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肇仁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
『皮肤病』祖传特效偏方治疗荨麻疹

『皮肤病』祖传特效偏方治疗荨麻疹
生活中,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为局限性风疹块样损害;那么大家知道荨麻疹怎么治疗吗?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祖传特效偏方治疗荨麻疹:
清风清热饮
【组成】荆芥、防风、浮萍、当归、赤芍、大青叶、黄芩各9克,蝉衣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清热消风。
【主治】急性荨麻疹。
【来源】全国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朱仁康验方。
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丹皮、川槿皮各9克,桑白皮、白藓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各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健脾除湿,疏风活血。
【主治】亚急性、慢性荨麻疹。
【来源】全国著名中医皮肤病专家赵炳南教授验方。
止痒永安汤
【组成】荆芥、防风、桂枝、羌活、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各9克,麻黄、白芷、蝉衣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和营。
【主治】冷性荨麻疹。
【来源】全国著名中医皮肤病专家朱仁康验方。
李氏止痒方
【组成】苦参3克,荆芥、防风、苍耳子、刺藜蒺各9克,苍术
赤苓、茯苓、胡麻各15克,蝉衣、生姜皮各6克,炒山栀3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主治】顽固性荨麻疹。
【来源】云南著名老中医李继昌验方。
大气磅礴的方子,逼出15年荨麻疹!气血足,荨麻疹就消了

大气磅礴的方子,逼出15年荨麻疹!气血足,荨麻疹就消了大气磅礴的方子,逼出15年荨麻疹!气血足,荨麻疹就消了《黄帝内经》里头有一句话,叫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意思是说,人体的体内只要有正气,任何病邪都无法侵犯他。
这话,虽然有一点过于绝对,但也有它的合理之处。
因为中医临床所见,有很多慢性病,之所以不好治、治不利索,关键在于患者的正气不足。
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记得好多年前,我遇上一个女患者,年纪不到40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有荨麻疹,慢性的,缠缠绵绵15年之久啊。
十五年来,她遍求中西医,效果都不好。
总是在天气变凉,受了冷风,或者疲劳之后容易发作,疹块是淡红色的。
当时我看啊,患者脉象偏细,舌淡苔白,毫不犹豫,以玉屏风散为底子,加点祛风之品,心想稳操胜券。
但是结果,令我疑惑——患者用药之后,稍好一点,但还是老样子,没过多久又发作了。
看着患者不满和失望的眼神,我决定请教我师父。
谁知道,我老师在电话里,就用一句话,把我点醒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它要是身子弱,你就先给她补气血。
气血上去了,啥都好说”。
这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对啊,患者的状态,显然是气血不足。
我只用玉屏风散来健脾益气,显然力道不够啊。
于是,我及时调整了用药方案。
