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眼震图学基础
眼震视图检查及报告

扫视试验
目的:用于评定视眼 动系统快速跟踪目标 方向的能力。
分析参数:准确度 (正常为70%-115%, ﹤70% 为欠冲, ﹥115%为过冲), 峰速度,潜伏期( ﹤ •2准5确0度m:s指)受试者眼动轨迹和靶点移动轨迹的一致程度。
• 峰速度:指眼球从一个靶点移动到下一个靶点的最大角速度。 • 潜伏期:靶点出现在某一位置到眼动开始之间的时间差。
位置试验
位置性试验--临床意义
变位试验
• 检测受试者在头位迅速改变过程中或其后的短时间 内出现的眼震 • 是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特异性 试验
临床意义: 1、为前庭系或累及前庭系的器质性疾病的客观表现。 2、一些前庭终器疾病从自发性眼震转变为位置性眼震, 表明病情趋于缓解。 3、 可提示患耳的前庭功能状态:
自发性眼震试验
周围性
中枢性
眼性
眼震类型
方向 强度
水平性或水平 可为水平性、 钟摆性或张
-旋转性
垂直性、旋转 力性
性、斜性或摆
动性
一般不变
可变换
无快慢相
随疾病发展过 多变 程而变化
不稳定
自主神经症状 有,程度与眼 可无;若有其 无 震强度一致 程度与眼震强 度不一致
注:在固视条件下,正
常人无自发性眼震;在
快向指向患耳→激惹状态 快相指向健耳→抑制状态 4. 、鉴别前庭中枢或外周病变
温度试验
分析参数及正常结果判断
1、灌注过程重点分析3个时间段:
① 灌注开始后10~15秒间隔:有无自发性眼震 ② 灌注后60~90秒:观察眼震峰反应 ③ 固视开始后即刻:是否存在固视抑制
2、双侧耳冷热试验结果分析参数
眼震视图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眼震视图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眼震视图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1.简介
眼震视图是一种通过记录眼球运动来评估眼动的检查方法。
该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眼球运动是否正常,并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检查过程
- 眼震仪的使用:将眼震仪放置在患者眼前,然后患者需要注视着一个特定的点,同时记录仪器所测得的眼球运动情况。
- 测量参数:眼震仪通常会记录眼球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以及眼球在恢复到初始位置时的震颤情况。
- 数据获取:通过眼震仪记录的数据可以眼震视图,该视图展示了眼球运动的详细信息。
3.分析眼震视图结果
- 眼球固定性震颤:该类型的眼球震颤通常在注视固定点时可见。
这种震颤可能是由眼肌不协调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
- 眼球混乱性震颤:这种眼球震颤通常在眼球移动时出现,如在注视新的目标时。
这种震颤可能是由脑干或小脑病变引起的。
- 眼球追随性震颤:这种震颤发生在注视目标移动时,通常是正常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病理性的。
4.临床意义
- 眼震视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眼球运动是否正常,从而对患者可能存在的眼动失调进行早期诊断。
例如,眼球固定性震颤可能提示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
- 通过分析眼震视图可以评估眼球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如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 对于一些眼动失调引起的眼球运动异常,眼震视图的结果可以指导手术治疗的选择和实施。
附件:
本文档未涉及任何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本文档未涉及任何法律名词及注释。
眼球震颤疾病PPT演示课件

