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YST杂谈中国太空科技和先进国家的差距

合集下载

科技发展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来自我国自然科学家们的报告

科技发展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来自我国自然科学家们的报告

作者: 佳茗
出版物刊名: 理论观察
页码: 32-33页
主题词: 科技发展;自然科学家;工业化国家;先进国家;机械制造自动化;CAD技术;现代农业;硬质合金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业机器人
摘要: 我们为昔日祖先的四大发明而感到骄傲我们为今日炎黄子孙把卫星送上太空而自豪我们更有理由为明天更加辉煌的科技成就而振奋不已然而,朋友们,我们还必须正视:脚下还有一段很艰难很漫长的大道日前,数万名科学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对我国机械、化工、能源、医学和农业等56个领域,展开了一场历时五、六年的调查,形成的一份份战略调研报告,把我国和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具体呈现在我0]面前。

l、机械,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技术水平,我国在许多方面是落后的在工业化国家中,80%以上中小企业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设计技术:即计算机辅导设计(CAD);大企业几乎毫无例外地采用CAD,设计效率比人工的提高3-20倍!专家们。

其他国家和中国的科技发展实力如何对比?

其他国家和中国的科技发展实力如何对比?

其他国家和中国的科技发展实力如何对比?科技是当今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而不同国家的科技发展实力的对比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其他国家和中国的科技发展实力如何对比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础,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2018年全球各国研发投入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度、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

其中,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的研发投入占全球总额的比重较大。

中国的研发投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的投入更是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增长。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加大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扶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这些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实力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不同国家的科技人才储备和产出效率也是评估科技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2019年全球科技人才指数排名,瑞士、荷兰、美国、奥地利和芬兰等国是科技人才指数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中国则位列第十五位。

尽管中国的科技人才储备较为充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技人才培养、选拔、引进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为了提高中国的科技人才质量和产出效率,相关政策和措施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落实。

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2019年全球科技创新指数排名,瑞士、瑞典、美国、荷兰和英国等国是科技创新指数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中国则位列第十九位。

尽管中国的科技创新表现不俗,但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和专利等方面,中国还存在差距。

因此,中国需要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强自主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措施和政策支持,从而更好地推进技术创新。

四、市场应用市场应用是衡量科技发展实力的另一重要方面。

科技研发成果的有效应用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实力和竞争力。

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太空探索和航空技术方面有哪些差异?

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太空探索和航空技术方面有哪些差异?

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太空探索和航空技术方面有哪些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太空探索和航空技术已成为现代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科技大国之一,在这一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太空探索和航空技术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下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这些差异。

一、太空探索方面1. 太空探索范围不同在太空探索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探索范围上。

欧美国家在太空探索方面拥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他们的探索范围也相对广泛,包括对行星、卫星、恒星等的探索。

而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起步相对较晚,在技术和经验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在探索范围上相对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对地球和其周边空间的探索。

2. 资金投入水平不同另外,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资金投入水平也存在着差异。

欧美国家在太空探索方面一直保持着高投入的态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慷慨的国家之一。

而中国虽然近年来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

3. 合作方式不同在太空探索方面,国际合作是一种普遍的方式。

欧美国家之间的合作比较紧密,而中国则主要与俄罗斯开展太空探索合作。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太空合作更多考虑了政治和战略因素。

二、航空技术方面1. 技术研发水平不同在航空技术方面,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技术研发水平上。

欧美国家在航空技术方面拥有完善的研发机制和先进技术,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保障。

而中国的航空技术研发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不少技术上的缺陷。

2. 市场份额差异明显另外,在航空技术市场方面,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欧美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据着较大的份额,自主开发的航空器在全球市场上存在一定竞争力。

而中国的航空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有待提升。

3. 资源占用不同在航空运输方面,航班的起飞和降落是消耗资源和能源的重要环节。

由于欧美国家的航空器性能和安全性比较高,因此它们的航班起飞和降落所消耗的能量和资源相对较少。

中美航天技术之差距竟然如此之大

中美航天技术之差距竟然如此之大

中美航天技术之差距竟然如此之大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9日刊发题为“评估中美航天技术之差距”的文章,作者:薛理泰,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

全文摘编如下:今年6月24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以手控方式实现了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

此即神九飞船发射升空的核心任务。

同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了7000多米,创造了载人深潜的历史纪录。

据此,今年6月世界见证了中国科技的长足进步。

16日“神九”发射升空,18日即与“天宫一号”在距离地球343公里的近地轨道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24日“神九”与“天宫一号”分离,撤离至400米外,接着由航天员刘旺负责操作,飞船再次接近“天宫一号”,完成手动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太空中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继美、俄两国之后成为第三个掌握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

