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常用化验值的临床意义
心血管常用化验检查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
5
心电图临床价值
• 解剖与形态学诊断 心房肥大 心室肥大
• 病理学和病例生理学诊断 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 电解质失衡、内分泌疾病、药物作用
• 心律失常的诊断
.
6
心电图能确诊的疾病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
7
心电图动态变化诊断心肌缺血
.
8
不能仅凭1份静息心电图诊断冠 心病
.
9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 阳性结果判定
心血管常用化验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
心内二科
杨淼淼
.
1
主要内容
• 实验室检查
– 常规生化 – 心肌酶学 – 凝血功能 – BNP
• 心电学
– 普通心电图 – 负荷心电图
内容这么多,我们都掌 握了吗?
.
2
化验
•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检测
– TC–ຫໍສະໝຸດ TG– HDL-C– LDL-C: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 载脂蛋白A( ApoA1 )
– 肌红蛋白
• 肌红蛋白主要存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
.
4
化验
• 凝血功能
– D-Dimer
•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 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 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 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 纤维蛋白凝块
•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验相比,特异性更高 • 能判定斑块的性质,.如脂质斑块,纤维斑
Coronary CTA 不足之处
• 在钙化病变时,无法精确评估狭窄程度 • 与CAG判定的狭窄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 若侧支循环充分的情况下,闭塞病变容易被漏诊 • 支架内病变不易看清
心血管相关检验报告解读

心血管相关检验报告解读
(实用版)
目录
一、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二、常用的心血管检验项目
三、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作用
五、如何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
正文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包括冠心病、中风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这些疾病与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进行定期的心血管检验是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关键。
常用的心血管检验项目包括血压、血脂和胆固醇等。
血压是评估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首要干预靶点。
LDL-C 也被称为“坏胆固醇”,它会在动脉内形成斑块,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对于 ASCVD 风险不同的人群,LDL-C 的合适水平和升高的判断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高风险人群,应尽可能将 LDL-C 降低到较低水平。
为了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我们应该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同时,定期进行心血管检验,及时发现和干预异常情况,也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措施。
第1页共1页。
临床分析心脏病患者的血液指标分析

临床分析心脏病患者的血液指标分析在临床上,心脏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判断心脏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医生通常会通过分析患者的血液指标来获取相关的信息。
本文将对心脏病患者的血液指标进行深入的临床分析,以期为心脏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一、血脂指标的分析血脂指标是评估心血管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通常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
1. 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分析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人体内的两种常见脂质,其水平的升高与心脏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高水平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2. LDL-C和HDL-C的分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水平的升高与心脏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被认为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的作用,其水平的升高与心脏病的风险降低相关。
二、炎症指标的分析炎症在心脏病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血液中的炎症指标可以反映心脏病患者身体的炎症反应程度和疾病的活动性。
1. C-反应蛋白(CRP)的分析C-反应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炎症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与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以及心肌梗死后预后的恶化相关。
2. 血沉的分析血沉是一种常用的炎症指标,通常通过测量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沉降的速度来反映炎症反应的程度。
高血沉水平可能提示心脏病的活动性增加。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是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和判断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指标。
1. 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的分析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是两种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通常与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2. 心型脑钠肽(NT-proBNP)的分析心型脑钠肽是一种由心脏合成的激素,在心肌损伤和心力衰竭时释放增加。