02
眼球震颤的分类与诊 断
根据震颤的特点和病因,眼球震颤可 分为多种类型,如生理性眼球震颤、 病理性眼球震颤等。目前已有多种诊 断方法和技术用于眼球震颤的诊断和 分类。
03
眼球震颤的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眼球震颤,已有多种 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康复训练等。
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眼球震颤的病理生理机制
THANKS
感谢观看
症状与体征
眼球不自主、有节律性、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
方向一般为水平型,也有垂直型、旋转型,还可出现混合型的眼球震颤,即眼球同时出现 几种不同方向的摆动。
视力减退
由于黄斑发育不好或因震颤引起的混乱不利于黄斑进行注视,注视反射不能发展,导致视 力减退。
物体运动感
视外界物体有动荡感,眩晕、恶心,呕吐,常把不动的物体感觉为不停地往返移动。
辅助检查
眼震电图
记录眼球震颤的波形、振幅和频 率,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前庭功能检查
包括冷热试验、旋转试验等,用于 评估前庭系统功能,协助诊断周围 性眼球震颤。
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用于排除脑部病变 引起的中枢性眼球震颤。
05
眼球震颤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通过使用特定药物,如抗癫痫药 、镇静剂等,来减轻眼球震颤的 症状。但需注意,药物治疗效果 因人而异,且可能产生副作用。
04
眼球震颤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诊断方法
观察眼球运动
通过肉眼或特殊仪器观察 眼球的异常运动,如水平 、垂直或旋转性震颤。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症状、持续时 间、诱发因素等,有助于 判断病因。
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如视力、眼底、瞳孔反 射等,以排除神经系统疾 病。
神经内科眼球震颤PPT医学课件

眼球震颤
• 眼球震颤(nystagmus): 是指眼球注视某一点时发生 的不自主的节律性往复运动。
• 按运动方向分:水平性眼震、垂直 性眼震、旋转性眼震; • 按眼震运动的节律分:钟摆样眼震、 跳动性眼震。
• 眼震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由某种 疾病引起,脑部不同部位的病变产 生的眼震表现不同。
• 几种常见眼震类型: • 一、眼源性眼震: • 由视觉系统疾病或眼外肌麻痹引 起的眼震,表现为水平摆动性眼震, 幅度细小,持续时间长,可为永久 性。
1、前庭周围性眼震: 包括半规管、前庭神经节、前听 神经内听道部分。 水平性、水平旋转性眼震,无垂 直性眼震。 表现:持续时间短,多呈发作性, 不超过3周,幅度较中枢性眼震细小, 可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前庭功能 障碍,可有听力异常。
病因:梅尼尔综合征、中耳炎、迷路 卒中、迷路炎、颞骨岩部外伤、耳毒 性药物等。
• 2、前庭中枢性眼震 前庭系统中枢部包括前庭神经颅内 部分和前庭神经核,脑干、小脑等结 构与前庭神经核有密切的联系,损害 后也可导致前庭性眼震。 眼震方向具有多样性,可为水平、 垂直、旋转等,持续时间长,幅度大。 眩晕程度轻,但持续时间长。听力及 前庭功能一般正常。
• 病因: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多发 性硬化、蛛网膜炎、桥脑小脑角肿瘤、 脑干肿瘤、神经梅毒等。
前庭中枢性眼震 多为脑干或小脑,少数为中脑 可为水平、垂直、旋转和形式 多变
持续时间
与眩晕的关 系
较短,多呈发作性
一致
较长
不一致 倾倒方向不定,与头位无一定 关系 不明显 不明显或正常 常有脑干和小脑受损体征
Romberg征 向眼震的慢相侧倾倒,与头位 有一定的关系 听力障碍 前庭功能障 碍 中枢神经症 状与体征 常有 明显 无
眼震电图简介