这次“神九”航天员经由手控实现交会对接,主要着眼于应对飞船与地面通讯中断等紧急情况而采取的措施。

若论成功率,手控交会对接比自动交会对接要高,因为航天员在出现故障时可以随机应变,人脑毕竟比电脑更可靠。

在2008年发射的“神舟七号”(相当程度上也包括“神舟八号”)上,航天员是在“坐飞船”,从发射到返回,都采用自动控制,不需要航天员手动控制。

而“神舟九号”则不同,航天员进行人控交会对接时,就是在“开飞船”了。

接下来,在中国研制出大推力运载火箭并验证其可靠性以后,就掌握了计划于2020年建成空间站所需的全部技术。

近年中国航天技术进展还是相当迅速的。

至于中国与美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早在1969年,美国已经首次实现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而且是在先进电脑尚未问世,计算机运转能力相当薄弱的情况下,即已完成登陆月球各项子工程所需的精确运算。

当然,当年美国是以举国之力,每年花费在航天事业上的经费均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当比例,所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

我国航天存在的差距

我国航天存在的差距

我国航天存在的差距
我国航天事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某些方面,我们与其他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我国的航天技术和设备还没有达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例如,在火箭发动机、卫星通讯和导航等方面,我们仍需要更多的研发和投资。

这也限制了我们在一些关键领域的航天活动。

其次,我国的航天产业在商业化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商业卫星发射项目,但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市场拓展来实现产业化的目标。

最后,虽然我们已经完成了许多重大的航天任务,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航天计划还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性思考。

我们需要更多的投入和计划,以确保我们的航天事业能够持续发展,并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怎样评价中国太空站与国际空间站的不同

怎样评价中国太空站与国际空间站的不同

怎样评价中国太空站与国际空间站的不同中国太空站与国际空间站是两个不同国家的空间站项目,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发展背景、建设规模、技术能力和合作方式等方面对中国太空站与国际空间站的不同之处进行评价。

一、发展背景中国太空站的发展背景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科技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需要。

中国在太空领域有着雄心勃勃的计划,通过建设太空站来实现长期有人空间驻留,提高自身的航天技术和科学研究水平。

而国际空间站的发展背景则源于国际合作与共享资源的理念。

国际空间站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合作项目,旨在共同研究太空环境、开展科学实验和深入探索外太空。

二、建设规模中国太空站的建设规模较小,计划于2022年完成核心舱和实验舱的建设。

太空站将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总重约60吨。

核心舱将成为宇航员的居住和工作空间,实验舱则用于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相比之下,国际空间站是一个更大规模的空间站项目。

国际空间站由多个国家合作建设,历经多个阶段的扩建,目前已经具备四个主要模块:美国的实验室模块、俄罗斯的居住模块、欧洲空间局的实验舱和日本的实验舱。

国际空间站的总重约450吨,提供了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工作空间。

三、技术能力中国太空站的建设将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

太空站计划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并搭载中国研发的载人飞船进行宇航员往返。

这显示了中国在火箭技术和航天器研发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国际空间站各个成员国都具备先进的航天技术与丰富的航天经验。

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在火箭技术和宇航员往返方面拥有领先地位,欧洲空间局和日本等国家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有着独到的技术能力。

多国合作使得国际空间站得以利用各国的优势,共同开展探索和研究。

四、合作方式中国太空站的建设主要依靠国内的自主研发与建设,目前还没有实现国际合作。

然而,中国对于将来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表示开放,并愿意通过太空站来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美航天差距

中美航天差距

中美航天差距
看几条数据对比
美国1958年发射了第一颗通讯卫星,可以转发地面广播。

中国1970年发射的东方红1号只能放不能收。

美国1962年首次把人送上地球轨道,中国2003年首次把人送上地球轨道。

美国1969年首次把人类送上月球并成功返回,中国要具备载人登月的能力还得20年,。

国家在航天领域的支出对比
2013年美国在其太空项目上的支出约为400亿美元,超过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

与之对比,中国的太空预算位居世界第二,不足110亿美元;俄罗斯的太空预算位居世界第三,约为86亿美元;而排名世界第四的印度则约为43亿美元。

总地来说中美太空技术相差30年。

欧洲日本印度等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及与中国的对比

欧洲日本印度等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及与中国的对比

欧洲日本印度等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及与中国的对比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是战略利益和实际利益综合考量的结果众所周知,载人航天技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航天优势可以明显提高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振民心,壮国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能够广泛促进和带动其它科技领域的发展。

