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外营养对小于胎龄早产儿宫外生长的影响
早期肠内外营养对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宫外生长发育的影响

早期肠内外营养对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宫外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对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宫外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小于胎龄儿的早产儿,将其按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分组,早期应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方法,定期监测患儿头围、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并统计分析住院期间合并症以及宫外生长迟缓发生例数等。
结果①≥34周组和1000 g,病情相对稳定者生后12 h内开始喂养,有严重围产窒息或极低出生体重儿适当推迟开奶时间。
对于胎龄>34周吸吮和吞咽功能协调、病情稳定、呼吸1.5 mg/dL,或者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50%以上,除外其他病因[3]。
②喂养不耐受:喂养后呕吐次数>3 次/d;鼻饲管回抽发现胃残余量增加(大于每日喂养总量的1/4或大于上次喂养量的1/3)或第2周末喂养量每次小于8 mL/kg,或出现腹胀(和)或便血(需除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4]。
③败血症:具有体温不稳定、反应差、呼吸暂停等感染的临床表现,血培养(+)或非特异性检查≥ 2 条(+)。
④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或胃管引流出鲜红色或咖啡色血液,和(或)出现肉眼血便或粪便潜血阳性(必须除外假性呕血或其他疾病并发消化道出血者)[5]。
1.3 观察指标入院时、出院时以及住院期间每隔7天统一监测记录一次体重、头围、身长;住院期间每日晨间护理后称取早产儿空腹裸重(精确到10 g)。
每周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常规。
记录并统计患儿喂养的耐受情况、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恢复出生体重质量,住院天数和出院时EUGR的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处理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对不同胎龄组患儿头围和体重等的影响两组患儿头围和体重均随着住院天数的增加而增加,与胎龄<34周组相比,胎龄≥34周组增长较多,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早期胃肠外营养(PN)方案对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72小时内电解质

•482._____________2017 V olum e 19 No. 5(S e ria l No. 163)_________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al Guide早期胃肠外营养(P N)方案对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72小时内电解质紊乱的影响贾永锋1屈晓婷2*(陕西省商洛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1,儿科2,商洛76000)【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胃肠外营养(P N)方案对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72小时内电解质紊乱的影响。
方法:选取超低出生体重儿1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早期胃肠外营养与延迟胃肠外营养。
结果:实验组72小时的钾离子、钙离子水平与对照组超低出生体重儿相比,差异明显<0.05)。
两组72小时的液体摄入量、尿量、钠离子、PH值、血糖等水平相比,差异较小>0.05)。
实验组低钙血症、高钾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 05 ),实验组高钾血症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 05 )。
结论:超低出生体重儿接受早期胃肠外营养方案,可以对其电解质紊乱的情况进行纠正,减少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
【关键词】早期胃肠外营养;超低出生体重儿;电解质紊乱【中图分类号】R722.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0959(2017)05-0482-03Effect of Early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on ElectrolyteDisturbances in 72 Hours after BirthJia Y ong-feng1,Q u X iao-ting2*(C entral H ospital of S h an g lu o, Shanxi P ro v in c e, 1 N eonatal D ep artm en t,2 D epartm ent of P a e d ia tric s, Shangluo 726000 , C hina)【A BSTRA 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arly parenteral nutrition ( PN) scheme for low birth weight within 72 hours after the b influence of electrolyte disorder. M etliods: Select low birth weight in 100 cases,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respectively give delay earlyparenteral nutrition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R esults:The experimental group,72 hours of potassium ion,calcium control group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obvious difference (P <0. 05 ). 2 groups,72 hours of fluid intake,urine output,sodium ions,pH,suchas blood sugar levels, smaller difference ( P> 0. 05 ). Experimental incidence of hypocalcemia, hyperkalemia,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control group ( P < 0. 