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论

合集下载

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 98页PPT文档

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 98页PPT文档

《典论·论文》
1.1.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 曹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关于文学作品价值和作用 的理论。并把文学地位和作用提到了空前高的程度。
• 首先,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 的伟大事业。他所称“文章”:一是指诗、赋、散文, 二是指理论著作,如徐干的《中论》和他的《典论》。
• 其次,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即“盛大”的 事业,是永垂不朽、留名千古的事业。
第三节 “诗缘情”:陆机诗论的核心
第三节 “诗缘情”:陆机诗论的核心
• 陆机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文赋》中, 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 而系统的论创作的文章。
• 《文赋》广泛涉及了关于创作激情的产 生,创作构思时思维活动的特点,艺术 的独创性,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问题,感性问题等。
•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1,文学的独立
• 汉朝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 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 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 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 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 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 都是重要的标志。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 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 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 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 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 摇荡。”萧绎所说的文笔 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 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3,文学的审美追求
• 文学的自觉,最终还是表现为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 “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 而绮靡”的“绮

古代文论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文论

古代文论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文论


朱光潜《诗论》:“隐”即隐语,最粗浅的形式是谜语。 “就谜语作者说:他看出事物中一种似是而非、不即不 离的微妙关系,觉得它有趣,值得旁人知道。他的动机 本是一种合群本能,要把个人所见到的传达给社会;同 时又有游戏本能在活动,仿佛象猫儿戏鼠似的,对于听 者要延长一番悬揣,使他的好奇心因悬揣愈久而愈强烈。 他的乐趣就在觉得自己是一种神秘事件的看管人,自己 站在光明里,看旁人在黑暗里绕弯子。就猜谜者说:他 对于要掩藏的神秘事件起好奇心,想揭穿它的底蕴,同 时又起一种自尊情绪,仿佛自己非把这个秘幕揭穿不甘 休。悬揣既久,这两种情绪愈强烈。几经摸索之后,一 旦豁然大悟,看出事物关系所隐藏的巧妙凑合,不免大 为惊赞;同时他也自己的胜利,因而欢慰。”
其二、有味即“文已尽有意有余”,也就是含蓄。

(1)费力得到的东西比不费力得到的东西更 有趣 卜迦丘《但丁传》:“很显然,经过费力才得 到的东西要比不费力就得到的东西较能令人喜 爱。一目了然的真理不费力就可以懂,懂了也 感到暂时的愉快,但是很快就被遗忘了。要使 真理须经费力才可以获得,因而产生更大的愉 快,记得更牢靠,诗人才把真理隐藏到从表面 看好象是不真实的东西后面。他们用虚构的故 事而不用其它方式,因为这些虚构的故事的美 能吸引哲学证明和辞令说服所不能吸引的听 众。”(《西方文论选》
钟嵘专门拈出“味”来论 诗: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 作中之有滋味者也,故云 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 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 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 也。„„”

其一、以味说诗的美学根据是什么?

“在于味觉快感中已包含了美感 的萌芽,显示了美感所具有的一 些不同于科学认识或道德判断的 重要特征。首先,味觉快感是直 接的或直觉的,而非理性的思考。 其次,它已具有超出功利欲望满 足的特点,不仅仅是要求吃饱肚 子而已。最后,它同个体的爱好 兴趣密切相关。”(李泽厚、刘 纲纪《中国美学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

第三节 南北朝的文论
文论领域大体形成革新、复古和折中三派。革
新派代表主要有沈约、萧纲、萧绎、萧子显等, 复古派以裴子野为代表,折中派代表人物有刘 勰、钟嵘、萧统、颜之推等。 钟嵘的《诗品》是南朝文论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论专著,使诗学理论独立 出来,并以审美为中心的诗学思想代替以政教 为中心的诗学思想,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诗学体 系。 北朝的文学不甚发达,文论状况也大致如此。
一、钟嵘及其《诗品》
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共三 卷。三卷前各有序,合称《诗品 序》,阐述了钟嵘的诗歌理论。 钟嵘的诗歌理论主要表现为本质 论、自然论、滋味论、流别论。
《诗品》品评汉至齐梁五言诗人,
(一)
本质论
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性情,而性情的来
源是“物之感人”,即物感说。
所谓“物”,指自然界事物和社会人生两
“六观”:从整体到局部考察作

