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导读

合集下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正是这个工业才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至于这个工业在哲 学上的抽象,就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这个过程也展现了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从具体表象到理 论抽象的思考过程。正是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性,而以主体性进入 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通过工业生产创造了一个属人的世界,工业实践活动及其实践 结构已经成为我们周围世界客体结构的重要构件,自然物质对象第一次成为人类主体在工业 生产过程中全面支配的客体。因此,过去的那种自然对象性消解了,费尔巴哈正是由于认识不 到这一点,才犯了直观主义的错误。在《形态》中马克思直接指明了这一点:“他没有看到, 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 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76 页)所以,第一条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性,并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活动上,而是建基于工业生 产的实践上。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从工业生产出发,我们不再像在自 然经济中那样简单地直观自然对象,而是能动地面对工业实践和市场交换关系的产物。物相 第一次直接成为人类实践的世界图景,自然经济社会中那种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区分,第一 次通过工业实践消除了。正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传统认识论所讲的主体与客体才能联结起 来,人的理论态度正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如果将社会历史实践这一现实基础剥离掉, 那么就变成了人与世界的纯粹的理论关系,这时才可能产生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只有产生了这 一分离,才会出现康德所说的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元对立。所以,在《提纲》第 2 条中马克思指 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 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同上书,第 58—59 页) 理论的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因此首要的是对社会历史生活的理解与认识,这是马克思超越 传统认识论的现实基础,也是当代认识论的根本立场。认识论的这一转变,后来在海德格尔哲 学中就表现为生活世界解释学的建构。 把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把现实自然界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并认为,仅仅诉诸感性 并不能使自然界现实化,只有人的感性活动视野中的自然界才是现实的。这就以“感性活动” 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理论。 马克思把与客观事物相对的感性活动看作实践活动,把作为感觉的对象和源泉的感性客体看 作实践的对象、实践的前提和实践的结果。对客观事物不仅仅从其自在状态去理解,而是从 它们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实践活动引起的变化和发展)去理解,从而看到客观 事物的历史性,看到主体对它们的能动作用,看到客观事物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因 此,感性的客体仅仅从单纯的感觉是不能得到说明的,只有通过实践来界定,物质概念也只 有通过实践才能加以准确界定。 费尔巴哈曾经特别谈到过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过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 破的秘密,似乎单凭直观,人类就能洞察自然界的种种奥秘,掌握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但是 他忘记了,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的自然科学 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他 不知道,自然科学是在人类世世代代的劳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观念的东西是在人的感性活动 中形成和完善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评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只是“抽象的人”,由于费尔巴哈 设定的人是“一般人”,是“感性对象”,而不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不是“现实的历史 的人”,这样的理解就妨害了他对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认识。因为他把人对自然的认识只 看作“场外观”,如同动物般的直观,把人与自然看作相互独立的两极,人对外部自然界只 有顺从,只有依赖,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干预。由于他没有从内在的、本体的实践出发,他理 解的人与自然界仍然是外在的关系。

0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学习导读

0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学习导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学习导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是马克思1845年春旅居布鲁塞尔时写作的。

《提纲》着重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观点。

恩格斯称《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①一、写作背景《提纲》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需要的产物。

19世纪中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迫切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德国当时还处于政治上的封建割据与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存的状态,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德国资产阶级比英国、法国资产阶级落后,他们虽然要求废除封建特权,实现德国统一,但是害怕无产阶级胜过害怕封建势力。

德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革命又害怕革命的两面性,通过德国哲学意识形态反映出来,隐藏在黑格尔晦涩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思辨哲学之中。

在黑格尔哲学中,对普鲁士王国妥协的保守性掩盖了它的革命性。

费尔巴哈曾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

1831年他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从而在黑格尔哲学的坚固体系上炸开了一个缺口。

恩格斯说:“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

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②然而,费尔巴哈虽然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但简单地把它抛在一旁;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仍然存在着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因而无法真正制服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批判,第一次深刻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提纲》是马克思革命实践活动的理论结晶。

马克思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法律,后来又把兴趣转向了哲学。

他最初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1843年,马克思转向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之后的一些生活实践使他的思想开始转变。

1845年,通过进一步研究,马克思逐渐认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 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誉为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批判者。

