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学期语文八年级下册8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8. 短文两篇(巴金) 《日》《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有关“日”的诗词。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注重朗读教学,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表现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传说。
2、搜集有关描写月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日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备、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同学们收集到了哪些你最喜欢的有关日月的诗词?大家发言:二、介绍作者巴金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某某某某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三、初读文章1、学生快速默读,划出你认为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旸谷(yáng) :日出的地方;旸,日出。
一撮灰(cuō) 一撮毛(zuǒ)用于成丛的毛发。
皓月(hào):明亮的月亮。
姮娥(héng):嫦娥。
奔月:bèn2、教师朗读《日》。
3、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显示:四、合作探究1、飞蛾为什么是值得赞美的?明确: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生命。
2、课件:显示《夸父逐日》内容,让学生翻译。
3、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呢?学生回答:4、作者为什么要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两个故事呢?明确: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了一种象征。
飞蛾象征那些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1.诵读品味2.理解主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课前自主预习: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2.会读会写并能解释加线的字。
旸谷姮娥一撮灰皓月一、通过神话,导入新课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生竭尽所知交流之后,师归结: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
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材料(或师范读),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学生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生生互评。
教师适时指导。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追求光和热《月》──改变冰冷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成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常怀恋?(他们是追逐光明的使者,他的身上凝聚热情希望!)2.《月》中,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与《日》中的“冷”一致吗?(死了的星球、冷光、死的光)(同样是冰冷的世界)3.《月》中作者赋予嫦娥奔月以什么新的内涵?(改变这冰冷的星球)4.你能结合这两篇散文诗,谈谈你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吗?(歌颂了光明,赞美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者,同时表达了改变旧世界的愿望)五、归结写法,迁移积累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以及嫦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运用象征的手法,让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8 短文两篇巴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2、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
“日”、“月”作为为两种自然物,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般会勾起人们哪些感情?“日”:光胆,热烈。
“月”:思乡。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日”、“月”这两种自然物怎样的新意?谁来介绍一下巴金这个人?作者简介:巴金(1904—2005),(激流破寒夜,皆为真话。
病室成憩园,亦守良知)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是直接描写“日”、“月”吗?写了哪些内容?“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姮娥奔月”2、你是如何看待“飞蛾扑火”这种情况的?作者对“扑火的飞蛾”的态度怎样?赞赏。
“扑火的飞蛾”在常人眼里是愚蠢的行为,飞蛾是不讨人喜欢的、渺小的、不值得谈论的事物。
但在作者的眼里却是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生命的值得赞赏的行为,这种对同一事物表达不同见解的方法。
我们称为“反弹琵琶”。
要具有这样的想法,必须要有生活的感悟才行。
3、“夸父追日”“姮娥奔月”这两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谁来讲讲?三、品读课文。
1、追日的夸父,是人们眼中的英雄。
他表达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可作者怎么把扑火的飞蛾与追日的夸父放在一起写,难道在作者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他们在哪些方面体现出了相同的一面?追求光和热。
追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为了追求光和热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文中哪句话表明了这点?2、在作者的眼中,月亮给人的感觉怎样?冰冷。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 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2、了解巴金的创作
3、了解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去赞美飞蛾和怀念夸父呢?从文章可找到答案吗?
2、我们该如何理解文中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指导,准确把握朗读的重音、节奏,读出感情。拓展并积累一些同题材的诗歌。
2、多பைடு நூலகம்式的“读”法:认读、范读、齐读、评读、品读、悟读、配乐读,由浅至深的实现各层次的朗读目标;问题的探究。
教学重点
重点:在“读”中逐步感悟出文意。
教学难点
在“读”中逐步感悟出文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5、品读、悟读。(抓关键词)思考:(1)《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他们的行为、意愿分别是什么?
(3)他们的共同目标又是什么?
演示设计:
飞蛾;夸父(扑火;追日)
品:人(舍弃生命)悟:追求光明而献身
我(愿做飞蛾)
背景简介: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7、配乐朗读(全班)
四、《月》的自读过程:
(一)过渡引入:时隔一天,饱含激情的诗人在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又想起了什么?
(二)配乐朗读
(三)品读(在感悟《日》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寒冷)“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在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3、我、嫦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二)朗读教学过程
•认读。在背景乐下自由认读。
读准字词:瞬、旸、宁(愿)、当儿、撮;认知基本内容。
2、范读
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短文两篇教案

8.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和情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追求光明,赞美为追求光明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一、走近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二、了解背景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三、扫清字词障碍(1)生字词kuāhào héng yáng shùn夸父皓月姮娥旸谷瞬间(2)解释下列词语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áng,日出。
倘使:假使四、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
【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8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8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2、介绍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
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二、交流古诗词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学生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追求光和热《月》──改变冰冷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成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常怀恋?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短文两篇》巴金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3、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4、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
2、解释下列词语:皓月:露台:旸谷:二、合作研讨
⑴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⑵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
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⑶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⑷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⑸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⑹“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⑺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⑻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短文两篇》优化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掌握下列字形并给加粗字注音:
旸谷__________姮娥__________皓月__________浸__________2、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就你喜欢的写几句: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开联想,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模仿画线部分内容造句。
我应当怎样歌颂我的家乡呢?
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用一首长诗,赞美她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气象。
仿写:假如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5、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
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如何理解《日》中“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月”带给作者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这种意境,让你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在《月》的结尾,作者引用了“姮娥奔月”的传说,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日》和《月》的创作仅一天之隔,而且两篇内容有一致之处: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联系两篇,说说你对主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延伸: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
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_____________;白色──____________;红色──
____________;白鸽──____________;玫瑰──____________;大地──
____________;风帆──____________。
《短文两篇》参考答案
一、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旸谷(yáng)一撮灰(cuō)皓月(hào)妲娥(é)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áng,日出。
二、合作研讨
⑴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⑵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⑶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⑷《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
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
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⑸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
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⑹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
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⑺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⑻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
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
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短文两篇》优化测控
1、yáng héng hào jìn
2、答案举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3、果实推开秋天的门,瑞雪推开冬天的门。
4、参考答案:假如我是画家,我就要用一幅画卷,描绘她神奇秀丽、雄伟
壮观的景色。
(答案假设身份与后句表达内容相符即可)
5、此文作于1942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寇蹂躏,光明被黑暗所代替。
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这儿的“飞蛾”,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象征着追求光明勇于献身的美好人格。
赞美“飞蛾”即是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6、参考答案:生命固然可贵,但与其苟且活在这“黑暗的寒冷世界”,不
如顽强斗争,追求光明与希望。
即使为此牺牲,也再所不惜。
表达出作者赞美抗
争精神,执著追求光明,“虽九死犹不悔”的爱国情怀。
7、月亮带给作者的最大感受是冰冷。
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
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月光冷得很”等等。
这种意境让人想起李商隐的“晓
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苏轼的“高处不胜寒”;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
8、姮娥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姮娥为了某种理想,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9、其实两篇都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
切盼望光明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