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遗产抬阁艺术——以河南安阳曲沟抬阁为例
安阳抬阁的社会功能初探

安阳抬阁的社会功能初探作者:牛秀玲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7期【摘要】近些年来,“非遗”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笔者以家乡的抬阁为例,运用田野调查法以及文献资料法,对安阳抬阁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进行简单阐释,重点介绍抬阁的社会功能,最后笔者对其传承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抬阁;社会功能;传承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132-02一、安阳抬阁文化概述抬阁,又名“台阁”,指人们抬着一个用竹木或铁质材料扎制成的类似“阁”的架子进行表演。
它是一项古老而又独特的绝技,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特色传统民俗舞蹈。
在全国,主要以金坛抬阁、徽州抬阁、广东抬阁、安阳抬阁最为著名。
笔者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安阳抬阁。
提到安阳抬阁,会立刻让人想到曲沟抬阁,2007年5月,曲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抬阁之乡”;2009年,曲沟抬阁被列入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数百年以来,经过不断的完善和革新,安阳抬阁的“阁”逐渐向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扎制抬阁的材料采用钢筋,阁的表演形式也由人抬演变为将阁固定在车轮上进行表演,省去了人力。
抬阁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新奇的世界,表演的时候,选一位六七岁的小朋友,穿上与剧情有关的衣服,化好妆,然后将其固定在“卡子”上,卡子分为坐卡、站卡、挂卡三种,表演的儿童牢牢系在卡子上,或坐,或站,或挂,十分稳妥舒适。
每台阁上的人数最多可达5位,他们分别立于不同的层次,因剧情而设的道具可喷水、旋转,形象非常逼真。
安阳抬阁表演的剧情多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有关,当然也有一些本土特色的剧目,有利于安阳优良文化的继承。
二、安阳抬阁文化的社会功能(一)娱乐功能。
首先,在抬阁表演中,其表演队伍很长,前后可以绵延一公里左右,就拿安阳抬阁来说,队伍主要分为演出队伍和伴奏队伍,演出队伍除了抬阁以外,通常还有秧歌队、花篮队、高跷队、扇子舞队等传统民间项目,不同的队伍穿着各色的服装,跟着伴奏翩翩起舞,场面十分壮观,所以整个抬阁表演下来,演出人员有几百人左右。
写抬阁的作文

写抬阁的作文Writing an essay on the topic of "carrying a sedan chair" reminds me of the rich histo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is traditional Chinese practice. 抬阁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了这个传统中国习俗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For centuries, carrying a sedan chair was a common mode of transportation for nobles and officials in ancient China. It symbolized power, wealth, and privilege. 几个世纪以来,抬阁是古代中国贵族和官员常见的交通方式,象征着权力、财富和特权。
The sedan chair itself was a symbol of social hierarchy, as only the wealthy and powerful could afford to be carried by others in such a lavish manner. 抬阁本身就是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只有富有和有权力的人才能负担得起这种奢华的方式。
As time passed and modern transportation methods became more prevalent, the practice of carrying a sedan chair gradually faded into obscurity.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交通方式的普及,抬阁的习俗逐渐隐退了。
However, the tradition of carrying a sedan chair still holds a special place in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as it continues to be reenacted in festivals and ceremonies to honor the past. 然而,抬阁的传统在中国文化遗产中仍然占有特殊的位置,因为它在节日和仪式上继续被重演以纪念过去。
谈安阳曲沟抬阁艺术的工艺和发展

谈安阳曲沟抬阁艺术的工艺和发展作者:刘萍宋伟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7期安阳曲沟的抬阁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经历了时代的变革,抬阁艺术由人抬肩扛变人抬为虚、轮行为实,由捆扎支撑变卡子支撑,由每驾抬阁由一二人表演,增到多人表演。
由于不断改革创新,而使抬阁艺术更具凝聚力和生命力,才能不断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爱、拥护和赞扬,抬阁艺术应予提倡和推广。
