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消化系统(概述、消化管)

合集下载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概述消化系统由消化逍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也叫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分两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之外的大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腺。

它们有导管与消化道相通,使消化液流入消化道。

另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各段的管壁)内的小消化腺,数目甚多, 如胃腺和肠腺等,其分泌液直接进入消化道的管腔中。

一、消化器官(-)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开端部分。

口腔里而有牙齿、舌及三对唾液腺的开口。

有咀嚼食物、初步消化食物、尝味、辅助发音等功能。

科普作家髙士其曾对口腔作了生动的比喻:“一开前门便是切菜间, 壁上有自来水,长流不息,菜刀上下,石磨两列,排成半圆形,还有一个粉红色活动的地板。

”1.牙齿:牙齿是全身最坚硬的器官。

长在上、下颌竹的牙槽里。

人一生有两套牙齿一一乳牙和恒牙。

从外形上看,每个牙齿分为三部分:牙冠、牙颈和牙根。

露出牙龈的部分是牙冠,嵌入牙槽的部分叫牙根,牙根与牙冠之间稍细的部分是牙颈,外包以牙龈。

从构造上看,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牙质。

在牙冠部分牙质的外层是牙釉质,呈乳白色,极坚硬,但损坏后不能再生。

在牙根部分,牙质的外而是牙許质(粘合质):牙齿中央的空腔为牙髓腔,腔内充满牙僦,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不同,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

切牙牙冠扁平,呈凿形,主要用以咬切食物:尖牙牙冠呈椎形用以咬紧和撕扯食物:前磨牙牙冠近似方形,用以辅助磨牙磨碎食物:磨牙牙冠呈方形,用以磨碎食物。

牙齿把食物咬碎后,能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容易消化。

牙齿还有辅助发音的作用。

牙龈、牙周膜和牙槽件共同构成牙周组织,对牙有保护、支持和固立作用。

2.舌:舌位于口腔底,以“ V”形界沟分为舌前2/3的舌体和舌后1/3的舌根。

舌的构造主要包括舌粘膜和舌肌。

舌粘膜上而布满了味蕾,能辨别出食物的滋味。

舌还有搅拌食物、帮助吞咽及辅助发音的功能。

3.唾液腺:人有三对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英中腮腺最大。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腺
消化腺的定义 和功能
消化腺分泌物 的成分和作用
消化腺的种类 和分布
消化腺与消化 系统的关系
03
消化系统的功能
消化
消化系统的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废物。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
消化系统的功能是通过分泌消化酶和胃酸等物质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便于身体吸收利用。
感谢观看
汇报人:
疗等
胃溃疡
病因:胃酸和蛋白酶的消化 症状: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 诊断方法: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
肝炎
肝炎是由肝炎病 毒引起的传染病
肝炎的症状包括 乏力、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等
肝炎的传播途径 包括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和性传 播
肝炎的治疗方法 包括药物治疗、 休息和饮食调理
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任何消化系统疾病都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和身 体健康。
吸收
消化系统的主要 功能是吸收食物 中的营养物质
吸收过程主要发 生在小肠通过小 肠绒毛的吸收细 胞完成
吸收的营养物质 包括蛋白质、糖 类、脂肪、维生 素和矿物质等
吸收过程需要消 化酶的作用将食 物分解成可被吸 收的分子
药物保健
药物保健是指通过药物治疗来维护和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 药物治疗是消化系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缓解症状、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不同的消化系统疾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保健效果。
其他保健方法
饮食调整:选择健康的食物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适量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促进肠胃蠕动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熬夜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消化系统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消化系统消化管教材课程

