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内容与平台创新
海峡两岸亲切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参加海峡两岸亲切交流大会。
首先,我谨代表全体与会人员,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海峡两岸交流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和血脉。
长期以来,两岸同胞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此,我愿就以下三个方面发表几点意见:一、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共谋民族复兴大业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
两岸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
我们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两岸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
我们要加强文化交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我们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要促进青年交流,培养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
青年是两岸关系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要搭建更多青年交流平台,让两岸青年在交流中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筑牢民族复兴基石亲情是两岸同胞之间的天然纽带。
我们要积极推动两岸同胞亲情交流,让两岸同胞在亲情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我们要加强两岸民间交流,搭建更多亲情交流平台。
通过举办两岸同胞亲情活动,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亲情和友情,筑牢民族复兴的基石。
我们要关注两岸同胞民生福祉,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发展。
我们要关注两岸同胞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需求,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发展,让两岸同胞共享祖国发展成果。
深化合作 应对挑战 融合发展——第十四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综述

2020年第1期高教探索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深化合作 应对挑战 融合发展———第十四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综述刘第红 张嘉炜收稿日期:2019-08-30作者简介:刘第红,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嘉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技术学院讲师。
(广州/510035)摘 要:2005年创办的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在广东和台湾两地轮流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未来·机遇·挑战”。
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一个共同心愿:两岸高教界应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融合发展,携手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高等教育形态变革的挑战,促进粤台建设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共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两岸高校;深化合作;融合发展;人工智能 2019年5月24日,第十四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在广州的暨南大学举行。
本届论坛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下,由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协调,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主办,台湾高等教育学会、中华工业教育学会、私立科技大学校院协进会协办,暨南大学承办。
论坛及其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和预期成效。
一、论坛概述根据两岸经贸文化发展政策,粤台双方确立了持续推进教育交流合作的思路。
2005年创办的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在广东和台湾两地轮流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
论坛宗旨是建立海峡两岸高等学校之间交流合作机制,提高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实践研究水平,推动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粤台双方以论坛为平台,不仅在学术上交流,增进互相了解;而且在学生交换培养、师资交流培训和人文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取得了许多成绩。
近年来,中央和广东省政府发布对台系列政策,进一步指明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方向,增强了粤台双方深化教育交流合作的信心和决心。
加强粤台教育交流 深化产学合作——第十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综述

加强粤台教育交流深化产学合作——第十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综述张耀荣【期刊名称】《高教探索》【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5页(P124-128)【作者】张耀荣【作者单位】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2005年至2015年,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共举办了十届,并成为粤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品牌,为推动两岸特别是粤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1世纪初,大陆及其广东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台湾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虽然两岸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不同,但互补性强。
为此, 2005年,时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后曾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和时任副厅长、现任厅长罗伟其与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暨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叶宏灯共同倡议,以举办高教论坛来搭建合作平台。
论坛由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与台湾高等教育学会、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联合主办。
从2005年开始每年轮流在广东和台湾举办。
第一届于2005年11月在台湾淡江大学举行,主题是“两岸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二届于2006年11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举行,主题是“高等教育质量、办学模式及其发展战略”;第三届于2007年12月在台湾致远管理学院举行,主题是“多元化及大众化发展历程中的高等教育”;第四届于2008年11月在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举行,主题是“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第五届于2009年11月在台湾元智大学举行,主题是“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第六届于2011年5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北校区)举行,主题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与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模式探索”;第七届于2012年4月在台湾铭传大学举行,主题是“建构两岸高等职业技术及工程教育合作办学模式”;第八届于2013年5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举行,主题是“构建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机制”;第九届于2014年4月在台湾佛光大学举行,主题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两岸教师合作培养模式多样化”。
