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长恨

合集下载

【K12学习】长恨歌导学案

【K12学习】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长恨歌》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熟读成诵,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整体把握诗歌,研习第一部分。

【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_______,号__________。

与_______并称“元白”,与________并称“刘白”。

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_________________”,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讽喻诗如___ ,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____________________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写作背景本诗取材于________和_________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时间是_____________,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李杨故事,当时白居易写下了_______________,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3、李、杨的爱情故事。

背诵: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字词积累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凝睇人寰擘 2、解释词语御宇..多年求不得春从春游夜专夜..可怜..光彩生门户宛转娥.眉.马前死天旋日转回龙驭..东望都门信马归...其中绰约..多仙子玉容寂寞泪阑干..含情凝睇..谢君王钗擘.黄金合分钿【思考与探究】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学生必背的元曲100首

学生必背的元曲100首

学生必背的元曲100首001、《人月圆-春晚次韵》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

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门掩残红”象征着爱情的花朵遭到狂风暴雨的摧残而凋零,青春也将在这无情的岁月中流逝!002、《普天乐-秋怀》为谁忙,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李白有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萧瑟的西风下驱马奔波,在落月昏灯下发愤苦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莫非是命中注定?垂钓的严子陵,思恋莼羹的季鹰也要笑我啊!003、《殿前欢-离思》月笼沙,十年心事付琵琶。

相思懒看帏屏画,人在天涯。

春残豆蔻花,情寄鸳鸯帕,香冷荼蘼架。

旧游台榭,晓梦窗纱。

杜牧有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想念心上人懒得看那帏屏的画,心上人远在天涯。

春天过去豆蔻开花,百花谢后酴醿独开冷清肃杀,青春流逝啊!004、《殿前欢-客中》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

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

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

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李白有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风雪千山”换来的却是“半纸功名”,明知功名不值得追求,却还要“风雪千山”;明知前程渺茫,却还要“南来北往”。

知识分子无法抹去的悲剧色彩!005、《折桂令-九日》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苏轼有词:“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翠袖美人,殷勤奉盏,觥筹交错,灯红酒绿,歌女弹琴助兴,都已成过眼云烟,无可留恋。

人生如梦,白发苍苍,纵有短暂欢愉,最终仍是不堪回首啊!006、《折桂令-西陵送别》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

【精品】长恨长恨歌为什么叫长恨歌为什么要长恨呢

【精品】长恨长恨歌为什么叫长恨歌为什么要长恨呢

【关键字】精品长恨-长恨歌为什么叫长恨歌,为什么要长恨呢?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

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

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长恨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

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白居易作《长恨歌》。

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

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

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

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

一般说来。

“恨”指怨恨。

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

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

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

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

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

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

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 ),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

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

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

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

从社会角度看,是“六君不发”的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但曾为一代英主的玄宗心里应会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长恨歌》全诗以恨为主题叙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长恨歌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

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

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

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

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长恨歌》

《长恨歌》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1、蜀中的寂寞悲伤
——酸楚动人 2、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缠绵哀婉
第三部分赏析
乱后回京,
痛思玉环
归来池苑皆依旧
…… 魂魄不曾来入梦
——皇之长恨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问题:用了什么手法?表达 了什么情感?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 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 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展 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 表现了怀念之情。 触景生情。
汉皇重色思倾国
思倾国,果倾国矣!
开头的句子在全诗中的作用
是什么?
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 领的作用。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 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思考:哪一句集中写杨
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 手法?
这一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像电 影里的特写镜头,在一瞬间,镜 头由远拉近,杨玉环的花容月貌 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 宫里所有的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 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 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其实这 是虚写,杨玉环到底有多漂亮, 我们是不得而知的,只知道她能 让所有的宫娥彩女黯然失色!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 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 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夜雨闻铃肠断声。
(在行宫)触景生情,用月 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 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还京路上)旧地重过, 马嵬坡下泥土中, 玉颜不见 ,故而踌躇,
勾起伤心的回忆,叙事抒 不见玉颜空死处。 情.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长恨歌教案设计(精选6篇)

长恨歌教案设计(精选6篇)

长恨歌教案设计长恨歌教案设计(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教案设计篇1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长恨歌》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选修)的第一首诗。

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长恨歌》里所涉及的李、杨爱情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李、杨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难点:诗歌的主题把握。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杨贵妃千秋遗恨

杨贵妃千秋遗恨

杨贵妃千秋遗恨
史式
【期刊名称】《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卷),期】2000(049)004
【摘要】我要说的“千秋遗恨”,并非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说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对于白居易这篇传诵千年的名作,我一向不以为然,对它的评价只有十二个字:虽写真人,并非真事,没有真情。

