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新人教版

相关课外阅读25 诗词曲五首一、教材简析:(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时。

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三)《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二、作者简介:1、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梦得,汉族,唐朝洛阳人(今河南洛阳),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

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
《诗词曲五首》
(1)乐府诗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 的官署。西汉设乐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 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 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 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 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 诗体名称。
诗歌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 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送别地点的转换:
中军——辕门——轮台——天山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 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 二句写雪:“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 飘舞的形象。“即”说明雪来得早,下得大, 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 风狂雪早。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表现了对 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痛恨之情。
(1)作者介绍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 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 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 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 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 刺史,故世称“岑嘉州”。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连 举三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乐器,渲染悲凉的气氛, 委婉地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1)白 雪与红旗相映,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既写出了边 地的奇寒,又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坚贞不屈的 英雄气概。 (2)一个“掣”字,运用拟人,描绘了红旗被冻 住,被风吹着也不翻动的情景,写出了边地的奇寒, 又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学目的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并加以鉴赏。

教学内容与步骤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景激趣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

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

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以“轻薄桃花”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

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

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

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又遭贬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

两人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中自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诗词曲五首》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诗词曲五首》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页,共29页。
文本 (wénběn) 解1读.诗人(shīrén)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zhé jǐ chén sh)铁未销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
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 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第十一页,共29页。
未销蚀(xiāoshí)
下 阕 : 怀
转朱阁,

低绮户, 衔接
} } 照不何无应事眠 有 长。向(yī别nɡ时(上yx圆ǒi阕áun?)恨jiē,) 转入抒情
主 旨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胸襟博大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ຫໍສະໝຸດ } 千里共婵娟。 美好祝愿
第二十二页,共29页。
咏月
苏轼
明月
喻清高
上阕:饮酒(yǐn jiǔ)-问---月-----追求(zhuīqiú)美好生活
第二十页,共29页。
明月几时有?
{ 起笔(qǐbǐ)
突兀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

想象奇特 { 夕是何年。

心情
{ (xīnqíng)
{ 矛热爱盾生活
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qióng lóu yù yǔ),高处
: 问
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第二十一页,共29页。
(zhǔzh ǐ)
春。
第四页,共29页。
辛酸(xīn
suān)怅 惘
巴山楚水(chǔ shuǐ)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 已经二十三年了。

怀旧空吟闻笛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5 诗词曲五首阅读篇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5 诗词曲五首阅读篇 (新版)新人教版

25.诗词曲五首阅读篇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再游玄都观①[唐]刘禹锡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②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注】①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十四年后再次回京时所作。

②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革新运动的权贵们。

1.开头两句写出了景物_____________的特点,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沉进退。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睛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写这首诗时诗人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这一年春,诗人被起用为严州知州,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

3.诗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历来为人传诵,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你认为好在哪里?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宋]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①红英②间绿苔。

【注】①颠倒:纷乱。

②红英:落花。

5.这首词的上阕化用_____________(人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妙地道出了初春的可贵,而又不露痕迹。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荒凉(萧索)2【答案示例】对打击他的政敌的轻蔑嘲笑,体现了诗人的不屈和乐观。

【诗歌鉴赏】诗人因写看花诗讽刺权贵被贬十四年,才被召回长安任职,再游此观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前两句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满观桃花荡然无存,而代替它的乃是不足以观览的菜花。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 新人教版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R 八年级下册
新课引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 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 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词曲五首, 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结构梳理
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 (咏 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非凡的史实 豪爽的胸襟
总结:这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 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结构梳理
凭吊潼关古迹
潼关怀古
——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 ——兴、亡,百姓苦
总结: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 想感情。
作业
1.朗读、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曲。 2.完成课后练习。
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 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 正来改变生活了。
《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
《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 的思想感情。
二、下列诗句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分别说说你的理 解。
1.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 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

水调歌头(shuǐ diào gē tóu) 苏 轼
丙辰中秋(Zhōngqiū),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 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jīn xī)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十八页,共46页。
写作背景: 苏轼和弟弟苏辙情谊深
厚。写此词之时,他宦途 (huàntú)失意,贬官密州,心 情抑郁。这时苏辙正在济南 任职,兄弟两已有七年多没 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 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 中写下这首词。
第十九页,共46页。
朗读课文,整体 (zhěngtǐ)感知
第二十页,共46页。
国家整个局势而言
第八页,共46页。
「山河破碎(shān hé pò suì)风 飘絮
凄凉景象喻国事的衰微, 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
身世(shēnshì)浮沉雨打
艰苦卓绝的斗争 坎坷不平的一生
第九页,共46页。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 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 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 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 「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 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25诗词曲五首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25诗词曲五首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25诗词曲五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学习八年级语文书知识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25诗词曲五首,欢迎大家阅读!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3、对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4、请选出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A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

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

领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课外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一、教材简析: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时。

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三)《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

本曲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苦难深表同情,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十分精辟。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二、作者简介:
1、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梦得,汉族,唐朝洛阳人(今河南洛阳),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

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

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

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

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

居十年,召还。

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

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

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

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

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

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

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

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

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

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2、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
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

3、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公元1256年(宋理宗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

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

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

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时年四十七。

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

九死一生,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册!
4、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5、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

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

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

《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

三、写作背景: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二)《赤壁》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有情有致。

(三)《过零丁洋》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指南录》,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

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四)《水调歌头》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