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笔下的“愁”--漫谈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古诗中最经典的十大“七言绝句”

古诗中最经典的十大“七言绝句”古诗中最经典的十大“七言绝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中最经典的十大“七言绝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01、《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02、《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03、《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美轮美奂)04、《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海江龙【内容摘要】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
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关键词】典故;典型概括;清刚之美唐代社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对外开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它对内引入域外文明,对外弘扬盛唐文化,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因此而呈现出变革的气息,中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
研究唐代的社会文化,对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给人们以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将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情操,使学术研究成果直接介入现实生活进而有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因此,了解盛唐豪侠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就显的很有必要。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稟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而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殷璠《河岳英灵集》)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神来,气来,情来,达到“声律那种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武后时兴重视文辞的进士科,至此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而且乡贡入试者的比重大大超过国子监生徒,为各地有才华的寒俊文士开大了入仕的希望之门。
加之喜延纳才士的张说和张九龄先后为相,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气斗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
“七绝圣手”王昌龄

“七绝圣手”王昌龄“七绝圣手”王昌龄导语:王昌龄是一位才华洋溢的诗人,也是一位爱国的政治家,而王昌龄七绝诗尤为出色,被人们称之为“七绝圣手”。
一、交游广阔才情横溢王昌龄在当时的诗坛就已经独树一帜、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与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等都有交谊。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王昌龄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他的诗歌艺术不仅在边塞题材上有独到之处,在其他方面同样不输他人。
比如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二、七绝圣手王昌龄明代的胡应麟更是对王昌龄推崇备至,《诗薮》中称:“七言绝,太白(李白)、江宁(王昌龄)为最。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
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
试论王昌龄七绝的转折艺术

试论王昌龄七绝的转折艺术
王昌龄七绝是极具名篇风采的古代文本,也是早期中国文学家最骄傲的作品之一。
他的七绝,弥漫着睿智的古典之韵,堪称经典。
通过七绝中独具慧根的转折表达,触及后代心魄,受到众人青睐。
第一首“拨开蓬翁云雨里,湛蓝的天空我看见”,从这句话开头想要表达的就是从蓬翁的浓重的云雨笼罩后,有湛蓝的天空大现眼前,把对云雨、天空的更替精确地表达出来,形成了一种被比喻为“时空转折”的艺术性体验,引人入胜。
第三首“衆山空余曲径荒,千树萧萧雨中归”,从两句话中可以体会到静谧的气氛,描绘了一幅凄凉的景象;但后半句又说,归去之时,千树萧萧,相沉一片,而雨中散出的春愁也消散,这种从内心的深沉到气氛的宁静的转折艺术让人着迷。
第五首“孤云潭影日悠悠,烟柳岸色春又与”,诗人把云彩映射在湖面上可描绘出孤独的气氛,而后又旋即地说到岸边的烟柳和春意,将孤独与春意一拆二分一转折地表达出来,意境浑然而清晰,让人心弦一颤,有着无穷的美感。