消化系统消化管教材课程
定期进行消化系统相关检查,有 助于及时发现并预防消化系统疾
病。
预防疾病
了解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预防知 识,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及时就医
如有消化系统不适症状,应及时 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THANKS
感谢观看
神经以及抗利尿激素等。
唾液腺的分泌量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食物的口感、味道
、温度和咀嚼速度等。
肝脏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具有 多种生理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泌 胆汁和代谢功能。
肝脏在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中起 着关键作用,能够合成蛋白质、分解 脂肪和糖原等。
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胆管输送到胆囊 中储存,胆汁中含有胆盐、胆色素和 卵磷脂等成分,能够乳化脂肪、促进 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生活习惯、代谢异常等。胆结石的治疗方法包 括药物治疗、胆囊切除和胆道镜取石等。预防胆结石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
食习惯。
05
消化系统的保健与营养
合理饮食与消化健康
规律饮食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 免暴饮暴食,有助于维持 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多样化食物
摄入多种食物,保证营养 均衡,有助于消化系统的 健康。
消化性溃疡
总结词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由于胃酸和蛋白 酶的消化引起,通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 。
详细描述
消化性溃疡通常是由于胃酸和蛋白酶的消化引起,主要发生 于胃和十二指肠。该病的发生与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等多 种因素有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和调整 生活习惯。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大肠内的菌群也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 要作用。
03

人体解剖学第三章消化系统

人体解剖学第三章消化系统

第二节 消化管
一、口腔
(二)颊 颊是口腔的侧壁,由黏膜、颊肌和皮肤构成。在上颌第2磨牙牙冠相
对的颊黏膜上有腮腺管乳头,其上有腮腺管的开口。 (三)腭
腭构成口腔的上壁,分隔鼻腔和口腔。腭分前2/3的硬腭和后1/3的软 腭。硬腭以骨腭为基础,表面覆以黏膜,与骨膜紧密结合;软腭主要由肌、 肌腱和黏膜构成,其后部斜向后下,称腭帆。腭帆后缘游离,中部垂向下 方的突起,称腭垂或悬雍垂。自腭帆两侧向下方分别形成2条黏膜皱襞, 即前方的腭舌弓和后方的腭咽弓。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 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一、口腔
第二节 消化管
第二节 消化管
一、口腔
(一)口唇
口唇分上唇和下唇,外面为皮肤,中间为口轮匝肌,内面为黏膜。 口唇的游离缘是皮肝与黏膜的移行部,称唇红,内含皮脂腺。唇红是 体表毛细血管最丰富的部位之一,呈红色,当缺氧时则呈绛紫色,临 床称发绀。在上唇外面中线处有一纵行浅沟,称人中,为人类所特有。 在上唇外面两侧与颊部交界处各有一斜行的浅沟,称鼻唇沟。在口裂 的两侧,上、下唇结合处为口角。在上、下唇内面正中线上,分别有 上唇系带和下唇系带,从口唇连于牙龈基部。
第二节 消化管
第二节 消化管
二、咽
(二)咽的分部 1.鼻咽
鼻咽位于鼻腔后方,介于颅底与软腭间,向前经鼻后孔通鼻腔。顶 壁后部黏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在婴幼儿时期较发达, 6~7岁开始萎缩,至10岁后几乎完全退化。鼻咽的两侧壁上,正对下鼻 甲后方1.5 cm处,各有1个咽鼓管咽口,借咽鼓管通中耳鼓室。咽鼓管 咽口的前、上和后方有明显的半环形隆起,称咽鼓管圆枕,是寻找咽鼓 管咽口的标志。咽鼓管圆枕后上方的凹陷,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 部位。

消化管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消化管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消化管的名词解释生理学消化管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将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功能。

消化管包括口腔、食道、胃和肠道,每个部分都有着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分,也是食物进入体内的第一个环节。

口腔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咀嚼和混合食物,使其变得更加容易咽下并接触到消化酶。

此外,口腔内存在大量的唾液腺,产生唾液,其中含有消化酶,如淀粉酶和唾液酸酶,能够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和蛋白质。

食道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它具有将食物从口腔传送至胃部的功能。

食道的构造非常特殊,由平滑肌和纤维组成,其内部有着粘液层,保护食道免受胃酸的侵害。

在食物通过食道的过程中,通过平滑肌的蠕动运动,食物会被推进到胃部。

胃是消化管中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分泌胃液,消化食物并将其转化为半流体状态。

胃液主要由胃腺细胞分泌,包括胃酸、胰蛋白酶和黏液等物质。

胃酸的主要作用是杀死细菌和其他病原体,同时也可以促进胃蛋白酶的活性。

通过胃的搅动运动,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形成称为胃糜的物质。

肠道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分。

它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等部分。

肠道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

在肠道内,食物与胃液混合形成的胃糜会陆续进入空肠,并在此处继续消化与吸收的过程。

空肠内壁覆盖着许多绒毛,绒毛上有微细的细胞,用于吸收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此外,空肠内还分布有肠腺,产生肠液,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用于进一步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结肠是肠道的最后一段,它将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从体内排除。