方见:党参、生熟地各15克,白术、当归、赤芍、白芍、僵蚕各12克,黄芪20克,桂枝、制附片、防风、白芷各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药用6剂。
结果,这一回,六剂喝下去,患者荨麻疹消失。
此后我随访3个月,未曾复发。
我在获得全胜之后,十分得意,把配伍那给我老师看。
我老师半开玩笑地跟我说:“行,大气磅礴,攻守兼备,不错啦”。
记忆中,这是我老师第一次当面这样夸我。
我心中欣喜万分。
我说一下这里的道理吧。
它其实很简单。
这个患者的问题,属于正气不足、气血虚弱、卫外失固,导致风邪盘踞腠理,不得驱散,日久发为荨麻疹。
她脉象细弱,舌淡苔白,浑身乏力,畏寒怕冷,容易在劳累之后发病,风疹为淡红色,所有这些,无不是在提醒我,她有一个气血不足的问题啊。
成肇仁教授案三则

按:成老认为痛风属于中医痹证之范畴,与外感六淫无直接关系,多因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或劳倦过度,情志不遂,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聚湿生痰,血滞为瘀,久蕴不解,酿生浊毒,湿热痰瘀毒流注经络骨节,继而导致肢体红肿热痛,治以清利湿热,活血解毒。方用四妙散加泽泻、土茯苓,萆薢清湿热,解毒祛浊;防风、秦艽、灵仙、独活、川乌、徐长卿祛风胜湿,刘寄奴、制乳没、土鳖虫活血止痛。成老认为萆薢、土茯苓清热利湿祛浊,对痛风疗效佳,用量宜大,获效后递增。此外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患者应禁酒、禁富含嘌呤的动物内脏等食物,多食碱性食物,适量优质蛋白,多饮水,少吃盐。在痛风急性发作时宜食用绿豆、薏苡仁、金银花露、百合等。成老认为医家乃患者之衣食父母,药食同源,对于痛风患者,医者应嘱其饮食调护,不可不知。
2.耳鸣
杨某,女,14岁。2008年11月30日初诊,右耳鸣3月,尤以夜晚或安静时为显,伴轻度口苦,右耳疼,余证不显,舌尖边微红苔薄黄,脉细弦。处方:生地、白芍、神曲各15g,山药、生龙牡(先煎)各20g,枣皮、丹皮、泽泻、柴胡、炒桅子、石菖蒲、远志、白蒺藜各10g,茯苓30g,蝉衣6g。2008年12月7日二诊,服药7剂,诸症明显减轻,仍耳鸣耳疼,口不苦,大便正常,舌尖微红苔薄黄,脉弦细,守上方加川芎、僵蚕各10g。
3.痛风
卢某,男,54岁。2008年9月21日初诊,数十年痛风病史,现下肢关节间歇性红肿痛已半年,舌暗红苔浊腻,脉弦滑。处方:苍白术、黄柏各12g,川牛膝、萆薢、灵仙、刘寄奴、徐长卿各15g,薏苡仁、土茯苓各30g、泽泻、防风、秦艽、独活、制乳没、制川乌、土鳖虫各10g,甘草6g。七剂后,症状大减,效不更方,萆薢改为20g,继服七剂,医嘱饮食调护。
成肇仁教授
验案三则 Biblioteka □ 李玉玲 湖北中医学院
成肇仁和法验案两则

成肇仁和法验案两则□ 马昆湖北中医药大学全国著名伤寒学者成肇仁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对《伤寒论》中八法的研究造诣颇深,尤擅和法运用。
笔者在跟随成老抄方学习之余,亦注意收集和体会其和法的匠心独运,活法圆机,兹择录两则于下:胆结石:熊某,女,49岁。
2010年4月15日初诊,诉胃脘阵发行疼痛已半月,多于午后发作,牵引右肩背不适,伴恶心干呕,大便偏干,舌质偏红少苔,脉弦细。
B超示多发性胆囊结石。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夏10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北沙参30克,麦冬10克,当归12克,枸杞子15克,炒川楝子10克,元胡12克,郁金12克,金钱草30克,鸡内金10克,大黄6克,楂曲各15克,甘草6克。
7剂,水煎服。
二诊时疼痛减轻,大便正常,舌脉同上。
守上方加广木香10克。
后以此方随症加减,病获痊愈。
《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