05) ,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survival rate of hyperkalemia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 P<0. 05). Conclusion :Low b irth weight to accept early parenteral nutrition solution, can be to correct its electrolyte disorders, reduce the mortality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higher application value.【KEY W O R D S】Early parenteral nutrition;Low birth weight;Electrolyte disorder超低出生体重儿是指胎龄不足28周、体重小于1千 克的早产儿,其因为全身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在出生早 期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和原发病,需要为其实施保护性 呼吸管理、全方位营养支持以及专业的治疗,从而将其存 活率提高[1’2]。
早期肠内外营养对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的影响

0 . 5~ 3 . 0 ( k g・ d ) 之间; 小 儿 专 用 氨 基 酸 在 开 始 时 剂 量 为
外营养 支持进行 分析 , 临床效果确切 , 详细 内容如下文报告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临床资料 选 取我 院 2 0 1 2年 3月 一 2 0 1 4年 3月 期 间 收
1 . 0 g / ( k g・ d ) , 之后维持在 1 . 0— 3 . 5 ( k g・ d ) 之间, 接 受时
间 为 2~ 4 5 d 。 1 .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早产儿平均住院时间( d ) 、 生 理 性 体
者 的一 般 资料 经 比较 差异 无统 计 学 意 义 (P > 0 . 0 5 ) , 具 有 的可
比性 。
质量下降持续时 间( d ) 、 生后 体质 量下 降幅度 ( %) 、 恢 复 体质 量所需时 间 ( d ) 、 达推 荐 者摄 入量 ( r e c o m me n d e d d i e t a r y a l l o w — a n c e s R D I s ) 所需 时间( d ) 、 达足量喂养所需 时间 ( d ) 、 体质量增
间、 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持续 时间 、 生后体质量下降幅度 、 恢复体 质量所需时 间、 达推 荐者摄人量 ( r e c o m m e n d e d d i e t a r y a l l o w a n c e s R D I s ) 所
需时间 、 达 足 量 喂 养 所需 时 间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 而 两 组 早 产 儿 体 质 量 增 长 速 度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 >0 . 0 5 ) 。
肠外营养联合不同添加量肠内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低 喂 养相关 并 发症 的发 生是 当下新 生儿 科 的研究 热 点 。本研 究 给 予肠 外 营养 的 同时 , 联 合 不 同肠 内喂养 添加 量 , 比较其 对 早产 儿体 格 、 神 经 发育及
常。 1 . 4 统计 学 方法 采用 S P S S 1 9 . 0软 件 进 行 数 据 分 析 , 计 量 资 料 以均 数 ±标 准差 ( ± s ) 表示 , 采用 t 检验 , 计数
资料 以百分 比( %) 表示 , 采用 X 检 验 , 以 P<
0 . 0 5 为 差异 有统计 学 意义 。
生长 发育 迟 缓 ( E U G R) 状态 , 其 近 期 体 格 发 育 和 远期 预后 等均 与 出生 后 的营 养 支 持 密切 相关 _ 2 J 。
因此 , 寻求 适合 早 产 儿 生 长 发育 的营 养 支 持 和 降
营养后 , 随机分 为 对 照 组 和 观察 组 , 各6 4例 。 观
1 资料 与方法
1 . 1 一般 资料
不 同肠 内喂 养添加 量 期 间 , 每 1 0 d测 量 2组
的体 质 量 、 身长和头围, 并 观 察 患儿 喂养 不 耐受 、
选取 2 0 1 3年 l 2月 O l 5年 5月本 院 出生并 于生 后 2 h 内 转 入 新 生 儿 科 重 症 监 护 病 房 ( N I C U) 的早产儿 1 2 8例 为研究 对象 。入组 标 准 : 2 8周 ≤胎龄 ≤3 4周 ;1 5 0 0 g ≤体 质 量 ≤2 0 0 0 g ; 病情 稳定 者 。排 除标 准 : 先 天性 消 化道 畸形 ;消 化道 出血 ;遗传 代 谢 疾 病 ;严 重 窒息 ;呼 吸 窘 迫 综合 征 ;新 生 儿 溶 血 病 。入 组 早 产 儿 中 , 男 6 2 例, 女6 6例 ;出生 体 质 量 0 . 8 5~2 . 0 8 k g ,平 均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小于胎龄儿宫外生长的影响

1 . 胃肠道 内营养应 用方法 : .2 2 患儿早期 应用统一 品牌的早
与 中国 1 个城市不同胎龄新 生儿体 质量 百分位 数标准 … 5 进 行对 照 ,以体质量低于相应胎龄第 1 0百分位数作 为入选判
断小 于胎龄儿 的标 准 ; 出生体质量 ≥1 g胎 龄 ≥3 ② .k, 2 2周 ;
1 8k , 均 胎 龄 为 ( 3 + .) 。 . g 平 4 3. 1 周 7 3
1 研究方法 . 2
1 . 胃肠道外营养应用方法 : .1 2 参照文献 『 ] 2 方法 。氨基酸选
作者单位 :303太原 , 00 1 山西省儿童 医院重症医学科 ( 马荣伟 ) ,
d ci . cec ,0 0,2 (9 5 :8 —8 . ut n Sin e2 1 3 7 5 6 )5 05 3 o
[ ] T e 2 1 C / U A l s ct n c t a f A A n 2 h 0 0 A R E L R c s f a o r e o R . n ai i i r r i i
c ci i uln td p pie a t o is i h u ti rh ts d y lc ct liae e t ni de n r e maod atr i: o r d b i
部分患者影像学上发现仍有 骨侵蚀发生 . 这提示我们 当血小
板 计数升高时 , 积极有效 的控制病情 . 应 阻止病情发展 , 延缓 或控制关节破坏 , 至于血小板对关节影 响的机制还有待于进
养 不 良主要原 因 。 目前认为 , 胎儿 E G U R仍是胎儿和新生 儿发病 的主要原因 。 U R是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原 因之一 。 EG 为了使患儿生后能够正常生长发育 ,9 5年美 国儿科学会提 18 出早产儿生 后营养支持 的 目标是达 到与宫 内正 常生长发育 速度同步。 但是对早产儿而言 , 由于受疾病状态 、 液体量的限 制 以及某些药物的影 响 , 生后最初几周 内体质量增长很难 达
早期胃肠外营养方案对超低出生体重儿电解质紊乱的影响评价

7 安金兰 ,严 萍 ,杨小霞 ,等 .甘 肃省武 威市新 生儿苯 丙酮 尿症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筛查 结果分析 [ J ].中国妇幼保
健 ,2 0 0 6,2 1( 2 0 ) :2 8 3 3— 2 8 3 4 .
