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学案2.3.2氧气制取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2.3.2氧气的制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2.3.2氧气的制法

八年级化学导学稿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所含某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所含某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在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中,还原剂是A.Cu B.HNO3C.Cu(NO3)2D.NO2.从如图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C.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1:4D.反应后生成的丙属于氧化物3.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的天然循环主要是通过化学变化完成的B.活性炭可以吸附黄泥水中的泥沙C.在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D.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过程中,通过煮沸可使硬水变软水4.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除杂、分离、鉴别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所用试剂或方法A 检验某溶液中存在CO32-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 除去二氧化碳中一氧化碳点燃或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 分离铜粉和铁粉用磁铁吸或加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D 鉴别硝酸铵和硝酸钾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A.A B.B C.C D.D5.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的化学式为NH3B.甲、乙、丙、丁都是化合物C.丙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2D.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关系为:甲+乙→丙+丁,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若取5g甲和3g乙反应,则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为8gB.若丙和丁分别为盐和水,则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若甲和丙均为单质,乙和丁均为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D.若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则生成物中一定有气体生成7.漳州水仙花中含有芳樟醇(C10H18O)。

下列关于芳樟醇的说法错误的是()A.芳樟醇属于有机化合物B.芳樟醇充分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C.芳樟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最小的D.芳樟醇含有10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8.下列主题知识的归纳中,正确的一组是A.物质俗名B.安全常识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碳酸钠俗称纯碱、小苏打;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为防止海鲜品变坏,用甲醛溶液浸泡;C.物质鉴别D.生活常识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后搅拌;区分蚕丝布料和化纤布料,点燃后闻气味;酸雨的pH小于5.6;食用加碘盐可预防人体贫血;A.A B.B C.C D.D9.液晶是一种新型材料,其化学式是C18H21N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的分子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C.一个液晶分子中一共有41个原子D.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67g10.下列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共存且形成的溶液为无色的是()A.(NH4)2SO4、HCl、NaNO3、K2SO4、B.K2SO4、KNO3、H2SO4、KMnO4C.MgSO4、NaCl、HNO3、Na2CO3D.BaCl2、NaNO3、KCl、H2SO411.如图所示,分别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KNO3,充分溶解。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九年级化学2.3.2制取氧气 导学案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九年级化学2.3.2制取氧气 导学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
A、铁丝+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B、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氧气
C、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D、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6、木炭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验证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加澄清石灰水
B、用带火星的木条
C、用燃着木条
D、稀盐酸溶液
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8、某气体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应具有()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9、有A、B、C三种物质,A为淡黄色粉末,燃烧后有刺激性气体D产生,B为黑色固体,燃烧后产生无色无味气体E,E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为紫黑色固体,加热后产生无色无味气体F,F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根据以上事实,推测各物质的名称: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__ F__________
10、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有如下主要步骤
A、给试管加热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
D、将药品装入试管
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F、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G、将导管从槽中取出。

届九年级化学上册2.3制取氧气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届九年级化学上册2.3制取氧气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步骤2:向试管中通入氧气。
步骤3: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步骤4:如果蜡烛燃烧更加旺盛,说明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例题5:
题目:已知氧气可以与铁发生反应,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这个性质。
答案:
步骤1:取一定量的铁片置于试管中。
步骤2:向试管中通入氧气。
步骤3:观察铁片的反应情况。
步骤4:如果铁片表面生成氧化铁,说明氧气可以与铁发生反应。
3.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合作的态度。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制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 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学习制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 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制氧实验中尝试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化学史:介绍氧气发现和制取的历史,如普利斯特里、舍勒等科学家的贡献。
(5)氧气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深入探讨氧气分子的结构,以及氧气相关书籍和学术文章,深入了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如实验室技术人员、化学工程师等,向学生传授实际的操作经验和注意事项。
答案:
步骤1: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
步骤2: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步骤3: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产生的氧气。
步骤4: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
例题2:
题目: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氧气、氯化钾和锰酸钾,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这个反应的发生。
(2)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实验科学家,进行实验操作的演示和讲解,增强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3氧气的制取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3氧气的制取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3氧气的制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3氧气的制取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等实验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总结等环节。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如“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2.学生对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自己在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等,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4.利用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探究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氧气的制取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合作性: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总结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学生在学术道路上奠定良好基础。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氧气的制取》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氧气的制取》教学设计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观察记录、团队协作等。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氧气的制取知识掌握情况。
(3)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2)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氧气的制取原理,结合实验装置图,使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3)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强调操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
(4)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确保实验安全。
(5)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6)巩固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3.教学策略:
(1)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中收获知识和技能。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表达,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安全意识,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氧气的制取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
2.难点: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掌握实验装置的搭建和操作,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3.讲解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包括药品的选择、装置的搭建、气体的收集等,使学生明确实验操作流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2.3制取氧气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2.3制取氧气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2.3制取氧气2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及原理。

