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经典名词解释整理
西方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

1.自然法:萌发于古希腊哲学,最早的定义为:世界都处于一种必然性与自然律的支配下,具有永恒性;神与人一样,都服从于这种永恒的自然律;对自然律所确定的秩序,便是一种正义。
2.宗教改革(路德):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随后发展出来新教教派。
3.法的精神(孟德斯鸠):一个国家的法律与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宗教、贸易、风俗习惯、人民的生活方式、制度架构、人文传统的关系,以及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总和。
4.公民(积极、消极):1791年法国宪法取消等级的划分,将法国人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
其中经济上独立,叫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
经济上没有独立性和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叫消极公民,不享有选举权。
5.主权(布丹):主权是国家的主要标志,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止的永恒的绝对的最高权力。
主权是对内具有至高无上、对外具有独立平等的权力。
6.国家(黑格尔):国家是道德理念的现实——即作为显现可见的、自己明白的实体性意志的道德精神。
国家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必然产物,而不是任意或偶然的结果。
7.人民主权(卢梭):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人民是主权者,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主权遵循主权神圣、不可转移、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的原则。
8.乌托邦(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莫尔的代表作,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乌托邦”是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财产公有、人人平等、没有压迫。
西方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西方思想史知识点总结西方思想史是指西方文化中各种思想学派和理论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西方思想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古希腊思想:古希腊是西方思想史的起点,主要代表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强调对真理的追求和审问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柏拉图建立了一个理念世界并探讨了各种哲学问题,亚里士多德则是逻辑和科学研究的奠基者。
2. 罗马法学:罗马法学是罗马帝国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学体系,对西方法律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马法学强调公正、法治和合同自由。
3. 基督教思想:基督教对西方思想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基督教强调个人的灵魂和永恒的救赎,以及道德和伦理价值。
圣奥古斯丁是基督教信仰和哲学的重要代表。
4.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西方思想史中的重要时期,它强调对人类理性和本质的重新发现,以及对古希腊和罗马思想的研究和重视。
人文主义提倡人类自由和潜力的发展,并反对教会和政治机构的专制。
5.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的一场知识革命,它强调理性、知识和科学的重要性,并提倡个人自由、民主和进步。
伏尔泰、洛克和康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6.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场文化运动,它强调个人感觉和情感的重要性,并倡导对自然、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崇尚。
雨果、拜伦和肖邦是浪漫主义代表人物。
7.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理论和政治哲学,它以经济和阶级斗争为基础,主张消除阶级分化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8. 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的重要哲学学派,它们对传统的道德和意义提出了质疑,并强调个人自由和存在的不确定性。
尼采、萨特和德里达是这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以上只是西方思想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还有其他学派和思想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西方思想史是西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评价现代西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西方思想史知识点总结西方思想史是指欧洲和美洲等地区的哲学和思想理论,囊括了自古希腊以来的各种思想学说和哲学思潮。
下面是对西方思想史的主要知识点的总结: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思想史的起源。
它包括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以及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众多哲学派别,如斯多亚派(Stoicism)和伊壁鸠鲁派(Epicureanism)等。
这些哲学家们关心的问题包括:人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自然和宇宙是如何运行的?2. 罗马政治思想: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如塔西佗(Cicero)和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认为,政治权力应该建立在智慧和道德的基础上。
3. 基督教哲学:基督教的出现对西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的《忏悔录》提出了对上帝存在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和托马斯·阿奎纳斯(Thomas Aquinas)的神学哲学也是基督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重视,使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中崛起。
人文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和自由意志,对艺术、文学和人类学科有着重要的贡献。
代表人物包括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培根(Francis Bacon)和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等。
5.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运动,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
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Voltaire)、洛克(John Locke)和康德(Immanuel Kant)等。
这场运动对欧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基础。
6.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19世纪德国的哲学运动,涵盖了康德、黑格尔(G.W.F. Hegel)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等哲学家的思想。
西方思想经典名词解释整理

智者智者是在希腊城邦中涌现出的一批职业教师,他们自称智者,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阐述了许多新颖的主张和见解,智者以人的眼光去考察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将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和社会;智者关注自然与约定的关系,有的智者肯定习俗和法律的价值,认为其符合自然和正义,主张人们应维护和遵守城邦的习俗和法律;也有的智者将自然和法律对立起来,主张变更或废弃与人性相悖的法律和习俗;这已经蕴含了自然法思想的萌芽。
从“自然”与“法律”的对立出发,一些智者引伸出了十分激进的平等思想。
它成为斯多葛派平等思想的先声。
2、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由自然向人和社会的转向。