6
子 生物学 技 术进 行 产 前检 查 ,首 先需 要 将 父母 的外 周 产前检 查水 平 有着 重 要关 系 ,同时在 检 查 出新 生 儿有 血进行采 集 ,在 采集后 进行 D N A分析 ,并 且得 到父 母 苯丙酮 尿症 的情况需要及 时对患儿进 行治疗 。 的D N A图谱 ,通 过 D N A 图谱 来分析 出父母 的 R F L P信 息 。同时可 以使 用 羊 膜 穿刺 技 术来 将 母 亲 羊水 细 胞 4 参 考文献
( 2 0 1 4 - 1 0 - 0 9 收稿 )
[ 编校
狄 宁]
早 期 胃肠外 营养 方 案对超 低 出生体 重儿 电解 质紊 乱 的影 响评 价
葛书霞 谢淑霞 车伟坤 李正森
中国 图 书 分 类号 R 7 2 2 . 6 文 献标 识 码 B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5 2 5 2 0 0
文苹 编 号 1 0 0 1 - 4 4 1 1 ( 2 0 1 5 ) 0 6 - 0 8 9 7 - 0 3; d o i : 1 0 . 7 6 2 0 / z g f y b j . J . i s s n . 1 0 0 1— 4 4 1 1 . 2 0 1 5 . 0 6 . 3 1
血K 水平显著低 于对 照组 ,血 c a “水 平显 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两组 患儿 7 2 h液 体摄入量 、尿量 以及血 N a 、p H和血糖 水平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实验组 患儿 7 2 h高钾 血症 和低钙血 症发 生率均显 著低 于对
全肠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影响

全肠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全肠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影响。
方法4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全肠外营养。
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行为发育差异。
结果实验组早产儿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行为发育同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早产儿采用全肠外营养可以显著改善其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促进行为发育,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肠外营养;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行为发育早产儿体重偏低、免疫能力和消化功能发育不全,极易感染各类疾病,直接威胁新生儿的健康发育[1]。
营养支持用于改善早产儿免疫功能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同。
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46例早产儿随机分组,讨论全肠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
实验组男9例,女14例,胎龄30~34周,平均胎龄(31.52±5.75)周;对照组男10例,女13例,胎龄29~35周,平均胎龄(31.92±5.16)周。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早产儿均应用常规治疗,包括:补液、吸氧、对症治疗等,实验组早产儿应用全肠外营养,静脉输注全营养混合液,蛋白质剂量为0.5 g/kg,碳水化合物剂量为6 g/kg,脂肪剂量为0.5 g/kg,液体量为100 ml/kg,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调整递增量,其中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应用剂量参考早产儿具体情况给予。
1. 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行为差异。
营养状况评价标准[2]:日平均增长体重、前白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水平。
免疫功能评价指标:检测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缘整齐,术中应精细操作,在吻合口吻合时,边缘平整不翻卷,对位良好。
特别注意的是:制作吻合瓣时避免损伤泪总管,吻合瓣边缘应在泪总管两侧,否则术后易造成泪总管瘢痕,肉芽组织增殖阻塞泪总管。
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吻合瓣呈“工”字形,形成前叶和后叶,需行后叶吻合缝合术,增加了手术时间及难度,易造成后叶堆积、瘢痕愈合。
目前也有术者不进行后叶缝合,但可能造成术后吻合瓣瘢痕形成、异常增生阻塞吻合口,导致手术失败。
本文将吻合瓣做一“U”形,无后叶缝合,能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瘢痕形成。
本文术后观察无远期泪道再阻塞、瘢痕形成的并发症发生。
所以,“U”形吻合瓣不仅能减轻术后瘢痕形成,减少并发症、手术时间和难度,还能达到术后效果良好的目的。
本文皮肤未缝合,采用医用胶对位黏合,减轻了缝合造成的术后皮肤瘢痕形成,既美观又减少手术时间,同时减少了虹吸作用的破坏。