“观位体”:考察作品的体裁风格与其所表现的思
想感情是否相谐。 “观置辞”:文辞是否充分满足内容表达需要。 “观通变”:作品是否能在继承基础上有创新。 “观奇正”:考察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看是否做 到 内容纯正,形式华美。 “观事义”:作品内容是否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 想
(一)创作论
1、文质关系——“离情析采”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 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 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昔诗人篇什,为情造文;辞人赋颂, 为文造情。”
“情”包括理、事、义,“采” 指辞藻、声律等,二者在作品中相辅 相成,不可或缺。
(二)批评鉴赏论
1、文学鉴赏与批评是艰难的,因为: 1) 鉴赏和批评者的方法及态度有问题。 2) 作品复杂,难以理解。 从鉴赏者和批评者的角度说,常犯三方 面的错误:一是“贱同而思古”,即贵古贱 今;二是“崇己抑人”,即文人相轻;三是 “信伪迷真”,即知识素养差,不能正确理 解 认作品。加上作品的复杂,使得文学批评不

魏晋南北朝文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01:46)
魏晋南北 朝文论在 中国文论 史上所拥 有的四个 “第一”
导论
第一部文论专著——曹丕《典论·论文》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文赋》 第一部诗话——钟嵘《诗品》 第一部体大精深的文论巨制——刘勰 《文心雕龙》
文化与文论之概述
就文学理论与文化的关系而言,魏晋 南北朝文论的巨大成就,与老庄道学复兴、 魏晋玄学兴起以及儒道释三教合流有着直 接的关系。
言意论、形神论(前面已讲,略) 缘情说、心物交融说、动静相济说 鉴赏才性论 鉴赏方法论
曹丕的文学理论
《典论·论文》
老庄复兴,玄学兴起(00:50)
玄学才性论与曹丕《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名曰论文,实为论“文人” 。 文学批评史上现存的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 以“才性-文气”为中心,铨衡群彦,品藻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
取决于创作主体的精神状态 内在化阶段
文学创作中有三个核心概念:物-情-辞
外在化阶段 取决于作家的写作技巧及艺术方法
《文心雕龙·情采》
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 文附质与质附文 衣锦褧衣,恶文太章。
《文心雕龙·物色》
江山之助 心物赠答 以少总多
《文心雕龙》的批评鉴赏论
㈠ 端正批评态度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㈡ 做好批评前的准备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㈢ 掌握批评原则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㈣ 注重批评方法 ——“六观说”
《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贡献
一、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理论特色鲜明,“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三、“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向
诸家。

「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概述

「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概述

「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概述知识点概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

政局动荡、儒学统治地位的没落和缺失带来了这一时期思想界开放的独特优势,文学得以脱离政教而回归自身。

这一时期的文论不仅深化了对文学性质的认识,而且对文学性质作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诸多成果。

具体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文学理论的逐步自觉时代。

该时期文学理论逐步脱离了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不分和两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文学特点,文学不再依附于经学,不再依附于政治,独立性大大增强,用鲁迅先生评价《典论·论文》的话来讲,“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自觉的时代”。

二是对审美特征认识的深化。

不仅仅讲求文采的华丽、构思的奇伟,更讲求声律的和谐,对文章及主体的审美特征更为重视,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第三,在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出现总结和反思,不仅在五言诗等专项领域有总结性著作出现,而且初步构建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巨著也随之出现。

如标志着进入“文学自觉的时代”的著作——曹丕的《典论·论文》,我国第一篇完整的创作论——陆机的《文赋》,第一部系统的诗歌理论著作——钟嵘的《诗品》,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巨著——刘勰的《文心雕龙》都出现在这一时期里。

其中,初步建构起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最高成就,开始了全方位对文学本质特征和文学创作的探讨。

加深印象思想内容与文学形式是文章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在古代特定的儒道两级思想框架里,儒与道一侧重思想,一侧重形式。

魏晋南北朝文论基本以老、庄思想为主导,以文学自身为本体。

不过就这一时期留下的一些主要文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往往是在探讨文学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论的路数,而在阐述文学内部规律时,则主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

