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7《失根的兰花》优质课教学设计
《失根的兰花》教案

《失根的兰花》教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2、寻找中国印象,品味优美语言。
3、感受思乡之情,升华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
学习难点: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梅兰竹菊乃花中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描写他们的古诗词?与梅的孤傲、菊的隐逸、竹的气节不同,兰,在传统文化中有其独特的精神意蕴。
孔子云:“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更多的象征着处困厄而不改其操的大雅君子,临危难而不移其情的仁人志士。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陈之藩先生走进《失根的兰花》,去感受那份家国情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课文。
每组2号进行朗读展示,1人1段,读至第8段,9-12段全体同学齐读。
2、一句话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速读课文,绘故土印象寻找作者笔下的中国印象,带着浓浓的情感朗读出来。
品味优美语言,用“我联想到了......”或者“我发现了......”来进行表达。
(可以是内容联想,也可以是写法探寻)四、跳读课文,品异国情思1、寻找文中的思乡之笔,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品味。
组内交流展示。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句式、情感等方面进行圈点批注。
)2、古诗云:“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离家在外的游子常常借助某一事物表达思乡之情。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事物?请说出理由。
3、踩碎一地寂寞足音——陈之藩。
(播放作者视频简介)是科学家,电机工程专业,先后任教美国和港台大学。
是散文家,入选两岸三地语文课本,成为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在中西两种文化、文理两片天地间,架起一座彩虹桥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陈之藩,为了事业半生漂泊在异域他乡,他的散文,多半都在寂寞的处境中写成,柳宗元在永州的寂寞处境中写成了清新的游记,白居易在江州的寂寞处境中唱出了动听的歌声,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方能有所成就。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六年级下册《失根的兰花》优质课学案第一课时

《失根的兰花》学案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并熟记生字词。
2、文章以“失根的兰花”为题蕴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本文所用的写作手法。
方法与过程:
朗读、合作、研究、体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预习过程
1.作者介绍:
陈之藩,1925年生,河北省霸县人,毕业于北洋大学电机系。
1948年去台湾,1955年去美国留学,散文创作有《旅美小简》,《在春风里》等。
2. 写作背景:
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四十代,中国遭受日本侵略,作者当时在美国留学,“洋装虽然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国心”的他对当时的中国和自己的处境有感而作。
了解作者及作者的写作背景的基本资料,和同学一起分享。
3.我想这样划分文章结构
4.我的探究:
把你在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自己读了课文后产生的疑问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反馈在课堂上和同学、老师探究。
(1)探究点一:作者和朋友到费城郊区一个小的大学里看花,看到的是牡丹、雪球和丁香,并没有兰花,可是文章却以“失根的兰花”为题,这是为什么?
(2)探究点二:作者说“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根据上下文。
简述作者流泪的原因。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六年级下册《失根的兰花》优质课教案第二课时

《失根的兰花》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爱国之情。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语。
3.体会对比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4.学习运用排比、比喻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朗读、合作、研究、体会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排比、比喻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
2.查阅有关修辞方法的基本资料,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一节课,我们理解了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文章的重点理解的语句。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热烈的赤子之心。
相信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当中已经感受到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优美婉转,今天让我们继续体会这些优美的语言。
2.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失根的兰花‛是指离开故土身居他乡的炎黄子孙。
作者既然说自己处于‚失根‛中,请在文中找出失根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A、我所谓的到处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B、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C、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中。
A、(1)作者说‚我,到处可以为家‛,后来又说‚到处不可以为家‛,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不矛盾,因为作者认为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没有离开国土,后来到处都不可以为家是因为身在异国。
表达作者身在国外找不到家的那种孤独感。
B、作者为什么不安心?人和花一样,在脱离故土的环境里,无论物质条件多么好,内心的空白是无法填充的,对家乡的思念是无法磨灭的。
C、(1)柳絮漂浮在空中,让人有一种什么感觉?萍就是漂浮在池塘中一种椭圆形的小绿叶,没有根。
絮就像是柳絮一样,也没有根,被风一吹,到处飞舞。
《失根的兰花》教学教案