内科常用化验结果意义

血常规项目英文参考值指标意义谷丙转氨酶ALT0-45U/L 人体常需的酵素,平时在血液中只微量存在,大部分在肝脏细胞中,及少量在其它器官。
如果数值增高,有可能是肝炎、肝病、肝癌。
谷草转氨酶AST0-45U/L 人体常需的酵素,平时在血液中只微量存在,大部分在肝脏细胞中,及少量在其它器官。
如果数值增高,有可能是肝炎、肝病、肝癌或心肌梗塞碱性磷酸酶AKP60-300U/L 存在于小肠粘膜最多,肾、骨、甲状腺及肝也有一些,如肝胆阻塞、肝炎、副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数值会升高伽玛谷氨酰转肽酶GGT0-50U/L存在于肝、肾、胰脏内,主要是由酒精引发的酵素,是肝脏机能的指针,比前述的AST及ALT还敏感。
如偏高有可能是肝炎、肝病、酒精中毒的肝损坏,或胆道阻塞。
乳酸脱氢酶LDH160-500U/L 过高时疑是心肌梗塞(在72小时之内升高,维持一星期)、肝病、白血病及其它血症。
总胆红素TBIL6-22UMOL/L 过多有可能是肝炎、黄疸、溶血性贫血、胆结石。
胆红素是血色素及肌球蛋白等的代谢物,经肝胆排泄。
直接胆红素DBIL0-6UMOL/L1间接胆红素IBIL0-20UMOL/L1总蛋白TP60-85G/L 过低可能是肝病、胃病、营养不良。
过高疑是脱水、感染或多发性骨髓炎。
白蛋白ALB30-55G/L过低可能是肝病、营养吸收不良、白血症等,过高疑是脱水。
球蛋白G25-35G/L过低可能是肝病、营养不良、白血症等,过高可能是肝胆病变、感染。
白球比例A/G 1.5-2.51总胆固醇TC 3.15-6.25MMOL/L如超过6.25易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阻塞、胆阻塞等,就要注意饮食,超过6.25就需要治疗。
血清中的胆固醇又可区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专司将游离的胆固醇从血液中捕捉送回肝脏,是所谓好的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LDL),携带的胆固醇易沈积在血管壁。
甘油三脂TG 0.48-1.88mmol/l是人体营养必需,如超过甚多可能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过低疑为营养不良。
心血管病常用检验指标及意义20150715

项目
超敏肌钙蛋白T
英文缩写
hs-cTnT
参考值
12.7-24.9pg/ML
肌酸激酶
CK
0-190U/L
肌酸激酶MB同功酶
CK-MB
0-25U/L
肌红蛋白
Mb/Myo
28-72ng/ML
NT-B型脑利钠肽前体
NT-proBNP
0-125pg/ML
同型半胱氨酸
hcy
0-2hs-CRP
0-1mg/L
总胆固醇
TCHO
2.9-5.68mmol/L
甘油三酯
TG
0.45-1.81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0.9-2.19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0-3.36mmol/L
血管疾病常用检验指标及意义
意义
升高:AMI发作后,浓度迅速升高;cTn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 、坏死时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的生物标志物,cTn特别有利于 诊断迟发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UAP)、心肌炎的一过性 损伤。 升高: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性肌萎缩、皮肌炎及肌肉其 他损伤的病人。心肌梗死急性发病后2~4小时CK水平开始升 高,12~48小时达高峰,2~4天可恢复正常,而且CK升高程度与心 肌受损程度基本一致。因此CK可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尤其是诊断心肌缺血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时,其灵敏度高于其 他酶标志物。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使闭塞血管恢复血流后,CK达 峰时间提前,故动态检测CK变化有助于观察病情和评估预后。 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脑血管疾病、肺部 疾病、慢性醇中毒、手术后恢复期肌肉痉挛、心脏复苏后、休 克、破伤风、骨骼肌损伤等同。心肌梗死时,肌酸激酶在起病 6小时内升高,24小时达高峰,3-4日内恢复正常。 升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 萎缩、多发性肌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 衰竭和长期休克等。在心肌梗死后1.5h即可增高,但1~2d内 即恢复正常。 升高:心肌病、瓣膜病、心律失常、肺动脉疾病;对于急性失 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5180ng/L预示着短期不良 事件发生概率大为提高;而将NT-proBNP降至1000ng/L以下预 后较佳(补充说明,研究表明,NT-proBNP是急性心力衰竭的 最强的独立预测因素,可根据年龄制定评估的切点标准,即年 龄<50岁:450ng/L;50~75岁:900ng/L;>75岁:1800ng/L 。) 升高:促早发动脉硬化,并中风与动脉栓塞、血栓性疾患密切 相关,还与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生存率,病死率有关。 升高: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性胰腺炎 、肝硬化和重症肝炎、感染性肾积水、肾脓肿、腹腔肿瘤伴感 染者以及新生儿败血症;CRP 升高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脏病 、脑卒中的发病率(解释CRP升高为什么会增加心血管发病率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是:斑块破裂和不稳定的重要原 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CRP 、补体复合物和 泡沫细胞等沉积在动脉壁内,CRP 可与脂蛋白结合, 激活补体 系统, 产生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 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血管痉挛及不稳定斑块脱落, 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管 腔狭窄以及ACI 的发生 。) 升高: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减退、胆总管阻塞、高血压(部分),以及摄入维 生素A、维生素D、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降低: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贫血、败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 肝病、严重感染、营养不良、肺结核和晚期癌症,以及摄入对 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肝素、维生素C等药物。
心脏标志物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心脏标志物指标
WHO:全球死亡因素比例
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死亡
病例在所有死亡因素中排行首
位(31%),全球每年因心血管
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1700万!
