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奇曼探究模式

合集下载

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

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

学生说他们很享受这样 的过程 , 而且收获到了 比知识更重要 的
学 探 奎 ! ! , 等 置 养 : …, . … 。 . 东 西 作 、 友 情 、 信 心 。 其 实 , 探 究 实 验 的 目 的 并 不 在 于 得 到 全 究 性 实 验 为 竺 主 置 寰 = i 二 , = I = 矍 妻 夸 孝 竺 ; 班 同 学 统 一 果 , 重 在 使 学 生 真 正 参 与 探 究 过 程 。 实 验 中 获 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 的前提下 , 通过 自己 一 一 。 ~’ 一’ … … … … 一一 … ~ ……
分 析等科 学实验 能力 的培养 ; 还 能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 创新精神 以 : 第三种 : 学生可 以不限于教材或实验 手册 中的内容 , 而是 自己
及同学之间的合 作精 神 ;培养 了学生 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以及学生 : 提 出要研究的问题 , 收集证据 , 根 据他们 自己的实验 提出科学 的解


课 程是 国家统一 规定 的, 以提高学生 生物科学素养 为主要 目的的 : 止空气 中的微生物进入烧杯 中

最终 乙烧杯 中肉汤腐败程度更大

必 修课程, 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 域之 一。” 它提倡和遵循的课程理 说明 是乙 烧杯中 微生物的生苌导 致了肉汤的 腐败
生物学 中的探究性学习 旨在转变学 生的学 习方式 ,使学生能 主动 : 到的
究原因。美国教育萨奇曼认为: “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产生疑 计, 让教师感到惊喜不断。例如, 有学生提出先将等量的新鲜肉汤
问: 为什么事件会如此这般的发生?然后 由学生 为解答疑 问 , 合乎 : 分别倒进两个相同的烧杯 中 , 标上 甲和乙 ; 第二步是将 甲烧杯 中的