综上所述,在传统泪囊鼻腔吻合的手术方法上进行改良,既减轻了患者痛苦,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老年患者的手术风险,并保证了术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宁淑婷.无支架泪囊鼻腔吻合术34例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4):814⁃815.[2]XU KP,YAGI Y,TODA I,et al.Tear function index.A new measure of dry eye[J].Archives Ophthalmol,1995,113(1):84⁃88.[3]刘祖国.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27.[4]乔运锋,吕兆琴.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道置管术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1):1361⁃1362.[5]李冬梅,丁静文.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是否将被淘汰[J].中华眼科杂志,2014,50(8):566⁃568.[6]赵平千,张瑜,杜晓燕.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老年患者慢性泪囊炎疗效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5,14(1):4⁃7 [7]何跃,陈洁,欧阳科,等.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J].眼科新进展,2013,33(7):679⁃681.[8]田乔月,董世亮,田俊莹.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的远期效果[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6):522⁃522.[9]杨秀梅.慢性泪囊炎合并泪总管阻塞的手术治疗[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2):394⁃395.(收稿日期:2018⁃01⁃30修回日期:2018⁃09⁃30)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史伟红,王艳丽,王晓垒(郏县人民医院儿科,河南平顶山467100)【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肠外营养对小于胎龄早产儿宫外生长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肠外营养对小于胎龄早产儿宫外生长的影响,为小于胎龄早产儿制定更为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指导。
方法对67例我院住院的小于胎龄早产儿进行头围和体重的监测,并将其按不同胎龄和不同出生体重分组,观察早期全肠外营养对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患儿的影响;统计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肠外营养对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①33~35周组和<1.5 kg 组患儿头围和体重增长最大,住院时间短,<33周组和>2.0 kg组患儿头围和体重增长最小,住院时间较长;②早期“全合一”肠外营养从外周静脉24 h均匀输入,未见有严重副作用的发生。
结论积极地早期应用肠外营养,防治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促进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arenteral nutrition(PN) on premature neonates with SGA. Methods To monitor the head circumferences and weights of 67 premature neonates with SGA,and distributed them into 3 groups with the different GA and birth weight.The complications were statisticed.Results The head circumferences and weights showed the fastest-growing in 33~35 W group and less 1.5 kg group, and the less hospital stay.But the results were counter in less 33 W group and more 2.0 kg group.Early PN were applied by 24-hours evenly, the serious adverse reflections were not found in clinical results.ConclusionActive application of early PN in clinicl may increased extrauterine growth and decrease complications of premature neonates with SGA.【Key words】Premature neonates,SGA,parenteral nutrition小于胎龄儿是指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及抢救技术的进步,早产儿的抢救存活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对早产儿的关注也逐渐转移至如何改善其远期生存质量。
其中,早产儿的营养状况就是影响其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科应用早期足量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小于胎龄早产儿,观察其对早产儿体重、头围等的影响,以明确肠外营养对小于胎龄早产儿宫外生长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5月至2009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小于胎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为: 将每名早产儿的出生体重按照胎龄与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体重百分位数标准[1]进行对照,以体重低于相应胎龄第10百分位数作为判断小于胎龄的标准;生后24 h内入院;住院时间≧7 d。
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共有67例,其中,男39例,女28例。
67例早产儿中,平均每例合并症有1.24次。
占前3位的分别为:新生儿感染48例次,早产儿脑病19例次,新生儿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和肺出血)16例次。
1.2 研究方法1.2.1 从生后第2天起开始应用胃肠道外营养。