以上几首七绝诗中体现了王昌龄有“转折艺术”的特色,他以精湛的技巧完美的将复杂的概念以轻巧的笔法一转折、一转变地一一写出,用以表达的时空、情思及气氛的交替,其中内容既有思想、哲理,又能引发深层思考,更让诗歌不止于歌而是一种情感上及智力上的趣触。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不写离情之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贬谪生活,并且还勉励宽慰朋友,在众多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不仅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而且各种诗体也日臻完善,七言绝句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成熟的。
说到唐代七绝,不得不提的两个诗人是李白和王昌龄。
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就把李白和王昌龄放在一起比较,他这样评价:“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不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少伯浓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
”“太白”“少伯”分别是李白和王昌龄的字,二人的七绝“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
王昌龄的七绝能和“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可见他的七绝写得极好,当时就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圣手”更是对他在七绝方面造诣的认同与肯定。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边塞诗、宫苑诗、送别诗。
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可并高、岑而三;含蓄哀婉的宫苑诗,和李白在这方面的诗作交相辉映;而他的送别诗作则清刚爽朗,在众多“黯然销魂”的送别诗中独树一帜,缜密思清。
一、送别不道离情苦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工具、通讯技术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加上舟马劳顿,音信难传,别易会难,所以古人都很重离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用来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随即应运而生。
“送”和“别”组成了送别诗的两大主题,而“送”之作犹多,也许是因为行客匆匆,送者怅惘,无所寄托而致。
离愁别绪成了文人骚客吟咏的永恒话题,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李白《赠汪伦》等等。
唐代漫游之风盛行,或到边塞,或访名山,或贬谪他乡……王昌龄年轻的时候就漫游过西北边塞,这不仅增加了他的阅历,也让他有幸结交了更多的朋友。
他交友甚众,岑参在《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中说他“解榻尽王侯,结交尽群英”。
有文臣武将,也不乏道士文人,其中就结识了如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他和高适、王之涣在饮酒作乐之余还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一段佳话。
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班级:汉文2班姓名:王冠兵学号: 2010504047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摘要:盛唐,一个多么锦绣的名字。
唐诗,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
梦回唐朝,看千障关山,万里明月,令人产生太多的美好遐想。
唐朝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唐诗则是唐王朝最耀眼的辉煌点。
在唐诗的百花园中尽情盛开着个性迥异,各怀绝技的奇葩。
在那短暂的半个世纪,他们自己的独创才能造就了一个再也无法复制的诗学奇迹,竟是那样的万象含蕴,诗情激荡;扬翊风骚,群彦汪洋。
因此,中国诗歌史上便有了最瑰奇博丽的一章。
这一大群优秀卓越的诗人中,王昌龄就是一位相当有特色和成就的诗人。
关键词:王昌龄七绝圣手边塞诗送别诗妇女诗艺术风格人格魅力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殷番《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
《全唐诗》对王昌龄诗的评价是“缜密而思清”,其七绝尤为出色。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素来享有极高声誉,与李白并称。
如明王世贞在《艺苑后言》中说:“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
”又说:“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
王官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
