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史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1. 引言1.1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

中国画史的研究一直是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中国画史的探讨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画的发展演变过程,把握其历史脉络和特色。

如何进行有效的中国画史研究,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论工具进行分析和解释,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进行评析,探讨在中国画史研究中方法论的重要性、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比较、多视角与跨学科的方法论应用等问题。

通过对过去的研究历史进行回顾,对不同方法论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对中国画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学者们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国画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画史研究的方法论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影响着研究者对中国画史的理解和解读。

对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进行深入探讨和评析,对于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中国画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中国画史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在唐宋时期,中国画经历了辉煌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画家如吴道子、李唐等相继出现,他们的作品成为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清时期的中国画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并且在清代更是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四大家与石涛、文征明等大师的作品成为中国画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绘画技法的介入和传播,中国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风貌。

20世纪以来,中国画研究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学术化,学者们通过对历代画家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文献材料的搜集整理,为中国画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综述[摘要] 近十年来,中国美术史学史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研究者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近现代美术史家的个案研究、中国美术史学方法论研究之上,呈现出个案研究中对美术史家史观、方法论研究的热衷,且研究成果丰富的特点。

但也存在对中国美术史学的宏观研究少、本体研究少、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术史学史研究论著等不足。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任何一门科学的成熟与否都需要看两方面的成绩:一是对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深入,二是对本学科自身的研究的深入,并且正是后者的发展水平,标志着该学科成熟的程度。

中国美术史学也不例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史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但从美术史学自身研究的角度来说,美术史学的研究也就仅仅30 年之久。

薛永年将改革开放以来30 余年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划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5 年,第二阶段是1986~2000 年,第三阶段是2001 年至今。

①本文援用薛永年之分期。

美术史学研究进入第三个时期,研究更加深入,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本文以美术史学自身研究为主要线索,对近十年来有关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方面的论文进行分类,粗线条地勾勒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面貌,希望在总结和探讨中,有所收获。

一、民国时期美术史学的研究民国时期是我国美术史学向现代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对这一时期美术史研究的研究,是今天美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美术史家的个案研究;民国时期美术史研究的相关问题研究。

(一)美术史家的个案研究近十年来,在美术史学史研究中对近现代美术史家的个案研究占据了一定比例。

此类研究将注意力集中于史家的史学成果、史观、研究方法,史家的域外教育经历对其学术方面影响等问题上,从而使读者对此时美术史家对中国现代形态美术史研究的贡献有了大致了解。

1.黄宾虹研究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绘画巨匠,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术史家。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
中国画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研究领域,涵盖了长达几千年的中国绘画文化发展历程。

对于中国画史的研究方法论评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文献研究是中国画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可以了解到古代
画家的生平、作品创作背景、艺术观念等重要信息。

比如《齐民要术》记载了古代画法的
技艺流程,可以为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提供重要的参考。

历史文献还能够提供艺术家的亲笔
手迹、批画以及相关评论和批评等,对于研究画家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时代背景有着重
要意义。

历史比较研究也是中国画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地域、流派的画家的作品特点以及社会背景等,可以为我们揭示出中国绘画的多样性
和变化规律。

历史比较研究还可以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地域、流派的画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于了解中国绘画的流派发展和艺术变迁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证研究方法在中国画史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实物作品的考察和分析,可
以得到直接的证据和数据,有助于我们对画家的创作技法、材料、工艺等进行深入研究。

比如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得到有关画家使用颜料、纸张和画笔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画家的创作过程和技术特点。

实证研究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鉴定
和真伪鉴定,解决画家身份的确立和画作的年代鉴定等重要问题。

中国画史研究的方法论评析涉及到历史文献研究、图像分析、历史比较研究和实证研
究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中国画史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对于我
们深入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中国画史是研究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学者们对于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和评估也是很关键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画史研究的方法论,包括史料的获取、研究方法和思想理论。

一、史料的获取史料是研究中国画史的基础,而获取史料的方法是很多元化的。

首要的方法就是归纳整理文献资料的方法,例如古籍、史料、典籍等,以及画家的作品、诗文、书信等。

当然,这些史料的获取方法是需要耐心和耐力的,需要各种手段的搜集和积累。

同时,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也为研究中国画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来源,例如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些科技成果允许我们对史料快速、深度地挖掘和分析,使研究历史变得更为便捷和高效。

二、研究方法中国画史研究涉及到的专业性非常广泛,例如美学、历史、民俗学等等,因此,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在研究方法方面,一方面,需要运用一些基础的研究方法,例如文献阅读、考证、比较研究等。

