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纲要先秦文学(1)《诗经》的来源与编定;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采诗:汉代班固坚持此说。
其要义在于说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集诗歌,献诗以制作礼乐,目的是观风察政献给朝廷以了解民情。
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除此之外,诗经的编辑还有公卿献诗说以及孔子“删诗”说。
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
当时孔子仅 8岁。
《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
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
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主张“放郑声”。
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
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2)风雅颂的涵义及不同的语言风格;风、雅、颂:《诗经》中的诗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是指风土人情,或为“讽”。
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和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颂”即是容,歌而兼舞之义,是用于朝廷,宗庙祀祖,以诗乐舞合一形式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
多简短,音调缓慢,韵律欠规则,不分章,不叠句,表达对神祖的虔诚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王权至上的反映。
古代文学复习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为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出于《典论论文》指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三曹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
他们都是汉末建安时期杰出的诗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
故文学史上称之为“三曹”。
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
由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人谓之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宫体诗宫体诗盛行于梁后期和陈,其主要是对女性的描写和抒情咏物写景之作,诗风轻靡绮艳,与当时社会和时代风尚紧密相关,对于后来的律诗,特别是五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齐梁时期随着声律的兴起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讲究格律严谨、对偶规整,将文字按照四声音调的不同进行规则排列,使诗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
永明体诗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
汉无名氏做,非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处于东汉末年。
南朝梁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文人的仕途失意之感,充满了感伤情调,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互现法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事为主。
通过互现法的运用,《史记》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能表现出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还能照顾到历史的真实性。
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史李斯《谏逐客书》艺术特色论证充分,说理严格,多用铺陈排比,音节铿锵,气势奔放富于文采,讲究辞令特点贾谊(西汉第一个重要政论作家)《过秦论》(开汉代“史论”文章之先河)1、主要内容:上篇总论秦朝兴亡,肯定建立的功业,也指出亡国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仁义不施,不明白“攻守之势异也”;中篇揭露统治者奢侈扰民,重点批评秦二世之过;下篇先说陈涉起兵时,秦兵不加防守,反而出兵东征,使子婴孤立无良辅;次说由于实行堵塞言路的高压政策,使得“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不能及时纠正朝廷过失;最后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总体上否定了秦朝以霸道治国的做法,贯穿着民本意识,旨在为汉王朝提供治国的借鉴。
2、艺术特色:(1)文风雄健畅达,善用铺排、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造成一种气势。
(2)对偶句错落有致,合乎语言的自然节奏(3)对比的手法,上篇以“秦得天下之速”与“失天下之易”对比,更强调“仁义不施”比本身的实力强弱更重要。
3、评价: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其政论散文阐明其治国的思想和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中国政论散文发展的新阶段。
4、骚体赋《吊屈原赋》、《鹏鸟赋》晁错与贾谊相比,更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大,文章更为沉稳老到,议论问题更能具体深入,也更为理性实际。
重视理性分析,逻辑性强,论辩有力。
枚乘《七发》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
”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饮食则温淳甘膬,脭醲肥厚;衣裳则杂遝曼暖,燂烁热暑。
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故曰: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官,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于是太子据几而起,曰:“涣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
两汉魏晋六朝文学复习要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汉赋:是汉代在远承《诗经》赋诵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家铺张恣肆的文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杨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
汉代设立的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并负责搜集各地歌谣的音乐管理机关。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题材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近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伤感色彩。
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是汉代文人无言诗成熟的标志,其内容多写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蔡琰为代表的作家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目睹了民生的苦难,因而大都既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作品大都呈现出高扬理想、忧时伤世、充满个性、富有悲剧色彩的特征,这种特点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建安风骨”。
真实地反映了现时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流露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幽怨,带有悲剧色彩,意境宏大,笔调畅朗,从而形成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以“三曹”、“七子”和蔡文姬为代表。
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构成的文学家族。
他们在诗歌中书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中国文学常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收集整理

中国文学常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收集整理先秦文学常识(1)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