诸如《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大都是这样。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人物品评注重才情、才性。
注重人物的才性、才情、仪容,是士个性觉醒 的一种表现。当时士人个性觉醒表现在很多方面 ,人物品评也表现出来。个人觉醒的理论归宿就 是玄学。
总之,魏晋士人从道家哲学本体论出发,结合时 代、政治的大环境,把老庄哲学精神境界人间化 了,主观的形而上的哲学境界,变成一种客观实 有生生活境界,把它从“道”的境界,转变成“ 诗”的境界。如正始间的诗人阮籍与嵇康等。
本讲小节
❖ 思考题: 1、试述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是如何影响魏晋 南北朝文论的? 2、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 ”时代?
❖ 延伸阅读书目:
1、[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广州出版 社2001年出版。 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中华书局1983 年版。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出版。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3年版。 5、罗宗强:《玄学与士人心态》,南开大学出 版社2003年版 6、卢盛江:《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 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二、魏晋玄学对传统文论的影响
❖ 言意论
言意是一个广泛的文化哲学命题。在魏晋南 北朝之前的言意论,大体上是可分为儒家经 学中心主义的“立言”,道家自然主义的“ 无言”,以及《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的 折衷。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从不同的角度来 辨析“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象 生于意,意以象著”、“得象忘言,得意忘 象”。言和象均为得意之工具。“得意忘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解读精典的方法。
C、清谈的发展与玄学的形成。
魏晋士人表现玄学思想有几种方式:注经、写作 玄学理论文章、生活中谈玄。魏晋时期生活中谈 玄就是清议、清谈。魏晋谈玄是清谈,主要是人 物评议、人物品评。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1.2)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1.2)


2、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具有更密切的关 系。文学理论是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是文 学创作实践的理论升华。如果说先秦、两汉 的文学理论批评多侧重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解 说,特别是两汉的文学批评可以说是“六艺 之附庸”,两汉文学批评实质是“经学的批 评”,那么,魏晋六朝的文学批评已经具备 了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意义了。从此,文学 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并行不悖 ,成为文学之 两翼,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3、文学理论与学术文化的关系,不再是先秦 两汉时代文学理论依附于哲学、史学、经学, 而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而 又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例如文学理论与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等 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推动了魏晋六朝文 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4、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 时代。当时的一些理论家对文学的审美特征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总体特征上来看,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 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例如, 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 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 重研究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等,这很明显是 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站在“文学的自觉”的高度,去审视魏 晋六朝的文学理论,其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与先秦两汉文学文学理论批评重“诗言志” 相比,魏晋六朝文学理论以“诗缘情”为旗 帜。从此,“诗言志”说与“诗缘情”说, 成为中国诗歌理论与诗歌批评的两大重要学 说,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优秀传 统。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总体表现为从 玄学的兴盛到三教合流。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各种社 会政治力量和学术思潮不断分化组合,但也 都有各自的主线。由魏晋“九品中正制”逐 渐形成的特权门阀士族阶层,一直是社会的 主要统治力量。而学术思想上则表现为随着 佛学东渐,玄学兴衰,儒、道、释三家相互 交融,尔后,三教合流成为中国传说过,魏晋六朝是文学自觉的时 代。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文学的自觉性, 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学观念的变化,作家创作意识 的增强,即文学抒情言志的自觉性的增强。二是文 学创作题材的开拓,许多新的审美对象被发现被使 用,使文学创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三是作家的 主题意识加强,使文学创作更自觉地追求各自独特 的艺术个性与艺术风格。四是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 标志着魏晋六朝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这种文学意识的独立与成熟,乃是魏晋六朝文学处 于自觉时代的主要表现。