另一方面,也要突出中国画的审美特点,对艺术的内容、形式、色彩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更好地解释艺术创造的内在逻辑,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历史环境。

同时,还可以运用跨学科和综合研究方法,例如中国画与文学、音乐等艺术相互融合的关系;中国画与政治、社会、经济等的联系,探讨艺术与社会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思想理论思想理论是研究中国画史的重要方面,因为完全不能理解中国画史的发展,也不能理解中国画家的创作思想和风格,尤其不能理解中国画在整个历史背景下的重要地位。

在这方面,艺术史学家应该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学识,去掌握艺术思想内部的历史脉络和内在的文化内涵。

要具备批判、严谨和创意,以开拓个人独特的视角和新的研究思路。

总的来说,研究中国画史的方法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

在史料、方法和思想理论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寻找最适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使研究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中国画史的发展和变革,展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魅力。

几种研究美术史的方法

几种研究美术史的方法

几种研究美术史的方法
研究美术史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历史著作、艺术家的手稿、信件等资料,来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创作意图等。

2. 鉴赏分析法: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的分析,来理解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法。

3.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来探究不同艺术流派、风格和影响。

4. 创作统计法: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进行统计和分类,来了解不同题材、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的变化和发展。

5. 社会历史研究法:通过对社会和历史背景的研究,来探究艺术作品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和影响。

6. 博物馆研究法:通过参观博物馆、画廊和艺术展览,来研究艺术作品的收藏、展示和研究。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美术史研究。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中国画史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成果和文化内涵。

对于中国画史的研究,不仅需要对其历史沿革和技法特点进行深入了解,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论,以求准确地理解和评析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学方法历史学方法是深入研究中国画史的基础。

这种方法论强调对历史文献的全面梳理、分类检索和分析比较,并注重历史地域条件和文化背景的考察。

因此,了解中国画史的发展历程,必须对古代画史、明清画史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画派、画家作品、画论等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

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并掌握其中蕴含的关键思想和艺术技法。

二、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相对于历史学方法而言的,强调通过对不同艺术和文化形式的比较,从中找到联系、进行类比,并在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画艺术的认识。

比较研究方法的实践包括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区域、不同艺术语境的比较与分析,通过比较与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画走向大溪沟、石点画法的“中外志合”的现象及其深层次的文化背景。

三、系统论方法系统论方法是基于对中国画艺术行为内部关系和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以揭示自然和社会现象的通用规律。

因此,对于中国画史的研究必须具备严肃的系统论思维和方法。

通过对中国画艺术技法、美学思想、文化心态、艺术表现形式等等全方位的系统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认知中国画艺术的本质和关键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画史研究需要多角度的方法论,其中历史学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系统论方法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弥补,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中国画发展历程,挖掘其中的价值和特色。

画的由来和演变的研究报告

画的由来和演变的研究报告

画的由来和演变的研究报告《画的由来和演变的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绘画是人类创造力和艺术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人们通过绘制线条、色彩和形状来描绘客观世界和主观情感的活动。

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一直是艺术史学者关注的焦点,深入研究绘画的由来和演变过程对于理解人类文化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为了达到研究目的,采用了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艺术史研究等方法。

三、研究内容1. 绘画的起源绘画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社会的岩画和洞穴壁画。

通过对这些壁画的研究发现,早期人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动物、人物和自然景观等。

2. 绘画的演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绘画逐渐从壁画发展到绘画作品。

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中,绘画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绘画风格也展现出独特的特点。

在中世纪,宗教题材成为主导的绘画风格,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人体为中心,并追求逼真的艺术表达。

随后,印象派、现代艺术等艺术运动的出现使绘画逐渐解放了束缚,追求更为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

四、研究结论通过对绘画的由来和演变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绘画起源于人类早期社会的岩画和洞穴壁画。

2. 绘画经历了从壁画到绘画作品的演变过程。

3. 不同文明和时期的绘画风格各具特色,反映了社会、文化和艺术观念的变迁。

4. 绘画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表达的重要手段。

绘画的由来和演变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文化和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绘画的创作和欣赏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进一步探讨绘画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现代技术对绘画的影响等方面。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摘要】本文从中国画史研究的历史回顾、最新进展以及方法论在中国画史研究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分析。