《谷梁传》、《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著名篇目有《关雎》、《伐檀》、《硕鼠》、《七月》。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4)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主要作品有《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5)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有《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等选自此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的史实,富有文学性。
(6)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主要作品有《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7)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
主要作品有《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8)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9)荀子,名况,字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
主要作品有《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具代表性。
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
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考试整理资料

魏晋南北朝文学正始诗歌此期历史回顾东魏→北齐汉魏北方十六国→北魏末蜀西晋西魏→北周——隋建吴安南方东晋→宋→齐→梁→陈↓↓(196).................. (共393年) (589)此期诗风变迁与代表作家:一、建安:质朴刚健、慷慨悲凉、忧世伤生;代表作家:三曹、七子、蔡文姬二、正始:愤世忧生、寄托遥深、旷达清峻;代表作家:阮籍、嵇康三、西晋:繁缛华丽、消沉感伤代表作家: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四、东晋:从玄言到山水,玄意幽微、自然优美代表作家:陶渊明、颜延之、谢灵运五、南朝:辞藻工丽、音韵流荡、情调哀伤代表作家:宋:谢灵运、鲍照齐:沈约、谢朓梁:何逊、阴铿,庾信、王褒陈:徐陵、江总六、南北朝民歌第一章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一、概说二、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瑀之子。
曾为司马师、司马昭的僚属。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又称之为“阮步兵”。
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著作:《六朝诗集》收《阮嗣宗集》三卷《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收《阮步兵集》一卷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黄节:《阮嗣宗咏怀诗注》陈伯君:《阮籍集校注》,阮籍《咏怀诗》其一见作品选272夜中不能寐,……忧思独伤心。
清•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
附赏析: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
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直写不寐弹琴之事,中间似有一段忧愁。
(幽独不寐原来在《诗经》中就是君子忧时忧世的表现)但此诗全无一字明说忧愁为何,只是在明月清宵之中发散着一片忧愁的气氛。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月清风的明亮清爽,是中宵实景,正衬出诗人弹琴的高致。
古代文学史第二至三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建安、正始文学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上卷·秦汉文学一、秦汉辞赋1.什么是“赋”?答:赋是诗经六艺之一,是一种艺术手法,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汉代的赋是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性一种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散文的结合。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
(1)骚体赋:产生于西安初年。
代表作家:贾谊。
代表作品: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淮南小三的《招隐士》等。
特点:骚体赋篇幅一般较短,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2)汉大赋:汉大赋是散体大赋,也叫体物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
代表作家:枚乘以及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代表作品:《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等。
其中《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子虚赋》、《上林赋》是汉大赋成熟的代表作。
特点:形式上篇幅长,结构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炫丽的辞藻,对事物做了穷形极貌的描写,使汉大赋呈现一种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特征。
(3)抒情小赋:兴起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
代表作品:《归田赋》。
特点:形式上体制短小;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讲究韵律和节奏。
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2.什么是“九体”?答: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体的骚体赋,其中有《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有了独有的格局,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上卷·秦汉文学一、秦汉辞赋1.什么是“赋”?答:赋是诗经六艺之一,是一种艺术手法,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汉代的赋是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性一种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散文的结合。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
(1)骚体赋:产生于西安初年。
代表作家:贾谊。
代表作品: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淮南小三的《招隐士》等。
特点:骚体赋篇幅一般较短,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2)汉大赋:汉大赋是散体大赋,也叫体物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
代表作家:枚乘以及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代表作品:《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等。
其中《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子虚赋》、《上林赋》是汉大赋成熟的代表作。
特点:形式上篇幅长,结构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炫丽的辞藻,对事物做了穷形极貌的描写,使汉大赋呈现一种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特征。
(3)抒情小赋:兴起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
代表作品:《归田赋》。
特点:形式上体制短小;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讲究韵律和节奏。
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2.什么是“九体”?答: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体的骚体赋,其中有《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有了独有的格局,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3.什么是“七体”?答:“七体”是汉大赋的体裁之一,由枚乘首创,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新体赋在内容上改变为对君主的赞颂,劝百而讽一;形式上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
这种赋体引起后世作者的效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4.汉赋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答: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给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汉末文人五言诗出现之前,它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