准确的早期诊断是确定合适的治疗方
案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心血管疾病
的诊断
临床症状
心电图、X 线胸片、 心血管造影等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炎症疾病检测反映心血管凝血功能
)
类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决定了干预治疗的类型
肌酸激酶同工酶M B(C K-M B)
C K-MM:骨骼肌、心肌
C K-BB:脑组织、胃肠、肺组织等
C K-M B:心肌
C K-M 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的外浆层,是
临床诊断心肌损伤的心肌酶谱中最具特异性的
酶。
急性H F的诊断流程急性H F的诊断流程(2008年欧洲心衰指南)
NT-proBNP与临床判断的比较(PRIDE研究)
N T-p r o B N P评价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截定点病史,体格检查,胸片,N T-p r o B N P检测
致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
临床判断评价
肺动脉造影
病人医生
样本收集病人登记前期准备
样本运输至实验室质量控制
样本前处理样本分析
传送报告
得出有效结果
做出报告解释报告
◆小型仪器,可放置任◆超声心动图。
冠心病的血液生化指标分析与临床意义

冠心病的血液生化指标分析与临床意义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堵塞所导致的心肌缺血和缺氧的疾病。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已经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
血液生化指标作为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和监测指标,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疾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冠心病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一、血脂及脂蛋白指标的分析与临床意义1. 总胆固醇(TC):冠心病患者的血浆TC水平常常升高,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检测血浆TC水平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冠心病,评估患者的疾病风险。
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生物学指标,其在动脉内的过度沉积会导致斑块的形成和动脉狭窄,进而影响心肌供血。
监测血浆LDL-C水平可以评估患者的冠心病风险以及治疗效果。
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对冠心病具有保护作用,它可以通过清除动脉内的胆固醇,并促进胆固醇的外排。
血浆HDL-C水平的降低往往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二、炎症指标的分析与临床意义1.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其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常常升高。
高敏感性CRP(hs-CRP)的检测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的炎症状态,并对冠心病的发生和预后进行评估。
2. 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冠心病的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血小板在炎症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监测血小板计数以及计算PLR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炎症和血液凝固状态。
三、肌肉及心肌损伤指标的分析与临床意义1.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CK及其同工酶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特别适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监测其水平可以及早发现心肌损伤,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I(cTnI):cTnT和cTnI是目前识别心肌损伤的最敏感和最特异的指标。
各项检验值的正常数值与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各种药物反应,脾亢进及造血功能障碍所致疾病
白
细
胞
分
类
中性粒细胞N
50-70﹪
增高:一般化脓感染
降低:严重感染或抵抗力差
嗜酸粒细胞E
0.5-5﹪
增高:过敏反应、各种寄生虫感染
降低:严重疾病进行期
嗜碱粒细胞B
0-1﹪
增高: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等
淋巴细胞L
尿沉渣、白细胞
0-3/HP
>5个/HP为异常,多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及精囊炎。妇女要注意有否白带污染
上皮细胞
少量
大量表示尿路有轻度炎症
透明管型
偶见
增多见于急性肾炎、肾病、长期发热及肾淤血
颗粒管型
无
有则表示肾脏有器质性病变,如急、慢性肾炎
腊样管型
无
有则表示肾小管有严重坏死,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等
尿酮
阴性
硬便:习惯性便秘。糊状:消化不良
黏液便:慢性结肠炎。浓血便:细菌性疾病血样便:下消化道出血等
黏液
正常粪便表面常附有石蜡油样光彩