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在中国画史研究中的应用也被具体探讨。

文章对中国画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探讨方法论对中国画史研究的启示以及评析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评析,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画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对方法论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画史论研究、方法论、历史回顾、最新进展、定量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未来发展方向、启示、重要性。

1. 引言1.1 中国画史论研究的方法论评析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对中国画史的研究既是对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规律的探讨,也是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反思。

而所谓的“方法论”即是研究方法和原理的总称,它在中国画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画史研究的方法论评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画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揭示其中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特点。

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学科交叉的发展,研究者们也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期能够更加科学地把握中国画史的全貌。

本文将从中国画史研究的历史回顾、最新进展、方法论在中国画史研究中的作用、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国画史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希望通过对中国画史研究的方法论评析,能够为中国画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为研究者们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中国画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中国画史研究的历史回顾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绘画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书法、印章等领域。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在宋元时期,中国画达到了一个巅峰,著名画家如赵孟頫、文徵明等都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明清时期,中国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绘画风格更趋向细腻写实,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有影响力的画院和画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史研究| 花鸟画形态初具:秦汉时期的花鸟艺术原创2016-04-08 周忠庆中国书画报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和大一统局面形成,文化上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秦汉统治者出于彰显王权和政治说教的需要,非常重视绘画的作用。

西汉武帝创置“秘阁”,搜集天下名画;东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立“鸿都学”以集奇艺,使天下之艺云集。

秦汉绘画在继承前代绘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商周时期绘画的实用性和神秘性风格,着意于表现寥廓的宇宙意识,融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造就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此时出现了花鸟走兽专题的作品,也出现了见诸文字记载的兼擅花鸟走兽的“花鸟画家”,而且表现技法成熟,后世花鸟画的形态日渐清晰。

壁画和帛画中的花鸟走兽形象壁画和帛画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实物绘画种类,也是这一时期花鸟走兽艺术形象最重要的载体。

壁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而至商周时期,壁画的绘制已经相当普遍。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

秦汉时期壁画主要绘制于宫殿、寺观和墓室,虽然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但花鸟走兽形象也比比皆是。

它们不但见诸典籍,更有实物的佐证。

凤凰山汉墓彩绘三鱼纹漆耳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壁画实物是1959年发掘的秦咸阳1号宫遗址壁画残片。

1979年,在秦咸阳3号宫遗址西阁道东西残壁发现的壁画均绘有车马图和麦穗图。

东壁北组的《车马图》相对完整,图中共有四马一车,其造型和著名的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如出一辙。

图中车舆已经模糊不清。

马均为枣红色,体态雄健,正驾车奔跑,面部有彩饰面具,颈部有白色车轭,腰部有白色或黑色飘带。

刻画最为精彩的是四匹马的头部,略有高低,神情各异,有的昂首长嘶,有的埋头疾驰。

这是一幅绘在墙壁上的秦代“花鸟画”作品。

及至两汉时期,自然界中的花鸟走兽已经是壁画的重要表现对象了。

东汉辞赋家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以夸张的手法记录了宫室殿堂壁画中花鸟走兽的艺术形象:“圆渊方井,反植荷蕖,发秀吐荣,菡萏披敷。

”又:“飞禽走兽,因木生姿。

奔虎攫挐以梁倚,仡奋亹而轩鬐。

虬龙腾骧以蜿蟺,颔若动而躨跜。

朱鸟舒翼以峙衡,腾蛇蟉虬而绕榱。

白鹿孑蜺于欂栌,蟠螭宛转而承楣。

狡兔跧伏于柎侧,猨狖攀椽而相追。

玄熊舑舕以龂龂,却负载而蹲跠。

”有关这一时期壁画中花鸟走兽形象的记载还有《水经注》所记:“李刚石室在巨野黄水南,石室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麟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制作工丽。

”东汉陶楼彩绘《双鸦栖树图》壁画在两汉时期建筑中的绘制相当广泛,那时的殿堂、衙署、墓室、驿站等处大多绘有壁画。

由于年代久远,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壁画也随之化为乌有。

现在我们所见壁画多为墓室壁画。

汉墓壁画内容主要有升仙神异、天象祥瑞、驱疫辟邪、经史故事、家居生产等。

其中不乏花鸟走兽形象,如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壁画《升仙图》、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牧马图》、辽阳北园汉墓壁画《斗鸡图》等。

这些花鸟走兽形象在作品中虽然只是作为人物的衬托和点缀,但其艺术表现已为后世花鸟画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上的来源。