第2天单用6%小儿氨基酸,第3天开始用“全合一”胃肠道外营养,剂量为小儿氨基酸和脂肪乳均从1 g/kg开始,每天增加0.5 g/kg,直达3 g/kg;葡萄糖l0~14 g/kg,每天增加2~4 g/kg;水乐维他和脂溶性维生素均按1~2 ml/kg给予。
开始使非含氮热卡至少达到60 kal/kg,逐渐增加到100 kal/kg以上。
采用“全合一”配制,从外周静脉24 h均匀输入。
患儿配合早期微量喂养,逐步过渡刭经口喂养,经胃肠达到摄人标准(即经口喂养达90 kal/kg),逐渐停用全肠外营养。
1.2.2 每天对每一名早产儿进行体重的测量,统计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的时间和恢复出生体重后每日体重的变化。
统计每一位早产儿住院期间的喂养情况及胃肠外营养使用情况。
1.2.3 分组[2] ①按胎龄分为3组:<33~35周组、<35~37周组;②按出生体重分为3组:<1.5 kg、1.5~2.0 kg、>2.0 kg。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结果以(x±s)表示。
多组间均数比较,用One-Way ANOV A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法,P<0.05视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2.1 肠外营养对不同胎龄患儿头围和体重等的影响随着住院天数的增加,不同胎龄患儿头围和体重变化均有逐渐增加趋势。
头围和体重的增长变化趋势一致,33~35周组增加最大,<33周组增加最小;随胎龄增加,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缩短。
(见表1)。
2.2 肠外营养对不同出生体重患儿头围和体重等的影响随着住院天数的增加,三组患儿体重和头围均有逐渐增加趋势。
头围和体重增长的呈现出一致趋势,<1.5 kg组增加最多,1.5~2.0 kg组增加最少;随出生体重的增加,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有缩短趋势。
(见表2)。
2.3 肠外营养对患儿主要并发症的影响67例早产儿中,合并新生儿感染的有48例次,占71.64%;合并喂养不耐受的有29例次,占43.28%;合并早产儿脑病的有19例次,占28.36%;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有16例次,占23.88%;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有12例次,占17.91%。
3 讨论1985年美国儿科学会提出早产儿生后营养支持的目标是达到与宫内正常生长发育速度同步。
但是对早产儿而言,由于受疾病状态、液体量的限制以及某些药物的影响,生后最初几周内体重增长很难达到宫内正常增长速度,蛋白的增加才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生长发育,更好地反映营养状态。
传统的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是采用缓慢增加三大营养素的方法[3],且认为新生儿生后1~2 d缺乏利用、分解氨基酸和脂肪乳的酶,不宜过早使用,故传统的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一般是在生后第3天才开始使用,且从小剂量用起,逐步增加剂量,第7天才能到达足量,此时早产儿必须消耗自身的能量,造成机体的负氮平衡,使体重进一步下降。
许多研究表明早产儿能耐受早期静脉供给蛋白质,生后第1天就开始输注氨基酸可以避免体内蛋白质的分解[4-6]。
我科采用早期胃肠道外营养,即生后第2天开始用小儿氨基酸1.0 g/kg,第3天使用全肠外营养,直至达到全肠内营养时停用。
结果表明,不同胎龄组早产儿的体重和头围的增长趋势均显示满意,达到甚至超过宫内生长速度。
在不同胎龄组早产儿中,随着住院日数的增加,患儿头围和体重的增长变化趋势一致,35~37周组生后的追赶生长速度最快,<33周组最慢;同时恢复出生体重时间,<33周组也最慢。
而在不同出生体重组患儿中,头围和体重的增长在<1.5 kg组增长最快,1.5~2.0 kg组增长最慢。
虽然经肠外营养支持患儿的体重和头围的增长与正常早产儿增长比较均较满意[7],但是不同胎龄和不同出生体重患儿的体重和头围的增长量不尽相同。
经严密监测,本研究中患儿肠外营养期间各项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未见有严重副反应,如胆汁淤积、过度肥胖等的发生。
可见,早期肠外营养,可避免小于胎龄早产儿生后体重下降过多、延续时间过长,使其早日达到正常生长发育的目的,为今后实现追赶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本研究“全合一”肠外营养从外周静脉24 h 均匀输入,未见有严重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 吴玉斌,魏克伦.应用生命体征监测仪测定早产儿血压心率正常值.小儿急救医学杂志,1994,1(3):124-127.[3] 徐琦新.危重新生儿的营养支持.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1):654-655.[4] Yu VY.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in preterm infants:Importance of optimizing nutrition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Croat Med J,2005,46(5):737-743.[5] Te Braake FW,van den Akker CH,Wattimena DJ,et al.Amino acid administration to premature infants directly after birth.J Pediatr,2005,147(4):457-461.[6] Dinerstein A,Nieto RM,Solana CL,et al.Early and aggressive nutritional strategy(parenteral and enteral)decreases postnatal growth failure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 Perinatol,2006,26(7):436-442.[7] 王丹华.早产儿的营养支持.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9(4):2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