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七绝诗
写荷花的七绝诗

写荷花的七绝诗
1、《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荷花》清·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5、《赠荷花》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6、《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诗歌鉴赏】王昌龄《西宫春怨》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西宫春怨》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昌龄《西宫春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西宫春怨》原文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怨短。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王昌龄《西宫春怨》译者
待更新
王昌龄《西宫春怨》赏析
《西宫春怨》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
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
全唐诗
》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
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藏了诗人对下层
人民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诗人宽敞的视野和灵秀的胸怀。
王昌龄在文学创作方式上擅于以
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就是边塞诗所最为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洁的技巧,于
这情境之外又不断扩大出来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最为朴实无华的主题之中融汇出来横
跨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索;最具有代表的就是《薛仁贵》。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下载打印版本]经典七绝名诗
![[下载打印版本]经典七绝名诗](https://img.taocdn.com/s3/m/0b23865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8.png)
经典七绝名诗经典七绝名诗01.《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02.《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名扬海内外)03.《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美轮美奂)04.《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05.《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从军行七首·其四_唐诗鉴赏_唐_王昌龄

赏析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
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 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 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 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 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 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 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 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 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 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
从军行七首之第四首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戍边拓土,人们渴 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 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 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 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赏析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 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 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 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 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 人寻味。
赏析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 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 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 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 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可见战斗之艰苦激烈,可以想象出 这漫长的历史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 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 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 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 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知音诗词七绝

知音诗词七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留别王侍御维/ 留别王维》唐·孟浩然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宋·岳飞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赠从弟宣州长史昭》唐·李白古乐知音少,名言与俗违《忆张处士》唐·王贞白平生知音少,君子安可忘《秋夜对月怀李正封》唐·鲍溶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赠弹琴李处士》唐·李山甫知音不可遇,才子向天涯《送李审之桂州谒中丞叔》唐·戴叔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题诗后》唐·贾岛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望词四首》唐·薛涛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山亭柳·赠歌者》宋·晏殊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唐·李白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别》唐·王维流水非郑曲,前行遇知音《送杨少府赴选》唐·李白知音何所托,木落雁南飞《畴昔篇》唐·骆宾王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诗三百三首》唐·寒山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唐·杜甫远游无知音,不如商贾行《南归》唐·张籍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唐·李白今日知音一留听,是君心事不平时《答杨八敬之绝句(杨时亦谪居)》唐·刘禹锡伶伦吹裂孤生竹,却为知音不得听《钧天》唐·李商隐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赠常侍御》唐·李白宝筝闲枕,可怜少个知音《【越调】天净沙_书怀二首香》元·张可久少年心在青云端,知音满地皆龙鸾《别杜将军》唐·贯休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门栏不觉深《送杜顗赴润州幕》唐·杜牧。
七绝圣手王昌龄简介

