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名词解释整理-精品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
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
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
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
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史一、名词解释(4*5分)二、简答题(4*10分)三、论述题(2*20分)一、名词解释1、柏拉图——理式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理式最初是起源于神的,是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
2、文艺复兴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和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科学(如修辞学、哲学等)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
它看似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
最早是意大利艺术家提出的,取得成就也是意大利最高。
3、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是继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
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4、叔本华——生命意志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即生存下去永不满足的欲求。
要想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否定生命意志,使人的认识从意志服务、充当意志的工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只有死亡,而暂时的解脱只有通过艺术。
5、尼采——权力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除了追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求和自身超越,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哲学。
6、精神分析——原型或原始意象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记忆,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所作出的反应,当这种情境反复出现,就逐渐印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
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人们就会做出相同的心理反应,这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就构成了原型。
所有原型加起来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原型和原始意象来表现集体无意识的。
7、本雅明——“灵韵”说“灵韵”的概念是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对立特性提出来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技术复制是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对原来的艺术品有伤害,它伤害的就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
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
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
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
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西方文论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题答案

1.贺拉斯:古罗马早期文艺理论家《诗艺》文学语言——合式原则观:人物形象塑造——类型说观:作家要有判断力观。
在题材方面喜选旧题材。
2.布瓦洛:法国古典主义代表:《讽刺诗集》,《书简集》,《诗的艺术》三一律观:主张人物性格的定型化和类型化:重视喜剧真实性。
3.华兹华斯:英国消极浪漫主义代表《抒情歌谣集序言》,诗歌题材原田园生活,语言应该日常口语,写诗要特注重想象和幻想。
4.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代表《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重文献《克伦威尔》。
体现文理思想:(1)原始诗,代《创世纪》“淳朴”(2)古代诗,代《荷马史诗》“单纯”(3)戏剧“真实”5.福柯:法国重要思想家,《疯癫与文明》、《事物的秩序—人文科学的考古》、《规戒与惩罚—监狱的诞生》、《性史》考古学和乐谱学的哲学观;话语权力观。
6.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学理论家、《诗学》;模仿说;悲剧论;净化说;过失说。
7.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探讨绘画与诗歌区别诗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包孕性倾刻;诗用人工符号,绘画用自然符号。
8.康德: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与批判》。
判断力—规定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
游戏说。
9.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代表《词语的复活》《学术错误态》陌生化观10.(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悲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进行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怖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1.(布瓦洛)三一律:法国古典主义文论学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出的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法则。
强调戏剧创作要严格遵守一天之内、一个地点、一条线索的所谓规律。
三一律反映了法国君主专制时期一切服从理性,一切要有法规的政治需要,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
12.(雨果)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即崇高与滑稽,优美与丑怪的对立统一。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处于法国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理论及其附属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通过结构而存在的,并且结构与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文学研究中,结构主义的重点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和符号系统。
二、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俄国文学界一种思潮和学派,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个流派。
形式主义主张从文本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出发,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构造规律,强调研究文学作品自身的内在属性,反对对作品进行含义的外在解释。
三、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指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为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描写人物的内心体验,以此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活动,强调心理描写的一种小说形式。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文学,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等。
四、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种新古典主义,也是西方文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流派。
现代主义主张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艺术独创性和认识独立性,强调以形式和语言为表达媒介,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致力于开拓新的文学领域和语言形式。
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美文化界兴起的一种思想,也是相关文学、哲学、艺术及其它领域的文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认为现代理性主义存在着种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和知识观念,致力于打破和超越现代的边界和固化的结构。
六、启示录启示录是指一种文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排列、挑选各种文本素材,形成一种随机性和挑战性的文本形态。
启示录的目的在于通过破坏惯常的文学语码和表达方式,触发文学创作和认识的新的时空维度。
七、先锋派诗歌先锋派诗歌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的一股思潮和文学运动,旨在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自由创作体验,反对传统文学关注于道德、情感和启示,强调拟展现未曾被表现出来的诗化感知体验,其作品形式具有随意性、唯美性、语言释放性和多样化的形式实验等特点。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迷狂说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灵感说: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
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
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流溢说古罗马普罗提诺用以解释万物从某个先验本原产生的学说。
他认为万物从“太一”、”理智”、“灵魂”三种原初原理派生,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着一个流溢过程。
太一是一切事物而不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都有其来源,因为它们都可以回溯到它们的源头。
太一是充盈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不具有任何东西,也不需要任何东西,由于它是充溢的。
由它流溢出来的东西便形成了别的实体。
第一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表现为理智或理智形式。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6选4.1、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森的概念。