西汉昭帝和宣帝时期的卜千秋墓壁画用长卷方式描绘了墓主夫妇升入天界的情景。

壁画中所绘朱雀,鹰头凤尾,口喙尖利,双目圆睁,挺胸展翅,双腿前后分开,似欲飞翔。

朱雀勾线粗细得当,着色以朱红为基调,主次分明,格调和谐明快。

尤其朱雀冠羽和尾羽的夸张处理,加之周边云朵的衬托,使朱雀显得雍容高贵、气度非凡,将艺术的理想性和真实性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壁画中所绘白虎昂首前视,张嘴怒吼,尾部翘起,踏云奔跑。

虎身洁白修长,饰有粗细相间的线条作为斑纹。

显然,这只白虎并非自然界中白虎的简单再现,而是作了适当的夸张和局部强化,愈加显出猛虎的矫捷雄健。

睡虎地秦墓漆扁壶彩绘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面积庞大、内容丰富,描绘了墓主生前的仕途经历和日常生活,构图巧妙,笔法简练粗犷,集写实和写意于一体。

马的描绘尤其出色。

全图有一百多匹马,形神兼备,风姿各具,极其生动。

最具代表性的是《牧马图》。

画面近处绘有六匹骏马,均为枣红色,站成一排,昂然挺立。

画家用转折顿挫的笔触将它们强健的体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随风飘拂而又迥然各异的披鬃更是使得枣红马神采飞扬。

中间三匹幼驹活泼稚气。

上方车辆的两匹挽马则昂首奔腾。

其笔法之娴熟、造诣之高妙在汉墓壁画艺术中可谓首屈一指。

两汉帛画得皇家提倡,创作成果十分丰富;但由于战争频繁,散佚焚毁殆尽。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遇雨道艰,半皆遗弃。

”我们在赞叹两汉帛画繁荣的同时,又惋惜其尽毁于战火。

幸而汉墓中的帛画躲过了千年战乱,于上世纪70年代相继出土面世。

它们大多保存完好,绘制精美,色泽鲜艳。

其题材主要有灵魂升天、墓主人生前生活和气功强身图等,有许多花鸟走兽形象充斥其中。

汉墓帛画中最精美的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

此画为“T”形,全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共分上、中、下三段。

上段描绘的是天国,以人首蛇身的人类始祖女娲为中心。

她的周围有象征祥符瑞征的鸿雁、仙鹤,左右两边是日、月。

日中有金乌,其下为扶桑树,树间有几个小太阳,月中有蟾蜍和玉兔。

再下面则是嫦娥奔月的情节,有双豹和神祇守卫天门。

中段描绘人间景象,展现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片段,有蛟龙、神兽、仙鹤、珍禽等环绕。

下段则是描写地下场景,有一巨人手托大地。

他立于两条交叉的大鱼背上,四周有各种海中植物环绕。

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帛画与“非衣”帛画在形成时间、绘制技法、主体内容、布局格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天上”部分绘有日月:日为红色,内有一只向右的金乌;月呈白色,内有蟾蜍、云桂等物。

在“地下”部分,有犀牛、老虎以及青白二龙,造型酷似“非衣”帛画中的相关鸟兽。

如果说“非衣”帛画与金雀山汉墓帛画中花鸟走兽的绘制风格偏于写实的话,那么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画《车马仪仗图》中马的画法则显得相对稚拙。

画家先用劲细的线条勾勒出第一匹马的轮廓线,再勾勒出其他马匹的上部轮廓线,最后上色定型。

虽然没有过多的渲染和细部刻画,没有很强的写实性,但是骏马马首昂扬,马尾长垂,四肢挺立,冷峻肃穆,那精气神已经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加之众多骏马并排而列,整体组合显得生动真实,突出了车马仪仗宏大的规模和非凡的气势。

其他绘画中的花鸟走兽形象秦汉时期实物绘画种类,除壁画和帛画外,还有漆画、木器画、陶绘、画像石、画像砖等等,几乎每一种类均有花鸟走兽艺术形象出现。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秦朝对于漆器的生产和运输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漆器制造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秦代漆器装饰画技艺相当高超,画面色泽绚丽多彩,线条稳健多变,轻重疾缓,浓淡干湿,生动地表现了所描绘物象的形态与质感。

