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史一、名词解释(4*5分)二、简答题(4*10分)三、论述题(2*20分)一、名词解释1、柏拉图——理式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理式最初是起源于神的,是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

2、文艺复兴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和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科学(如修辞学、哲学等)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

它看似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

最早是意大利艺术家提出的,取得成就也是意大利最高。

3、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是继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

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4、叔本华——生命意志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即生存下去永不满足的欲求。

要想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否定生命意志,使人的认识从意志服务、充当意志的工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只有死亡,而暂时的解脱只有通过艺术。

5、尼采——权力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除了追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求和自身超越,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哲学。

6、精神分析——原型或原始意象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记忆,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所作出的反应,当这种情境反复出现,就逐渐印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

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人们就会做出相同的心理反应,这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就构成了原型。

所有原型加起来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原型和原始意象来表现集体无意识的。

7、本雅明——“灵韵”说“灵韵”的概念是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对立特性提出来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技术复制是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对原来的艺术品有伤害,它伤害的就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

西方文论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题答案

西方文论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题答案

1.贺拉斯:古罗马早期文艺理论家《诗艺》文学语言——合式原则观:人物形象塑造——类型说观:作家要有判断力观。

在题材方面喜选旧题材。

2.布瓦洛:法国古典主义代表:《讽刺诗集》,《书简集》,《诗的艺术》三一律观:主张人物性格的定型化和类型化:重视喜剧真实性。

3.华兹华斯:英国消极浪漫主义代表《抒情歌谣集序言》,诗歌题材原田园生活,语言应该日常口语,写诗要特注重想象和幻想。

4.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代表《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重文献《克伦威尔》。

体现文理思想:(1)原始诗,代《创世纪》“淳朴”(2)古代诗,代《荷马史诗》“单纯”(3)戏剧“真实”5.福柯:法国重要思想家,《疯癫与文明》、《事物的秩序—人文科学的考古》、《规戒与惩罚—监狱的诞生》、《性史》考古学和乐谱学的哲学观;话语权力观。

6.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学理论家、《诗学》;模仿说;悲剧论;净化说;过失说。

7.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探讨绘画与诗歌区别诗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包孕性倾刻;诗用人工符号,绘画用自然符号。

8.康德: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与批判》。

判断力—规定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

游戏说。

9.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代表《词语的复活》《学术错误态》陌生化观10.(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悲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进行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怖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1.(布瓦洛)三一律:法国古典主义文论学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出的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法则。

强调戏剧创作要严格遵守一天之内、一个地点、一条线索的所谓规律。

三一律反映了法国君主专制时期一切服从理性,一切要有法规的政治需要,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

12.(雨果)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即崇高与滑稽,优美与丑怪的对立统一。

西方文论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题答案

西方文论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题答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答: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

①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人本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②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帜鲜明。

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都希冀能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研究文艺作品及文学现象,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形式、语言、语义等内部研究,甚至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但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兼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交融综合,不能单纯地归入某一阵营。

其实从研究对象来看,科学主义注重研究文本而人本主义注重对作者和读者的研究,故广泛涉猎文化现象的原型批评、西马文论及后世兴起的诸多文化研究流派,可以归入一个文化研究的新潮流。

[笔记]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笔记]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考博复习名词解释(西文文论部分)1、“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化”是指那种依靠丰富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广阔的社会背景来表现主观的思想情感的创作倾向。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1859 年4 月19 日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

具体的内涵包括:1、艺术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文学必须是美的文学。

2、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表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2、“席勒式”:“席勒式”是指那种不顾人物性格逻辑,违反真实性原则硬性地让人物说他不该说的话,以传达作者思想倾向。

3、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这是对现实主义真实性的最基本的要求。

意思是指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并不等于真实地描写生活现象,而是要求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不同阶层、阶级、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揭示,展现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在马克思看来,文学艺术与法律、政治、宗教和哲学一样都是意识形态的形式它的存在形态;它的发展变化都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即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制约的。

因此,社会变革的原因不能到文艺、宗教、法律、哲学中去寻找,而文艺等的变化的原由必须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变更中去寻找。

这就是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

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揭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思想的一大贡献。

在人类思想史上,他们第一次确定了文艺在社会结构坐标系中的位置,第一次明确揭示了文艺所具有的最普遍的社会本质。

5、“艺术生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提出的概念,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他把艺术生产归结为“精神生产”其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了精神生产的资料,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6、“中间环节”:这个词恩格斯早在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就提出来了,恩格斯认为,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那么在这些思想领域与经济基础之间,就离得比较远,就存在一个辽阔的空问,在这个辽阔的空间就必然存在作为沟通两者的桥梁的“中间环节”。

(完整)马新国-西方文论史

(完整)马新国-西方文论史

Q:美的来源(本质)毕达哥拉斯:数。

数的和谐。

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只从形式结构方面探寻艺术的和谐美.↓赫拉克利特用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艺术和美,首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