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文学性是由两种话语之间的差异性关系所产生的一种功能。
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一旦构成文学性的手法、形式和技巧变为常规和自动化时,就会丧失文学性的功能。
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概念。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
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也就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难度与时间的手法。
3、意图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投射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意图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4、感受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与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感受等同起来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感受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5、异延: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的概念。
它是德里达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一个策略。
事实上,它表示一种双重运动(空间上的差异的运动与时间上的延宕的运动)。
前者指符号或文本都是在与别的符号或文本不同的情况下方得以出场,后者指符号意义的迟到性或滞后性。
符号的使用将使所指的出场遭到拖延。
6、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中的概念。
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有三层含义: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
其实它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情况、动力、成就、领域、问题、良好、文明、公开、发展、建立、提出、研究、特点、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精神、倾向、重点、体系、制度、特色、结构、反映、分析、主张、提倡、发扬、发挥、教育、宣传、振兴、创新、提高、中心、核心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
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
《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
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
荷马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将两部史诗整理定型的作者。
诗兴迷狂:在《斐德罗斯篇》中,柏拉图认为有四种迷狂:一是预言的迷狂;二是宗教的迷狂;三是诗兴迷狂;四是爱美的迷狂。
他认为“诗兴迷狂”与“爱美的迷狂”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多次详细地描绘过诗神凭附于诗人心灵的情景,认为是诗神把诗人引向一个“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
在柏拉图看来,“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将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
他的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
”维吉尔:(公元前70年~公元前19年)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并非,他早年住在曼图亚附近安第斯一个小村的农庄里,父亲是个富足的农民,使维吉尔受到良好的教育。
少年的维吉尔先后被送进克雷莫纳和米兰的学校学习。
他17岁时赴,向当时最优秀的老师学习修辞学和。
著有长诗《牧歌》、《爱奈特》、《伊尼特》,史诗《埃涅阿斯纪》。
他同时也是诗人最崇拜的作家,在《》中,后者称他为“老师”,虚构他解救了迷路的自己,并邀请自己去游览地狱和天国。
《牧歌》:维吉尔第一部公开发表的诗集《》共收诗10首。
诗具体写作年代在前70年~前19年之间。
牧歌(称田园诗)始于公元前3世纪时的诗歌,代表是特奥克里托斯,约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罗马。
维吉尔的牧歌主要是虚构一些牧人的生活和爱情,通过对话或对唱,抒发田园之乐,有时也涉及一些政治问题。
维吉尔的第二部作品《》,写于公元前37~前30年间,共4卷,每卷分别叙述一个问题:种谷、园艺、畜牧和养蜂。
创作此诗与振兴农业的努力有关。
史诗《埃涅阿斯纪》: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是《》(一译《》)。
维吉尔于公元前29年开始写作此诗,逝世前完成初稿,逝世后由友人发表。
全诗12卷,1万余行,叙述英雄在城被希腊军队攻陷后离开故土,历尽艰辛,到达意大利建立新的邦国的故事(其后代建立罗马),以当地部落首领图尔努斯与埃涅阿斯决斗被杀结束。
史诗借用神话传说歌颂罗马国家,歌颂奥古斯都统治的历史必然性。
其情节结构模仿了,但具体描写有自己的特色。
全诗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语言凝练。
《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创作的史诗,自问世到现在,一直受到很高评价。
《论崇高》: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首次从审美的范畴提出了崇高的概念,具体分析了崇高的五个来源:第一是庄严伟大的思想,“崇高可以说是灵魂的伟大的反映”;第二是“强烈而激动的感情”;第三是运用藻饰的技术(包括思想和语言的藻饰);第四是“高雅的措辞”;第五是“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崇高的对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崇高的效果是使人产生惊奇和狂喜之感,提高人的情绪和自尊感。
《论崇高》在理论批评上标志着古罗马时代由贺拉斯的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倾向转到要求精神气魄宏伟的浪漫主义倾向。
文中虽然强调学习古人,但又提出应和古人“竞赛”并争取超过他们的主张。
《论崇高》对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神曲》:意大利诗人(Dante Alighieri, 公元1265-公元1321)的长诗。
写于1307年至1321年,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及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全诗为三部分:《》(Inferno, Hell)、《》(Purgatorio, Purgatory)和《》(Paradiso, Paradise),谴责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的观点。
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
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
(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
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
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
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
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
托马斯的著作卷帙浩繁,总字数在1500万字以上,其中包含着较多哲学观点的著作有:《箴言书注》、《论存在与本质》、《论自然原理》、《论真理》、《波埃修<论三位一体>注》,代表作为《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他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物理学》、《后分析篇》、《解释篇》、《政治学》、《伦理学》、《论感觉》、《论记忆》、《论灵魂》以及伪亚里士多德著作《论原因》做过评注。
托马斯无疑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的序幕,被认为是和近代的分界。
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借助研究、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
文艺复兴的实质:“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意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
但是,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风格的更新,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
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
“文艺复兴”在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
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要求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简单来说,文艺复兴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起源于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其后遍及西欧整个地区。
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
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
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
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
洛可可风格:以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
他们受不了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
洛可可一词由ro-caille(贝壳工艺)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
1699年建筑师、装饰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纹样,由此而得名。
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
以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
他们受不了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
洛可可一词由ro-caille(贝壳工艺)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
1699年建筑师、装饰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纹样,由此而得名。
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
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
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
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