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生态旅游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范文(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党的xx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

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态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项目兴旅、品牌强旅、文化活旅,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的工作目标。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

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

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

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

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

生态旅游专题调研报告模板

生态旅游专题调研报告模板

生态旅游专题调研报告模板生态旅游专题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逐渐兴起。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讨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生态旅游的定义和概念;2.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3.分析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挑战;4.探讨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调研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四、调研结果1.生态旅游的定义和概念生态旅游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尊重当地文化和社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提供具有教育和休闲功能的旅游产品,让游客亲身体验自然美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目前,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各地纷纷推出了生态旅游产品。

一些自然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都成为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此外,一些生态农庄、生态旅游村庄和生态酒店也受到了游客的关注。

3.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挑战生态旅游有以下优势:一是可以提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体验;二是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是可以促进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

然而,生态旅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文化冲突等问题。

4.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将会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

未来,生态旅游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多具有教育和休闲功能的旅游产品。

此外,在旅游规划和管理方面,也需要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制定更完善的政策和措施。

五、结论生态旅游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共同努力解决。

只有这样,生态旅游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福祉。

六、建议1.加大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2.加强生态旅游产品创新,提供更多具有教育和休闲功能的旅游产品;3.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制定更完善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研究报告-中国生态旅游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生态旅游研究报告-中国生态旅游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
民族文化资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 化资源。各民族的传统节庆、歌舞表演、手 工艺品等文化元素为生态旅游增添了独特的 魅力。
乡村旅游资源
中国乡村地区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 农业资源和深厚的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的发
展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升级。
04
中国生态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策略
目的
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中国生态旅游行 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为政府 、企业及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生态旅游定义及特点
定义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传承文化为目标的旅游 活动。
特点
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注重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追求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价格体系设定
根据产品特点、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制定 合理的价格体系。
价格动态调整
根据市场反馈和经营成本变化,适时调整价 格策略。
渠道拓展与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线上线下渠道协同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营销 渠道。
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与旅行社、OTA平台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 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现状
分析当前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
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
探讨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生态旅游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 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研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保护生态环境。
服务质量提升及人才培养问题解决方案
法律法规保障
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为生态旅游行业提供法律保 障。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7篇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7篇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7篇报告一:旅游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解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为旅游业的改善和提升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报告,对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政策法规和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对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旅游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3. 实地考察:选择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管理情况、游客满意度和发展状况。

三、调研结果1. 旅游业发展概况:旅游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持续增长。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增长和多元化的趋势。

2. 旅游资源开发: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仍存在部分地区资源开发不充分的问题。

需要加大投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3. 旅游设施建设:旅游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一些景区和乡村旅游区,设施建设滞后,影响游客体验。

4. 旅游服务水平: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一些景区和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态度亟需加强,以提升游客满意度。

5. 旅游营销和宣传:旅游营销和宣传手段需要创新。

目前,大部分旅游企业仍采取传统的宣传方式,亟需更新方式,拓展市场。

四、调研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相关政策,为旅游企业提供支持和激励,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

3. 加大旅游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景区和乡村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

4. 创新宣传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提升旅游宣传效果,吸引更多游客。

五、结论旅游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加强政策引导,提升服务水平,加大投资力度是解决问题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生态旅游研究报告

生态旅游研究报告

生态旅游研究报告生态旅游是一种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弘扬地方文化、促进社区发展和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旅游方式。

近年来,生态旅游已成为全球旅游业的新兴热点,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追捧。

本报告主要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

生态旅游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旅游活动,并且在旅游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护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和社区发展。

生态旅游注重旅游者的参与与教育,让旅游者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文化和生态系统。

同时,生态旅游也要求旅游活动的规模和方式要与当地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生态旅游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旅游注重自然环境保护,要求旅游活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且要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其次,生态旅游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生态旅游注重旅游者的参与与教育,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

最后,生态旅游注重社区发展,尊重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权益,促进社区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生态旅游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生态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从传统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扩展到城市、乡村和海洋等不同类型的地域。

其次,生态旅游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既有观光游览,也有科学研究、探险体验和生态农业等不同形式的旅游活动。

再次,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既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可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广泛关注,各国政府和旅游企业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监督。

然而,生态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生态旅游目的地存在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其次,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机构,导致生态旅游的质量和规范性参差不齐。

再次,一些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要求理解不够,存在对环境和文化的不尊重行为。

最后,生态旅游的发展还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和市场推广不力等问题。

某山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调查报告(精选五篇)

某山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调查报告(精选五篇)

某山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调查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某山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调查报告生态旅游资源情况的调查告报告 1 一、我县生态旅游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产业,按照“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增a 添星”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狠抓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景区打造快速推进。

2015 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 16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8.4 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 30.1%和 37.7%。

2015 年1―6 月,全县接待游客 102.76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5.8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4%和 24.09%。

(一)景区建设步伐加快一是龙缸景区通过精心策划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成功开园并成功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目前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县城至龙缸景观廊道――“百里画廊”,目前已分片区在沿线道路旁栽种部分景观和经济植物;二是张飞庙景区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完成了南滨路油化工程、桃园步行街等建设;启动旅游码头、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广场、停车场、征地拆迁及景区绿化工作;三是三峡梯城景区完成了磐石城、龙脊岭公园、登云梯、三峡文物园、下岩寺等景点的硬件建设,游览、安全、卫生、邮电、旅游购物配套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完善,2015 年申报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现已通过验收并授牌。