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应用初探

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应用初探

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应用初探作者:陈丽彬黄皓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5年第01期1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美国教学法专家理查德·萨奇曼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对陌生事物或是疑难问题本能地进行研究的倾向,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探究欲望.教学应利用学生的这种天生的内在冲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此来获得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包括六个步骤:(1)选择问题和进行实验;(2)介绍过程和展示问题;(3)收集数据;(4)发展理论或证实;(5)解释理论并陈述与其相关的规律;(6)分析过程.下面就以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习题教学来说明萨奇曼探究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2教学过程概述2.1教学课题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习题课2.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进一步了解圆周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在具体问题中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过程与方法: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中的某些特殊位置.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3教学过程根据萨奇曼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可分成6个步骤,详见表1.表1 教学步骤概述[BHDFG2,WK4,K12,K9,K9W]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BHDG14,WK4,K12ZQ,K9ZQ,K9ZQW]选择问题和进行实验1.复习向心力概念.2.提出问题.例如,同学们都玩过过山车吗?在车上时有什么感受?你知道当你处于什么位置,在什么情况下是比较危险的吗?3.演示模拟过山车,要求学生思考过山车能过轨道最高点的条件.1.复习概念.2.回忆坐过山车的感受.3.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4.观察模拟实验,思考过山车不能过轨道最高点的原因.1.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2.让学生将过去和现在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3.教师可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学习成果的思考过程.[BHG12*2]介绍过程和展示问题让学生根据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在此之前已学过的知识相联系,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鼓励学生自行解答.教师鼓励、辅导、提示,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答.学生提出有关模拟实验的问题,如“让小球从越高处下落,使得它在最高点时速度越大是否安全”,“小球在最高点是否速度最小?”等.鼓励学生提问,激发探究原动力.鼓励学生应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收集数据展示过山车模型,引导学生做受力分析,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在最高点的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境之间的联系,鼓励他们列式讨论.学生探究过山车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情况;学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规律,给出最高点的受力与运动间的联系.激励学生使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待其完成基本任务后可给出更高的要求并重新引导.发展理论或证实让学生板演并向全班展示,例如:在最高点,向心力最小,对应最小速度.鼓励学生讨论,思辨.学生分组讨论,思辨该结论是否合理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行获得的结论为基础解释临界速度这一抽象概念.解释理论并陈述与其相关的规律给出水流星、球杆、球绳等各种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如图1所示),要求学生解释并应用自己总结的结论来解决问题.通过对不同情境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受力分析,归纳并完善相应的结论并书面总结.1.学会归纳完善临界速度问题.2.学会应用临界速度问题解决具体问题.3.创造机会给学生应用自己总结得出的结论,并在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过程和学生共同探究并分析、总结;给学生提出应用的更高要求(半开放性的问题).讨论探究过程,谈学习体会.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3萨奇曼探究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在选择问题阶段,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兴趣且有实际意义的原始物理问题:例如,过山车能安全过最高点的条件是什么?使学生可以避免进入数据驱动的认知方式,通过淡化具体数据,引导学生直接从概念驱动开始思考物理问题.紧接着通过演示过山车模型,让学生观察,要求结合实验现象,应用物理原理进行解释.在介绍过程和展示问题阶段,笔者让学生对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是”或“否”之类的短问题.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有利.在收集数据阶段,笔者通过复习力与运动的关系和回顾圆周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对过山车在最高点时做受力分析,通过小组成员相互讨论、质疑,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已学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收集和验证数据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更清晰地提出问题,这一阶段是学生分析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理论或证实阶段是学生发展理论、应用概念的关键阶段,能使学生养成概念驱动的认知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解释理论并陈述与其相关的规律阶段能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独立学习探究信心的树立阶段,是综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必经之路.按照萨奇曼理论,科学探究应是一个循环,吸引学生参与是一个重要的起始点,也是循环的动力,每一次的探究结果都为下一次做准备.最后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讨论探究的过程,并让他们评价自己的参与过程以及如何得出结论.萨奇曼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提出原始物理问题,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方式从数据驱动向概念驱动转化发展了高级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在习题教学中,应用萨奇曼探究教学模式设计学习情境会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概念驱动加工,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4萨奇曼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作用的剖析萨奇曼探究教学模式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习怎样来进行独立的探究.4.1探究始于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源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生活经历,又要考虑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还要考虑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助于让学生养成从概念驱动认知方式入手进行思考.