结肠内有许多细菌,这些细菌可以发酵残留的食物残渣,产生各种有益物质和维生素。

结肠的蠕动运动将排泄物推进至直肠,并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总的来说,消化管是人体消化系统中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分泌消化酶和液体,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分子,并通过吸收这些分子,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消化管的正常运行对于保持人体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对消化管的生理学的深入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消化系统,还能指导我们合理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

解剖生理学第第7章消化系统

解剖生理学第第7章消化系统

十二指 肠内压
空 暂 停
胃内压 再


十二指 胃
肠内压
排 空
〔三呕吐〔vomiting
呕吐是一种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活动,可 把胃内有害物质排出.但剧烈呕吐会影响进食、 造成水电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三、小肠的运动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及作用: 1.紧张性收缩: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压
力. 2.分节运动〔segmentation:
〔二胃的排空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
水 > 糖 > 蛋> 脂 10min 2h 2~3h 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 时 动力: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 动 力:胃的运动. 影响因素: ①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壁内N丛的局部反射、 胃泌素. ②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肠-胃反射;肠
〔二重要成分的作用
1.盐酸 形式:游离酸:110~ 135mmol/L
结合酸:15~ 3作0m用:mol/L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抑制和杀死细菌.
机制
质子泵已 被证实是 各种因素 引起胃酸 分泌的最 后通路,选 择性抑制 质子泵的 药物<如奥 美拉唑又 叫洛赛克>
分泌小管
2.胃蛋白酶原
⑴来源: 主细胞分泌〔主要
⑵作用:
⑶特点: ①始无活性; ②最适pH=2.0,pH>6.0则失活; ③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小肠的蛋白酶作用 为主; ④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3.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消化管

消化管

体 部
壁 细 胞
壁细胞
主细胞
内分泌细胞
黏膜肌层
内分泌细胞(endocrine cell)
ECL细胞:组胺,促进壁细胞泌酸 D细胞:生长抑素,抑制壁细胞 G细胞:位于幽门腺,分泌胃泌素 促进壁细胞泌酸和胃肠黏膜增殖。
主细胞
颈黏液细胞
部胃 小 凹
表面黏液 细胞
固有层
颈 部
颈黏液细胞
内 分 泌 细 胞
体 部
核上高尔基复合体发。
黏原颗粒有膜包裹。
杯状细胞(goblet cell)
散在于吸收细胞之间, 内含大量黏原颗粒, 分泌黏液。
杯 状 细 胞
潘氏细胞(Paneth cell):
位于肠腺基部,锥体形,核卵圆形位于基部。基部胞质嗜碱性。 明显特征是顶部胞 杯状细胞 内分泌细胞 质含粗大嗜酸性分 泌颗粒具有蛋白质 分泌细胞的超微结 构特点。
(一)黏膜(mucosa)
黏膜层各部结构差异大, 为功能最重要部分。 1.上皮: 两端为复层扁平上皮, 其余为单层柱状上皮。 2.固有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胃肠内有腺体。 3.黏膜肌层: 为薄层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
(submucosa) 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富含较大的血管及淋巴管, 还可见腺体及神经丛。 皱襞:黏膜和黏膜下 层向管腔突出形成的结构。
消化道各段特点总结
食管 腔面
上皮 黏 固有层 膜 黏膜肌层 纵形 胃腺 内环外纵 肠腺 内环外纵 肠腺 短小肠腺

小肠
大肠
阑尾
纵形皱襞 纵形皱襞 胃小凹
复层扁平 单层柱状
环形皱襞, 半月皱襞 小,不规 绒毛 则
单层柱状 单层柱状 单层柱状
内环外纵 不完整

简述消化系统结构

简述消化系统结构

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向下延伸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管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等部。