他特别关注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他喜欢研究“什么是??”的问题,也即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使他成为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主流传统的开拓者。
他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并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着名论断。
他认为治国是一门专门的知识,认为政治家应当是具有这种相应知识的人,并由此主张贤人政治和专家政治。
3、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
他对理想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生活方式进行了阐述,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描绘了城邦的基本结构和城邦生活。
在柏拉图那里,所谓正义的城邦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的精神,和严格的社会分工的原则,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治国,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主张把政治统治权交给哲学家,把现实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家。
4、哲学王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
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同时,也只有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品德改造城邦公民恶劣的品性,由此他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主张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政治家,把将现实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哲学家治国上,主张由哲学家垄断城邦的全部权力,将哲学家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
西方哲学相关名词解释

感觉感觉(sensation) 一定的物质运动作用于感觉器官并经过外界或身体内部的神经通路传人人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
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感性认识中的一种具体反映形式。
属于认识的最初阶段。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感觉是主观自生的。
不可知论认为感觉是与对象毫无相似之处的记号或符号。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正确地把感觉理解为物质对象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结果和对象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映象,但它不了解感觉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源泉是客观的。
人在实践中与外界事物接触,事物现象的各个部分和特性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就在人脑中产生感觉的反映形式。
人类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结果。
人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是从动物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发展进化而来的。
它不仅是自然界发展演化的产物,还是社会劳动和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有本质区别。
人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比动物的更复杂更完善,人类通过制作工具,延长和扩大自已的感觉器官,还通过与别人的直接交往,“以社会形式形成社会的器官”(同上书第125页)。
社会实践是人的感觉的基础。
人如果不参加变革事物的社会实践,不同事物直接接触,就不会产生感觉,也不可能提高和发展感觉能力。
社会实践也使人与人的感觉能力产生不同的差异。
实践的历史内容不同,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会使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感觉能力。
人的感觉还受到理论知识和集体经验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归根到底也取决于社会实践的规模和水平。
感觉的对象也与实践有密切关系。
有些事物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有些事物虽然从来就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提出的认识任务和提供的物质技术手段,也不可能成为现实的感觉对象。
西方的概论名词解释

西方的概论名词解释西方,作为一个概念,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
它涵盖了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等地区,是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源泉。
本文将对西方概念中的几个关键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
一、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启蒙运动是欧洲18世纪时期的一场思想运动,它强调理性、科学和自由。
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倡导人们解放思想,摒弃迷信和无知,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来追求真理。
这一运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法治、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的发展。
二、自由主义(Liberalism)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和民主。
自由主义认为政府的角色应尽量减少,给予人民最大程度的自由。
它主张市场经济、人权保护和法治等原则,支持个人自主权和表达自由。
自由主义在西方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
三、资本主义(Capitalism)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强调私有财产权和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生产和分配资源是由市场自由决定的,个人自由选择和私人企业主导了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注重利润追求和市场竞争,鼓励创新和投资。
它在西方国家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对全球的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人文主义(Humanism)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运动,强调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追求人类智慧和艺术的发展,倡导关怀他人、尊重多样性和个体自由。
西方文学、艺术和教育体系中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影响深远,强调个人和社会的人性和情感。
五、现代主义(Modernism)现代主义是20世纪早期的一场文化和艺术运动,对传统观念和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新定义。
现代主义强调创新、自由和个人表达,主张摒弃过时的艺术和文化形式,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现代主义影响了音乐、绘画、建筑和文学等领域,在西方世界广泛传播。
六、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社会和政治理念,强调多样性和包容性。
西方政治思想和思潮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哲学王: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
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他认为,这体现了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这样城邦才会发展,个人才会完善。
这个观点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
¤3、双城论: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学最高权威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的观点,这是他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恩典”理论(原罪救赎说),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