因此在习题课中教师必须依据此构思题目,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通过询问:“同学们都玩过过山车吗?有什么感受?你知道当你处于什么位置什么情况下是有危险的吗?”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积极性.通过演示模拟过上车,复习已学圆周运动知识,使学生初步树立起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4.2教师应预先评估所探究问题的可行性评估可行性包括可利用时间的多少,提供给学生的器材,能否让学生较为方便地验证分析得出的结论等.在介绍过程展示问题阶段,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的猜想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思维探究方向.如学生提出是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是否与物体在最高点的速度有关,是否与物体在最高点的受力有关等.4.3教师在课堂中要重视资料收集资料收集包括收集成功与失败的资料,失败资料的收集尤其重要,因为它更能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后摄认知.[TP12GW03.TIF,Y#]例如,在学生成功解决过山车问题后,笔者引入了水流星问题.如图2所示,有一水流星,绳长0.5 m,质量为0.1 kg的木桶内盛水0.4 kg,在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分别为9 m/s和10 m/s,求木桶在最高点和最低点对绳子的拉力和水对桶底的压力大小?学生典型板演实录1:Fn=m[SX(]v2r[SX)]=(0.1+0.4)[SX(]920.5[SX)]=81 N>G=mg=5 N,F拉=Fn-G=81-5=76 N,Fn′=m[SX(]vr[SX)]=(0.1+0.4)[SX(]1020.5[SX)]=100 N>G=5 N,所以F压=Fn′+G=100+5=105 N,mg+N1=m[SX(]v21r[SX)],N1=63.8 N,N2-mg=m[SX(]v22r[SX)],N2=84 N.学生典型板演实录2:mg+T1=m[SX(]v21r[SX)],T1=76 N,T2-mg=m[SX(]v22r[SX)],T2=105 N,m水g+F1=m[SX(]v2r[SX)],F1=77 N,F2-m水g=m[SX(]v2r[SX)],F2=104 N.在两种典型板演中,学生共同的弱点是对于研究对象是桶还是桶和水组成的整体或是水均不作标记,也没有注明是在哪个具体位置应用规律列式.通过与典型1的问答,执教者发现在等式mg+N1=m[SX(]v21r[SX)]中,学生认为左边m表示桶的质量,右边m表示的是水的质量.而在追问该列式是对哪个物体做为研究对象应用公式时,学生回答是对桶经过受力分析得到的规律.由此反应出两个问题.其一、学生对受力分析仍存在漏力的情况,其二、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中合力与质量的同体性不重视或不懂应用.在与典型2的问答中同样发现此类问题.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受力含糊不清,公式字母张冠李戴等都是极好的失败资料.实践表明,它们的收集和展示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受益匪浅.4.4应特别关注探究的最后阶段,包括对研究的综合整理、反思和对未来探究的计划在对过山车类的轻绳模型、有轨道束缚运动的轻杆模型分析完毕后,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综合整理,从而使得学生的收获从解答习题上升到探索、研究的高度,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归纳总结,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表2 归纳总结[BHDFG2,WK4,K14,K16W]没有物体支持的——轻绳模型有物体支撑的——轻杆模型类型[TP12GW04.TIF,BP#][TP12GW05.TIF,BP#][BHDG5]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由mg=[SX(]mv2临r[SX)]解得v临=[KF(]gr[KF)]由mg-FN=[SX(]mv2临r[SX)]解得v临=0[BHDG18,WK4,K14ZQ,K16ZQW]讨论分析(1)过最高点时,v≥[KF(]gr[KF)],FN+mg=m[SX(]v2r[SX)],绳、轨道对球产生弹力.(2)不过最高点时v能过最高点的条件:v≥0.(1)当v=0时,FN=mg,FN沿半径背离圆心.(2)当0(3)当v=[KF(]gr[KF)]时,杆对球没有作用力.(4)当v>[KF(]gr[KF)]时,杆对球有拉力,mg+FN=m[SX(]v2r[SX)],FN指向圆心.(2)应用提高笔者设计练习由学生应用临界条件进行应用如下:课堂练习1长为0.5 m的轻杆,上端固定有质量为3 kg的小球,绕下端O做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时小球的速度为2 m/s,g=10 m/s2,则此细杆的受力情况是A.受到6.0 N的拉力[WB]B.受到6.0 N的压力C.受到24 N的拉力[DW]D.受到24 N的压力(讲练结合,师生共同完成)学生分析根据临界条件mg=[SX(]mv2临r[SX)]得v临=[KF(]gr[KF)]=[KF(]gL[KF)]=[KF(]5[KF)] m/s>2 m/s.所以小球受杆竖直向上的支持力.根据mg-FN=m[SX(]v2L[SX)]得FN=6.0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细杆受小球的压力为6.0 N,选B.[TP12GW06.TIF,Y#]课堂练习2如图5所示,内径为r的圆桶内有一光滑的质量为m的小球(可视为质点)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要求小球能过最高点且在最高点与轨道间的压力不能超过5mg.求小球在最高点速度的范围?(讲练结合,师生共同完成)学生分析本题属于无支撑面的轻绳模型,小球在最高点速度只需大于[KF(]gr[K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FN=m[SX(]v2r[SX)],FN≤5mg,得v[TP12GW07.TIF,Y#]拓展如图6所示,小球在竖直放置的光滑圆形管道内做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通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为v=[KF(]gR[KF)]B.小球通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为零C.小球在水平线ab以下管道中运动时,外侧管壁对小球一定有作用力D.小球在水平线ab以上管道中运动时,内侧管壁对小球一定有作用力(学生自行完成)学生分析本题是有支撑面的球杆模型,所以,小球在最高点速度只需大于零.小球在水平线ab以上管壁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沿半径方向的分力指向圆心,因此,管壁对小球的作用力方向不确定.而小球在水平线ab以上的管壁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沿半径方向的分力背离圆心,由于小球做圆周运动,一定需要指向圆心的向心力,所以外管壁一定对小球有支持力.所以本题选B、C.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如何应用临界条件解决实际问题.(3)深化理论,拓展思维在探究的最后阶段,为了深化理论,拓展思维模式,笔者设置了一道半开放的习题.如图7所示,一根长为L的轻杆两端各固定一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和B,两球的质量均为m.轻杆可以绕过其中点的水平轴在竖直平面[TP12GW08.TIF,Y#]内匀速率转动.杆能承受的最大作用力为9mg.(1)若直杆转动的周期为T=2π[KF(][SX(]Lg[SX)][KF)],求杆转到竖直位置时,杆对A球的作用力,(2)若要求杆对A、B两球的作用力始终为拉力,且杆完好无损,求杆转动的周期范围.学生讨论得:杆对球的作用力为拉力是本题的关键限制条件.若杆对球在最高点的作用力为拉力,则在其他地方均为拉力.由此知,在最高点球受到的作用力存在临界值,对应的杆转动周期有最大值;在最低点球受到的作用力也存在临界值,对应杆转动的周期有最小值.设计该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意识到,临界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受力有临界值,所以对应的速度、周期等物理量具有临界值,从而进一步深化理论,拓展思维.实践表明,设计目的基本达到.综上所述,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构思题目、收集数据、组织教学、观察学生计划、引导资料收集和分析并鼓励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从台前隐到幕后,由知识的“权威”、教学管理的“控治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辅导者,开始以更加良性的方式发挥起重要作用,从而合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物理教学中提高女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号为:B-b/2013/02/010/.】。