同时,消化道中分布有诸多腺体,主要分为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前借口裂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相续。

口腔内有牙、舌等器官,其前壁为上、下唇,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底。

咽咽指口腔、鼻腔之后,食管以上的空腔处,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是口腔到食管和喉的通道。

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组、肌织膜和外膜。

食物从口腔经咽部肌肉的一系列协调运动顺利进入食管。

食管食管是输送食物的扁圆形肌性管道。

上连于咽,沿脊柱椎体下行,穿过膈肌的食管裂孔通入胃,依食管的行程可将其分为颈段、胸段和腹段。

食管主要由环节肌层(内层)和纵行肌层(外层)组成。

由于这两种肌肉的收缩蠕动,迫使食物进入胃,故其主要作用是向胃内推进食物。

钡餐透视可观察到正常食管有3个生理性狭窄,由相邻结构压迫形成。

1.第1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由环咽肌压迫而成,环咽肌在临床上称为食管上括约肌。

2.第2狭窄位于食管与主动脉弓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3cm。

3.第3狭窄位于食管经膈处,距中切牙约40cm,围绕食管的膈肌纤维临床上称为食管下括约肌。

胃哺乳类动物的胃壁一般由3层组织构成,由内向外分别为粘膜层、平滑肌层、浆膜层。

胃部有3类胃腺,即贲门腺、幽门腺和泌酸腺。

贲门腺分布于贲门区,幽门腺分布于幽门区,均分泌粘液。

泌酸腺主要存在于胃体和胃底的粘膜内,有3类细胞,即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除均可分泌水和无机盐外,每种细胞各有其特殊的分泌物,其中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胃壁微细结构特点
1、皱襞从贲门到幽门的皱襞为纵行, 0000000其余的为网状 食物通过时皱襞变低或展平 2、上皮——单柱, 可分泌粘液,覆盖于上皮表面,
3、固有层 内含许多腺体—胃腺
贲门腺 包括 幽门腺 胃底腺 为胃底和胃体的 固有层内的腺体
胃底腺主要的构成细胞为: 颈粘液细胞 ——较少,分泌粘液 壁细胞 ——圆/锥体,核圆居中
舌根粘膜表面隆起,深处有 淋巴滤泡 ——舌扁桃体
B)舌肌
全部都是骨骼肌,又分为:
舌内肌——改变舌的形态
舌外肌——改变舌的位置,主要有:
颏舌肌 ——两侧收缩,伸舌
一侧收缩,舌偏向对侧
②牙
A、形态
最坚硬,可切、磨食物,辅助发音
牙冠——露于口腔内 牙颈——冠、根之间,覆有牙龈 牙根——嵌于牙槽内 B、结构 主体是牙质
胞质嗜酸——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主细胞 —最多,矮柱状,核圆,位于基部 胞质嗜碱——分泌胃蛋白酶原 4、肌层 较厚,可分为3层——内斜、中环、外纵 0000在幽门处, 环行肌增厚,称 为幽门括约肌
(四)小肠壁微构特点 1、皱襞 环行,近段高而密,远段则低疏
2、绒毛 由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 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 ,包含两种细胞: 吸收细胞—有吸收作用,表面有许多微绒毛 皱襞,绒毛,微绒毛—— 扩大小肠的内表面约600倍 杯形细胞 —分泌粘液,起润滑作用 中央——为固有层
3、结肠
围绕在空、回肠周围,“门”字形
分为四部分:
升结肠 两者之间的转折处为 横结肠 0000结肠右曲 两者之间的转折处为 降结肠 0000结肠左曲 乙状结肠
4、直肠
位于骨盆腔的后部,沿骶、尾骨 前面下行,然后穿盆膈,与肛管相连 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 骶曲(凸向后) 和会阴曲(凸向前) 冠状面上有三个弯曲 ——分别向右、左、右
2、阑尾
0000为蚓状盲管,附于盲肠的后内 侧壁,并开口于此
0000阑尾根部的位置较恒定, 其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 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00——麦氏点
0000盲肠的三条结肠带恰在 麦氏点汇合,是手术中寻找 阑尾的标志
史上最强医生:自己给自己做阑尾切除手术(1961年4月29日)
列昂尼德· 罗戈佐夫
+表示上,下,左,右
以罗马字示乳牙,以阿拉伯字示恒牙
D、牙周组织
包括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龈
牙龈:即是覆盖在牙槽弓和牙颈表面的 000000口腔粘膜
③口腔腺
分泌唾液, 又名唾液腺。 大的主要有:
腮腺 —— 位于耳前下方,下颌支
与胸锁乳突肌之间 0000腮腺管穿颊肌,开口 于上颌第2磨牙平对的颊 粘膜上