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本病属中医“胆胀”、“胁痛”范畴,多因感受外邪,或内伤七情,或过食肥甘,或蛔虫上扰,阻滞气机,引起肝失疏泄,胆汁淤积,日久熬炼成石,木郁克土,故多伴胃痛,呕吐,纳呆等胃肠见症,正合条文所述。
舌红少苔,脉细提示兼有阴虚。
故治以疏泄肝胆的小柴胡汤和调和肝胃的四逆散合滋阴疏肝的一贯煎加减,方中元胡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又可行气,郁金、金钱草、鸡内金为排石要药,大黄通腑泄热,调理气机,芍药合甘草缓急止痛,助石外排,楂曲健脾益胃,全方配伍谨守病机,丝丝入扣,以肝为中心,以和为大法,故获良效。
痞证:程某,男,60岁,2011年8月3日初诊。
诉脘痞多年,现兼见脐左隐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日行2~3次,伴嗳气,矢气则舒。
舌红苔黄腻,脉沉弦滑。
处方:法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干姜6克,红参(另煎)10克,枳壳10克,防风10克,炒白术12克,白芍10克,陈皮10克,广木香6克,砂仁6克,焦三仙各15克,葛根10克,炙甘草6克。
成肇仁验案两则

成肇仁验案两则成肇仁教授是全国知名伤寒学者,从医执教40余载,学验俱丰,临证喜用经方,且多有发挥,治急性病有胆有识,治慢性病有方有守.笔者跟师侍诊,受益匪浅,今择师之医案二则,以飨同道。
口腔疱疹案谭某,女,39岁初诊,2011年11月23日初诊。
自述患口腔、口唇、疱疹反复发作已3月,伴尿灼烧,尿黄尿痛,大便秘结,3~4日一行,大便呈羊屎状,平素畏寒;舌暗红体瘦小少苔,脉沉细。
曾在多家西医医院诊治未查明病因,服多种西药治疗无效,遂求治于成师。
处方:生地黄30克,玄参30克,麦冬10克,黄连6克,大黄12克,通草10克,赤白芍各10克,黄芩10克,炒栀子10克,滑石18克,青黛10克(冲服),甘草6克,连翘15克,牡丹皮10克,石斛15克,淡竹叶10克,枳实10克。
3剂,水煎服。
二诊时患者口腔、口唇疱疹及尿灼痛症状明显好转,大便已通,但排出欠畅。
守上方去青黛加知丹10克,黄柏10克,7剂。
三诊诉上述症状基本痊愈。
守方7剂以巩固疗效。
患者口腔、口唇、疱疹,且伴尿灼热,尿黄尿痛,大便秘结呈羊屎状,成肇仁老师辨此属里热炽盛、小肠热盛、热结肠腑证。
《温病条辨》中焦篇云:“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
”而舌暗红体瘦少苔、脉沉细,则为热盛伤津之象,故成肇仁取导赤承气汤之法。
方中用导赤散之生地黄、甘草、通草、淡竹叶清泄小肠火热,大黄攻下大肠热结。
此实为二肠同治之法,使热从大小便而去;黄连、黄芩、栀子、牡丹皮、连翘、青黛清泻上下二焦气分营分之热;又考虑其热盛津已伤,热结津亏,故寒下的同时,滋养阴液,故用生地黄、玄参、麦冬、石斛,实为增液之意滋养阴液;枳实理大肠腑气,助大黄攻下之力。
药症相符,面面俱到,故获佳效。
外阴溃疡案陈某,女,24岁,2月10日初诊。
自述患外阴溃疡反复发作已一年,近一周复发,伴脘痞,恶心纳差,眼红干涩,肠鸣,大便时干时稀;舌红苔白,脉细。
处方1:法半夏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干姜6克,炙甘草12克,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土茯苓30克,陈皮10克,苦参30克,当归12克,浙贝10克,地榆30克,大枣10克。
荨麻疹特效方 轻松治愈没商量

荨麻疹特效方轻松治愈没商量
荨麻疹特效方轻松治愈没商量2012-2-14 14:14
许多的朋友问我有没有荨麻疹(土名饭疙瘩)方子,荨麻疹虽然不算什么大毛病,可是浑身瘙痒,不挠挠,痒的心烦,一挠,连成一片,有的说:用自己的小便洗洗就可以了,但是总也让人难以接受,用药无数,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怎么办???