眼震电图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眼震电图(ENG)的原理•4检查条件及受试者准备•5检查项目1拼音yǎn zhèn diàn tú2英文参考electronystagmograph3眼震电图(ENG)的原理眼球为一双极性球体,角网膜构成一电位差,眼球移动所产生电压变化很小,每1°约20μV,经放大后以图形方式记录即眼震电图。
4检查条件及受试者准备(1)检查在暗室睁眼、或半暗室戴眼罩进行。
(2)试验过程中连续进行心算。
(3)检查前48h禁服神经镇静或兴奋剂,禁饮酒精类饮料。
(4)受试者眼周皮肤脱脂,装Ag/Agcl园盘电极,皮肤电阻小于5000Ω。
5检查项目(1)扫视试验又称定标试验(saccade test):为测试小脑和脑干功能,同时为眼震慢相速度定标。
检查时眼要从一个注视点快速移到另一注视点,使运动的物象准确地落于黄斑部,眼动幅度定标一般是眼动10°描笔偏移10mm,即眼动1°笔偏移1mm。
小脑病变时,眼球动作过度或欠冲,称视辨距不良;脑干病变时,扫视潜伏期延长,眼速减慢;正常人和前庭周围性病变,为规则之方形波,脑干、小脑病变可出现视测距障碍。
(2)自发性眼震(spontaneous nystagmus):受试者取坐位平视前方,睁眼及闭眼各记录30s,若有眼震再向左、右方各凝视想象中目标30s,观察自发眼震增强或减弱,闭眼后眼震增强为周围性病变、减弱为中枢病变。
(3)凝视试验(GazeT est):受试者端坐,先正视前方,后凝视右、左、上、下各30°之视标,注视1520s,正常及周围病变无凝视眼震;桥小脑角肿瘤可出现凝视眼震。
当眼球向外凝视超过45°时,约50%正常人出现生理性眼震;服巴比妥类药物可引起凝视眼震。
(4)平稳跟踪试验( *** ooth pursuittest):令受试者固视0.5Hz左右移动的视标,移动幅度约为20°,速度不超过40°50°/s,描记下眼球运动的轨迹,可分为四种图形,Ⅰ、Ⅱ型为正常或周围病变,Ⅲ、Ⅳ型为中枢病变。
眼震视图解读PPT精选课件

眼震视图解读
1
眼震视图
2
眼震视图
是一种记录眼震的电子仪器。通过仪器检查,把眼 球的这种特殊的运动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可以将肉眼 观察到的眼震记录下来,还可记录到单凭肉眼无法察 觉到的,强度小于7°/s的微弱眼震,并定量分析其强 度、方向等重要参数。临床医生通过眼震视图,记录 和分析暗室中的眼震情况。这种客观图形既能帮助判 断前庭系统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同时又能为前庭系统 病变的定位诊断提供线索。
3
眼震视图
测试前准备
1.检查前准备 a.检查前48小时停用镇静剂或其他有镇静作用的药物、 前庭抑制剂,避免药物影响测试结果。 b.检查前48小时戒酒; c.检查前2小时禁食或少食,以免检查时呕吐。 d.穿着舒适,便于进行变位试验等变换体位操作。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严禁眼震视图测试: a.眩晕急性发作期; b. 颅内压增高; c.脑血管 意外急性期; d.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e.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f.精神病患者、智力障碍。
提示额叶或额顶叶大脑皮质、基底
核等中枢部位病变。但需要排除药物及注意力不集中
影响。
4、视辨距不良 提示脑干或小脑病变。
5、扑 动
脑干或小脑功能障碍,多见于病脑、
神经母细胞瘤、头外伤、脑膜炎和颅内肿瘤等。
9
眼震视图
10
眼震视图
凝视试验异常: 1、对称性凝视性眼震 服用镇静药物和酒后48小时, 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小脑萎缩。 2、非对称性凝视性眼震 提示中枢性前庭病变 。 3、单侧凝视性眼震 提示中枢性前庭病变。 4、急跳性眼震 中枢前庭病变,定位于小脑或基底核。 5、周围交替性眼震 颅底枕颈椎结合部病变、多发性 硬化、双目失明患者,抗惊厥药物并发症等。 6、下跳性眼震 小脑后中线和延髓下段病变。 7、上跳性眼震 延髓、前小脑蚓部病变。
眼震视图解读课件