然而,载人航天投入很大、周期甚长、相关配套技术众多,要求很高,所以风险相当大。

这种大利大弊关乎大局的矛盾性注定了各国在发展载人航天上的谨慎态度。

除了美苏两国冷战时期为了争夺全球霸权,而不遗余力的发展航天技术之外,一般来说,其它国家都相当慎重。

我国从70年代初钱学森同志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直到1992年1月我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中间也是经过了多年的反复论证。

事实上,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太空之旅一部分应该归功于10多年来民用宇航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提高的卫星发射能力。

在载人航天技术中,飞船发射和回收是首先要解决的两大难题。

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

这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重要标志。

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与美国的长期密切合作,日本国家航天发展局认为,它已经掌握了几年内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技术。

而印度目前的火箭技术已经可以对月球轨道进行探索。

它计划于2015年前将一名宇航员送上太空。

世界不断发展,各国不断进步,也许该是新兴航天大国一展雄风的时候了!载人航天将对世界战略格局产生改变冷战已经结束了10几年,但是全球各国竞争的本质没有改变。

在美国一超的强权下,世界似乎失衡了。

各地区大国,都期待着成为世界强国的那一天。

多极化是必然的趋势。

可是能否成为其中的一极,就看各国自己的发展了。

在这种形势下,像载人航天这种具有指标性意义举足轻重的领域,自然成为一个真正大国必不可少的标志。

印度干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发核武器,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对一个雄心勃勃的国家来说,载人航天不是发不发展的问题,而是早晚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T-YST杂谈中国太空科技和先进国家的差距来源: CMP 于2012-07-07昨天(七月一日)晚上年代电视播出沈春华的「从台湾看全球」的节目,谈的是中国大陆“上九天”同时又“下深海”的故事。

这个谈话性节目突然惊现国军空军上校宋兆文,因此立刻引起YST 的兴趣,另外一位特别来宾好像是「亚太防务」(一家台湾出版的军事杂誌)的总编辑郑继文,显然话题的重点围绕军事。

台湾方面的专家们在评论中国大陆的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的时候时或多或少都会扭曲一些事实、一定设计做出负面的评论或者用负面的角度去观察大陆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政治正确。

这段访问引起我一些感想,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高科技,特别是军事科技,中的一些常识,不光是分析台湾的评论,也顺便看看美国华人说些什麼,内容有点随兴,故曰杂谈。

(一)台湾人看大陆的太空科技在这场讨论「神舟九号」与「蛟龙号」的科学壮举中,主持人沈春华没有什麼科技背景所以说不上话,两位特别来宾宋兆文与郑继文也是泛泛之谈没有什麼深入的见解,只不过郑继文的政治顾虑比较少、出现的笑话比较少而已。

宋兆文因為是军人出身,反共教育非常彻底,他受到政治正确的压力肯定比较大必须做出负面的评论来彰显敌我意识,导致他的评论过度扭曲科学。

由於处境尷尬,过去在评论歼-20隐形战机的时候宋兆文就出过不少笑话,这次也不例外。

但是宋兆文这种言论在台湾是比较受欢迎的也容易传播,所以值得我们讨论。

航空与航天是两回事,宋兆文与郑继文对航天的知识相对比较少,他们能谈的话题其实并不多。

中国大陆航天科技的位置明显排在美俄之后,位居世界老叁,而且跟老大美国与老二俄国属於同一梯队,把所有其他国家(包括欧日等昔日列强)远远拋在后面,他们属於第二或第叁梯队。

宋兆文对此不甘心但又不得不承认,挖空心思想把大陆排除第一梯队,这是他的痛苦,也是很多台湾人的痛苦。

想想看,既要强调中国科技远远落后美国,又要製造中国严重威胁世界和平,这分寸拿捏是非常困难的,宋兆文没有这个功力,包打听的郑继文也没有,就连打着美国史丹福大学国际政治中心学术招牌的薛理泰也不可能说得清。

為了台湾的“安全”,宋兆文唯一能努力的方向就是尽量强调大陆在航天上的特技与美俄相差很远,但是由於缺乏相关知识,无论是宋兆文还是郑继文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於是一个很容易犯也很通俗的错误就发生了,那就是用时间来判定中国大陆的航天科技落后美俄至少四、五十年。