2.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3.理解氧气的重要性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1.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2.理解氧气的重要性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及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锥形瓶、水槽、氢氧化钠溶液、镁粉。

2.实验药品:氢氧化钠、镁条。

3.实验装置:制氧装置。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引出问题:我们身边的空气由哪些气体组成?2.学生回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3.引出新问题: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途?4.学生回答:供呼吸、助燃等。

步骤二:知识讲解1.讲解氧气的制取原理:氧气可以通过加热氧化金属、分解金属氧化物、分离空气中的氧气等方法获得。

2.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使用制氧装置,将氢氧化钠溶液和镁粉反应,产生氢氧化镁并释放出气体,通过向下排气的方式收集氧气。

3.讲解氧气的重要性及应用:氧气是呼吸生命的基本物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它能够用于气焊、生产化学品等行业。

步骤三:实验操作1.展示实验器材和药品。

2.演示实验步骤:–在制氧装置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加入适量的镁条,紧闭装置。

–加热装置,观察氧气的产生。

–通过向下排气的方式收集氧气。

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

步骤四:实验讨论1.学生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氢氧化钠和镁的反应过程。

3.引导学生总结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步骤。

步骤五:知识总结1.归纳氧气的制取方法及实验步骤。

2.总结氧气的重要性及应用。

步骤六:拓展练习提问: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取氧气?学生回答:通过分离空气中的氧气、分解金属氧化物等方法。

步骤七:小结1.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2.强调氧气的重要性及应用。

六、课堂作业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题目: 1. 描述氧气在实验装置中的制取过程。

2. 分析氢氧化钠和镁的反应过程。

2.3.2 制取氧气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3.2 制取氧气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3.2 制取氧气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 教学目标•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

2. 教学重点•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

3. 教学难点•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

4. 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锥形瓶、水槽、氯化锰、红磷、点燃棒、白磷、火柴;•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橡皮塞、输气皮管。

5. 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激发学生对制取氧气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实验操作1.实验步骤:–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锰;–将锥形瓶完全倒置放入水槽中,保证锥形瓶的口部仍然浸在水中;–用试管夹将一根红磷放入瓶中;–用点燃棒点燃红磷,迅速将试管夹从锥形瓶中取出,立即用试管口封住,然后慢慢将试管倒置放回水中;–观察气泡的产生,收集氧气。

2.实验要点:–红磷点燃后产生大量烟雾,要迅速将试管夹取出封口,避免烟雾逸出;–收集气体时,尽量将试管完全倒置放入水槽,并确保试管的口部完全浸在水中。

5.3 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红磷点燃后燃烧较旺盛,产生大量白烟,同时观察到气泡从水中冒出。

收集到的气体可以用一根火柴点燃,火焰会明亮而持久。

5.4 实验原理在实验过程中,红磷与氯化锰反应生成氧气,反应方程式如下:6P + 10MnO2 → 2P4O10 + 10Mn氧气从水中析出,在试管中收集并点燃,形成明亮的火焰。

5.5 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中,红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可能对人体有害,应注意实验场所的通风;•点燃红磷后应迅速将试管夹取出封口,避免烟雾逸出。

6.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制取氧气的实验,我们得到了一定量的氧气气体,并通过点燃观察到了氧气的燃烧现象。