”他赞誉说:“少伯七言绝,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这不仅是因为王昌龄的七绝立意警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也因为诗人的创作在艺术表现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亦云:“唐人除李青莲外,五绝第一,其王右丞乎?七绝第一,其王龙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浓,龙标以浓而至淡,皆圣手也。
”下面就以王昌龄诗歌中类型最值的称道的和代表诗人卓越成就的题材对其七绝的艺术特色进行解析,即边塞生活诗,女性怨情诗和送别赠答诗。
爱国是一个恒久的话题。
爱国有设身处地的爱,也有身入其中的爱,王昌龄的边塞诗就充分体现了一种置身其境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用激越热烈的情绪歌唱唐军的声威;用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沙场拼杀的壮烈残酷及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从而表达出对将士的关切和对边塞的一种独钟的情感。
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

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采莲曲是唐代注明诗人王昌龄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欢迎来参考!原文: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字词解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翻译:采莲姑娘,绿裙飘飘,色如荷叶,难分彼此。
朵朵荷花,迎风盛开,姑娘脸庞,相映成辉。
池塘荷叶茂密,一片天然美景,采莲姑娘,隐藏不见。
听到歌声,才知她们正在忙着采莲。
采莲曲阅读答案:试题:(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3分)(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答案:(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采莲曲创作背景:采莲曲,古曲名。
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
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采莲曲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詩词全集

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詩词全集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昌齡詩全集五言律诗驾出长安圣德超千古,皇风扇九围。
天回万象出,驾动六龙飞。
淑气来黄道,祥云覆紫微。
太平多扈从,文物有光辉。
段宥厅孤桐凤皇所宿处,月映孤桐寒。
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驾幸河东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
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
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
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胡笳曲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
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
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
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
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沙苑南渡头秋雾连云白,归心浦溆悬。
津人空守缆,村馆复临川。
篷隔苍茫雨,波连演漾田。
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
客广陵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
秋色明海县,寒烟生里闾。
夜帆归楚客,昨日度江书。
为问易名叟,垂纶不见鱼。
素上人影塔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
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
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谒焦鍊师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鍊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似脱实粘 , 诗之最上乘也 。(唐诗笺注 》 ” ) 诗人 各有 所长 , 昌龄 亦如是 , 的笔下有 过 王 他 “ 沙百 战穿 金 甲 , 黄 不破 楼 兰 终不 还 ” 的豪情 壮 志 , 也 有 过 “ 时 明 月汉 时 关 ,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 历 史 沉 秦 万 的
更吹 羌 笛关 山月 , 那 金 闺万 里愁 。 无
— —
《 军 行 》 一 从 之