1975年至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进行了三次发掘,发现近七百件漆器。

1978年,睡虎地44号秦墓出土了一只漆扁壶,壶高22.8厘米,腹宽24.2厘米,壶体两面各绘有奔马、飞鸟和立牛。

立牛单独成幅,抬首挺立,气宇不凡;奔马和飞鸟组合成一幅,翱翔的小鸟烘托出奔马俊朗的身形。

在画法上,黑漆平涂衬地,鸟、马、牛都用红漆单线勾勒,红黄两色填充。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线条笔力遒劲、自然灵动。

这种线条是很难勾画的,因为毛笔蘸漆勾线的难度远远超过毛笔蘸墨勾线的难度。

由此可见,秦代画家运笔技巧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洛阳卜千秋墓壁画(局部)在战国和秦代的基础上,汉代漆器制造进入一个繁荣时期———器物制作精巧,漆画色彩鲜艳,纹饰优美。

汉代漆画家们将颜料加入到生漆制成的半透明漆中,制成色漆,在黑漆地上描绘红、赭、灰绿色漆,或在红漆地上描绘黑色漆。

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彩绘三鱼纹漆耳杯卮就采用了在黑漆地上描绘红色漆的形式。

该饮具高6厘米,口长21厘米,连耳宽15.5厘米,内绘有三条鱼,构图非常简练。

鱼儿的绘制有着浓郁的图案意味,特别是鱼鳞和鱼尾部的处理,尤其明显。

那鱼儿首尾相衔,如互相追逐一般。

特别是侧部窄处的鱼儿,身子略微弯曲,正在奋力向前游动,像在追赶前面的鱼儿,又似在努力摆脱后面鱼儿的纠缠,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黑地彩绘棺和朱地彩绘棺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漆器,绘有多种禽鸟走兽形象,色彩浓丽,线条奔放。

无论身体似波浪起伏的蛟龙、凶猛异常的斑斓猛虎,还是翘首展翅欲飞的朱雀,均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以朱地彩绘棺头档为例,画面中部绘有一座三角形的仙山,其两侧各绘一只山鹿。

那山鹿曲颈俯首,注目而视,似乎仙山中有什么稀罕物什正吸引着它们。

两鹿后肢撑地,前肢腾跃,四周祥云缭绕。

山鹿的体态匀称优美,活泼生动,给人以具有运动感和律动感的艺术审美享受。

秦汉木器画也是花鸟走兽形象的载体。

甘肃天水放马滩14号秦墓出土的双面木板画和居延遗址出土的木牍画《飞虎图》各用墨线绘制了一只老虎。

前者描绘了一只被拴在树旁的老虎,前肢伸展,后腿弯曲,尾巴上翘,回首怒吼。

后者描绘了一只生有双翼的老虎,双翼扬起,昂首远望,长尾后曳,作前奔飞腾之状。

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两幅木器画均只用寥寥几笔就使得百兽之王的姿势、神态跃然于木板之上。

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木案画《朱雀图》是一幅背面带有画稿的作品。

木案正面《朱雀图》只绘有一只朱雀,昂首曲颈,舒展双翅,两腿分开,正疾步向前,圆睁的眼睛和经过图案式夸张处理的头冠、尾羽使得朱雀神气十足并略带几分俏皮。

木案背面以墨线白描手法画有朱雀、仙鹤、松鼠等。

从两只朱雀对比来看,木案背面的白描图案应该是正面《朱雀图》的底稿。

底稿的使用是绘画技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表现。

马王堆汉墓“非衣”帛画(局部)汉画像砖和画像石的绘画技法具有古拙厚重、质朴粗放的特点,十分注重表现对象的形体勾勒,而疏于细部之刻画,自然简率,黑白分明,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于是其中所含花鸟走兽形象也就有了别样的意韵。

譬如四川大邑出土的汉画像砖《弋射收获图》上部的弋射场面,描绘便极为精彩。

荷塘岸边用力引弓的射手和天空中四散飞逃的野鸭形成强烈的对比。

那野鸭张开双翅竭尽全力飞向天际,恐慌不安的神态彰显无遗。

荷塘中水鸟浮游,莲蓬结果,还有三条畅游的大鱼;岸边树木凋零,秋意浓郁———好一幅荷塘秋韵图!花鸟画艺术形态的初步形成秦汉时期的花鸟艺术形象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人物配景的地位,但是后世花鸟画的基本形态则已经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

这一基本形态的组成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文献留名擅长花鸟走兽的画家的出现,花鸟艺术形象的不断丰富,线描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独幅“花鸟画”作品的出现。

烈裔蹇是见诸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秦汉“花鸟画”家。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有这样一段记载:“烈裔蹇,涓国人,秦皇二年,本国献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