今天进入马阿訇验方平台(QQ:2380692985)的朋友们,老马给朋友们支一招,简简单单去掉荨麻疹:
蝉蜕15克糯米60克黄酒60毫升
蝉蜕研末,糯米炒至焦黄,糯米放在搪瓷缸里,加水150毫升,慢火煮15分钟,再把蝉蜕末和黄酒加入,开大火2分钟,睡前一次服下,一、两副痊愈。
希望有此疾的朋友们,赶紧行动吧。
成肇仁教授验案3则

成肇仁教授验案3则马昆【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08【总页数】2页(P1653-1654)【关键词】成肇仁;淋巴结核;便秘;黄褐斑【作者】马昆【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1【正文语种】中文全国著名伤寒学者成肇仁教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临床40余年,擅用经方治疗杂病,在湖北省中医院疑难杂症科接诊无数各地慕名前来的疑难症患者,疗效显著,颇得患者好评。
笔者在跟师学习之余,深受其谆谆教诲,兹录其验案3则,以飨同道。
1 淋巴结核陈某,女,41岁。
2010年9月15日初诊,诉右锁骨上淋巴结核,在某西医院抗结核治疗半月余无效。
现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触及4处肿块,舌尖偏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夏枯草、蒲公英、金银花各30g,当归、连翘、天花粉各15g,赤芍12g,白芷、浙贝母、陈皮、炒皂刺、白芥子、制乳没各10g,炮甲、甘草各6g。
5剂后守上方加黄芪30g,猫爪草30g,续服7剂,肿块明显缩小。
继守上方加败酱草30g。
外用方: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炒栀子、白芷、苍术、防风、丹参、制乳没各30g,甘草15g,共研细末加凡士林配成20%软膏外敷。
14剂后,肿块缩小破溃。
继守上方去乳没、蒲公英、银花、甘草、当归减为12g,赤芍减为10g,加茯苓、党参各15g,白术12g,川芎10g。
7剂后,脓肿继续排脓。
守上方去白芥子、白芷、川芎、党参,加南北沙参、石斛、瓜蒌壳、玄参各15g。
3剂后,脓肿左侧底部已有红色肉芽,右侧仍有黑色腐肉,牵引作痛。
守上方加制乳没各10g,金银花15g。
14剂后,脓肿逐渐收口。
守上方去沙参、石斛,加桔梗、白芷各10g。
外用红升丹药捻拔毒排脓。
10剂后,脓肿左侧已缩小,右侧仍在化脓期。
守上方猫爪草增量为50g,加党参15g。
10剂后,脓肿继续缩小。
守上方去乳没、皂刺,加北沙参、石斛各15g。
7剂后,仅剩右侧继续收口,自觉心悸腹胀,舌尖红苔薄黄,脉沉细。
此方治疗慢性荨麻疹,效如桴鼓

此方治疗慢性荨麻疹,效如桴鼓文/喜乐小语喜乐的心乃是良药本文是纯干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慢性荨麻疹在中医学属于“瘾疹”“风疹”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局限性风团骤起骤消、不留痕迹,反复发作,瘙痒剧烈。
本病多从风寒、风热、阴血不足论治,近现代医家认为其难治在于夹杂虚、瘀、毒。
在临床上跟诊中发现,除上述因素外,部分难治性荨麻疹还与虚阳外越有关。
虚阳外越,是阴虚火旺的进一步发展,在阴虚火旺的基础上出现寒热错杂的表现。
阴虚火旺表现主要是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咽喉干燥、头晕目眩、潮热盗汗、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或无苔。