海峡两岸民办(私立)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可行性与前瞻性

e u ai n b t e h wo sd sa r s h i n S r is d c t ewe n t e t i e c o st e Ta wa tat .As frt e h g e d c to t e he t o o h ih re u ain bewe n t wo
s e , hsp pr k s h n lss fh ic r n tai sa w la e ai, bet e ,e s i— i s ti a e e ea a e e r t i t n s e sh s ojc vs fai l d ma t y o t r u e su o l t b s i bi
prv t g r e uc to t e he t i sa r s he Tawa t at i a e hihe d a i n be we n t wo sde c o st i n S r is
LI W e . i ir n a
( d ct nD pr et f rv ca G vrmet X ’n7 00 , h a E uai e a m n oi i oen n , ia 10 3 C i ) o t oP n l n
A bsr c t a t:I e e ty a s t e e a e m o e a oe e c n e n o p r to n prv t ihe n r c n e r , h r r r nd m r x ha g s a d c o e ai n i i ae h g r
t n r s e tf rt e t ro m o pe ain. Be i e y a d p o p c h m o pe fr c o r to o sd s,t e p p r p o i e o ug e to sf rt er h a e r vd s s me s g si n o h i f t r o p r to u u e c o e a in, i cu ng mu u l r c g iin o du a ina lv l n l di t a e o n to f e c to l e es,f rh r sud o h man a u te t y fte i lnd su n s i h sa t de t n t e ilnd,e c n e f ta h r ,e c a g s o t de t x ha g s o e c e s x h n e f su n s,a a e c e c ng s e o r e c d mi x ha e ,r s u c s
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反思与路径

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反思与路径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高校之间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增进两岸青年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两岸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
由于诸多客观和主观原因,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面临的挑战包括政治因素、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学术规则和制度约束等。
政治因素是制约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政治因素经常会影响到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正常开展。
由于两岸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两岸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给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语言障碍也是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一大难题,由于两岸地区使用的语言不同,学生们在交流合作中存在沟通困难。
两岸高校的学术规则和制度约束也给学生交流合作增加了许多不便和阻力。
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不足之处在于交流时间短、机会少,交流内容单一,交流方式单一等问题。
由于政治因素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两岸高校学生的交流时间很短,学生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
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这也影响了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上,缺乏其他方面的交流内容。
交流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采取学术交流会议、文化艺术交流展览等传统方式,缺乏创新和多样化的交流方式。
针对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并提出有效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海峡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合作的支持和指导,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高校开展两岸学生交流合作活动,为两岸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平台。
政府还可以加强对两岸学生交流合作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活动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高考地理--海峡两岸

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
一、加强产业深度对接二、深化农业合作
三、提升服务业合作水平四、扩大对台直接贸易
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一、推进文化交流合作二、推进科技交流合作
三、推进教育交流合作四、推进卫生交流合作
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一、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
三、加强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创新。
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加快推进
《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能力,服务两岸直接“三通”。
三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
加快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五是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六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七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
八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新跨越。
青年节青年应该如何服务海峡两岸交流

青年节青年应该如何服务海峡两岸交流在青年节这个充满朝气与希望的日子里,思考青年如何服务海峡两岸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浓于水,加强交流与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而青年作为时代的先锋队和未来的主力军,在推动海峡两岸交流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青年应当加强对两岸历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深入研究两岸共同的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是服务两岸交流的基础。