“摹仿”不只是指再现自然,而且有摹仿自然的生成规律的意思。

“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不同于毕侧重于静止、平衡的统一,赫的统一是运动与斗争的,特别强调内在的和谐。

看不见的和谐,是对立面斗争形成的更高的和谐。

↓德谟克利特:文艺摹仿自然“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伍蠡甫《西方文论史》)他所说的“从……学会了……”,显然不是重复再现自然,而是自然启发下进一步的创造。

“任何艺术……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

”(伍蠡甫《西方文论史》)文艺的对象:不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

↓苏格拉底:“艺术摹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让人物像活的一样。

↓柏拉图:理式论摹仿伦。

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隔着三层纸".把艺术摹仿自然贬低为照镜子。

但是在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同时隐约见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

在灵感说中,揭示了艺术创造应有的超越性。

↓亚里士多德: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摹仿的艺术”与柏拉图的不同.他把职业技艺与今日称之为美的艺术加以区别;扩大了“摹仿的艺术”的范围;改变了摹仿的对象。

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直截了当地提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即:文艺摹仿人生。

西方文论史

西方文论史

【理式】在柏拉图心中,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

类似于中国的“道”,它体现着万物之为万物的本质。

柏拉图继承前人神性观,认为理式最初起源于神,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就是理式。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把宇宙万物的成因归结为四种(以文学艺术为例)1、质料因:自然和人生2、形式因:作品的形式3、动力因:艺术家(亚里士多德强调动力因是艺术的根本成因)4、目的因:艺术品的完成【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或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学科,如修辞学,哲学,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

它实际上是托古创新,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

代表人物有拉伯雷,彼特拉克,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等。

【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主张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具有反神权,反专制的性质,是继文艺复兴后近代人类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权力意志】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

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

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

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作是生命的愿望、意志。

但他不同意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而认为生命的本质并非追求生存。

因为不处于生存之中者不能有愿望,而处于生存之中者所追求的不再是生存,而是发挥其生命力。

他由此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

【本雅明“灵韵”说】1、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

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作品的本真性。

原作的本真性是唯一不可复制的东西,可以不受技术的可复制性的制约。

(舞台表演对比拍电影)2、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

正是这种距离感,产生了艺术作品的灵韵。

艺术品的两种价值:膜拜价值(距离感,神秘感,敬畏感),展览价值。

西方文论史简述(一二三章)

西方文论史简述(一二三章)

西方文论史简述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理论1.希腊遗产特征——理性精神首先,理性精神体现在对理性自足作用的突出;其次,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希腊宗教的独特特征上,阿波罗崇拜,节制,追求平衡;再次,还体现在希腊的社会风俗上,戏剧和诗歌创作是这种社会风俗的重要部分。

2.修辞批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首先,提出的是“虚构问题”。

修辞学派为演讲服务,关注演讲的技巧,语言的文化使用问题,在演讲的过程中有叙事的过程,叙事中指其为虚构,文学本身即是虚构的艺术。

其次,探讨的是“语言与真理”的问题,语法研究的奠基人是普罗泰戈拉,他也是第一个区分名词的性的人,他的语法学成就成为了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起点;“正名”也是他提出的一个概念,应该作正确的措辞理解,这一概念旨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和认识的水平,从而使人们符合实际地运用语言;另外包括对“逻各斯”的理解,语言在语法意的规范使用,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

再次,包括了对韵律与形式美的研究,语言的文学运用形式具有韵律性,单是形式不足以能给人以美感,不能使观众产生由心灵到肉体状态的一系列变化。

最后,强调“语言形式与情感”的关系,早期特别强调语言的劝诫性,越到后期,过多地强调语言的劝说作用,削弱了语言在表达真理这方面的作用,产生了“表达真理与传递感觉的悖论”。

缺点是:不顾整体,过于专注对细节的表达。

3.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学派组成部分:诗的本质、诗的社会地位、诗的作用首先是“诗与真理”的问题——柏拉图“洞喻”理论(《理想国》):表述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真理观,人在认识上的囚徒境地使得人的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由感觉产生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人、因时、因地、因情而异,往往真伪不分,感觉无法提供真实的知识。

他划分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绵延无界的经验感官世界,另一个是有限的真实或理念的世界。

现实经验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但是艺术世界又是经验世界的摹本。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狂说
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灵感说:
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

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

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流溢说
古罗马普罗提诺用以解释万物从某个先验本原产生的学说。

他认为万物从“太一”、”理智”、“灵魂”三种原初原理派生,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着一个流溢过程。

太一是一切事物而不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都有其来源,因为它们都可以回溯到它们的源头。

太一是充盈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不具有任何东西,也不需要任何东西,由于它是充溢的。