抬阁的起源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群雄逐鹿,曲沟所处之地连年战事不断,被人们称为“干戈沟”。
孔子周游各国时经过这里,看见村民饥寒交迫的场景,深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要想从根本上解除他们的困境,必须消灭战争,施行仁政,于是孔子携弟子向村民讲仁义礼智信,讲人际和谐,村民们深受启发。
孔子对当地的淳朴民风深深感动,便使用老家曲阜之“曲”而代“干戈”,希望两地为此结下不解之缘,也希望曲沟从此再无干戈。
欢送孔子师徒的村民们为了让远去的孔子能看到歌舞,便选择唱歌好的男童、女童站立在抬起的桌子上,旁边放上鲜花,边走边唱。
从此,每逢佳节,曲沟人就用欢送孔子的方式来庆贺,以表达心中的喜悦。
因为是抬着桌子边歌边舞,就有人把这种歌舞形式命名为“抬歌”,但名称并不统一。
此后,经过不断传承演变,艺人们将高桌装饰成亭台楼阁的样式,给人以空中楼阁、云间雾里的感觉,故更名为抬阁。
“抬歌”即是最早的抬阁。
抬阁艺术的发展历程抬阁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一张桌子、几朵鲜花,演变成如今集木艺、铁艺等于一身的艺术表演形式,抬阁的发展折射着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进程:公元前422年,魏文帝派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巧妙制服巫婆,取缔了“河神娶妻”的迷信活动。
并带领百姓修建了12条水渠,建成了系统的灌溉工程。
为了感谢西门豹给乡亲们带来的福祉,曲沟人隆重庆祝,准备了十几张桌子,上面摆满了鲜花,大家高声歌唱,欢庆幸福时光。
这比当年欢送孔子时要热闹多。
战国时期,洛阳人苏秦提出了合纵抗秦的主张,他联合六国歃血为盟,签订了“合纵盟约”。
安阳曲沟抬阁艺术发展的不足和战略规划

安阳曲沟抬阁艺术发展的不足和战略规划作者:李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项目来源: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10476049。
摘要:抬阁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民间演艺品种,从起源至今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因其独特神奇、魅力四射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她是中国民间艺术园地里的一枝奇葩,被新闻媒体誉为“中华一绝”。
曲沟抬阁曾于2006年、2008年曾两次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国文联在广州举办的全国抬阁大赛,均夺得大赛的最高奖“山花奖”。
本文主要陈述的内容是安阳曲沟抬阁艺术在表演过程中遇到的不足及以后对曲沟抬阁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
关键词:抬阁艺术;不足;发展战略作者简介:李艺,汉族,1992年8月出生,现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油画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1一、安阳曲沟抬阁灵活性不足安阳曲沟抬阁在表演的时候灵活性不足,例如,在深圳演出时,道具公鸡突然死了,演出任务大,时间紧迫,承包商不许再去购买公鸡,只好用红布代替,草率演出。
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引以为戒。
由此能少者尽量少,能省者尽量省,能代替者尽量代替。
比如抬阁《水漫金山》,原来演出时,必须有盆水、水草和五色鱼,能够做到船儿飘飘转,五色鱼儿自然游,使观众看了有生活气息,有真实感,如亲临其境。
现在的抬阁没水、没草、没船、没鱼、没藻。
为了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用玻璃代替,这样做,实际上降低了演出效果和质量。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解决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曲沟抬阁为了保留传统工艺将现代科技揉进抬阁,这也是抬阁不断创新和改进的重要举措。
虽然抬阁在兴盛的时候很繁荣,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抬阁现在已经相较于来说越来越不受重视,由于出阁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等原因,而且费用高也没有太多的人要出阁,所以慢慢出阁的频率并没有那么高,一年在村里出一次有的时候都难,然而出去出阁更是花费大,在路上耗费时间多,出阁的时间也就两个小时,导致现在抬阁面临一个瓶颈的尴尬局面,并且省里面重视程度远没有以前高了,虽然早在2007年已经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民间艺术发展并没有想象当中的好,但是我们社会在进步的同时应秉着推陈出新的理念,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应加以保护继承它。
安阳曲沟抬阁作文

安阳曲沟抬阁作文
今天阳光灿烂,天空像一块蓝宝石,一望无际。
我和小伙伴们饶有兴趣地去曲沟看背阁。
背阁好高好高,像一座移动城堡!上面躺着穿着漂亮衣服的人,他们像神仙一样,在阁楼上清姿蹁跹。
我仰起脸,呆愣愣地看着,眼睛里透着惊奇。
旱船的底部,有好多人在拎着,他们脸上都是汗水,但他们仍然用力地架着,脚步斩钉截铁。
锣鼓声响,热闹极了!人们都聚在一起,一片喧闹声,雀跃欢呼,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
我突然想起,爷爷曾经跟我讲过,以前旱船全是木头做的,很沉很沉,抬起来很不容易。
现在的板凳龙用上了轻便的材料,虽然可爱,也更安全。
板凳龙在树丛里疾速穿梭,我看到了各种不同的造型,有威猛无比的将军,有动人的仙女,还有可爱的小动物。
我暗叹地想,长大了之后,我也要来参加板凳龙表演,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传统文化!