正面影响:汉大赋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往往在语言、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从汉赋得到不少启发。
从文学发展史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负面影响:汉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局限性。
西晋的挚虞认为它们“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这种批评,是切中要害的。
5.比较《七发》和《子虚赋》。
答:相同点:都是汉大赋的代表作,篇幅长,结构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兼有讽喻劝谏;手法铺张扬厉,辞藻华丽,都对事物做了穷形极貌的描写,呈现一种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特征。
不同:气势上:后者更能体现汉大赋的巨丽之美和极致的追求。
语言上:前者中少有三字句,而后者句法参差,节奏感和韵律强。
前者是汉大赋形成的标志,后者是汉大赋成熟的标志。
二、秦汉诗歌6.《大风歌》和《秋风辞》的比较答:“《大风》千秋气概之祖,《秋风》百代情致之宗。
虽言语寂寥,而意象靡尽”。
7.什么是汉乐府?答:即汉代乐府诗歌。
乐府原为秦、汉时期音乐官署之名,后演变为诗体名称。
汉武帝时,扩大乐府机构规模,赋予采诗职能,派出人员搜集各地民间歌谣,配乐演唱,以观风俗、娱声色。
乐府所采民歌及文人仿乐府体的诗作,后世亦即名之为乐府。
宋郭茂倩有《乐府诗集》,辑录从传说中的陶唐氏之作直至五代的乐府诗,分成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等十二大类,为后来学者所沿袭。
现存汉乐府诗歌有数十首,大多产生于东汉后期。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思想艺术极具特色。
他们的内容面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富有真情实感,诗歌艺术较之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叙事成分加重,人物形象鲜明,对话生动,行止传神,以五言为主的句式也比古老的四言诗体增加了表现力。
它是我国叙事诗的典范和成熟的标志。
8.汉乐府的艺术特色答:(1)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这些叙事诗大多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在叙述的过程中,注重详略得当。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3)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有助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
(5)押韵灵活自由,增加了诗的生动性,读起来朗朗上口。
(6)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
(7)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孤儿行》通过主人公痛苦的自述,真实有力的暴露了旧社会哥嫂虐待孤儿的行为,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家庭奴婢的非人生活境遇。
(8)浪漫主义的色彩。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暴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特别注意《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
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通过“行者”假装歇息,放担凝视、叹赏之至,忘情捋须;“少年”脱帽理巾,流波一转;在桑林旁的“耕”“锄”者乃至忘了劳作等诙谐而夸张的描写,侧面烘托、着力渲染罗敷之美丽动人。
这样的侧面描写,可谓生花妙笔。
它一方面使诗歌平添了喜剧色彩,使叙事的场面、气氛显得无比活跃。
另一方面,从虚处落笔,烘云托月,借助人类爱美的天性,对美丽异性的本能向往之情的抒写,不着罗敷容貌一字,而尽得其“风流”。
9.汉乐府的思想内容:答:汉乐府内容丰富,反映的社会面广,深刻地揭露了两汉的社会阶级矛盾,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1)反映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表达对于阶级压迫的反抗和控诉。
如《东门行》便是写一个贫农在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下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得铤而走险去打开一条生路的情形。
这也正是对统治阶级残暴与迫害无辜良民的深刻揭露。
(2)揭露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与痛苦,表达对战争和徭役的怨愤。
如《战城南》写战争的惨烈,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恨与诅咒。
(3)反映富家荒淫生活,揭露和批判上层社会的淫侈、丑恶、腐朽,表达人民的爱憎。
如《鸡鸣》一诗暴露了统治阶级贵族的盛衰无常。
当其盛时,富贵显赫、荣华无比;一旦遭祸而衰,兄弟之间非但互不相救,而且推诿倾陷,各图苟全,极写其卑鄙自私的丑恶嘴脸。
(4)更多的是以妇女的爱情与婚姻为题材的,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她们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压迫,对那个社会提出了血泪的控诉。
如《怨歌行》《白头吟》等一类诗,都反映了妇女在封建社会里地位低下,她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男子手中,因而随时又被遗弃的危险。
10.《孔雀东南飞》:答:(1)名词解释:《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
《孔雀东南飞》大致创作于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佚名。
这首叙事诗340多句,1700多字。
诗中女主人公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善良,嫁到焦家后,为焦母所不容。
被遣回娘家后,兄长逼其改嫁。
兰芝在新婚之夜赴水自尽,以自己的生命对封建礼教进行最后的抗争,表现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从汉末到南朝,《孔雀东南飞》在民间口头传唱中经过不断加工润色,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2)艺术成就:✧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成功塑造多种人物形象✧结构布局独具匠心,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创作手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流畅而又婉转优美11.乐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诗歌的影响:答:地位: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它是我国叙事诗的典范和成熟的标志。
影响:乐府民歌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对《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极大的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2)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3)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
(4)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5)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这也是它们的普遍特色。
(6)形式自由和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实现了由四言诗向五言诗和杂言诗的过渡,对古代诗歌样式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古诗十九首答:一、名词解释:《古诗十九首》,作者佚名,此十九首古诗的部分作品,前人或推测为枚乘、傅毅等人所做,但均缺乏实证。
近代学者则论断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创作年代大致是东汉后期建安前数十年间,作者属于当时社会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二、诗的基本内容,多咏写夫妇友朋间的离愁别恨、羁旅游宦者的抑郁彷徨,阐明人生哲理,染有感伤色彩。
三、艺术特色:格调浑成,意蕴深厚,语言洗练精爽,善用比兴寄托,发展了古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成为中国文人诗进入成熟期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典范。
四、艺术成就:(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歌抒情性(2)通过生活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迢迢牵牛星借织女的离愁,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3)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深衷浅貌,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