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考全国理综Ⅰ(物理部分)

合集下载

2007年高考理综真题(全国卷1)

2007年高考理综真题(全国卷1)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1 页,总分30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 毫米的黑以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或在其它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6.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试卷共21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126 分。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C—12 N—14 O—16 Na—23一、选择题(本题共13 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i.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

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A 甲状腺激素B 雌激素C 促甲状腺激素D 促性腺激素ii.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A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B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C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D 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iii.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A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B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iv.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的描述,错误的是A 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B 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C 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和切割RNAD 限制性内切酶可从原核生物中提取v.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理综物理部分-组卷网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理综物理部分-组卷网

A.△n=1,13.22 eV <E<13.32 eV B.△n=2,13.22 eV <E<13.32 eV C.△n=1,12.75 eV <E<13.06 eV D.△n=2,12.75 eV <E<13.06 Ev
难度:0.65 组卷:689 题型:多选题 更新:2010/8/12
相似题 纠错 收藏 详情
碰撞后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第三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 上述实验中, ①P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位置, M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位置, N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位置。 ②请写出本实验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用测量量表示的恢复系数的表达式____________ __。 ③三个落地点距O点的距离OM、OP、ON与实验所用的小球质量是否有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0.4 组卷:1551 题型:解答题 更新:2019/12/19
相似题 纠错 收藏 详情
11 .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球与质量为M=19m的金属球并排悬挂.现将绝缘球拉至与竖直方向成θ=600的位置自由释 放,下摆后在最低点与金属球发生弹性碰撞.在平衡位置附近存在垂直于纸面的磁场.已知由于磁场的阻尼作用,金属球将于再次碰撞
7 . a、b、c、d是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电场线与矩形所在的平面平行.已知a点的电势是20V,b点的 电势是24V,d点的电势是4V,如图.由此可知,c点的电势为()

2007年高考-理综试题《全国卷1》

2007年高考-理综试题《全国卷1》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 e 20 C u 64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6分。

)1.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 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 .2.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A . 效应B 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B . 效应B 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C . 效应T 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D . 效应T 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 .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 型B . 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 .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 . 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4.通过发酵罐发酵可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好氧的谷氨酸棒状杆菌。

下面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 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累积 ++++++++-----++++++++ --------+++++-------- --------+++++-------- ++++++++-----++++++++ S ++++++++-----++++++++ --------+++++-------- --------+++++-------- ++++++++-----++++++++S ++++++++-----++++++++ --------+++++-------- --------+++++-------- ++++++++-----++++++++ S ++++++++-----++++++++--------+++++-------- --------+++++-------- ++++++++-----++++++++ S放 射 性 颗 粒 数 /%B . 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C . 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D . 发酵液PH 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5.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料在细胞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

2007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

2007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I卷13. (2007年北京)光导纤维的结构如图所示,其内芯和外套材料不同,光在内芯中传播。

以下关于光导纤维的说法正确的是()内芯外套A.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大,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发生全反射B.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小,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发生全反射C.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小,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发生折射D.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相同,外套的材料有韧性,可以起保护作用【答案】A【解析】由于光在内芯里传播,故光由内芯射到外套时会发生会反射,所以内芯应该是光密介质,其折射率比外套大,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发生全反射,故选项A正确;B CD错误。

14. (2007年北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B.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C.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短D.按照波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加【答案】D【解析】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不是核裂变,选项A错误;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是可分的,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才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选项B错误;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能量小,而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光的能量E=hν,而ν就代表光的频率,说明光的频率较小,再由c=λν可知,频率太小的光,其波长较长,故选项C错误;按照波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加,选项D正确。

15. (2007年北京)不久前欧洲天文学就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命名为“格利斯581c”。

该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5倍,直径是地球的1.5倍。

设想在该行星表面附近绕行星沿圆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的动能为E k 1,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的相同质量的人造卫星的动能为E k 2,则k1k2E E 为( ) A .0.13 B .0.3 C .3.33 D .7.5【答案】C【解析】因为人造卫星绕星球运动时,满足:22=GMm mv R R,故人造卫星的动能E k =12mv 2=2GMm R ;故E k 1=2行行GM m R ,E k 2=2地地GM m R ,所以k1k2E E =511 1.5行地地行⨯=⨯M R M R =3.33,选项C 正确。