简析探究训练模式在概论课中的设计与运用分析报告

简析探究训练模式在概论课中的设计与运用分析报告

简析探究训练模式在概论课中的设计与运用分析报告本文是由上传的:简析探究训练模式在概论课中的设计与运用。

(一)探究训练模式的理论基础探究训练模式起源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信念,其方法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当中去。

在斯腾伯格(RobertSternberg)和布鲁纳等美国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基础上,美国教学法专家理查德萨奇曼提出了探究训练模式理论。

萨奇曼认为人们都有一种自然的倾向,研究陌生的事物或疑难的问题,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探究欲望。

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内在动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取或创造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他认为,帮助学生探究最好的方式是训练,这就促使学生对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有很强的好奇心,进而让他们通过数据收集和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思维,找到事情为什么会这样的答案。

通过这些步骤的训练,学生将逐步掌握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探究训练为特点的教学模式。

萨奇曼、布鲁纳、塔巴等人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会经常自发地探究,除非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整个思维过程,否则我们不可能分析和改善它。

他们还认为,所有知识都是短暂的,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非常重要。

现有的种种理论和观点若干年后就会被新的理论所取代,永恒的答案是不存在的。

人们总是使自己的解释更完整,绝大多数的问题可以有几种合理的解释来解决,但必须使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还应该让学生知道,他人的意见和观点能丰富我们自己的思想,如果能学会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那么就能促进自己知识的发展。

因此,萨奇曼的探究训练理论可概括为:第一,当学生面对疑惑时会本能地开始探索;第二,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策略并且能够学会分析它们;第三,新的思维策略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并且和他们原有的策略融为一体;第四,合作性的探究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更加丰富,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暂时性,并能够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解释。

(二)探究训练模式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探究训练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

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是通过发现和提问的方式来向学生传授问题解决策略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

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学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对中学化学教学有很强借鉴意义。

关键词:萨奇曼;探究训练;化学教学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2-0007-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2.0022001年,我国制定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探究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对化学探究教学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

一、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是由美国教学法专家理查德?萨奇曼教授提出的。

萨奇曼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对陌生的事物或疑难问题产生好奇并进行研究的倾向,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探究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的心理探究欲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探究事物的方法,并掌握这些过程和方法进而利用它们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1. 理论基础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指出,在学校中提出的问题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不确定的,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以及问题的答案也是模糊不清的。