此证进一步发展就会发展成虚阳外越,其表现主要是五心烦热进一步加重,出现全身燥热、盗汗虚汗出甚,甚至汗出如油。
潜阳封髓丹是由潜阳丹、封髓丹两方组成,潜阳丹乃郑钦安亲拟的扶阳方,由附子、砂仁、龟甲、甘草组成。
潜阳丹主治“头面忽浮肿、色清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
”封髓丹首见于元代许国祯的《御药院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能治一切虚火上冲”,二者皆为“纳气归肾之方”。
郑钦安常将两方合用,治疗虚阳上越之病证。
后世医家吴佩衡主张将两者合方称之为潜阳封髓丹,此方有引火归元、温阳潜阳之效。
现临床习用的潜阳封髓丹组方如下:制附片100克,炙龟板15克,砂仁10克,炒黄柏4一10克,肉桂15克,细辛6克,骨碎补15克,白术15克,生龙牡各20克,紫石英20克,灸甘草10克。
在临床跟诊中发现,此方从阳虚论治慢性荨麻疹,效如桴鼓。
男,42岁,因“全身反复风团瘙痒1年”于2019年3月5日来诊。
诉1年来,全身反复出现淡红色风团,时起时消,瘙痒明显,口服抗过敏西药后稍缓解,但反复发作,难以忍受。
现症见平素疲惫乏力,易困倦思睡,喜躺卧,睡眠差,入睡困难,饮食一般,大便干,舌尖红、苔薄白而润,脉微细。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阴虚火旺证。
方以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
方药组成:附片25g,砂仁15g,醋龟甲8g,黄柏15g,龙骨30g,牡蛎30g,茯苓10g,白芍10g,白术12g,生姜10g,炙甘草12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诊 : 天雨或变天 时风 疹块 加重 , 大便排 出欠 畅 , 舌偏 红苔
黄腻 , 脉 细弦 。守上方去 当归 、 制首乌、 赤芍 、 丹皮 , 加黄芩 1 0 g 、
紫草 , 凉血消斑, 有治风先治血之 意 ; 威灵仙加 大祛风 止瘁 力度 ,
虫类药, 效专而力宏 , 故 能有此捷效 。
参考文献 :
轻, 舌淡有齿痕舌中苔黄腻 脉弦。附片 1 5 g , 黄连 3 g, 黄芩 2 0 g , 黄柏 2 0 g , 茯苓 2 0 g , 土茯苓 4 0 g , 薏苡仁 2 0 g , 水蛭 2 0 g , 蜈蚣 1 0 g ,
பைடு நூலகம்
学、 科研 4 0 余年 , 擅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 的顽 固性 过敏 性皮 肤病 , 表现 为 时
隐时现 、 边缘 清楚 、 红 色或 白色 的瘙 痒性 风 团 , 中 医称 其 为 “ 瘾
邪、 清热利湿。处方 : 麻黄 1 0 g , 杏仁 1 0 g, 连翘 1 5 g , 桑 白皮 1 5 g , 赤小豆 3 0 g , 荆芥 1 0 g , 防风 1 0 g , 僵蚕 1 0 g , 蝉衣 6 g , 白鲜皮 3 0 g , 地
僵蚕 3 0 g , 甘草 6 g。7剂, 水煎服 , 每剂 日2次 口服 。
[ 1 ] 刘沛然. 细辛与临床[ / V 1 ] . 北京 :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1 9 9 4 : 5 .
[ 2 ] 仝小林 . 重剂起沉疴[ M] .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1 0 : 2 0 4 .