只有清晰地认识到两岸同胞在文化上的同根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彼此的理解和认同。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学术讲座、参观博物馆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利用互联网资源,观看纪录片、参与线上交流活动,与台湾的同龄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体验。
在交流中,青年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倾听和尊重对方的观点。
避免先入为主和偏见,真诚地对待每一次交流的机会。
当面对分歧时,不急于争辩和反驳,而是以理性平和的方式进行沟通。
例如,在讨论两岸的教育制度、社会发展模式等问题时,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利弊,寻求共同的价值和目标。
语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青年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对繁体字的认读和书写。
掌握流利的普通话和闽南语,能够更好地与台湾同胞进行沟通。
此外,学习一些台湾地区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有助于消除交流中的障碍,拉近彼此的距离。
积极参与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是青年服务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途径。
可以参与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民俗节庆等活动,展示大陆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同时也欣赏和学习台湾地区独特的文化艺术。
比如,组织大陆的民间艺术团体赴台演出,将京剧、杂技等传统艺术形式带给台湾观众;或者邀请台湾的文艺工作者来大陆交流,共同探讨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
在教育领域,青年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为两岸的学生交流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协助组织两岸学生的互访、夏令营、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两岸学子在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为台湾来大陆的学生提供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带领他们参观大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让他们亲身感受大陆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成果。
关于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座谈会,共同探讨两岸教育的发展与合作。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海峡两岸教育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两岸就有着密切的文化和教育往来。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教育交流与合作也日益紧密。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正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两岸教育交流,共同为两岸同胞的福祉贡献力量。
首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两岸教育交流的历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两岸教育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两岸教育机构之间的互访日益频繁,学者、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两岸教育资源共享、课程互认、学历互认等机制逐步建立,为两岸同胞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
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两岸教育交流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两岸教育体制的差异和体制外因素的存在,给两岸教育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两岸教育交流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两岸教育交流呢?首先,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交流政策。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两岸教育交流的支持力度,鼓励两岸教育机构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为两岸教育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我们要深化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两岸教育质量提升。
两岸教育机构可以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培养人才等合作项目,共同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两岸教育质量。
第三,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两岸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加强两岸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四,我们要关注两岸学生的成长,促进两岸青少年的心灵契合。
通过举办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增进两岸青少年的了解与友谊,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我们要加强两岸教育交流的平台建设,搭建两岸教育合作的桥梁。
可以设立两岸教育交流基金,为两岸教育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基地建设,为两岸教育交流提供实体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大 学 ! 实 践大 学 以及 有 关企 业签 订合 作 协议 , 而且 详 细地 制 定 了本 科层 次 3 十1 / 分 段 对 接 0联 合 培 养人 才方 案 , 由两 岸 双方共 同拟 定学 生 四年 的教 学 计 划 ! 课 程设 置 等 , 创 新 两 岸 高校 校 际合 作 模 式 " 这 种模 式 ,
修 学 习等层次 交流 力度 , 推 动双 方在 办学 ! 科研 等 方面 的合 作 , 尤 其是 要 灵 活 开展 具 有 本 土特 色 和 适 宜 本 土
发展 的课程体 系 , 联合 培养 适应 两岸 需求 的高级人 才 " 如 , 200 9 年 闽江 学 院设 立 海 峡学 院 , 不 仅 与 台湾 中国
科 研水 平 的持 续上 升 " 如 , 台湾 地 区在疫 苗生 产 ! 抗 体生 产 及 医疗 器 材方 面 有 一些 产 业 优 势 和 经验 , 而 大 陆
的生物 医药在 政府 的大 力支 持下 正快 速 发展 , 海 峡 两 岸 的生 物 与 新 医药 可 以在 科 研 方 面 / 互 通 有 无 0, 加 强 生 物 医药项 目的科 研 合作 " 当前 , 两 岸 清华 大学均 支持 由双 方 教师 所 共 同 提 出的 前 瞻性 研究 计 划 , 实 施 / 两
教师 和学 生三 个层 面进 一 步扩 大高 等教 育交 流合作 的 内容 , 全 面 开 展高 等 教育 ! 职 业 技术 教 育 ! 继 续教 育 等 领域 的交 流合 作 , 并 构 建相应 的新 平 台 , 这样 既可推 动 两岸 高 教合 作 朝着 宽 领 域 !大规 模 ! 高 层 次方 向发 展 , 又能 促进 两岸 文化 教育 事业 和两 岸 关系 和平 ! 稳定 发展 , 提 升高等 教育 国际竞 争力 "
后 , 两 岸关 系陷人 紧张 状态 , 两岸 高 等教 育合作 进人 动 荡发 展 期 ;直 到 200 8 年 国 民党 重新 执 政 , 海 峡两 岸 关
系方进 入 一个 良性互动 发展 阶段 "特 别是 20 1 0 年 8 月 , 台湾通 过 了 / 陆生 三 法 0, 有 限 制地 开 放陆 生赴 台就
读 ;同年 9 月 , 台湾高校首次大规模招收大陆短期交换生 , 大陆高校也首次免试招收大批台湾学生 ; 201 1 年3 月 , 北 京 /海 峡 两岸 招生 服务 中心 0成 立 , 标 志着 两岸 高等 教育 合作 进人 实质 性合 作 阶段 "
针对 当前 两岸 关系 发展 和高 等教 育 交 流合 作 的进 展 与趋 势 , 未来 两 岸应 由易 到 难 , 由浅 人 深 , 从学 校 !