七绝圣手王昌龄简介七绝圣手王昌龄简介七绝圣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誉称。
王昌龄以其七言绝句艺术精湛而得名。
下面是相关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简介: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唐代诗人。
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
开元二十五年又中博学宏词,迁校书郎。
开元二十八年被贬江宁丞,后又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后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身后十分凄凉。
王昌龄与当时诗人常建、王之涣、辛浙、高适、王维、李白、岑参都有交往,与王之焕、辛浙交往最深。
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动乱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
其诗擅长七绝,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
在同期诗人中,只有李白七绝可以同他媲美。
王昌龄是盛唐的第一流诗人。
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
一类是歌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成为后人广为传颂的名作。
诗词特点: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
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诗歌鉴赏】王昌龄《送程六》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送程六》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昌龄《送程六》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送程六》原文
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橙齑。
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
王昌龄《送程六》译者
待更新
王昌龄《送程六》赏析
《送程六》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
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
全唐诗
》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
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藏了诗人对下层
人民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诗人宽敞的视野和灵秀的胸怀。
王昌龄在文学创作方式上擅于以
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就是边塞诗所最为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洁的技巧,于
这情境之外又不断扩大出来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最为朴实无华的主题之中融汇出来横
跨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索;最具有代表的就是《薛仁贵》。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原文与赏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和第一首“烽火城西百尺楼”一样,也写征夫戍卒的思乡离情别绪。
如果说上一首的思乡契机是一曲羌笛“关山月”的话,那么这首同样是异域的声声琵琶所引起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以羌笛、琵琶、胡琴入诗颇多,如王翰的《凉州词》:“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等等。
这首《从军行》也是如此。
看来彼时这些乐器已成为守边将士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
“琵琶起舞换新声”,是一个十分喧闹的场景:琵琶声声,歌舞阵阵,随着舞蹈节奏的变化,琵琶也随之翻出新声。
可以想见此时人的情绪也是神采飞扬的。
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于是,气氛为之一变。
尽管琵琶可以不断翻出“新声”,但在久别家乡的征人听来,总不免勾起剪不断、理还乱的“旧别情”,这旧日的离乡之情始终萦回在他们的心间。
作者在一“扬”一“抑”之间,把征人戍卒的离情别绪一并和盘托出,拨动人的心弦。
“撩乱边愁听不尽”承上句。
身在边地,这绵绵乡思,这无尽头的边愁,使人无法平静。
这“边愁”借着琵琶声,得到抒发,但又是奏不完、听不尽的。
这样就从表象进入内心的刻划,并把无影无踪的“旧别情”、“边愁”,变得有形有质,深刻地、准确地表达了征人此时此地的心中之情。
王昌龄作七绝,十分重视结句。
他曾有言:“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尽。
”(见《文镜秘府》)“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诚如斯言。
征人眼观歌舞,耳闻琵琶、羌笛声声,正乡愁万种,不能自已、无法排遣之时,不知何时在巍巍群山之上已升起一轮皓月,照彻莽莽长城。
处此阔大的境界,种种闲愁也放置一旁。
这一结句确有振起全篇之妙,王闿运《湘绮楼说诗》评述以为“此篇声调高响”,实是指此而言。
中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有句云:“不知何处吹芦笛,一夜征人尽望乡”,意境与王昌龄此诗近似,但不免有衰飒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王昌龄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王昌龄的七绝诗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
评和分享。
本文认为王昌龄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在于把七绝创作与意象经
营融为一体,成功地在七绝中运用了意象、意境学说。下面是王昌龄
的七绝诗,欢迎大家阅读! 王昌龄的七绝诗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
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
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
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
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
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
不见踪。
有关王昌龄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
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
血未干。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
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
有人来。
殿前曲二首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
照池台。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
乐未休。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
赐锦袍。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
隐昭阳。
西宫秋怨
有关王昌龄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
待君王。
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
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
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
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
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
不胜情。
青楼曲二首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
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
初拜侯。
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
下帘钩。
浣纱女
有关王昌龄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
来浣纱。
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
觅封侯。
甘泉歌
乘舆执玉已登坛,细草沾衣春殿寒。昨夜云生拜初月,万年甘露
水晶盘。
萧驸马宅花烛
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
一道通。
观猎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
意气归。
寄穆侍御出幽州
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
到衡阳。
寄陶副使
闻道将军破海门,如何远谪渡湘沅。春来明主封西岳,自有还君
紫绶恩。
至南陵答皇甫岳
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
有关王昌龄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五溪滨。
西江寄越弟
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
同入关。
李四仓曹宅夜饮
霜天留后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
梦中看。
宴春源
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
传暝钟。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
不曾空。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
泪痕深。
梁苑
梁苑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
有谁怜。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斋心问易太阳宫,八卦真形一气中。仙老言余鹤飞去,玉清坛上
雨蒙蒙。
有关王昌龄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
梦里长。
别李浦之京
故园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
数行啼。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
凉风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