萨奇曼探究模式就是试图把两种问题解决统一起来的教学理论之一。

另外,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可以强化学生的理智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由外部奖励向内部奖励的转变,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探究和发现的方法,还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记忆。

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质我国近年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把科学素质的培养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学生提升科学素质比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更重要。

科学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方法教育、科学能力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科学认识观教育等。

本文就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谈谈笔者的心得。

一、利用萨奇曼探究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素质教育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美国教育家萨奇曼(R.Suchman)观察、分析科学家创造性探索活动后概括提出的。

萨奇曼坚信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学生都想弄明白这些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教师应指导他们如何假设、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发现事物变化的一般思维方法,以及养成听取不同建议和随时准备发现新事物的习惯等——这是从事科学研究必备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讲《苯》时在课前印刷关于凯库勒的生平资料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凯库勒为确定苯的结构经过了漫长的研究过程,其间采用了“发现问题一查找资料一实验积累一分析实验、文献资料一提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总结、提出理论实验积累—修正理论”的科学方法。

1 865年,凯库勒总结前人的实验和自己的多次实验,从一个梦中得到启示,提出了苯分子两假设,根据这两假设,凯库勒提出苯环的结构式。

后来随着对苯的不断认识,凯库勒发现先前的两假设不够完善,于1872年又对自己的假设进行修正,提出了共振理论。

到近代,人们用现代手段从键角、键长证明了凯库勒理论的正确性。

这样,学生既了解了科学家在研究苯时用到的科学方法,又从中学习了苯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又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在《空气和氧气》这一章中介绍了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先后用实验获取氧气的情况,还介绍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知道了普利斯特里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后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最后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为什么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一步制得氧气却认为这是“火空气”和“脱去燃素的空气”,而真正发现空气成分的是后来才发现氧气的拉瓦锡呢?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拉瓦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注意追踪科学领域的新成果,科学地整理、编排、归纳、分析研究资料,科学地进行推论。

美国课堂教学模式的观察与思考

美国课堂教学模式的观察与思考

塞 墨
乐 的 体 验 中 他 们 学 习 了 重 力、 阻 力 、弹 力 等 物 理 知 识 。 四 、 对 萨 奇 曼 探 究 模 式
( S u c h ma n i n q u i r y mo d e 1 ) 的 观 察
与 思 考
二 、 对 概 念 获 得 与 发 展 模 式
念 的 内 涵 及 定 义 的深 层 次 原 因 。在 学 生 形 成 正 确 的 概 念 。了 解概 念 的 了解概念化过程。 “ 概 念 发 文 /深 圳 市 坪 山新 区 光 祖中 学 含 罗义 更并 晓 展 模 式 ” 则注 重 如 何 探 究 概 念 与 概 念 之 间 的 关 系 . 从 而 达 到 新 的 理
教 师 确 定 真 实 事 件 或 问 题 被 形 象 地 比喻 为 “ 抛锚 ” ,事 件 或 问 题 被 确
定 了也 就 意 味 着 整 个 教 学 内容 和 教
都 配 合 得 很好 ,过 程轻 松 愉 快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学 生 对 角 色 的 分 析 和 讨 论 与 角 色 扮 演 自身 同 等 重 要 。 学 校 教 育 的 目的 .不 仅 仅 是 传 授 某 种 旧 有 的 基 本 技 能 .而 应该 让 学 生 们 意 识 到 他 自 己所 具 备 的 全 部 潜 在 资质 .通 过 学 习到 的技 能 .最
佛 、麻省 理工 、普 林 斯 顿 、 哥伦 比
P l a y Mo d e 1 ) 的观 察 与 思 考 “ 角 色 表 演 模 式 ” 就 是 在 课 堂 教学 中学 生 为 角 色 表 演 的主 体 。通 过 行 动解 决 问题 。 先将 问 题找 出 来 。再 演 示 这 个 问题 .然 后 进 行 讨

中学化学式教学论文

谈谈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摘要】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重视实际应用;教育应与学生经验相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些都是改革后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特点。