他批判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并提出了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费尔巴哈的思想和贡献进行深入探讨,从其哲学观点、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方式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1.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其只是抽象的思维活动,无法掌握现实世界的本质。

他认为黑格尔过分强调理念和观念的力量,而忽视了物质世界的存在和作用。

因此,费尔巴哈主张从物质的角度出发,探讨真正的哲学问题。

2.唯物主义的基础费尔巴哈主张以唯物主义为基础,认为只有从物质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世界。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于物质,思维只是对物质的反映和表达,而非决定性因素。

因此,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二、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方式1.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注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即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实践,才能揭示世界的真相和本质。

因此,费尔巴哈主张以实证主义的方法来探讨哲学问题。

2.对现实世界的分析费尔巴哈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剥削制度是其根本矛盾,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改变社会结构,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因此,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对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系,提出了社会变革的方向和途径。

他倡导人类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理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对政治思想的影响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批判了当时的专制制度和不平等现象,倡导民主和平等的政治体制。

他强调了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提出了民主政治的原则和理念,对当时的政治观念和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第二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第二章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一、被传统哲学遗忘的“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笔记,这些笔记写在他的1844-1847年的笔记本中,笔记上端写着:“1.关于费尔巴哈”。

这是匆匆写成的准备作进一步研究、写作用的提纲,当时并没准备发表。

马克思逝世五年之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个提纲,1888年恩格斯在自己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中第一次发表,发表时的标题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这篇不到一千五百宇的提纲,以警句的形式凝结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华。

它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恩格斯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提纲》概括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恩格斯第一部合著的《神圣家族》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表明马克思已最终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并意识到自己的哲学同资产阶缓哲学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在两个根本观点上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第一,提出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结论,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以革命实践的观点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第二,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台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与费尔巴啥以“抽象的人”为基础所建立的唯心史观,与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核心所建立的唯心史观彻底划清了界限。

正是从速两个主要观点出发,马克思开始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观点,走上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6年春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详细地阐发了《提纲》的观点。

当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批判并不是从《提纲》才开始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本质”,在《神圣家族》中开始以“现实的人”的论述超越出费尔巴哈抽象的人。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陈向红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一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第三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pt

第三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pt
的抽象的物质, 于是实践与自然物相对、实 践与观念相对。
(三)人学问题是《提纲》实现哲学 变革的理论核心
❖ 布鲁斯特·斯密斯指出, “如何解释我们自身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它要影响我们将如 何去塑造我们的将来, 并且更为明显地要影 响我们怎样去解释这个世界”。
❖ 马克思正是在对人做出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解释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 但马克思仍认为其旧,认为其属于旧唯物主义。
❖ 这种唯物主义旧在哪里呢? 在于费尔巴哈所讲 的感性是超历史的感性,这种超历史的感性是无 法解释人的现实历史和人的现实异化的。
❖ 对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以及由此出发的、从本体 论上对费尔巴哈新哲学实行的根本性批判,是马 克思的这一《提纲》的主线。
❖ 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止步的地方,正是马克思的 新唯物主义开始的地方。
❖ 实践的外向性价值,是指实践能够通过人的本质 在实践中的释放, 以作用于外界对象, 使之发生合 目的性的变化,从而适合、服务于人,并因而成为 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
❖ 实践的内向性价值,是指人们通过实践在改造外 部世界的同时, 也改造了人本身,不仅提高了人的 主体能力,丰富了人的本质, 而且促进整个人的生 存由人的片面和不自由状态逐渐变为全面而自由 的状态。
❖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 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 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 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 动的意义。
(二)
❖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 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 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 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 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 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88)<导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的。

原名为:关于费尔巴哈。

该文写在1844~1847年的笔记中。

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

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篇手稿。

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打算付印。

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件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他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88年,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出版时,将《提纲》的个别地方作了修改,以《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为标题,作为其著作的附录第一次予以发表。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这部分包括一、二条,是整个《提纲》的总纲。

在这两条里,马克思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哲学思想史的研究,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开始用科学的实践观去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以后各条的内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一)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

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写作背景●一、由来●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二、猜测受到赫斯的影响●赫斯提出了“哲学共产主”的概念,在《论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和《晚近的哲学家》对费尔巴哈第一次全面的批判。