(二)乡村旅游前景向好近年来,各乡镇(街道)把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全力打造,各显特色。

一是乡村旅游节庆活动靓点纷呈。

栖霞油菜花节、水口荷花节、巴阳枇杷节、宝坪红高粱节、E 草采茶节、平安钓鱼节、盘龙美食节、清水土家女儿会等 10 余个乡村旅游节庆年年举办,已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

二是以“农家乐”、“果农乐”、“牧家乐”、“休闲茶园”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较快。

目前,全县有农家乐100 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0 家,日接待能力10000 余人次。

生态旅游研究报告

生态旅游研究报告

生态旅游研究报告生态旅游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生态旅游是指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一种旅游形式。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人们对自然风光的追求,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

本报告旨在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

二、发展现状1.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我国广袤的土地面积和多样化的地理环境为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如长白山、西双版纳等地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2.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为了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给予生态旅游企业和景区一定的扶持和优惠。

3. 游客需求升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享受自然风光和放松身心。

三、影响因素分析1.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优势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只有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2. 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旅游企业和景区的扶持力度,鼓励其加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 旅游设施:完善的旅游设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条件。

只有提供良好的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使其更愿意来此地旅游。

四、问题与对策1. 生态破坏问题:一些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政府应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监管,严格限制游客的人数和行为,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缺乏专业人才: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但目前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旅游专业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3. 旅游设施不完善:一些地区的旅游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政府应加大对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五、结论生态旅游是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旅游形式。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优化政策支持、提升旅游设施等措施,可以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篇一文化旅游产业是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是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保增长的重要力量。

为了摸清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年5月至10月份,我带领教工委、民侨委相关人员,先后深入六县(市、区)、市直文化、旅游、统计等十多家部门以及一百余家文化旅游企业进行调研。

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文化旅游资源情况**市位于**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独特的地理造就了雄奇险秀的表里山河。

**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2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7000年前已形成成熟的农耕文化。

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大观,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全市文物点6767处,名列全省第一。

在众多文化资源中,与旅游业融合的主要有三类:一是远古时代的遗址遗存。

如神农播谷与羊头山、舜王躬耕与历山、成汤祷雨与桑林等。

二是木结构古建筑。

如青莲寺、开化寺、府城玉皇庙等宋金元木质结构建筑50余座,素有“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三是沁河古堡古村落。

明清时期,沁河两岸修建古堡达54处,保存完好的有8座。

这些古堡古村落不仅较好地保存了传统建筑的非凡技艺,而且较好地保护了沁河两岸优秀的传统文化。

同时,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也很丰富。

据统计,全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42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省级5 3项,市级70项,遍及传统戏曲、技艺、曲艺、民俗等十大门类;代表传承人国家级9名,省级62名,市级103名;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

此外,我市红色文化资源星罗棋布。

全市革命遗址308处,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5个,市级12个;革命遗址已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6个,市级17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4个,县级17个。

**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自然风光绮丽多彩,现有国家自然保护区两个、省级森林公园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四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明末清初之时,鼎湖山也曾被称为天湖山,原因是在明末清初之际,肇庆曾是南明永历皇帝的行宫。

据说永历帝驻跸肇庆时,曾多次上过鼎湖山。

清初岭南著名诗人陈恭尹曾写过一首叫《端州华严庵送何孟门、陶握山、王紫?游鼎湖》的诗,其中加有注文说:“栖壑大师以(桂王)行宫在端州,改鼎湖山为天湖。

”可见改叫鼎湖山为天湖山,明显带有纪念南明永历皇帝的意思。

但是随着永历政权灭亡和清朝统治走向稳固之后,天湖山这个名称也就逐渐就无人问津了。

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建立了“人与生物圈”研究中心,成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基地。

七星岩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

唐朝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来游,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的石壁上。

叶剑英元帅于一九六四年四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
七绝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来就有“峰险、石异、洞奇、庙古”之说,重点游览区有“五湖、六岗、七岩、八洞”,可供观赏之景点达80余处。

天柱岩最高,海拔117米(另外有一说法是天柱岩海拔108米,阿坡岩海拔119米,阿坡岩最高);龙岩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诗廊”之美誉;石峒古庙最古,洞中有庙。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

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态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项目兴旅、品牌强旅、文化活旅,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的工作目标。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

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
目的地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

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

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

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

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

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

可通过极具特色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推动力,旅游业提质增效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靠的就是不断增强文化内涵。

旅游业的兴盛繁荣,关键在于将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㈠科学制定旅游文化发展规划。

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形势的认识,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把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打造成国内外知名,集旅游观光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规划时,对已建成的旅游景点,要注重文物资料搜集,丰富文化内容;对在建或拟建的旅游景点,要深挖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对列入规划的民间文化资源,要出台保护政策,严禁破坏原有风貌,鼓励恢复原有风格。

㈡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发展旅游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

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逐步健全机制,完善保护体系。

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县造诣较高的民间老艺人进行奖励和资助,使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展示活动,在全县营造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三是鼓励支持教育部门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编成乡土教材,将民间文化艺术欣赏和
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