今天真是开心的一天,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和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
抬阁的苦与乐

“抬阁”的苦与乐在河南省安阳,“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抬阁据说源自孔子。
相传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仁政,途径处于魏国和赵国交界地带的干戈沟(今安阳西部曲沟)时,由于解决了村民的一些问题,所以,在他离开村子时,在当地村民的请求下,改村名为曲沟。
临行时,曲沟的百姓对孔子一行依依不舍,村民击鼓敲锣,并将善歌童子抬于高桌之上,放喉高歌,欢送圣人。
后来逢年过节办庙会,安阳人就沿用此法娱乐。
因表演者多在高台之上,且以亭阁为道具,所以称“抬阁”。
“抬阁”上的小演员多为3-6岁的孩子,要求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扮相俊美。
据说,上过“阁”的孩子,一生平安幸福,所以孩子、家长都以上“阁”为荣。
但,在带给观众快乐的时候,上“阁”孩子的辛苦,也许只有孩子们自己最清楚。
早上天不明,小孩就被妈妈叫醒,带着第一次上“阁”时特有的兴奋,高高兴兴起床。
洗漱后,被姥姥、妈妈带到“阁社”,早已等在那里的老人们马上开始为他们化妆,装扮完毕,在院子里对自己头饰上的珠串很好奇,玩耍起来。
与此同时戏台广场上,老师傅们在仔仔细细检查着抬阁的各个部件,确保孩子们的安全。
为了上阁的孩子们心无旁骛,上阁前不敢让孩子们吃的太多。
一位妈妈给6岁的大妞一个香肠,但要求只能吃三分之一。
一切准备就绪,师傅们按顺序有条不紊的进行绑扎。
上阁前,爸爸妈妈给孩子讲解了他装扮的孔子的生平伟绩,却不知道听懂了没有。
但,坐到阁上,孩子一脸深沉,开始“忧国忧民”起来。
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脸的自豪。
抬阁出演正式开始。
中心广场的周围,挤满了观看演出的人群。
“阁”前有锣鼓队和秧歌队,簇拥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阁”前行,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纷纷前来观看,场面蔚为大观。
床。
临泉肘阁抬阁作文

临泉肘阁抬阁作文
据介绍,肘阁抬阁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兴起,繁荣于清末民初,是一种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肘阁是一人顶,抬阁是多人抬,体现了高、难、险、美等特点,多表演民间传统节目。
身着戏服、脸涂油
彩的小演员站在有民舞技艺的青壮年男子负载的支撑物上进行表演。
支撑者在
打击乐的伴奏下,踩着鼓点节拍,且行且舞,走着“龙摆尾”步、“秧歌”步
和“剪子股”步等民间舞步,小演员在上面根据戏剧、故事情节,舞刀弄枪、
拂尘甩袖,好不热闹。
在临泉县,肘阁抬阁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道路也颇为坎坷。
在临泉生活
多年的老一辈人回忆说,民国二十年的庙会上,就有了肘阁抬阁表演,其中肘
阁规模多达三十余架。
那时候,人们还在肘阁的基础上发展了抬阁和穿心阁等
类似的表演形式,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
文化大革命期间,肘阁抬阁被视为“四旧”,铁架被拆、戏服被毁,一半多的道具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肘阁抬
阁发展也进入了低谷期。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肘阁抬阁
也得以新生。
物质生活富裕后,随之而来的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于是在一些
大型集市和庙会上,又出现了肘阁抬阁的身影。
每当表演队伍一出场,尾随围
观的人群络绎不绝。
肘阁抬阁是一项高超技艺,需要演员之间的完美配合,更需要苦练才能呈
现精彩的舞台效果。
它所蕴含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真实地反应着当地人民
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表现了沿淮流域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安阳曲沟抬阁作文

安阳曲沟抬阁作文
抬阁是曲沟镇举行大型庙会时的必备节目,表演时,数名人员抬起一座经过装饰的阁架,阁架上有人数不等的孩童固定在架杆上。
孩童穿戴服装、手拿道具,装扮成神话、戏剧主人公或历史人物,在抬阁人员的簇拥下进行巡街演出。
一座阁架确定一个表演主题,表演主题以字的形式显示在装饰阁架的帷布上,如《穆桂英下山》《李三娘推磨》《妇好出征》等。