可以推测,马克思在读了赫斯以后,对费尔巴哈学说的缺点有了新的认识。

●三、《提纲》是《形态》的萌芽●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清算——共同阐明我们之前的见解,清算过去的哲学信仰●四、写作的原因●1、制定新的世界观●群众虽然受到很大的鼓舞,但是他们的理论基础显出明显的不足。

“只要我们的原则还没有从以往的世界观和以往的历史中逻辑地和历史地作为二者的必然继续用几部著作加以阐释,一切就仍然处于半睡半醒状态,大多数人还得盲目地探索”●2、对费尔巴哈一直保持保留批判的态度的必然结果●理念差异费尔巴哈对辩证法的革命作用估计不足●马克思不是站在费尔巴哈阴影里的人●3、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强调自然太多,政治太少。

然而这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惟一联盟。

●马克思点明了费尔巴哈哲学在现实中必然碰到的困境●1843-1844年间,马克思在理论视野上远远超越了费尔巴哈。

马克思在行文中,带有费尔巴哈术语的地方都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政治、经济和现实密切联系在一起。

●4、同时代哲学家的启迪●1838年黑格尔左派契希考斯基,针对黑格尔哲学的缺点提出了“行动哲学”的概念●赫斯的“行动的哲学”为马克思提供了非常具有启迪的视角。

《行动的哲学》强调人只有通过具体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才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且实现自身的存在。

“ 生活就是行动”。

需要指出,马克思不同于赫斯的是,赫斯的行动或实践,缺乏对于实践最为重要的层次,也即经济因素的指认与把握,因而在思想史上,赫斯等人只能是先驱而不是创始者。

●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尖锐批判。

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纳认为费尔巴哈虽然在现实中把宗教的上帝拉下了宝座,但是却保留了上帝的位置,把自然与爱置换了上去●《提纲》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历史地位●1、“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可以被总结如下:首先,他通过哲学批判了宗教;然后,他通过政治批判了宗教和哲学;最后,他通过经济学批判了宗教、哲学、政治和所有其他意识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节选)导读提要
《提纲》写作背景
一、19世纪中叶,无产阶级成长为自为的阶级,属于它的理论思想必然产生
二、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1、《博士论文》——唯心主义
实践是一种理论批判,一种客观的理性活动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化
强调哲学批判必须从理论转到行动上——开始从唯物论角度思考实践问题
3、《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化
第一次把实践规定为改造旧世界、消灭私有制、建立新世界的物质活动
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是实践的主体
局限性:没有从经济关系上揭示实践的基本内容、形式、地位、作用等问题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接近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达到成熟水平
把生产劳动规定为实践的基本内容
明确提出、论证了实践的社会性
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
提出实践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规定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作用
局限性:没有把实践作为区分新旧哲学的界限,旧的哲学术语使用多
5、《提纲》——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的实践观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理论发展线索
1、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由统治者、思想家决定
2、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
人们对一个政权的态度是由财产关系所决定,财产关系是由法律决定的
3、空想社会主义者
人们的状况由所有制决定,所有制是历史的延续
4、黑格尔的观点
环境、财产关系、所有制背后有一个第三因素决定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契机
1、为什么人们按照一定的思想目的、愿望去活动,但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和目的、愿望不一致?
2、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人们、同时代的人们思想观念不一致?
马克思恩格斯从劳动出发,找到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劳动中产生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是物质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思想关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内容
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上的基本观点
唯心论先验论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夸大了能动性
旧唯物论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否认了主体的能动性
一、辩证唯物论能动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人类感性、能动、批判的活动
2、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相联系,实践中主体和客体构成双向关系,表现为:
人化自然:主体把自身的目的、愿望赋予客体,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

自然人化(人的自然化):主体吸收了客体的本质、属性,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把主客观相联系
实践是主观指导下对客观存在的改造,实践把主客观相联系
实践的结果有倆种,成功和失败,一般来说,成功了说明主客观一致,失败了说明主客观不一致
二、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
1、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概括
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不同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实践是人和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实践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社会生活的最终根源在于实践
3、想象的世界根源于现实的世界
三、以实践为基础,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
过去的哲学停留于“解释世界”,而不致力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1)、一种理论作用的发挥只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2)、一种理论作用发挥的程度在于人们实践活动中被接受的程度
(3)、正确的理论最终会被大多数人接受,也才会在思想史上留下它的地位,成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