进 行个 案开发 , 两校 遴选 经验 丰 富 的资深师 资 , 共 同调研 与 撰 写两 岸 企业 管 理原 创 案 例 , 且 所 开 发 的案 例在 第 一时 间用于 双方 M B A 和 E M B A 课 堂 教学 ;同 时 , 双 方 还 开设 为期 4 天 的 两岸 经 营管 理 模 式 合 作课 程 , 互
联合培养学生等实质性合作转变 , 尤其是 向合作办学 ! 相互设立分校等形式改进 " 1 !完善合 作机 制 , 扩大 交流 合作 领域 " 当前 , 两岸高 校合 作 提 升 空 间还 很 大 , 特 别 是合 作 研 究 与 联 合 培 养 学生 方面 " 两岸 高校 要充 分利 用各 自优 势 资 源 , 充分 发 挥 自主 性 和 创 新 性 , 加 大 互 派 讲 学 ! 合作研究 ! 研
重 点考 虑首先从 现 代农业 ! 生 物 医药 ! 海洋 ! 环保 ! 地震 ! 机 械 制 造 等领 域 合作 开 始 , 联 合 构建 科 研 合 作 平 台
与创 新 团队 , 特 别是 要加 强两 岸 在海 洋 ! 环保 ! 新材 料等 产业 发 展 紧缺 ! 急需 的学科 专 业 合 作 , 促 进 两 岸 高校
1! 整合 教 育资 源 , 深化教 师教 学 合作 " 两 岸高 等教 育不 管 是理 念 ! 学制 ! 管 理模 式 ! 师资 ! 政 策 等都 存 在
* 邓启明为宁波大学商学 院副教 授 ! 硕士生导师 , 宁波 大学 台湾研究 中心 常务 副主 任 ;闰华清 为宁波大 学商学 院国际贸 易学 201 0 级硕士研究生 ;张真柱为宁波大学校长办公室 主任 ! 副研究员 ! 硕 士生导师 , 宁波大学 台湾研究 中心 主任 " 本文得到
(一 )教 师 交流 与合 作
在两岸 高 等教 育交 流合 作 中教 师是 主体 与关键 , 其 交 流合 作 已成 为 两岸 交 流 合作 的热 点 与增 长 点 " 建 议 从 教师访 学讲 学 ! 参加 学术 研讨 会 等方 面逐 步深化 教 师教 学合 作 , 并 逐渐 拓展 到科 研项 目合 作等领 域 "
两岸 交往 机 制化 进程 , 构建 两 岸关 系和平 发 展框 架 "0本文 拟 就新 形 势下 如何 更 好加 强 和推 进 两岸 高 等教 育 交 流合作 的内容 与平 台创 新 问题 , 针对 学校 ! 教 师与学 生 三大 行 为 主体 进行 较 全 面分 析 与研 究 设 计 , 提 出相 应 的配 已经历 了初 步交 流期 (19 87 一199 2 年) ! 互 动发 展 期 ( 1 9 9 3 一200 0 年) ! 动 荡发 展期
(2 0 0 1 一 0 1 2 0 年 ) ,2 0 1 1 年起进 人实 质合 作期 " 虽然学 者们 对 发展 阶段 的划 分 与认 识 有所 不 同 , 但 他 们 对 开
台湾研究 #两岸关系 20n 年 第 5 期
海 峡 两岸 高等 教 育 交流 合 作 的 内容 与 平 台创 新
邓启明 闰华 清 张真柱 *
海峡 两岸 高 等教育 交 流合作 , 直接影 响着 台 湾 民众 尤 其 是 青 少 年 对祖 国大 陆 的认 同 !对 中华 文化 的认
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 有较大提升空间 " 5中共 中央关于 / 十二五 0 规划纲要 6强调指 出: 要 / 巩固两岸关系 发展 的政 治 ! 经济 ! 文化 基 础 , 努力 加强 两岸 文化 ! 教育 ! 旅 游 等领 域交 流 , 积极 扩大 两 岸各 界 往 来 , 持 续推 进