(完整word版)2007年高考理综试题及详细答案_新课标

(完整word版)2007年高考理综试题及详细答案_新课标

种群 数 量 %( )准考证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_ 绝密 启用前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1. 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A .血浆CO 2浓度升高B 、血浆乳酸浓度升高C .血浆渗透压升高D 、血糖浓度升高2. 下列有关正常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间期的叙述,错误的是A .分裂间期发生DNA 复制B 、分裂间期有蛋白质合成C .分裂间期有RNA 合成D 、分裂间期有逆转录发生3确的是A .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 .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第C .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 .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4.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 .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 .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5.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 .物种进化 B 、外来物种入侵 C .群落演替 D 、垂直结构6.某种抗癌药可以抑制DNA 的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据此判断短期内使用这种药物对机体产生最明显的副作用是A .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B .影响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造成糖代谢紊乱C .影响血细胞生成,使机体白细胞数量减少D .影响脂肪的合成,减少脂肪的贮存7.根据下表中烃的分子式排列规律,判断空格中烃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是A .3B .4C .5D .68.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一物理部分详解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一物理部分详解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物理部分(湖北湖南福建安徽江西)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据报道,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N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将变为960N。

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A、0.5B、2C、3.2D、415.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为v=4m/s。

已知坐标原点(x=0)处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a),在下列4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t=0.15s时波形的图是()1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之间无摩擦。

a态是气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气体达到的平衡状态,b态是气缸从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270C)中达到的平衡状态。

气体从a态变化到b态的过程中大气压强保持不变。

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与b态相比,a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B、与a态相比,b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C、在相同时间内,a、b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D、从a态到b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对外界释放了热量17.在桌面上有一倒立的玻璃圆锥,其顶点恰好与桌面接触,圆锥的轴(图中虚线)与桌面垂直,过轴线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

有一半径为r的圆柱形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圆锥的地面上,光束的中心轴与圆锥的轴重合。

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则光束在桌面上形成的光斑半径为()A、rB、1.5rC、2rD、2.5r18.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00的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它受到沿斜面方向的力F的作用。

力F可按图(a)、(b)(c)、(d)所示的四种方式随时间变化(图中纵坐标是F与mg的比值,力沿斜面向上为正)。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_物理实验题答题分析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_物理实验题答题分析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物理实验题答题分析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董克剑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的第22题(实验题)打破了自2004年以来以电学实验为主的命题格局。

第(1)小题考查示波器的正确使用;第(2)小题利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验证新的物理量———恢复系数,考查考生对原有实验过程以及所测量的物理量的理解,是实验命题的一种创新。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2题第(1)小题:用示波器观察频率为900Hz的正弦电压信号。

把该信号接入示波器Y输入。

①当屏幕上出现如图1所示的波形时,应调节竖直位移(或↑↓)钮。

如果正弦波的正负半周均超出了屏幕的范围,应调节衰减钮或Y增益钮,或这两个钮配合使用,以使正弦波的整个波形出现在屏幕内。

②如需要屏幕上正好出现一个完整的正弦波形,应将扫描范围钮置图1zxstdc中天考场于1k位置,然后调节扫描微调钮。

试题及答题失误分析:本小题考生得分普遍较低(平均得分约2 ̄3分),得满分的考生非常少。

原因是大部分考生对示波器不了解,特别是对“衰减”“扫描”“外X”等旋钮的功能认识不够清晰。

作为电学测量仪器,示波器的原理复杂,使用要求高,该仪器的使用在新课标中已不作要求,在历年高考(除2003年江苏卷)中也一直没有出现过。

在答题过程中很多考生将“正弦波的正负半周均超出了屏幕的范围”这句话理解成“竖直和水平两个方向都超出了屏幕的范围”,这样就需要同时调节两个钮,比如“衰减”和“扫描范围”,而题目实际要求只调节一个钮。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2题第(2)小题:碰撞的恢复系数的定义为e=v2-v1v20-v10,其中v10和v20分别是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v1和v2分别是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

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1,非弹性碰撞的e<1。

某同学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实验中使用半径相等的钢质小球1和2(它们之间的碰撞可近似视为弹性碰撞),且小球1的质量大小等于小球2的质量。

2007年高考试题——理综(全国卷Ⅰ)

2007年高考试题——理综(全国卷Ⅰ)

绝密★启用前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共13页,满分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或黑色墨水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选择题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O 16 Ne 20 Cu 64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2.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细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细菌抗原被抗体消灭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4.通过发酵罐发酵可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好氧的谷氨酸棒状杆菌。

下面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累积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D.发酵液pH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5.下图表示用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高考全国理综Ⅰ(物理部分)
14.据报道,最近有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N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将变为960N。

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 B 易
A.0.5 B.2 C.3.2 D.
15.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标原点(x=0)处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a所示。

在下列4
t=0.15s时波形的图是
A 中
B
16.塞与气缸壁之间无摩擦。

a
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27℃)中达到的平衡状态。

气体从a气压强保持不变。

若忽略
A.与b态相比,a较多
B.与a态相比,b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AC 中
C.在相同时间内,a、b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
D.从a态到b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向外界释放了热量
17.在桌面上有一倒立的玻璃圆锥,其顶点恰好与桌面接触,圆锥的轴(图中虚线)与桌面垂直,过轴线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