《失根的兰花》教学教案导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提高朗读探究能力德育目标:感受作者深沉真挚的故国之思和故园之恋。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意味隽永的语言,把握作品的意象。
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口味法。
教具准备:作者及郑思肖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郑思肖的“兰花”图,观察说出它的特异之处。
引出“失根的兰花”2、作者介绍:二、朗读感知1、学生默读,初步感知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A、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作者的这种“失根”状态?画出来。
说说你的理解。
B、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绵绵思乡情、悠悠爱国心)三、问题探究,口味语言。
学生找出文中有深义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问题)1、品一品第九段。
2、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四、拓展:1、本文以“絮”“萍”来比喻自己的人生,想像一下,人生还可以比做什么?(人生如梦、如烟、如戏、如棋、如昙花一现……)2、解画兰花不画土的郑思肖:教师补充资料:(一)人物昂然,气节挺然。
(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三)惟有固穷心不改,左经右史足清娱。
五、推荐赏析指名学生读《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中的关于本文的赏析文章。
六、作业:练笔:从生活中找寻灵感,看鱼、看云、看花、看树、看夕阳、看日出……先说明看此物的缘由、经过,再抒写心中的感受,并藉此引发议论,写一段话。
七、后记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失根的兰花说课稿

1 《失根的兰花》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失根的兰花》。
下面我将从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我想说一下对这篇课文的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 《失根的兰花》是初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 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失根的兰花》属于课内精读课文, 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文章以花为契机,引发思乡爱国之情,寄寓原乡情结,意象丰富,意味隽永。
静心去读,深深感受它的清新雅致,那份静谧, 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孤独,往往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对于这样一篇佳作,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反复诵读、赏�1�7�1�7将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本文。
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创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学习感受放在首位,因此,在备课时不但要分析教材更要充分地分析学生,这是创造和谐课堂的前提。
所以,在备课之前,我对学生做了如下分析: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不断发育发展阶段,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当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大胆质疑能力,以及对美文的品读、赏析和感悟能力,并通过诵读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爱国情感。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⑵诵读精彩片段,并赏析其妙处。
三、教学与学法: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与学法有: 1、朗读品味�1�7�1�7: 设置原因:(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解读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2) 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读出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自我发现,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合作探究法设置原因:(1)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既可以弥补他们阅历上的不足, 丰富个人积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7《失根的兰花》优秀教学设计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 积累词语,掌握“坍塌、点缀、晨曦、万壑、栅栏、诗意盎然”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②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从品味作者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入手,感知作者深沉的故乡情、爱国心。
难点是让学生真切理解作者的家国之痛,加深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它意象丰富,文笔朴素自然,意味隽永,静心去读,你会深深感受它的清新雅致。
那份静谧,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孤独,往往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对于这样一篇佳文,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反复诵读,赏读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本文。
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诵课文,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深刻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
【课型】新授。
【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记得有人说过:人就像土地上生长的作物。
离开了土地,作物只能枯萎;人,离开家乡,心灵仿佛就没有了归宿,任凭是锦衣玉食、高楼大厦,也无法填补起心灵上的失落。
的确,失去了,我们才知道曾经拥有的可贵,没有离过家的人无从体会在外的孤独,你想了解那种感觉吗?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根的兰花》共同体验一下离乡背井的心情。
二、字词识记坍塌点缀晨曦万壑栅栏诗意盎然【学生活动:1、读读写写。
2、说说词义。
三、整体感悟,初步领会作者的情感1、简介作者的情况。
2、学生自读课文。
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的把握3、交流各自的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初步展示一下朗读。
【学生活动:1、了解。
2、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感受。
4、朗读展示。
】四、自主研读与赏析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同时考虑以下问题:1、用曲线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清喜欢的理由。
2、划出你不懂的句子。
【学生活动:1、朗读课文。
春语文六下《失根的兰花》教学课件

郑思肖画兰的故事
郑思肖是 (1241~1318) 宋末诗人、 画家。宋亡后,隐居苏州。 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 根土,有人当面指出缺陷: “怎么所有兰花都不画根?” 郑思肖顿时脸像霜冻,沉沉地回 道:“国土已失,何处有兰花长根 的所在?” 来人深为他的高尚民 族气节所感动,放声大哭: “国土沧丧,山河破碎, 兰花无根,人也无立脚之地了。”
• 选择其中一 幅,回答作 者写这幅画面
的用意.
• A. 此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 “竹篱茅舍”“拙重老牛”等意象,表达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和思国的主题.
• B.⑴在异国看到与童年所见相同的花花草草,引起对家乡
• 上
和祖国的思念,流的是思乡的泪.⑵作者身处异国,文化
•
无法认同,处处感受异样眼光,饱含飘零的滋味,流的是
• 读第9段,概括一下, •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 中国文化 • 山河花木、故事诗歌分别代表什么? • 山河花木代表中国的物质文化,故
事诗歌代表中国的精神文化。
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分 别指什么?
祖宗的静肃墓庐 暗喻祖宗过去所创造的文化, 儿童的喧哗笑语则暗喻儿童在现在及未来 既有文化的基础上,将再延续创生的新文 化。
1、划出文中你感受较深的句子。
2、思考:在文中,“根”指什么?“兰花” 指谁? “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
以”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作者本人 以”失根的兰花”借指自己离开故土,国破家亡.表达了作者热
爱祖国,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 1.为什么作者在大学校园里看到的花不能唤回童 年的感情?为什么觉得花不该出现在这里?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六年级下册《失根的兰花》优质课学案第二课时