表面少量肉眼可见黏液,多见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
红细胞
偶有
大量:见于消化道出血
白细胞
少
大量:见于细菌性疾病及感染性腹泻等
巨噬细胞
少
多则见于细菌性痢疾等
上皮细胞
少
大量则见于慢性结肠炎等
肌酐
88-177 mmol/L
增高:尿毒症;可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含量越高,愈后越不好
甘油三酯
0.56-1.24mmol/L
增高: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胆道阻塞、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胰腺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钙蛋白
正常值:0-1ng/ml
肌钙蛋白,由T、C、I三亚基构成,和原肌球蛋白一起 通过调节钙离子对横纹肌动蛋白ATP酶的活性来调节 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当心肌损伤后,心肌 肌钙蛋白复合物释放到血液中,4-6小时后,开始在血 液中升高,升高的肌钙蛋白I能在血液中保持很长时间 6-10天。肌钙蛋白I具有高度心肌特异性和灵敏度,所 以肌钙蛋白 I已成为目前最理想的心肌梗死标志物。
• BNP主要用于诊断心力衰竭、监测病程进展、对疗效和预 后进行评估,同时用于AMI患者在治疗后对其心室功能的 恢复状况进行评估。当治疗有效时,BNP水平可明显下降 ,BNP水平的持续升高或持续不降低,通常提示患者的心 衰未得到纠正或正进一步加重;在急诊室对呼吸急促患者 的鉴别诊断,也可通过测定BNP水平准确筛选出非心衰患 者引起的呼吸困难,由于其所具有的心肌特异性,BNP水 平测定就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还有研究提示,BNP 水平升高与高危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和再次住院治疗的风险 均呈高度相关,由于BNP是目前唯一最好的评价心衰的实 验室检测指标,其检测快速、敏感、特异,检测该指标来 帮助筛选是否需做超声心动图。
•
•
• • •
CK同工酶有三种:CKBB、CKMB、CKMM。心梗时,有CKMB, CKMM两种同功酶,以CKMB为主,当CKMB>5%,诊断心梗。CK同 功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于CK,目前临床倾向用CKMB替代CK作为 心肌损伤的常规检查项目。 急性心肌梗塞胸痛发作后4~6小时,病人血清CK-MB先于总活性开 始升高,12~36小时达峰值;多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如果梗塞后3 ~4天,CK-MB仍持续不降,表明心肌梗塞仍在继续进行,如果已下 降的CK-MB再次升高则提示原梗塞部位病变扩展或有新的梗塞病灶; 如果胸痛患者在48小时内尚未出现CK-MB升高,或小于总活性的2, 即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各种类型的心脏手术后可引起血清CK-MB活性增强 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 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高 ,LD/HBD比值下降,为0.8~1.2.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升高到 1.6~2.5.另外,活动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 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B型尿钠肽(BNP)
正常值:0-150pg/ml
• B型尿钠肽又称脑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是由心肌细胞合成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天然激素 ,主要在心室表达,同时也存在于脑组织中。当左心室功 能不全时,由于心肌扩张而快速合成释放入血,有助于调 节心脏功能。 • 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它可以促进排钠、排 尿,具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可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酮系统(RAAS)的缩血管作用,同ANP一样是人体抵 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内分泌系统。心功能 障碍能够极大地激活利钠肽系统,心室负荷增加导致BNP 释放。
后可使PO2升高,PCO2降低,并污染血标本。
• (4)标本放置时间:宜在30分钟之内检测,否则,会因为全血中有活性 的RBC代谢,不断地消耗O2,并产生CO2,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如30
分钟内不能检测,应将标本置于冰水中保存,最多不超过2小时。
• (5)采血前应让病人在安定舒适状态,避免非静息状态造成的误差。
正常值
1. 乳酸脱氢酶 LDH 109-245 U/L 2. 谷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氨酶 AST 0-37 IU/L
3. 肌酸激酶 CK 25-200 U/L
4.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0-25 U/L
5. 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72-182 U/L
临床意义
乳酸脱氢酶(LDH) 急性心梗12-24hLDH升高,48-72h达高峰,1-2周后恢复正常(比AST、 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谷草转氨酶又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心肌梗塞发病6~12小时显著升高,增高的程度可反映损害的程度,并在 发作后48小时达到最高值,约3~5天恢复正常; AST在心肌中含量最多,所以在急性心梗6-12h升高,48h达高峰,3-5d 恢复正常。 肌酸激酶(CK) 急性心梗,血清CK活力明显升高,发病4-6h CK升高,12-24h达高峰, 升高幅度大,2-4天恢复正常。肌酸激酶(CK)对心肌缺血和心内膜下心 肌梗塞的诊断比其它酶灵敏