黄 昏时 分 , 士独 坐 于百 尺 戌 楼 之上 , 沐 于萧 瑟海 战 浸 风 之 中 , 曲《 山 月 》柔 肠 愁 欲 绝 。“ 火城 西 ” 一 关 , 烽 、 “ 昏独 坐 ” 开 了边 愁 的帷 幕 ,更 吹 ” 黄 拉 “ 二字 奏 出 了 愁 的主 旋律 ,无 那 ” 是 其 中最强 的音符 。 “ 则 心驰 万 里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宫女们眼看着短暂的青春悄然逝去却无力挣脱命运的枷锁君王的恩宠是她们的青春得以燃烧的唯一希西宫春怨幽居西宫之人不幸被君王冷落虽如花之芳香犹存却无奈光阴已逝夜静人去欲卷珠帘之际春愁荡漾绝非斜抱云和能够排遣隐藏于朦胧树色间的昭阳殿中那正在燃烧的青春更使她春愁滋长
维普资讯
关键 词 : 昌龄 ; 绝 ; ; 王 七 愁 意境
在群芳 争艳的盛唐诗坛上 , 有一位声名卓著 曾 被 誉为 “ 家 夫 子 ” 诗人 , 诗 的 他就 是 王 昌龄 。 昌龄 流 王 传 至 今 的 诗作 有 一 百 八 十 多 首 , 中仅 七 绝 就 有 七 其 十五首 , 古往今来 , 昌龄的七绝享有极高的声誉 。 王 明王 世贞 以为 :七 言 绝 句 , “ 少伯 与 太 白争 胜 毫厘 , 俱 是 神 品 。 (艺苑 卮 言 》胡应 麟 有言 :国 风 、 骚 后 , ”《 ) “ 离 唯 少伯 诸 绝近 之 。 (诗 薮 》清 叶燮赞 许 :七 言 绝句 ”《 ) “ 古今 推 李 白、 昌龄 。 《 诗 》 沈德 潜 更 美 评 : 王 ”(原 ) “ 龙标 七 绝 ) 妙 古今 . 有 天 地 。(唐诗 别 裁 》可 ( 绝 别 ”《 ) 以说七 绝 是 王 昌龄 诗 歌 成就 的代表 。 王 昌龄 七 绝 用 力 最 专 , 于 捕 捉 意 象 , 括 情 善 概 感 , 造 诗境 , 营 能令 观 之 者动 情 、 味之者 无 极 , 而在 众
多耐 人 寻 味 的 诗 境 中 , 昌龄 最 擅 长 取 用 的情 感 基 王
生 活 经历 的王 昌龄 , 过 战地 的硝 烟 , 予他 们深 刻 透 给
地理解和真切地 同情 , 用雄浑 悲凉 的笔调抒写着 出 征 士 兵 的 乡愁 :
烽 火城 西 百尺 楼 , 昏独 坐海 风秋 , 黄
秋 月照 长 城 ’妙 在 即景 以托 之 , , 思入 微 茫 , 魂游 惝恍
剑影 、 金戈铁马掩盖的边愁 。开元天宝年 间, 唐帝国 对外战事频繁 , 征战沙场 , 廓清边纷 , 不甘 白首穷经 ,
争相立功疆场 , 昂扬的时代精神 的体现 , 是 也是一种 普遍的社会使命感 ; 然而 , 连年用兵加之边将 昏聩无 能 , 久 征 无 归 的战 士厌 战情绪 不 断滋 长 。 过 边塞 令 有
绦பைடு நூலகம் 边 愁 听 不尽 , 高秋 月照长城 。 高
— —
《 军 行 》 二 从 之
无 论 手 中的琵 琶 如何 变 换 曲调 , 时 此 刻 , 此 唤起 的 总 是 征 人 对 家 乡 亲 人 的 深 切 思 念 , 虽 有 终 , 却 不 曲 愁
尽 ,天若有情天亦老 ” 皎皎明月照映下 的长城啊 ! “ , 你们能否体会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 黄牧村日 : ‘ “ 高高
而 生 愁 , 归之 情 难 以言 表 , 有 手 中的 羌 笛悠 悠地 思 惟
诉 说 着 将士 的辛 酸苦 楚 。 陆时 雍 日 :烽 火城西 一 绝 , “ 黄 昏独 坐 一 绝 , 秋 一 绝 , 吹羌 笛 关 山 月一 绝 , 海 更 无 那 金 闺 万 里愁 一 绝 。 昌龄 作 绝 句往 往 襞积 其 意 , 觉 故 其 情 之 深长 , 辞 之饱 决 也 , 不 与众 同 。(诗 镜 》 而 法 ”《 )
琵琶起 舞换 新 声 , 总是 关 山离别情 ,
调就是 “ , 愁”在七十五首七绝中 , 有近一半的作品是 以“ ” 契 合 点构 筑 诗 篇 、 愁 为 传情 达 意 的 , 且 几 乎篇 而 篇都达到 了“ 言情造极 ”《 (诗薮 》的程度 。然而在不 ) 同题材 的作 品 中 ,愁 ” 体 现 出 不 同的 内涵 和风 貌 。 “ 又 描 写边 塞题材的诗篇 , 历来被认 为是 王昌龄最 具特色 的作品 , 中七言绝句更是风格清峻、 其 气度深 沉 。抒写将士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是盛唐边塞诗 的 共 同主题 , 王昌龄更善 于咏唱的是 那些常为 刀光 而
维普资讯
王 俭 : 绝 圣手 笔 下 的 “ ” 七 愁
思, 然而从王 昌龄笔触所 长而言 , 细腻深沉 、 婉转 委 曲更见龙标七绝的审美特色 , 从这个意义上看 , 深沉 悲凉 的边愁 , 应该是他更好的选择 。 昌龄笔下的边 王 愁有着一种壮志豪情 日渐消磨之际的深沉感 , 又带 有一丝不怕尸骨无人掩 , 惟恐愁情无人知的悲凉。 这 种深沉与悲凉如冰融于水一般 , 浸透 于诗人悉 心营 造的意境 中。 意象 的选择取决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 诗 人 将“ 黄昏” “ 、海风”“ 、秋月” “ ,长城” 作为抒发 情感 的背景和载体 , 无疑会 令“ 缭乱边愁 ”穿越时空 、 回 荡心田。而且 , 诗人在以敏锐的感受力捕捉意象时 , 成功地做到了景物色调与情感基调的和谐统一 : 塞 漠城池 、 月海风属灰冷 色调的景物 , 回荡其 间的 秋 而
805) 3 0 4
摘 要 : 家夫 子 王 昌龄 笔 下 的七 言 绝 句在 中 国古 典 诗 歌 史上 享 有极 高声 誉 。笔 者 认 为 , 诗 以
“ ” 愁 为情 感基 调 构 筑诗 篇 是 王 昌龄 之擅 长 。 文 旨在 通 过 赏析 诗 人 有 关“ 情 ” 本 愁 的七 绝 , 示 其 独特 展 的 艺术魅 力和 ≯ 夺 天 工 的意境 营造 手 法 , 从 “ 愁 ” “ 了 并 边 、 春愁 ” 离愁 ” 方 面分 类评 述 。 和“ 三
20 0 2年 3月
昌 吉 学 院 学 报
J un fC a gi o r N o h n jUmv r t es y i
M a. 0 r 20 2 N o. 1
第 一期
七 绝圣 手笔下 的“ " 愁
— —
漫谈王 昌龄 的七言绝 句
王 俭
( 疆 师 范 大学 中 文 系 新 疆 乌 鲁木 齐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