《失根的兰花》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爱国之情。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语。
3.体会对比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4.学习运用排比、比喻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
朗读、合作、研究、体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爱国之情。
二、预习过程
1.找出文中有修辞方法的句子。
查阅有关修辞方法的基本资料,和同学一起分享。
2. 朗读课文,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坍塌( ) 点缀( ) 晨曦( ) 万壑( ) 拙重( ) 盎然( )
喧哗( ) 栅栏( )
3.我的探究:
把你在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自己读了课文后产生的疑问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反馈在课堂上和同学、老师探究。
(1)探究点一:为什么作者在大学校园里看到的花不能唤回童年的感情?为什么觉得花不该出现在这里?
(2)探究点二:“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与感情?
4.拓展升华
你从《失根的兰花》中得到什么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积累词语,掌握“坍塌、点缀、晨曦、万壑、栅栏、
诗意盎然”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②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
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从品味作者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入手,感知作者深沉的故乡情、爱国心。
难点是让学生真切理解作者的家国之痛,加深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它意象丰富,文笔朴素自然,意味隽永,静心去读,你会深深感受它的清新雅致。
那份静谧,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孤独,往往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对于这样一篇佳文,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反复诵读,赏读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本文。
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诵课文,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深刻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
【课型】
新授。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有人说过:人就像土地上生长的作物。
离开了土地,作物只能枯萎;人,离开家乡,心灵仿佛就没有了归宿,任凭是锦衣玉食、高楼大厦,也无法填补起心灵上的失落。
的确,失去了,我们才知道曾经拥有的可贵,没有离过家的人无从体会在外的孤独,你想了解那种感觉吗?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根的兰花》共同体验一下离乡背井的心情。
二、字词识记
坍塌点缀晨曦万壑栅栏诗意盎然
【学生活动:
1、读读写写。
2、说说词义。
三、整体感悟,初步领会作者的情感
1、简介作者的情况。
2、学生自读课文。
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的把握
3、交流各自的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初步展示一下朗读。
【学生活动:
1、了解。
2、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感受。
4、朗读展示。
】
四、自主研读与赏析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同时考虑以下问题:
1、用曲线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清喜欢的理由。
2、划出你不懂的句子。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
】
五、品读赏析,感悟收获:
学生静心品读最喜欢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可展示一下。
【学生活动:
1、默读课文。
2、背诵精彩语句。
3、背诵展示。
】
六、巩固训练:
以读促写,开展小练笔:
从作者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该怎样表达?家乡的山水草木、
悲欢离合的家史、父母亲情的爱、邻里乡情的故事都是可以凭借的对象,作者把思念祖国的感情寄情于具体的事物,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手法。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写一段景物描写,运用适当的修辞来表达你的心情(忧伤、愤怒、高兴等)
【学生活动:
1、写作训练。
】
七、小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许多年以前,诗人艾青面对茫茫的黄土地,发出了这一深情的呼唤,读着陈之藩的散文,犹如漫游在美丽的江水中,身心俱清。
让我们记住他吧!永远铭记这篇美文!
八、作业设计:
A:课后练习一、二。
预习《木兰诗》。
B:课后练习一、二、三。
预习《木兰诗》。
【板书设计:】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漂泊在外的游子(热爱)祖国
托物言志、对比、比喻、借景抒情
【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影响巨大。
许多教师抛
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
我也在这种改革中努力探讨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有生命力,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如何能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东西。
在教学中设置拓展延伸环节可能是我做出的第一个举动了。
但是一系列的问题就摆在面前:
1. 在文章哪些讲解环节中设置拓展?
2. 拓展延伸带给学生的会是什么?
3. 想要把拓展延伸做好,我需要补充哪些知识给养?
4. 拓展延伸最容易陷入哪些误区?……
这些问题的解决,语文组的同事们给了我许多启发和灵感。
拓展延伸设置的方法主要有:
1. 赏析语言中拓展延伸:
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首先,让学生对优美语段做积累,可以圈画,可以朗读,可以记录。
然后,感悟内化这些文字,试着说出其中蕴藏的情感情绪。
接着,让学生去仿写,用阅读来促进写作。
例:“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一句。
既然学生找出了这些句子,说明他们深有感悟,我应该引导着他们表达,鼓励他们仿写。
这样的拓展才会有实效。
2. 情境迁移处拓展延伸: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形成情感和价值观。
即,让文本的精神情感价值观内化到学生思维中。
应该借助本文精彩的语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
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