它歌颂的主题是虚构的——男女主角之间根本没有产生爱情的可能,人物的性格是被扭曲的,艺术效果也是在读者受蒙蔽的前提下取得的。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史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双错空遗恨,梆子铸悲声——浅析河北梆子《双错遗恨》 [J], 崔连杰
2.高丽时期杨贵妃题材的汉诗研究——以诗人对杨贵妃评价态度为中心 [J], 梁策
3.遗恨千秋念莫差 [J], 冯守俭
4.《杨贵妃传》和《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形象比较 [J], 袁盛财;吴幽
5.千古遗恨在临安——《临安遗恨》作品浅析 [J], 孔令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秋长恨
地上飘零几片落叶,秋风依旧无情地吹着,扫尽世间一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缕缕记忆永驻历史。

秋风伴随着恨意,让世间百态一一揭露,也让世人永远记住了这个伟大的名字--诸葛孔明。

公元234年初秋,积劳成疾的诸葛孔明带着恨意,带着眷恋,带着遗憾,匆匆奔向另一个世界。

恨?他恨的是什么?有人说,孔明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没有恨,因为他完成了生前所有的愿望。

是这样吗?不,他生前对后主的挂牵,对红尘的留恋,对江山的遗憾,都谱成了他逝后的长恨歌,筑成了他生前的悲怨墙。

孔明风华正茂之时,那是一个豪杰倍出,奸雄四起的年代,在这些豪杰之中,他无疑是佼佼者。

文韬武略,谋江夺海,才华横溢的孔明没有去选择"谋臣如云,武将似雨"的曹操;也没有去选择"雄踞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

却把目光投向了初出君道,兵微将广的刘备。

为什么?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就因为刘备的仁厚宽宏,因为刘备的政治抱负和孔明完全相符。

在隆中的"三顾茅庐"之后,孔明没有选择地投入刘备的行列中来。

因为有了孔明这位谋士,刘备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很快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情形。

刘备的实力也因此可以跃于其他二雄左右。

可是就是这时候,孔明,他不知道又要承担多么沉重的负担,这远远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可是孔明,你挺下来了。

为了汉室统一,你没有选择地挺了下来。

三国故事中,你总是以胜利者的形象结束了一个个令人费神的难题。

旁人只道你谋略滔天,心有乾坤,却不知你的辛酸。

就因为你的一举,使得十万曹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三气周瑜,你心定如山,面无惧色。

七擒孟获,你计如涌潮,应变自如。

更别说现今人们还津津乐道、家喻户晓的"草船借箭"、"空城计、"东风挫敌"等故事了。

可是,在你的胜利背后,有谁人知道你的辛劳?有谁人知道浮华背后的悲情和痛苦?有谁人知道你所面临的风险和失败?又有谁人知道你对天下苍生的颜何以堪?三气周公谨,人们只把他当做你的谋略之一。

却不曾想过你把周公谨当成了劲敌,当成了挚友,当成了……对于你吊唁公谨时那用血泪拜写出的沧桑祭文,人们又何以了解你对公谨的复杂感情?
遗憾?你有遗憾吗?曾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后人只把大意失荆州当做你最大的遗憾。

可是后人可曾想过,在你成功之时,你失去了战友,你失去了对手,你失去了辅佐之人……是,荆州一役完全可以做为你生前的遗憾。

但是,天意人何反?人意由天定。

留守荆州的关羽,曾和你出生入死,他的生命却断送在你的手中,你愿意?
人们只不过把你让关羽留守荆州做为你的大意疏忽,却不知道这件事后你有多少辛酸泪!
人生苦短,在有限的生命里,你却担负着无限的责任。

当时的蜀汉又有多少人有这个能力与你分担?你贤明的君主刘备并不了解你。

但做为一个拯救苍生的英雄,你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能挥洒泪水,不能述说你的痛苦。

你把这份痛苦埋在心里……无力统一汉室才是你生前最大的悲哀最大的遗憾。

出于责任心,你还是尽自己绵薄之力扭转了乾坤……
在这责任心的驱使之下,你别无选择,尽管你不再是风华正茂的轻狂儒生,不再是那个曾经可以偷天换日的神算子,你的智谋以被对方所熟识。

宝刀虽老,风威犹存,面对你真正的对手--司马懿,你还是清谈而过,不留一点一丝的仓促。

只是那样轻松而过……
其实你一直向往那闲云野鹤的生活,卷入政治中来并不是你本来的意愿。

二十七年的荣华,你耗尽毕生的才略扳回汉室的稳固。

在你心中,三顾之恩真的那么重要?真的值得你耗尽毕生的精力--还偿还不完?后人没有资格猜测……
伴随着绵绵长恨,你匆匆离去,没有一点留恋,也不带走一丝一毫……秋风依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