后来,曲沟群众认为“抬歌”这一新颖活泼的文艺表演形式,具有流动表演之美。
因此,千百年来经过不断完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又因表演者在高台上多以亭阁为道具,故而改称“曲沟抬阁”,并且成为“华夏一奇”。
每逢春节或过庙会,经常有抬阁表演,每逢有抬阁表演,便会出现观众如潮,万人空巷之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研究2016年6月第1卷 第6期浅谈传统文化遗产抬阁艺术——以河南安阳曲沟抬阁为例刘 妮 杜 坤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传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结合河南安阳曲沟抬阁的传承与发展,对其历史背景,基本特点和目前发展的情况进行论述分析,并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提供支持。
关键词:抬阁 发展 传承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6—0092—04抬阁,又称“台阁”,是一项古老而又独特的绝技,蕴含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内涵。
“抬阁”艺术来源于汉代的“百戏”。
是民众生活方式的历史积淀。
它融合戏剧、杂技于一体,并集木艺、铁艺、画艺、扎艺、服装、道具和乐队等多种技艺结合的一种高台艺术表演形式。
运用独特技术,把扮演戏剧人物儿童根据剧情巧妙地置于扎制的格局之中由于有戏服和道具的遮掩,从而形成空中楼阁和云行雾飞的特点艺术效果。
它经历了唐宋时期的特殊发展阶段和元代杂剧的盛行阶段,兴盛于明清时期。
发展至今,社会上还存在了多种形式的抬阁表演。
“关于其称谓,各地是五花八门,如抬阁、飘色、铁棍、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彩亭、桌子戏、龙阁等等。
蔡欣欣教授从各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舞蹈志》以及相关资料中就梳理出 58 种。
”[1]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等多种数据库的相关资料,发现对这一传统艺术的特点、运行机制等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其目前的发展问题研究较少。
本文以河南安阳曲沟抬阁为例,对传统文化遗产抬阁艺术的发展、保护和传承进行论述,目的是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
它不是某一种艺术形式的简单传承,而是在历代演变过程中不断去融合其他门类艺术的有用成分,再加之不断的丰富和创新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艺术形式。
历今传承下来的中原抬阁享有“华夏一奇”的称号。
抬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广泛。
1 曲沟抬阁的由来与发展抬阁最早见于南宋,《武林旧事》卷三载:“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每库各用匹布书库名高品,以长竿悬之,谓之‘布牌’。
以木床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驾空飞动,谓之‘台阁’。
”[2]在《西湖老人繁盛录》中也有记载:“开煮饮酒候所……活用台阁故事一段;或用群仙,随时装变大公。
”[3]即在一木制的台架上将儿童或者扮演者分层固定在竖杆上,化妆打扮,表演戏曲、传说、神话等故事里面的人物角色,再以背景装饰搭配,由多人一起抬扛,在街道、广场巡游表演。
在抬阁的游行中,经过抬阁者步子的有意变换、身体来回舞动,使阁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晃动和颤抖,形成空中楼阁的景象;另外,抬阁集美术、音乐、服饰、杂技于一体,独特的设计,鲜艳的色彩,形象逼真的表演,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观众。
它的形式和独具的观赏性,是广场游戏活动的典范;再者,它是汉民族用于迎神赛社或节庆演出的一种极有代表性的广场民间游戏,是汉民族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曲沟是河南安阳的一个镇,相传是由孔子命名。
曲沟原名‘干戈沟’。
相传,2500 多年前,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来到这里,恰逢天色已晚,便命弟子在此停车住宿。
村民们听说孔子来了,纷纷夹道欢迎。
入村后,孔子觉得这里民风淳朴,与干戈沟的名称不太相符,于是乡民们便央求孔子为村庄更名。
