、肾、肺
❖ 【正确答案】B
❖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称为

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

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

金破不鸣---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证所致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
❖ 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谵语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邪热内扰
❖ 郑声
❖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心气大伤,精神散乱。

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 独语

真苔
假苔(无根苔)
望舌苔
❖ 概述 ❖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 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泻下剂多峻烈,孕妇、产后、月经期及年老体弱、病后伤津
或亡血者,应慎用或禁用。泻下剂易伤正气,应得效即止。
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 白苔

主表证、寒证、湿证、特殊情况下主热证。

表证---薄白苔
望舌苔
❖ 望舌苔

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厚薄苔

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薄苔---主健康人,或病在表,病情轻。

厚苔---主食浊、痰湿,主病在里,病情较重。

薄苔
厚苔

望舌苔
❖ 润燥苔 ❖ 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 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痰饮主湿。 ❖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 ❖ 糙苔: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伤津之重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