与之配套,新的初中化学教材的课程标准也更加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与探究,提倡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改革后的新的各项基本要求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中学化学探究模式实践体会探究模式源于”萨奇曼”,由萨奇曼设计的探究模式通过发现和提出问题,传授问题解决的策略。

这一模式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达成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与“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的基础上,去考量、去实践“新课标”,对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探究式教学认识感悟不少。

下面谈谈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一,传统教学的优点和缺点。

传统教学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他形成一套理论,他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推理法等。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倡: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智慧,主张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辩论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答案。

前苏联的赞科夫提倡:教育应当在发展上下功夫,学生只有具有发展的能力,才能顺利地掌握他们所不能了解的新知识。

所以,传统教学也不是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他注重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出新的知识,他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作者:金志文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第04期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需要培养知识渊博、善于交流、勇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于一体,有效发展学生可持续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探究能力。

1 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模拟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事情会如此这般地发生?’然后由学生为解答疑问,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形成一般的理智策略,找到‘为什么事物就像现在这种样子’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理智素养和能力。

”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保持一致,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主动探索而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

2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2.1 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问题就是矛盾。

教师要善于在生物界的各种生物现象中发现矛盾,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可选用适当的方法,如实物、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有关的生物现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

例如在“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中,导入新课时,首先展示室内栽培的朝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的玉米幼苗,让学生认真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和生长条件,引导学生提出“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植物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哪个部位有关”“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里”“植物明显生长的部位又在哪里”等问题。

利用萨奇曼模式探究楞次定律


修 3— 2 》 第 四 章第 3节 “ 楞次定律” 进 行 了课 堂 教 学 设 计 , 按照 5 个 阶段 教 学 程 序 来 展 开 . 关键词 : 萨 奇曼 探 究 物 理 教 学 楞 次 定 律
1 萨 奇 曼 探 究 模 式 ]
( 3 ) 验证 假设 , 形成 结论 .
生 的求 知欲 , 而且 利 用 现有 的知 识 可 以探 究 、 解决 . 先 要 向学生介 绍 开展 探 究 过 程 的规 则 , 使 学 生 明确
如 何去 寻求 可能 的解决 方案 , 然后 , 教 师给 出阶梯 状
的问题 情境 , 并鼓 励他们 像科 研人 员一 样提 出 问题 , 分 析研 究_ 2 ] .
以得 到互 补 , 培养其 科 学 的 协作 精 神 ; 第二 , 锻炼 了
学生 的理 智能 力 , 探究 过 程 可 以帮助 学 生 学 习 如何 解决 问题 , 如 何摈弃 试误 法作 出合 理 的假 设 , 如何将
( 2 ) 搜 集 资料 , 获取信 息.
教 学 中 同样 注重 学 生 已有 的经验 , 在 搜集 资 料

2 0 1 3 年第6 期
物理 通报
物 理教 学新 思 想 新视 角 结 合教 学 要求 , 笔 者 根 据 萨奇 曼 的 探究 训 练 教
得 如何最 佳地 解决 问 题 , 学 生 参 与探 究 过 程 的练 习 越多 , 就越 能够 将这 一 过 程迁 移 到解 决 其 他 问题 的
立 于这 一前 提之 上.
如何 达成 才最 有效 , 这类 问题 如何切 人等 , 从而 提 高
学生 的探 究技 能. 2 萨 奇 曼探究模 式 的优势 作 为 当前 美 国中小学 的科 技教 育所倡 导 的一种

萨其曼探究教学思想探析


ability.Recently,a the method
round reform of
our
basiC education advocates adopting
on
of”self—determination,cooperating,inquiry”,stressing

cultivating students’independence.And inquiry teaching has been However,inquiry teaching is just
an
unprecedented
added
challenges to American education too,new achievements of relative studies, such
aS
psychology,were emerged constantly.A11 these factors jmpelled hi teaching thought to bring about
An Exploration
on
Richard Suchman’S Inquiry
Teaching Thought
Major:curriculum
Mentor:XU Xtiefu
and instruction Specialty:ins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uction Author;LIN、Ⅵn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CiVilization.inquiry iS not
design confusins problem episode: shoul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奇曼探究模式(Suchman inquiry model)
这天,Dr. Doyle来上课时拎来了很多东西:一桶水,两个装着不明液体的可乐瓶。