魏晋南北朝文论.ppt

魏晋南北朝文论.ppt
(有的人)咏唱先世 德行的伟大显赫,歌颂先祖道德的芳香 芬馨。
(作家应该)在(前人)文章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美文的 文质彬彬。于是慨然放下(前人)的文章,(自己)执笔进 行写作,姑且(把心得感受)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进入创作活动之后,首先要进入"虚静"的状态,然 后才能灵感活跃,文思奔涌,创作出清新独创的佳 作。
所以我作这篇《文赋》,用以介绍古代作家 的美丽的文章辞藻,因之论述作文成败的缘 由。
以后或者可以曲尽写作的奥 妙;
至于借鉴古代作家的作文经验,就像拿着斧 头砍伐木头做斧柄一样,虽然学习取鉴他们 的写作经验就在跟前,但是下笔写作时的千 变万化,真的很难用言语来表 达。
我所能够说出来的,就全在这篇文章里了。
3.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 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 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
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这对刘勰“率直委和”说很有影响。
二、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
《文赋》把文体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 风格特征,其中特别是“诗缘情而绮靡”说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 “止乎 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2.构思活动的情状:
首先要进行丰富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超越时空, 无限丰富的广阔,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情与物在想象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 的必然结 果。
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以后,就要用 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Fra bibliotek它具体地呈现出来。
为了寻找最精彩的、最能充分表现在构思中形成的 艺 术意象的语言文字,就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 艺之芳润”,上天下地去寻找。并且,这语言文字 还要具有独创性。
在创作前,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观察社 会、自然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

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

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

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

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一、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精心撰写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重要文论观点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2、文体说(“四科”八体说)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

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

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

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

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3、“文气”说《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4、对文学批评的态度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

主张客观与实事求是的批评风尚。

二、陆机的《文赋》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

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

重要文论观点1、艺术构思说①构思准备(艺术体验——“眼中之竹”)提出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既要深深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物,同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冶自己的心胸,这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章作品。

②构思阶段(艺术构思——“胸中之竹”)是讲艺术构思之始,一定要进入一种用志不分的虚静的精神状态,然后按照艺术构思的过程,阐述艺术想象。

情与物在想像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的必然结果。

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之后,就需要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使它具体地呈现出来。

2、艺术表现说(艺术传达——“手中之竹”)文学创作中表现阶段,包括如何安排文意和文辞两个方面,即“选义按部”和“考辞就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运用文辞来把握文意的问题。

陆机论述了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复杂情况,主张作家要因情适宜,妥善地谋篇布局,形诸笔墨。

3、文体风格说中国古代文论里的文体风格论。

从这种论述中,陆机提出的这个“十体”说,一是比曹丕的“四科八体”说更加细致,更加准确。

二是在各类文体的具体排名次时,曹丕是将纯文学的“诗”、“赋”二体排列在八体最后,而把朝廷的应用文体“奏”和“议”放在最前;到陆机的文体论,则把这种次序完全颠倒过来了,最先排列的是“诗”和“赋”,最后才是“论”、“奏”“说”,它说明陆机对审美文学的认识和重视确实比曹丕前进了一步。

三是陆机在这里概括十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时,也远比曹丕具体准确,可以说是地道的文体风格理论了。

4、“诗缘情而绮靡”说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成为千古名言。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5、其它①论述了作家个性和文学风格多样化的关系。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②提出艺术技巧方面的几个原则,即构思巧妙、辞藻华美和语言音乐美。

(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③提出了定去留、立警策、戒雷同、济庸音等具体写作方法。

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文学作品艺术美的标准。

④对灵感的表现和获得作出了说明。

三、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不但是南北朝时期,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他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一书,多方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同时最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文学和美学思想,从而构筑成了中国文论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

重要文论观点1、“原道”说即文学的本质论。

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作为普遍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体现,人文作为道的体现,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是一致的。

2、“神思”说《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①艺术思维中的想像问题。

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②志气和辞令在想像活动中的作用,即想像活动的动因和结果。

③思维和语言的非对应关系。

3、“体性”说在“体性”说中,刘勰涉及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个性之间的关系。

①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②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才、气、学、习。

至于个性的形成;刘勰提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才、气、学、习。

才,才与气是先天的,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是后天的,学指作家的学识,习指作家的学习。

③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才能各不相同形成的必然结果。

④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两两相对。

把对风格的研究推向深入。

4、“风骨”说“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四、钟嵘《诗品》《诗品》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性情”说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

2、“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

“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①强调感情真挚。

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

②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

3、“风骨”说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

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4、“滋味”说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5、“诗有三义”说“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

总之,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他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

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风骨”、“通变”“定势”、“隐秀”、“物色”、“知音”、“直寻”、“滋味”、“声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