宋兆文果然就在节目中流露出这种肤湹恼撜{,他指出前苏联在1961年就把全世界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送入太空并且成功返回,美国在1969年就把太空人送到月球并且成功返回,所以中国大陆的科技成就虽然表面光鲜亮丽其实落后美国与俄国至少四、五十年。

这个论调绝大部分的台湾人非常爱听,使他们从心里感觉安慰与安全。

数字固然会说话,但是数字有时候也是最大的谎言,上面这一段就是最佳的例子。

YST从四个方向说明中国太空科技的成就与领先。

1. 太空舱的返回方式「神舟九号」所展示的是科学与技术的硬实力,这个科技跟前苏联在1961年发射第一个太空人和美国在1969年登陆月球所展示的科技是不相等的。

譬如绝大多数的读者都不知道為了争夺“第一个太空人”的光荣头衔,在不能做出足够安全防护的情形下,加加林返回地球是採取高空跳伞的方式,这是非常、非常、非常危险的,為了国家的光荣苏联军人义无反顾勇敢接受挑战。

加加林能够成功返回地球全靠过人的身体素质,这种返回方式能跟「神舟九号」相提并论吗?「神舟九号」是先用减速伞将下降速度降到每秒十米,然后在返回舱距离地面一公尺的时候啟动反推火箭将速度下降到每秒一米,一个非常安全的撞击速度。

这个科技即使美国在1969年的探月旅行也是没有的,因為美国的太空船是从海面收回,不需要精确控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

反推火箭的準确点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由於硬体只能用一次,所以返回舱的反推火箭系统不能预先测试,这就对生產工艺必须提出高度要求和对成品有充足信心。

中国科技落后美俄四、五十年从何说起?宋兆文嘲笑「神舟九号」返回舱在接触地面时的翻滚,这也是个肤湹男υ挘 拖癯靶 战当 憰r在地上打个滚一样,其实这是减缓撞击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式。

2. 太空舱返回地球的落点中国大陆有一样技术到目前為止仍然是领先世界的,那就是预测卫星和太空船返回地球的落点,远比俄国和美国準确。

大陆的这项技术是在研发返回式卫星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而练就的。

中国通常落点可以控制在数公里以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美国和俄国的误差经常超过数百公里,早期的时候甚至超过一千公里。

美国对落点巨大的误差并不再乎,它有强大的海军舰队遍佈海洋,美国海军在一千公里方圆内搜救太空舱完全没有问题。

太空舱是防水不会沉没的,即使泡在海水中叁、五天也无所谓,美国海军有足够的时间找到它并且安全回收。

如果你看过早期美国回收太空船的巨大阵仗就知道这个过程完全不是大陆在内蒙古準备的那七架直昇机和数十辆越野汽车可以相提并论的。

在太空梭出现以前,美国每次回收太空船是在预定的降落区至少出动一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在后备降落区也至少準备一个航空母舰战斗群,这种阵仗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支付得起。

美国有能力摆出这麼大的回收阵仗也必须摆出这麼大的回收阵仗,因為在那个年代美国必需在海面回收而且没有能力準确控制降落的地点。

準确估计太空舱的降落地点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而且不是读者想像的这麼简单。

YST记得多年前有一枚俄国过期的卫星由於失去动力无法维持轨道迟早一定会跌落大气层,由於卫星携带了核子发电装置所以有核污染的危险引发各国恐慌,因為万一掉到大都会区肯定会造成污染,健康诉讼就不得了了。

每个国家都在紧张地估算这枚卫星还会咝卸嗑谩⑹颤N时候会进入大气层、最终会掉到哪里...等等,这可不是简单的算术。

猜猜看,那国的科学家计算得最準?你猜对了,就是中国。

中国科学家计算落点在加拿大某处,误差大概是两、叁百公里(时间太久数字可能有出入,请网友补充)。

美国和俄国的估计都差了几千公里,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

3. 太空船的通讯「神舟九号」所展示的通讯能力非常令人满意,无论是声音或画面都非常清晰,这不是早期美国和前苏联能办到的。

通讯是太空科技重要的衡量标準,所谓中国科技落后美俄四、五十年完全不是事实。

4. 太空舱的防热宋兆文讥笑「神舟九号」返回舱的表面被烧得焦黑証明大陆的科技不如美国,这也是非常错误的。

宋兆文一定知道中国大陆的航天科学是钱学森从无到有一手建立的,当年钱学森在北京成立力学研究所时吸收了中国最优秀的学生,这批人才素质之高在全世界都是很难找到的。

宋兆文可能不知道的是飞行器高速飞行在空气中產生的「热障」问题是钱学森提出和解决的,是他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也是空气阻力產生热效应的经典论文。