孔子说:作者简介:1.刘 妮(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与传承。
92“我的故乡曲阜,物阜民丰,是至善至仁之地,将干戈沟更名为曲沟如何?”从此,干戈沟改名为曲沟,这个名字也和孔子老家曲阜有了不解之缘。
随后,孔子又在此讲学数日,传授民众礼仪知识。
为感谢孔子,在他离开的那一天,大家抬起一张桌子,上边站着一位歌手,旁边放着一盆鲜花,边走边唱,把孔子一行送出很远。
此后,每逢佳节,曲沟人就用欢送孔子的方式来庆贺,以表达心中的喜悦。
因为是抬着桌子边歌边舞,就有人把这种艺术形式命名为“抬歌”。
此后,经过 1000 多年的演变,到明朝时期,艺人们将高桌装饰成了亭台楼阁的样式,给人以空中楼阁的感觉,抬歌也因此更名为抬阁。
演变后的抬阁不仅名称发生了变化,内容也由简单的唱歌形式变成了演绎传说故事和神话故事,并和锣鼓、号角和唢呐等乐器相结合,配合秧歌、舞狮、武术等民间艺术活动同时表演,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到清朝时期,发展如火如荼,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发展至今,更多人把它称为一种游戏活动,参与人数不断增加。
结合其他的民间艺术活动同台演出,更加丰富和扩宽了人们的视野。
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类似的表演,但是曲沟抬阁给人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
当地的老艺人说:“抬阁是曲沟这块土壤上绽放的一朵神奇而瑰丽的花朵,历史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兴盛时期,曾有一次,抬阁表演吸引了数万名观众,等到演出结束时,曲沟家家户户的粮食被吃光了,以至于当地群众至今仍有‘克粮缸抬阁’的说法。
”[3]曲沟抬阁出阁有逢战乱不演、逢歉收不演、逢心气不顺不演等陈旧规矩,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曲沟抬阁才得到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几大派系。
他们之间既有团结,又有竞争,共同努力将抬阁不断推陈出新。
经推荐和专家考察,2007年5月安阳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抬阁之乡”,并成为“中国抬阁艺术研究基地”。
2009年列入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2 曲沟抬阁的基本特点2.1 抬阁的基本分类抬阁目前分为平阁和高阁两种类型。
平阁通常只设一层架子,表演者站立或坐着或其上表演。
高阁是多层架子组合在一起,出现不同程度的分枝,因此也称为“铁枝”,制作程序比较复杂,即在主架上再分上、中、下三层或多层,每层架的枝上分别安排不同的表演者。
高阁主枝高3米到8米,主枝和架子之间的衔接不仅要坚硬,还要结构轻巧、美观,既能承受重量,又得满足不同造型的要求,同时,高阁表演时要用道具和扮演者的衣饰等遮掩架子,使观众看不到架身,如同表演者真的站在空中。
2.2 抬阁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抬阁以扮演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人物造型多涉及戏曲人物,敲锣打鼓的音乐伴随其中,大多为戏曲中的传统曲目,例如《穆桂英挂帅》《白蛇传》《八仙过海》《宝莲灯》和《木兰从军》等等。
人物特点与戏曲相似,脸谱是最重要的角色要求。
戏剧中人物主要有生、旦、净、末和丑等五个角色,脸谱呈现的角色分别表示生活中的善、恶、奸和忠等人物品质。
例如,表示忠诚就雕以正帽,奸邪之人就画之丑相。
抬阁的装扮主要是勾脸和涂抹,与戏曲里面的画法相比要简单些,勾脸如图1所示。
图1 勾脸人物行头是戏曲的一部分,如人物的服装相应的道具水袖、大带、靠旗和翎子等。
它与戏曲中的脸谱配装相辅相成,服饰和装容大多借鉴戏曲里面的样式。
头饰的佩戴和现在戏曲人物的佩戴大致相同,不过与戏曲中的角色要求相比要低一些。
抬阁人物的服饰与戏曲服饰在作用和功能一致,都是通过服饰来刻画现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
但是抬阁服饰有一个戏曲中服饰没有的特点,就是服饰还用来隐藏或掩盖用于捆绑和支撑抬阁上小演员们的支点,在视觉上给人营造一种逼真的表演效果。
(见图2)图2 行头2.3 抬阁的表演内容和方式抬阁的表演内容通过阁社对某些曲目的艺术追求不同而出现分门别派,各有侧重,但又各有优势。
“西社的枝儿颤,北社的嘟噜转,东社的石头蛋。