标本采集
• (1)采血部位:血气分析的最佳标本是动脉血,能真实地反映体内的氧
化代谢和酸碱平衡状态,常取部位是肱动脉、股动脉、前臂动脉等,也
可用动脉化毛细血管血,只是PO2低于动脉血;静脉血也可供作血气测 定,但与动脉血差别较大。
• (2)抗凝集的选择:因需测定全血血气,所以必须抗凝,一般用肝素抗
凝。 • (3)注意防止血标本与空气接触,应处于隔绝空气的状态,与空气接触
凝血四项
• 凝血四项属于检验科临检检查项目之一, 归属于血栓性疾病检查。为手术前必查项 目、血栓前检查项目及监控临床口服抗凝 药物患者。 • 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 (PT-INR)
正常值
•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2-38 ,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0-14 ,需与正常 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 3.纤维蛋白原(FIB):2-4 g/L •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4-23 需与正常对照 超过3s以上异常
临床意义
•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 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 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 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 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 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 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减低见 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 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 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 • • •
• • • •
5.氧饱和度(SatO2) 参考值91.9%~99% 6.实际碳酸氢根(AB) 参考值21.4~27.3mmol/L,标准碳酸氢根(SB)参考值21.3~ 24.8mmol/L。AB是体内代谢性酸碱失衡重要指标,在特定条件下计 算出SB也反映代谢因素。二者正常为酸碱内稳正常。二者皆低为代 谢性酸中毒(未代偿),二者皆高为代谢性碱中毒(未代偿), AB>SB为呼吸性酸中毒,AB<SB为呼吸性碱中毒。 7.剩余碱(BE) 参考值—3~+3mmol/L,正值指示增加,负值为降低。 8.阴离子间隙(AG) 参考值8~16mmol/L,是早期发现混合性酸碱中毒重要指标。判断酸 碱失衡应先了解临床情况,一般根据pH,PaCO2,BE(或AB)判断 酸碱失衡,根据PaO2及PaCO2判断缺氧及通气情况。pH超出正常范 围提示存在失衡。但pH正常仍可能有酸碱失衡。PaCO2超出正常提 示呼吸性酸碱失衡,BE超出正常提示有代谢酸失衡。但血气和酸碱 分析有时还要结合其他检查,结合临床动态观察,才能得到正确判断 。
临床意义
• 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在诸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生化指标中 ,CK-MB(血清心肌酶)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已 广泛应用多年.随着对心肌肌钙蛋白(cTn)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 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K-MB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cTn被认 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正逐步取代CK-MB成为AMI的诊断“金 标准”. • 无论是不稳定心绞痛还是无Q波的心肌梗死,最初24小时的cTnT最 具预后价值.对不稳定冠状动脉疾患病人的随访发现,cTnT和运动试 验两项都正常者,死亡或AMI的仅1%;若异常,死亡或AMI可达50%. 对急性冠状动脉疾患(包括心肌梗死)病人的随访研究发现,cTnT小 于0.1的病人的死亡率仅4%,相比而言,大于0.1的病人的死亡率则大 3倍 • cTnT和cTnI在AMI后(3~6h)血中浓度很快升高,和CK-MB( 3~8h)相当或稍早,它们测定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高于CKMB.cTn具有相当长的诊断窗口期(cTnI7~9天,cTnT更长).cTn对急 性胸痛病人(无论有无骨骼肌损伤)的诊断均优于CK-MB
心血管内科常用化验值的 临床意义
内二科邵春英
心肌酶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
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
氢酶(LDH)及同功酶、a一羟丁酸脱氢酶
(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 (CKMB),中国国内常将这一组与心肌损 伤相关的酶合称为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 塞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