而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4、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它从基督教神学教条出发讨论政治问题,从《圣经》和神学权威的理论中演绎出政治结论,一些关键的政治学概念如主权等都是在神学的体系内得到讨论。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6、阿奎那: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神学大全》是他最重要、最系统的著作。
阿奎那坚持基督教的信仰,致力于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1)

理式:柏拉图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一种超时空的绝对存在。
根据柏拉图的解释,这类”理式”存在于天外境界,无生无灭,无声无色,不可捉摸。
柏拉图认为,现实中可见的事物,均是以理式为蓝本形成的。
柏拉图对”理式”的解释,虽然比较神秘,但在哲学意义上,实际上是指,事物的本体,事物的真相。
故而在柏拉图的理论中,她有时又用“真实存在”、“真理”,“真理大原”之类术语指称“理式”。
迷狂:指失去正常理智时的精神迷乱状态。
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分析了4种“迷狂”。
一是预言迷狂,即受神感召而能预言的人呈现出的迷狂;二是除灾迷狂,即为了禳除灾祸而祷告神灵时的人陷入的迷狂;三是灵感迷狂,即使人因诗神附体而呈现出的迷狂;似是回忆迷狂,以及那些完全摆脱了现实束缚,一心向往善与美的“理式者”,沉浸于“理式”回忆之境时呈现出的迷狂。
陶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悲剧功能时所用的术语。
“陶冶”系罗念先生在《诗学》中的译语,朱光潜先生则将其译为“净化”。
其基本含义是:悲剧所激起的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有助于观众原有的此类情感的宣泄,有助于恢复和保持其心理健康。
妥帖得体:贺拉斯所强调的文学创作的总原则。
具体所指的是:从形象塑造到词语安排,从结构设置到人物语言设计,从诗格的运用到材料的选择等,都要合适得当。
判断力:贺拉斯强调的判断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认识能力。
基于文艺创作应妥贴得体的认识,贺拉斯认为写作要成功离不开判断力。
创作主体只有具有相应的判断力,才能真正的认识生活,才能知道如何塑造形象,怎样给人提供教益,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技巧等,从而做到各个方面的妥帖得体。
崇高:审美范畴之一。
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雄伟的气势,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气度等,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之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促使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朗吉努斯所说的崇高,则主要是就艺术效果而言的,即作品能够带给读者的强烈情感震撼与思想冲击,能够使之产生的雄浑、庄严,激越的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思想经典名词解释整理智者智者是在希腊城邦中涌现出的一批职业教师,他们自称智者,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阐述了许多新颖的主张和见解,智者以人的眼光去考察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将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和社会;智者关注自然与约定的关系,有的智者肯定习俗和法律的价值,认为其符合自然和正义,主张人们应维护和遵守城邦的习俗和法律;也有的智者将自然和法律对立起来,主张变更或废弃与人性相悖的法律和习俗;这已经蕴含了自然法思想的萌芽。
从“自然”与“法律”的对立出发,一些智者引伸出了十分激进的平等思想。
它成为斯多葛派平等思想的先声。
2、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由自然向人和社会的转向。
他特别关注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他喜欢研究“什么是??”的问题,也即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使他成为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主流传统的开拓者。
他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并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断。
他认为治国是一门专门的知识,认为政治家应当是具有这种相应知识的人,并由此主张贤人政治和专家政治。
3、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
他对理想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生活方式进行了阐述,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描绘了城邦的基本结构和城邦生活。
在柏拉图那里,所谓正义的城邦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的精神,和严格的社会分工的原则,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治国,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主张把政治统治权交给哲学家,把现实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家。
4、哲学王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
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同时,也只有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品德改造城邦公民恶劣的品性,由此他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主张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政治家,把将现实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哲学家治国上,主张由哲学家垄断城邦的全部权力,将哲学家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
所谓的哲学家执政,在柏拉图看来,就是最高的智慧,真正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5、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学者和思想家,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他对人类知识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学科分类,第一次把政治学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确立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创立了政治学这一独立的学科。
他运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历史的和经验的研究方法研究政治问题,促进了政治学研究方法的改进;在其城邦思想中,他认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个人的价值依赖于城邦,人的本性在城邦生活中才能充分体现,个人应服从和服务于城邦,过城邦生活;在其政体思想中,他明确区分了六种政体并且分析了政体变革的原因和防止办法;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充分体现了古希腊城邦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斯多葛派斯多葛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它流传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它在使自然法成为完整的理论并使其发挥重要作用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认为自然就是支配宇宙和人的理性,它贯穿一切事物之中,拥有命令人正确行动和禁止人错误行动的力量,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
它和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人应服从自然法,这实质上就是在服从人自己的本性。
斯多葛派奠定了西方思想史上的自然法传统,对中世纪基督教政治学说和近代自然法学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还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打破了城邦时代对人的身份的种种偏见,这影响了以后平等思想发展。
7、西塞罗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是《论共和国》等,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在政体思想上,他推崇混合政体;他把斯多葛派的政治哲学学说介绍到罗马,对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做了创造性的介绍和阐述,认为自然法优先于成文法而存在,它是正义的根源,人类法律的基础,法律只有符合自然法才是真正的法律,如果违背了自然法的准则,就不是真正的法律。