”[4]枝儿颤主要是以槐树枝、桃树枝、鸟笼、弓箭、瓶花和伞花等为内容的表演;嘟噜转主要以小船、石磨、车轮和杆子等为内容的表演;石头蛋主要是以碑、牌、坊、石、盆和塔等为内容的表演。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不断顺应社会要求,曲沟抬阁也向现代的体育运动一样,不断追求“高、难、奇、险、绝”的目标,因此各个阁社也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抬阁,如西社有《扒缸》《水漫金山》《借雨伞》等,北社有《李三娘推磨》《铁弓缘》《织皇绫》等,东社有《游月宫》《百鸟朝凤》《白猴孝母》等。
抬阁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结合多种艺术形成并需要多团结完成的一种高空艺术表演,93通常与多种民间艺术同台表演,如跑旱船,扭秧歌等,演员配合着锣鼓声的节奏以歌舞的形式表演故事,给人全方位的视觉效果。
2.4 抬阁的社会功能曲沟抬阁是民族传统项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有着重要地位,是他们美好生活的体现。
抬阁主要以民俗年节和祭祀为载体,表达出生活中诸多社会现象,传达出多种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具有纪念祈福、教化、维系和娱乐等多种社会功能。
3 曲沟抬阁的发展问题曲沟处于河南安阳县的西北方位,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抬阁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独特抬阁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影响,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这种传统文化的发展怠慢或者消亡。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巨大的转变。
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加快,民俗体育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的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
这种城镇化的社会发展导致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再加上西方体育文化不断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之前的生活,对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采用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来放松和享受生活,对此这种传统的娱乐项目受到忽视,因此这种传统的民俗体育的发展受到很大威胁。
曲沟抬阁深受其影响,在其发展的同时出现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曲沟抬阁的灵活性差曲沟抬阁规模大,出行人员多,再加上道具就是很大一项工程。
每次出阁都需要浪费很多人力和物力,这就导致出行活动的不方便。
偶尔外出演出,需要准备的东西就会更多,再者道具用到的活禽活物,都需要准备充分,人力和物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所有问题考虑在内,就会相当麻烦,任务繁重。
现在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
高科技不断的融入到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抬阁文化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和改进,增加其灵活性,较少工作量,顺应社会的发展。
3.2 曲沟抬阁艺术的局限性曲沟抬阁作为一项古老艺术,表演过程复杂,文化差异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是发展的弊端。
很多地方和人群都不知道这种艺术,它能流传到现在说明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需要继承与创新,适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存在抬阁比较传统,没有突破性的创新,也不能适应满足现在人的视觉需求,现在人多数通过媒体、电视、电脑和报纸等渠道来陶冶情操和丰富生活。
抬阁现在越来越少,多数人认为出门看阁还不如在家看电视,娱乐性不强。
抬阁必须打破传统的设计观念,运用高科技推陈出新,满足现在人的视觉要求和审美情趣。
适当加大宣传力度和扩宽宣传方式,扩宽演出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体会这门艺术带给人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