住 两岸 关系发 展 的大好机 遇 , 以浙江 ! 福建 等 地 为 窗 口和试 点 , 加 强 大 陆 高校 资源 的整 合 , 特 别 是 要 通 过 建 立 优势 品牌教 育集 团 的方 式 , 促进 大 陆 高 等教 育 服 务 贸 易对 台湾 的 出 口 "两 岸 还 可 以互 相 聘 任 高 级 教 师 , 仅 2 00 6 年 , 即有 3 0 多位 台湾教 师 和专 家学 者接 受大 陆高等 院校 的 聘请 , 担任 教授 ! 客 座教 授 和名誉 教 授 " 2 !组建创 新 团队 , 加 强科 研项 目合作 " 海 峡 两岸 教 育 交 流 既 重视 两 岸 教 师 教 学 科 研 的互 补 性 , 还 应 根 据 两岸产 业和 教育 发展 的优 势领 域 , 联合 建 设 具有 重 大 攻 关 能力 的科 研 平 台与 实 验 室 , 通 过 共 同组 建 创 新 团队 , 合 作 申请 国际或 区域性 重 大科 研 课题 等方 式 , 提 升 两 岸 高校 学术 水 准 和整 体 科 研 创 新 能 力 " 当前 可
岸 清华合 作研 究计 划 0, 并将 成立 /两 岸 清华联合 实 验室 0, 加 强两 校教 师在 科研 项 目上 的合 作 "
( 二 )高校 交流 与合 作
作 为两岸 高等 教育 交 流合作 的重点 和主要 载体 , 未 来加 强 校 际交 流 合 作应 从 签 订 双 向友 好 合 作 协议 到
一 !海峡两岸高等教 育交流合 作与拓展 内容
高 等教 育交 流合 作 是两 岸关 系发 展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与推 动力 , 尤 其 是 19 87 年 台 湾 / 戒严 0解 除 以来 , 两 岸 高等 教育 合作 经 历 了一个 从无 到有 ! 从 单 向到 双 向 !从 间接 到直 接 ! 从 简 单 到 多元 的 曲折 渐 进 发 展 过程 " 对 此 ,潘 惫 元 ! 许 明等学 者 曾分别将 其 划分 为 / 5 个 阶段 川 .8和 / 3 个 时 期 0 1 .2 ;从历 史和 当前 实际 出发 , 笔者认
自己 的优 势到 对方去 开设 分校 " 目前 , 已有 台湾 地 区高校 (或相 关 组织 )来 大陆 办 学 , 但 仍 无 大 陆 高校 (或 相 关组 织 ) 到 台湾 地 区办学 的先例 , 今 后 大 陆也 可 到 台湾 地 区办 学 , 通 过 建 立健 全 专 业 课 程 互 认 ! 互设分校等 机 制 , 进 一步创 新联 合办 学模 式 , 扩大 合作 办学 的 范围 , 实现优 质 教育 资源 的充 分利 用 " (三 )学 生交流 与合 作 目前 , 两岸 学 生交流 多 以 / 交换 生 0形 式 进行 , 未来 学 生 交 流将 成 为两 岸 高 等教 育 交 流 合 作 的亮 点 与重 要 内容 , 建议从 / 学 生短期 观摩 0 !/ 交换 生 0活动 向学位 学历 互 认 !赴对方 就 学等 多样 化互 动 转变 " 1 !降低 入 学 门槛 , 扩 大 陆生赴 台规 模 " 在 推 动 两 岸 高 等 教 育 交 流合 作 方 面 , 台 湾 当局 虽 然 提 出 了一 些 积极政 策 , 但仍 人 为设置 种种 陆 生赴 台学 习的 门槛 与 限制 , 如 户籍 !学校 限制 等 , 无 奖学 金 以及 陆生 在 台湾 就读公立 院校 , 其学 费不 低 于 台湾 同级 私立 院校 的 收 费标 准 等 " 这 些人 为设 置 的 门槛 与 障 碍 , 不 仅 影 响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