这说明成功制取到了氧气。

7.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制取氧气的方法;•探究氧与燃料的关系,深入研究氧气的燃烧性质。

8. 小结通过制取氧气的实验,我们掌握了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和原理。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3制取氧气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 3制取氧气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实验室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氧气1. 药品:2. ✸反应原理:3.实验装置:4.✸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5.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1)✸排水法: 优点: 缺点:(2)✸排空气法(优点: 缺点: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加热固固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向上排空气法:,如氧气、二氧化碳、、✸向下排空气法:,如甲烷、氢气、、6.实验步骤:茶庄定点收利息①查(检查装置气密性)②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先固后液)③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后集中加热)⑤收(收集气体)⑥离(撤离导管)⑦熄(熄灭酒精灯)7.注意事项:(1)✸试管口棉花的作用:(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3)✸实验结束后,先撤导管,在熄灭酒精灯:8.✸检验氧气:✸验满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制氧气1.药品:2.✸反应原理:3.实验装置:4.实验内容:实验内容 现象分析(1)在试管中加入5ml 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带火星小木条(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0.2gMnO 2,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有大量 带火星小木条(3)实验结束后过固体质为 ,过氧化氢水+氧气二氧化锰0.2gMnO 2滤,烘干固体并称量质量保持不变(4)重复实验②③带火星小木条5.✸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里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和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

(1)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其物理性质可能改变(2)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6.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7.氧气的工业制法(✸属于变化)8.✸分解反应:(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二)特点:9.✸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原因:①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没有伸到集气瓶底部②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没有装满水;导管口刚有气泡就开始收集。

9.图像问题一定量高锰酸钾制氧气 一定量氯酸钾制取氧气 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一定量氯酸钾制取氧气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一定量氯酸钾制取氧气 红磷燃烧实验(密闭装置) 高锰酸钾分解温度:220℃ 氯酸钾分解温度:450℃氧气/g二氧化锰/gm/g加热时间/s反应时间/s反应时间/s反应时间/s 反应时间/s 反应时间/sm/g压强/pam/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第 1 页 第 2 页
人教版初 三 年级 化学 学科学案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 课题三 制取氧气(第二课时) 自学收获
2、思考操作原因 ⑴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 。

⑵药品平铺在试管壁上 。

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

⑷试管内导管稍比橡皮塞长 。

⑸加热时先预热 。

⑹用排水法收集时,应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再收集 。

⑺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撤离水槽,后熄灭酒精灯 。

小组学习【相信集体的力量】
1、交流自学成果,解决自学疑问。

2、a.选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即反应装置): ; 收集装置 。

b.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决定于 。

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决定于 。

c.C 装置的导管只伸入集气瓶口,可以吗?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有什么特点?
d.E 装置中的弯曲导管伸入瓶中可以吗?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有什么特点?
学习目标: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制取方法、注意事项等
重点: 实验室制取o 2的反应原理、方法 难点: 动手操作、注意事项
自主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的很好】
一、回顾已知
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 ,它 溶于水。

2、忆一忆,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即反应原理) 。

二、自学新知
阅读P 37“活动与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实验步骤: ⑴查:检查 。

操作方法: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

现象: 。

结论:装置气密性良好。

⑵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并在试管口放 ,用带导管
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注意:药品应 在试管壁上。

⑶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注意:铁夹要夹在试管的 ,试管口 。

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固定试管。

⑷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对试管 ,然后对准 加热
⑸收:当 时开始收集,看到 是表明氧气已收集满。

⑹离:把导管撤离水槽。

⑺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自学疑问
2
展示反馈【你一定很精彩】
1、上讲台展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O2操作。

2、如图所示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a.指出装置中的错误以及这些错误造成的后果
错误:后果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应怎样检验集气瓶中充满气体?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怎样放在桌面上?为什么?
拓展延伸【望你再上一个台阶】
硫化氢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它的水溶液叫氢硫酸。

实验室通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制取该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方法是。

(可用装置图表示)本节知识要点:
学习随笔知识体系或板书
第 3 页第 4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