肤子 1 5 g , 徐长卿 1 5 g , 白蒺 藜 3 0 g , 当归 1 2 g , 制首乌 3 0 g , 赤 芍 1 2 g , 丹皮 1 0 g , 茯苓 1 5 g , 炙 甘草 6 g 。7剂 , 每 日1剂 , 水 煎分 3次
服。
疹” , 俗称 “ 风疹块 ” 。
成教授以疏风解 表 、 养 血和营 为总治 则 , 因人 、 因时 辨证论
的黄芪补 气以活血 , 寓补 阳还五汤之妙 义。二诊 , 患者 现典型脾
肾阳虚 , 痰湿 内蕴之征 , 附子 大热 , 骤补 真 阳, 使根 本得 固, 杜 绝 生痰之 源, 且 能制约三 黄苦 寒之 性 , 此 乃去性取 用之 灵机 活法。 三黄燥 湿化 痰, 加 茯苓 、 土茯苓 、 薏 苡仁健脾利 湿 , 加祛 风除麻 的
治, 治愈 了多例荨麻 疹患者 。笔者 有幸侍 诊 , 受 益匪浅 , 现举其
验案 几则 , 以飨同道。 l 表邪闭遏 . 湿热 内蕴证 胡某 , 女, 5 4岁 , 2 0 1 2年 6月 1 7日初诊 。全身风疹块 反复 发
二诊 : 仍遇风发风疹块 , 伴 多汗 , 大便排出 不畅 , 舌淡 红苔 薄
湖北 中医杂 志 2 0 1 4年 0 2月第 3 6卷第 0 2期
要求带药 回去继 服 , 以祛根 蒂。守二诊方 1 4 剂, 水煎服 , 每剂 日
2次 n, q l  ̄ 。
扫除余孽, 佐乌梅 能润 肤止 痒、 抗 过敏 。李老 辨证精 准 , 再施 以
搜风 的虫类药, 故 能在三诊 内拔 除沉年痼疾。
3 中风 验 案
按: 初诊 , 李老认 为 患者属 真 阳不足 , 瘀 血 阻络 , 以附 片、 干 姜、 肉桂 、 桂枝 , 温补散失之元 阳 , 达到培本 周元 ; 墨旱莲、 女 贞子 ,
三诊 , 患者 自 觉病情 已好八成 , 齿 根麻木好 转 , 余 症若失 , 舌 红 齿痕不明显苔薄 白脉弦。患者系浙 江商人 , 因下周 回家过 年 ,
[ 3 ] 朱良春. 虫类药的应用 [ M ] . 太原 : 山西科技出版社, 1 9 9 4 : 6 0 — 6 1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一 1 0 — 1 5 编辑 : 冀振华 )
一
3 2一
湖北 中医杂志 2 0 1 4年 o 2月第 3 6卷第 0 2期
成 肇 仁 治疗 荨 麻 疹 验 案举 隅
陈静
( 湖北 中 医药 大学 2 0 0 9级 中医七年 制班 ,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1 )
关键词 : 荨麻疹 i 专家经验 ; 成肇仁
中图分类号 : R 2 4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0一 o 7 o 4 ( 2 0 1 4 ) 0 2— 0 0 3 2— 0 2
滋补元 阴, 并纠上 药之 偏 , 迭 一石 双 乌之 功 ; 三棱、 莪 术, 化 去滞 于经络之瘀血 ; 水蛭、 蜈蚣 、 全蝎、 地龙 , 复通 久瘀 之络脉 , 大剂量
童某 , 男, 5 6 岁。初诊于 2 0 1 2年 1 2月 2 6日。患者诉 中风 经住院治疗后 , 诸症好转 , 仍遗 留左侧上 肢麻木 、 乏力 , 右侧 V I 角 发麻 , 齿根发麻 , 不敢饮冷 , 舌淡 有齿 痕 印苔 白脉 弦 。李老处 方 如下 : 附片 1 0 g , 干姜 1 5 g肉桂 1 5 g , 桂枝 1 0 g , 女贞子 3 0 g , 墨旱 莲 3 0 g , 水蛭 1 0 g , 蜈蚣 1 0 g , 全蝎 1 0 g , 地龙 3 0 g , 黄芪 5 0 g , 三棱 1 0 g , 莪术 1 0 g , 甘草 l O g 。7剂 , 水煎服 , 每剂 F 1 2次 口服 。 二诊 , 齿根麻木 感未 减 , 怕 冷、 口角麻 木 、 左 上 肢 乏力 均 减
成肇仁教授 师从全 国著名伤 寒学 者李培 生教 授 , 并 为全 国
第一批名老中医田玉美教授学术经 验继承人 , 从 事中 医临床 、 教
作 一月 , 疹出色红 , 瘙 痒难 耐 , 伴 口干 欲饮 , 大便 不成形 , 舌 暗红 苔黄腻 , 脉沉细。诊 断为 表邪闭遏 、 湿热 内蕴之证 。治拟解 表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