1 位置
中等程度充盈时,大 部分在左季肋区,小部分 在腹上区
2.形态
胃小弯 贲门 角切迹 幽门
二壁
前壁
前壁 后壁
二口 二缘
入口 贲门
出口 幽门 上缘 胃小弯 下缘 胃大弯
胃大弯
胃底部
4 分部
贲门部
幽门部
贲门部 胃底部
胃体部 幽门管 幽门窦

胃体部 幽门部
幽门部临床上称胃窦, 包括幽门管和幽门窦
颈段
食管
1 位置
脊柱前方, 上端于C6 椎体下 缘平面接咽, 下在T11 左侧续胃
胸段
2 形态
前后扁窄的长管状肌性器官,
长约25厘米 腹段 3 分部 可区分颈段、胸段、腹段三部
第一 狭窄
4 三个狭窄
起始部
第二 狭窄
距中切牙15cm 与左支气管交叉部 距中切牙25cm 穿膈肌食管裂孔
第三 狭窄
距中切牙40cm
在牙冠部的牙质表面覆有牙釉质
在牙根部的牙质表面覆以牙骨质
牙的内部有腔——牙腔 0000容纳牙髓——由结缔组织神经、 血管和淋巴管等组成
C、分类
以萌出先后分 乳牙,共20个 6.3.6 6.13 恒牙,共28—32个
按形态和功能分
切2,尖1,磨牙2——乳牙
切2,尖1,前磨2和磨牙3——恒牙
表示方式:以
结肠带——由肠壁的纵行肌聚集而成, 共三条,位于表面。
结肠袋 ——由肠壁呈袋状向外膨出而成
肠脂垂 ——由结肠带边缘的脂肪组织聚集 0000而成
1、盲肠
为大肠的起始段 位于右髂窝内,呈袋状。
0000上续结肠,左接回肠,在 回肠开口处,粘膜形成皱襞, 称为回盲瓣。
0000此瓣可控制回肠内容物进 入盲肠的速度,也可阻止大肠 内容物的返流
医学发展的里程碑——祝贺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荣
获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小肠
全长约5~7m 1 分部十二指肠Leabharlann 十二指肠 空肠空肠
回肠
回肠
2 十二指肠
2.1 位置
位于腹上部,固定于 腹后壁,约居第一至第三 腰椎之间,长约25cm
2.2 形态
十二指肠
胰头
“C”形,环抱胰头
位置
长度
回肠
管径 管壁
(四)小肠壁微构特点 1、皱襞 环行,近段高而密,远段则低疏
2、绒毛 由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 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 ,包含两种细胞: 吸收细胞—有吸收作用,表面有许多微绒毛 皱襞,绒毛,微绒毛—— 扩大小肠的内表面约600倍 杯形细胞 —分泌粘液,起润滑作用 中央——为固有层
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体的深面, 开口于舌下阜
舌下腺
0000位于舌下襞深面, 开口于舌下襞和舌下阜
二、