在西方悠久的自然法传统上,西塞罗起到了关键的联结作用;他还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这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8、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是“教父学”的最高权威。
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他推崇信仰,贬低理性,从神学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中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他还提出了原罪救赎说,认为一切人都带有原罪,受到惩罚是罪有应得,一切人间王国必然是灾难深重,行将灭亡,只有对上帝的信仰才是永恒的;双城论是他的政治理论中最具有影响的内容,借助双城理论,他论证了论证了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
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9、双城论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有影响的内容。
他区分了所谓的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
他认为上帝之城由对上帝的爱所造就,它是最高的善,其中的居民注定得救,他在人间的代表是教会,地上之城则由对自己之爱所造就,其中的居民必定受苦,它在人间的代表则是国家。
在区分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的基础上,他阐述了关于国家和教会的思想,认为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自己拯救计划的工具,负责维护地上的和平,但是,上帝的恩典只有通过教会才能人类历史上起作用,人们只有在教会中才能真正得救,由此他论证了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
期末复习指导2——名词解释(第二章)1.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2. 日月论中世纪西欧形成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居上风。
“两剑论”,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之一。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是教权与王权斗争中的著名人物,教权派思想在他这里发展成熟。
他指出,教皇是教会的最高首脑,其权力直接来自上帝。
在教会与国家关系的认识上,他承袭了奥古斯丁的思想,认为上帝把管理人间一切事务的权力都交给了教会,教会主动把治理国家的权利交给了世俗国家,因此,世俗统治者必须服从教会,教会有权废黜不服从教会的君主。
他把教皇权力与皇帝权力的关系比作太阳与月亮的关系。
教皇权力是太阳,皇帝权力是月亮。
月亮的光来自太阳,皇帝的权力来自教皇。
这就是中世纪有名的日月论。
3.两剑论中世纪西欧形成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居上风。
“两剑论”,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之一。
12世纪下半期教士们从《圣经》中发挥出来“两剑论”。
这个理论把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比作两把剑,耶稣把这两把剑都交给了教会,一把供它使用,一把为它使用。
通过加冕仪式,教皇把世俗权力交给了皇帝。
所以教皇是世俗权力的真正所有者,世俗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教会的授予和委托。
必须服从教会,为教会服务,便成为世俗权力的必然。
4.阿奎那阿奎那是西欧封建社会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
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论证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教权高于俗权的合理性,国家理论,关于法的本质、目的、特征和分类的思想。
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阿奎那)关于法的分类关于法的分类的主张,是阿奎那有关法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奎那把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四类。
其中,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性,是一切法律的本原;自然法是管理人类行为的法,是上帝的理性在人类理性中的体现;人法是统治者颁布的法律,是自然法的特殊运用;神法,即教会法,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法律。
阿奎那分析了四种法的关系,认为永恒法是最高的法,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法和人法都要服从永恒法,同时人法要服从自然法。
阿奎那特别强调了人法和神法的关系,认为人法必须服从神法,受神法的指导。
阿奎那关于法的分类及其对各法之间关系的论证,主要是为了论证教会法应高于国家的法律。
6.但丁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者。
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是《论世界帝国》,该书代表了早期市民阶级希望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保护城市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但丁政治思想的中心是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他主张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世界帝国,由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实行统治,以保障人民所要求的和平。
为了论证自己的主张,但丁提出君民利益一致的理论。
在统一的君主国里,天下属君主一人,君主既无所求,又无所争,战争自会停止,人民所要求的和平也必然能实现。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但丁支持王权,反对教权。
在教权与王权的关系上,但丁坚持教权与王权分工的理论,并驳斥了君主权力来自于教皇的观点。
7. 马西略马西略是西欧中世纪最著名的市民阶级政治思想家,是开始使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的代表人物。
马西略要排除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涉,以实现意大利的和平和秩序。
马西略注重人的现世的幸福生活,认为和平是幸福生活的保证,分工互助是实现和平生活的途径,官吏和政府权力是和平的保卫者,教会对国家事务的干涉是和平的最大威胁。
期末复习指导3——名词解释(第三章) 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于14世纪首先从意大利兴起,从时间上来看,文艺复兴历时三百余年。
从内容上看,文艺复兴的内容不仅涉及到文学、艺术等学科,而且还深刻地推动了史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全面发展,就政治思想的传承来看,文艺复兴不但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精华,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创新,开辟了近代欧洲文化发展的道路。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于运动的核心与理论指南,也是文艺复兴运动最伟大的贡献。
世俗主义是文艺复兴的第二个重要内容。
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发起猛烈进攻,并在文艺复兴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对日后欧洲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宗教改革自15、16世纪开始,在整个欧洲范围内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以反封建、改革教会为目标,成为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分理性与信仰,并在世俗领域中承认理性的地位是宗教改革的重要贡献。
宗教改革对理性的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把政治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进行教会改革,建立民族教会是宗教改革的第二个重要内容。
宗教改革过程中,还初步地表达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中相关制度的建立为以后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样本。
宗教改革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社会世俗化和民族国家发展的进程,对近代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