钱学森在飞行器热的传导方面是基础理论的奠基者,今天大陆的航天科学家大部分不是钱学森的徒弟就是徒孙,中国大陆的航天科学基础非常扎实,热效应的问题研究之透彻绝不输任何国家。

任何金属表面经过空气阻力没有不烧黑的,问题是大陆科学家不会让它烧穿、也不会让热量渗透到太空舱,这就够了,不需要更好。

要知道,神州飞船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只需要保証一次使用的安全性,再高就是浪费,没有任何意义。

宋兆文不懂工程。

美国的太空梭是重覆使用的,所以工程的要求完全不同,造成价格非常高昂,导致成本不合算,远不如一次性使用的飞船。

当初美国的卫星製造大厂休斯公司的总裁就极力反对太空梭但是遭到NASA否决,二十年后美国终於不胜负荷而放弃太空梭,但是当年阿波罗计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已经解散了,短期内美国没有能力恢復只好委託俄国的联盟号担负太空站的哐a工作,俄国也藉机大敲美国的竹槓,这是美国的耻辱,証明当初休斯公司总裁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这个错误政策所造成的损失岂只是钱财,也包括生命,十四名太空人的生命。

為了重复使用,美国太空梭在热障问题最关键的部份(黑色)表面都贴上特殊防热的陶瓷片,所以太空梭返回后机体表面很漂亮、没有烧焦的痕跡。

不幸的是,美国的太空梭在哥伦比亚号的飞行中出现问题。

哥伦比亚号1981年4月首飞,初期一切正常,但是在执行第二十八次任务时发生严重问题。

2003年01月16日,哥伦比亚号在发射后发现有部分陶瓷片脱落,暴露的部分在轨道咝袝r 被观测到,但是脱落的陶瓷片不可能在太空中修復而太空梭也不可能16天以后不返回地球,所以只能企求返回时有好邭狻?上 觳粡娜祟姡�2003年02月01日,哥伦比亚号返回大气层,在德州二十万英尺的高空和12,500英里的时速(18.3马赫)下,由於缺少陶瓷片的保护,空气阻力產生的高温烧穿了太空船造成整个太空梭的解体,七名太空人(包括两名女性)全部牺牲,距离预定降落佛罗里达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只有十六分鐘。

这个事件是太空探险的经典悲剧,是工程设计与工业製造造成的悲剧,也是百分之百可以避免的工程错误。

宋兆文的评论是外行话和错误的引导,宋兆文嘲笑「神舟九号」的缺点其实正是大陆科学家的优点,那就是实事求是、只求完成任务、不求花俏的宣传、而且既要达成目标又不要多花冤枉钱,这是工程师最可贵的工作态度。

美国工程师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因為美国人认為复杂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美国人嘲笑苏联联盟号的原始(primitive),但是没有想到联盟号强调的是安全可靠。

我们用美国最新的隐形战机F-35作例子。

F-35的问题很多,进程一再拖延,迟迟不能交付美军和盟军使用,造成订单削减。

F-35 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太过复杂,尤其很多软体的复杂是没有必要的,造成系统整合的巨大困难和成本的不断上升,最终威胁到成品的生存。

任何重大的科技研发项目绝不能有「政府没有选择所以钱可以敞着花」的心态。

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必须在花费上做出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証工程能够如期进行和任务能够如期完成。

像「神舟九号」这种一次性使用的东西,安全是唯一必要的考量,完成任务后好不好看根本不重要。

(二)美国华人看大陆的太空科技这一节我们讨论美国华人学者薛理泰的一篇文章:薛理泰:评估中美航天技术之差距薛理泰的论述和看法基本上和宋兆文非常类似,也就是根据中美航天的发展时间判定中国的航天科技落后美国至少四十年,因為美国在1969年就已经成功登陆月球。

薛理泰另外有一篇文章标题就是「中国航天技术比美国40年前的还落后」。

在第一节我们已经对此分析,说明这是一种非常肤満土畠r的说法,不是事实。

这一节,我们进一步讨论薛理泰在上面这篇文章中所指出的四个方面的差距。

薛理泰认為中美航天技术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大推力咻d火箭、空间站、航天飞机和卫星。

读者可以详细阅读它的内容。

YST不知道薛理泰的学术背景,但是根据他曾经在香港明报月刊任职和现在是美国史丹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来看,他应该是研究国际政治的专家,没有理工科的背景。

薛理泰讨论科技的问题只能在表面打转,他看不到重点和窍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