由它流溢出来的东西便形成了别的实体。

第一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表现为理智或理智形式。

接着第三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是“灵魂”,它是作为静止不动的理智的理念和活动而生成。

理智自
身是从静止不动的源泉“太一”流溢出来的,灵魂的作用不是同样静止不动的。

它的影象是从它的运动产生的.它通过观照它的源泉而获得完美,但又通过另一种向下的运动而产生出的肖像。

灵魂的肖像是感官和自然、它是生殖的原则。

当灵魂达到植物等级时,已经下降到去产生另外的实质或存在的形式,即通过外溢而趋于较小的善,总之,这种从太一到终端的流溢的过程中,每个原理都永远保持它自己的地位。

这种流溢说影响了某些基督教神学家(例如埃里金纳)和泛神论者。

并也出现在印度哲学中。

三一律
三一律(three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

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先由
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四因说
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

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的。

详细介绍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系统思想的始祖,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 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至今仍然正确。

”(1) 这一点在学界已得到公认。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通常学者们只是把这种系统思想看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些闪光点,而笔者却认为它是贯穿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一条红线,特别是其"四因说"的真正灵魂。

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意味着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及自然哲学进行一种新的透视,其结果可能导致一种与传统观点大异其趣的“格式塔变换”。

本文力图在这方面作一初步的尝试,以阐明在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及自然哲学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系统思想。

一、出发点:集大成的“四因说”
学界公认,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著名的“四因说”便是集大成的产物。

然而具体来讲,“四因说”是怎样集大成的?在学界还缺少一种清晰的说法。

笔者提出,“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及随后思想发展的一种独到的概括
和总结,一种全新的提炼和升华。

关于“四因”的来源,亚里士多德本人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实际上有所提及。

(2)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来源于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显然,从泰勒斯不定型的“水”到德谟克利特抽象的“原子”,作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都是“质料”的始基作用。

其次,“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和恩培多克勒的“爱憎说”。

毫无疑问,以“火”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其善变的动力作用,而“爱憎说”进一步把动力划分为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

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

不难看出,以“数”和“理念”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通式”的定性作用。

最后,“目的因”即事物“最善的终结",可追溯到巴门尼德的“存在”和阿那克萨歌拉的“理性”。

因为,以永恒不变的“存在”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因果的同一性,而以“理性”作为安排万物秩序的“善”更表明了其趋向性。

通过对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似乎都在寻找我在《物理学》中指明的诸原因,我们再也没有找到过其它原因。

但是他们的研究是模糊的;他们有些象是说到了,又象全没说到。

”(3) 可见,通过“四因说”可以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各流派和学说,进行一种“对号入座”的整理。

这一点在学界尚未引起注意。

作为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功绩首先在于指出了“四因”在自然界的普遍性。

其中“质料"、"动力"、"形式”的普遍性是不难想象的,而“目的”的普遍性则颇有争议。

对此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说明的:“若有某一事物发生连续运动,并且有一个终结的话,那么这个终结就是目的……须知并不是所有终结都是目的,只有最善的终结才是目的。

""无论在技艺制造活动中和在自然产生中都是这样,一个个前面的阶段都是为了最后的终结……既然技术产物有目的,自然产物显然也有目的。

因为前面阶段对终结的关系在自然产物里
摹仿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摹仿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他的合理之处在于:首先,它揭示了史前人类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即人有一种摹仿的天性。

其次,摹仿可能是人类最早采用的艺术创作方法。

局限性:一是他虽然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将摹仿归结为人的本能和天性,却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和天性从何而来,为什么摹仿此物而不摹仿彼物,其间显然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因素和情感因素。

二是,摹仿说只强调机械的描摹自然生活,却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性因素置之一边,这当然就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

天才论
他认为天才是一种以判断力为基础,又偏重于想象的先天直觉能力。

康德把天才看做是“天赋的
才能”、是天生的心灵禀赋。

是“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机能,它本身是属于自然的。

”这种才能是和摹仿的精神完全对立着的。

康德将天才看成有别于理智的先天能力,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现象。

天才是艺术家特有的禀赋,与学问迥然不同。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以为天才的根本心里基础在于非凡的想象。

通过想象力,天才将看不见的东西的观念如极乐世界,地狱世界在完满的状态中加以具体化。

情节中心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要由情节,性格,思想,言辞,形象,歌曲这六个方面的内容组成。

其中情节,内容,思想是悲剧的主体内容,是决定性的件和基本要素。

而三个要素中,亚里士多德首先强调的便是情节。

因为悲剧所摹仿的对象是行动,而行动是由某些人物来表达的。

这些人物必然在“性格”和“思想”两方面都是有某些特点。

而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是有把握全局的作用。

因此情节~~~
悲剧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着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

具有各种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又称净化)
关于审美判断的四个规定
1、审美的无利害性
2、无概念的普遍性
3、无目的合目的性
4、无概念的必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