上附于颅底,下止于第6颈椎体下缘
(一) 位置
(二)分段及交通
鼻咽部 →向前→ 鼻腔
见有咽隐窝、咽扁桃体
中耳鼓室
口咽部
→向前→口腔
内有腭扁桃体
咽、腭、舌扁桃体共同构成咽淋巴环
喉咽 →向前→喉腔 食管
见有梨状隐窝
0000直肠下段肠腔膨大—— 壶腹部, 内有2—3条半月形的皱襞——直肠横襞
0000作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 注意直肠的弯曲和横襞
( 五)
肛管
上段内有6—12条纵行的粘膜皱襞——肛柱 其下端的粘膜彼此相连——肛瓣 肛柱与肛瓣围成的窝称为肛窦, 粪便积于此,易诱发感染 肛柱下端与肛瓣边缘连成齿状线
00此线是粘膜与皮肤的分界线。此线上下区域 的A供应,V回流及N支配等均不相同
齿状线下方,距肛门约1.5cm处有一线沟--白线
白线与齿状线之间为痔疮的好发处。
肛管和肛门周围有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
平滑肌,协助排便
骨骼肌,控制排便
(二) 食管壁的结构特点 1、皱襞 纵行,7—10条。食物通过时,展平。 2、上皮——复扁 3、粘膜下层内有腺体——食管腺 4、肌层:上1∕3骨骼肌 000000000中1∕3骨骼肌十平滑肌 000000000下1∕3平滑肌 5、外膜——纤维膜
见有:腭垂、腭舌弓、腭咽弓、咽峡
底——肌性结构(舌骨上肌群等)
前壁——上唇、下唇、人中、鼻唇沟
侧壁——颊 口腔前庭
(2)分部
固有口腔
→经磨牙后方间隙 00相通
(3)内容物
①舌 A、形态:上面分舌尖 、舌体 、舌根 、舌背
下面见有舌系带 、舌下阜 、舌下襞
B、结构
A)舌粘膜 0000形成许多舌乳头,能感受 味觉、触觉 0000舌背粘膜表面的上 皮细胞角化后脱落 + 唾液、食物残渣 + 细菌等 → 舌苔
2.3 分部
上部
上部 十二指肠空肠曲 降部 水平部 升部 降部 水平部 十二指肠大乳头 升部 十二指肠大乳头 下部 十二指肠空肠曲 球部,溃疡好发
环行皱襞
3 空肠及回肠
空回肠的主要区别
空肠
血管弓 淋巴结
内容
空肠 左腰部 脐部 上2/5 (2-2.5m) 较粗 较厚
回肠 脐部 右髂部 下3/5 (4-5m) 较细 较薄
外膜
三、腹部分区
上横线——左右肋弓最低点的连线 下横线——左右髂结节的连线 左右纵线——左右腹股沟韧带 000000000000中点的垂线
左、右季肋区,腹上区
左、右腹外侧区,脐区 左、右腹股沟区,腹下区
季 肋 区 腹外 侧区
腹上区 脐区
季 肋 区
腹外 侧区
腹股 沟区
腹股 腹下区 沟区
四、有关概念
小肠绒毛的中央为固有层,内含有:
中央乳糜管——收集大分子营养物
毛细血管 ——收集小分子营养物
平滑肌 ——收缩有利于吸收后 0000物质的转运 0000上述三者均有利于 吸收后物质的转运
(六)大肠 长约1.5M
分为盲肠、结肠、直肠和 肛管四段 在盲肠的后内侧壁上附有 阑尾
0000盲肠和结肠的外形有其特征,是区别大、 小肠的依据:
小肠绒毛的中央为固有层,内含有:
中央乳糜管——收集大分子营养物
毛细血管 ——收集小分子营养物
平滑肌 ——收缩有利于吸收后 0000物质的转运 0000上述三者均有利于 吸收后物质的转运
3、肠腺 位于绒毛根部的固有层内,开口于绒毛根部 可分泌多种消化酶、溶菌酶和粘液,以助消化
4、淋巴组织
为小肠壁重要的防御装置,位于固有层内 从上→下渐增,上为孤立淋巴滤泡,下为集合淋巴滤泡
概述
一、组成 消化管 ——长而迂曲,口→肛门 口→十二指肠,为上消化道 消化腺 ——属有管腺,分泌物为消化 液,均排入消化管腔内,帮助 消化,包括口腔腺、肝、胰等 二、功能: 0000接纳、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排除糟粕
二、消化管各段的微细结构
(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除口腔外,从内到外都可分为 上皮——复扁→单柱→复扁 粘膜 固有层—结缔组织+血管等 粘膜肌层 ——1—3层平滑肌 粘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等 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同向管 腔内突出,形成皱襞 肌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