果然,Dr. Doyle一上课就开始做实验。

他告诉大家,两个可乐瓶中一瓶装着汽油,一瓶装着可乐。

他问大家,如果他把两个瓶子放入水中,哪个瓶子会沉下去?哪个会浮上来?或者还有可能出现些什么现象?
由此,Dr. Doyle给大家开始展示萨奇曼探究教学模式。

萨奇曼(Richard Suchman)设计的探究模式通过发现和提问传授问题解决策略。

萨奇曼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理智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探究模式便建立于这一前提之上。

由于美国的中小学非常重视科学教育,所以这一模式在美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萨奇曼探究模式理论基础源自于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和布鲁纳等著名教育家的理论:
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指出,在学校中所探讨的问题与日常生活中提出的问题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1)日常问题解决常常难以确定问题何在;(2)解决生活提出的问题难以确定需要哪些信息以及如何找到这些信息;(3)日常问题通常不存在所谓“正确”的答案,甚至“最佳”答案的标准也是模糊不清的;(4)日常问题解决需要非正式知识(informal knowledge);(5)重要的日常问题解决需要伴有重要的后果。

斯腾伯格进一步指出,已有一些教学观点试图将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问题解决与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统一起来。

萨奇曼是其中之一,它涉及许多解决生活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技能。

特别是,这一模式试图模拟科学这有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达成问题的探究过程成为探究模式的基础。

布鲁纳指出,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有四个优点:
1、增强理智能力:发现过程可以帮助生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摈弃试误法做出合理的假设,如何将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如何坚持到底直至问题解决。

2、由外部奖励走向内部奖励:在发现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应付环境,解决问题而获得内在的满足感,而不再追求正确回答教师提问所获得的外在奖励。

3、学习探究和发现的方法:只有通过练习和开展探究过程,学生才会懂得如何最佳地解决问题,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练习越多,越能将这一过程迁移到解决其他问题的情境之中。

4、辅助记忆过程:记忆的主要任务是提取记住的内容。

学生容易记住自己发现的内容。

另外,好的问题解决者能够发现记住信息的有效策略。

这一模式也有系统的教学步骤:
1、选择课题
教师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境或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是一个疑难的科学问题,可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事件,也可以是一段戏剧或故事的节选,但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找答案。

2、向全班解释探究的程序
向学生说明开展探究过程应遵循的规则,使学生明确如何去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

然后教师写出问题情境,呈现给每个学生。

3、搜集相关的资料
学生根据问题搜集资料,在搜集和证实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但教师只回答“是”或“否”,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并不给出问题的答案。

当学生感到需要时可以相互讨论,但在提问的过程中不允许相互交谈。

一次只允许一个学生提问,可以持续提问直到满意。

4、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
当学生提出一个理论假设时,教师停止提问,将这一理论写在黑板上,全班对其进行考查和讨论,决定是否接受。

在这一阶段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或参考其他资料检验某一理论。

提问仍是有效的工具,但要指向对理论的考查。

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理论,逐一考查其有效性。

5、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某一理论或假设被全班确定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解释并应用这一理论。

要对这一理论的原则或效果,以及应用于其他情境的预测性价值进行讨论。

6、分析探究过程
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讨论所经历的探究过程,考查如何形成理论解释问题,并讨论如何改进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萨奇曼探究教学模式体现了当前美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所遵循的合理的教学原则:教学应很好地培养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应从学生感到兴趣、比较熟悉的问题或现象着手;教学应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应在不同的情况下出现,并以不同的方式叙述,以易于学生掌握;必须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以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科学表达;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参与诸如搜集证据、观察现象、使用仪器等与科学有关的集体活动,培养其科学的协作精神。

萨奇曼探究教学模式对我国现在正在大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很有借鉴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