有一半径为r的圆柱形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圆锥的底面上,光束的中心轴与圆锥的轴重合。

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则光束在桌面上形成的光斑半径为 C 中
A.r B.1.5r C.2r D.2.5r
18.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它受到沿斜面方向的力F的作用。

力F可按图(a)、(b)、(c)、(d)所示的四种方式随时间变化(图中纵坐标是F 与mg的比值,力沿斜面向上为正)。

A B C D.
1
v2、v34
中最大的是 C 难
A.v1B.v2C.v3D.v4
19.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光谱线。

调高电子的能量再次进行观测,发现光谱线的数目比原来增加了5条。

用Δn表示两次观测中最高激发态的量子数n之差,E表示调高后电子的能量。

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可以判断,Δn和E的可能值为AD 难
A.Δn=1,13.22eV<E<13.32 eV
B.Δn=2,13.22eV<E<13.32 eV
C.Δn=1,12.75eV<E<13.06 eV
D.Δn=2,12.75eV<E<13.06 eV
20.a、b、c、d是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

电场线与矩形所在平面平行。

已知a点的电势为20V,b点的电势为24V,d点的电势为4V,由此可知c点的电势为B易
A.4V B.8V C.12V D.24V
21.如图所示,LOO´L´为一折线,它所形成的两个角∠LOO´和∠OO´L´均为45°。

折线的右边有
t/s
x/m
x/m
t/s t/s
t/s
n E/eV
4 -0.85
3 -1.51
2 -3.40
1 -13.60
5 -0.54
6 -0.38
7 -0.28
O
一匀强磁场,其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一边长为l 的正方形导线框沿垂直于OO ´的方向一速度v 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 =0时刻恰好位于图中所示位置。

以逆时针方向为导线框中电流的正方向,在下面四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电流-时间(I-t )关系的是(时间以l /v 为单位) D 难 A . B .
C .
D .
22.(17分)实验题
⑴用示波器观察频率为900Hz 的正弦电压信号,把该信号接入示波器Y 输入。

①当屏幕上出现如图Ⅰ所示的波形时,应调节_____钮,如果正弦波的正负半周均超出了屏幕的范围,应调节_____钮或_____钮,或这两个钮配合使用,以使正弦波的整个波形出现在屏幕内。

竖直位移或↑↓,衰减调节,Y 增益 中
____钮置于____位置,然后调节___钮。

⑵碰撞的恢复系数的定义为10
2012|
|v v v v e --=
,其中v 10和v 20分别是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v 1和v 2分别是碰撞后两物体的速
度。

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 =1,非弹性碰撞的e <1。

某同学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实验中使用半径相等的钢质小球1和2(它们之间的碰撞可近似视为弹性碰撞),且小球1的质量大于小球2的质量。

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 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

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
平均位置。

第二步,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处的C 点,让小球1从A 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第一步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第三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点的平均位置离O 点的距离,即线段OM 、OP 、ON 的长度。

在上述实验中,
① P 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第一步中小球1落点 M 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第二步中小球1落点 N 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

小球2落点
②请写出此实验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用测量量表示的恢复系数的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球平抛飞行时间相同,水平位移之比等于平抛初速度之比。

OP
OM
ON e -=
③三个落点距O 点的距离OM 、OP 、ON 与实验所用的小球质量是否有关?________。

OP 与小球质量无关,OM 、ON 与小球质量有关。


23.(15分)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
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

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

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 0=13.5m 处作了标记,并以v =9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

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

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 =20m 。

求:⑴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

⑵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⑴3m/s 2 ⑵6.5m 中 24.(18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球与质量为M =19m 的金属球并排悬挂。

现将绝缘球拉至与竖直方向
成θ=60°的位置自由释放,下摆后在最低点处与金属球发生弹性碰撞。

在平衡位置附近存在垂直于纸面的磁场。

已知由于磁场的阻尼作用,金属球将于再次碰撞前停在最低点处。

求经过几次碰撞后绝缘求偏离竖直方向的最大角度将小于45°。

3次 较难
25.(22分)两平面荧光屏互相垂直放置,在两屏内分别取垂直于两屏交线的直线为x 轴和y 轴,交点O 为原点,如图所示。

在y >0,0<x <a 的区域由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在在y >0, x >a 的区域由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两区域内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 。

在O 点处有一小孔,一束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q >0)的粒子沿x 轴经小孔射入磁场,最后打在竖直和水平荧光屏上,使荧光屏发亮。

入射粒子的速度可取从零到某一最大值之间的各种数值。

已知速度最大的粒子在0<x <a 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与在x >a 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5,在磁场中运动的总时间为7T /12,其中T 为该粒子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的周期。

试求两个荧光屏上亮线的范围(不计重力的影响)。

y 轴范围:0-2a ;x 轴范围:2a-a ⎪⎪⎭

⎝⎛+3312 难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