PPT学习交流
4
眼震视图
PPT学习交流
5
眼震视图
PPT学习交流
6
眼震视图
自图
PPT学习交流
8
眼震视图
扫视试验异常:
1、失共轭型眼震 斜视和核间性眼肌麻痹
2、慢扫视眼动 定位于基底核、脑干和小脑等中枢
部位及眼动神经或眼肌。常见于药物中毒、橄榄脑桥
小脑萎缩、脊髓小脑退行性变、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舞
PPT学习交流
20
眼震视图
其他前庭功能测试:
压力试验: 外淋巴瘘的特异性诊断试验。 摇头试验: 判断双侧前庭功能是否对称,阳性提示双侧前
庭眼反射不对称, 提示前庭病变。水平方向 摇头试验出现垂直性眼震,提示可能存在中枢病变 甩头试验: 检测单侧周围性前庭功能低下,特别是急性期病变。 颈部振动试验: 阳性提示代偿性周围性前庭病变; 过度通气试验 : 阳性多见于听神经瘤及多发性硬化。
凝视试验异常:
1、对称性凝视性眼震 服用镇静药物和酒后48小时, 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小脑萎缩。 2、非对称性凝视性眼震 提示中枢性前庭病变 。 3、单侧凝视性眼震 提示中枢性前庭病变。 4、急跳性眼震 中枢前庭病变,定位于小脑或基底核。 5、周围交替性眼震 颅底枕颈椎结合部病变、多发性 硬化、双目失明患者,抗惊厥药物并发症等。 6、下跳性眼震 小脑后中线和延髓下段病变。 7、上跳性眼震 延髓、前小脑蚓部病变。
PPT学习交流
21
4、反应过强: RC或LC>60°/s ,RW或LW>80°/s 5、固视抑制(-),FI>60%
PPT学习交流
19
眼震视图
冷热试验异常: 1.一侧半规管轻瘫 提示反应减弱侧外半规管或传入神 经通路病变。 2、优势偏向(DP):提示周围性或中枢性前庭病变,但无 确切定位。 3、一侧半规管轻瘫合并优势偏向(CP+DP) 常见于急 性前庭损伤失代偿期,但需要排除自发性眼震。 4、双侧半规管轻瘫,提示上册周围性前庭病变或中枢 性前庭病变。 5、反应增强 多提示中枢性前庭病变或双侧鼓膜穿孔, 单侧增强多见于单侧鼓膜穿孔。
眼震视图解读 PPT

眼震视图
测试前准备
1.检查前准备 a.检查前48小时停用镇静剂或其他有镇静作用的药物、 前庭抑制剂,避免药物影响测试结果。 b.检查前48小时戒酒; c.检查前2小时禁食或少食,以免检查时呕吐。 d.穿着舒适,便于进行变位试验等变换体位操作。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严禁眼震视图测试: a.眩晕急性发作期; b. 颅内压增高; c.脑血管 意外急性期; d.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e.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f.精神病患者、智力障碍。
眼震视图
冷热试验异常: 1.一侧半规管轻瘫 提示反应减弱侧外半规管或传入神 经通路病变。 2、优势偏向(DP):提示周围性或中枢性前庭病变,但无 确切定位。 3、一侧半规管轻瘫合并优势偏向(CP+DP) 常见于急 性前庭损伤失代偿期,但需要排除自发性眼震。 4、双侧半规管轻瘫,提示上册周围性前庭病变或中枢 性前庭病变。 5、反应增强 多提示中枢性前庭病变或双侧鼓膜穿孔, 单侧增强多见于单侧鼓膜穿孔。
LOGO
眼震视图
LOGO
眼震视图
LOGO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眼震视图
自发性眼震
LOGO
眼震视图
LOGO
眼震视图
扫视试验异常:
1、失共轭型眼震 斜视和核间性眼肌麻痹
2、慢扫视眼动 定位于基底核、脑干和小脑等中枢
部位及眼动神经或眼肌。常见于药物中毒、橄榄脑桥
LOGO
眼震视图
LOGO
眼震视图
LOGO
眼震视图
LOGO
眼震视图
冷热试验:
1、CP>25% 2、DP>30% 3、双侧反应减弱 (BW) : RC+RW<12°/s 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眼震图学基础眼震图学通过测量眼球运动来评价前庭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对眩晕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课程将向大家简要的介绍眼震图学的发展、变迁与深化,详细的阐述视频眼震的原理特点、视频眼震的系列测试方法与临床意义。
眼震图学是通过测量眼球运动来评价前庭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协助医生对眩晕性疾病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门科学。
尤其是对于耳鼻喉科,涉及到眩晕性疾病的诊断,眼震图学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举一个生动的例子加深大家对于眼震图学的理解。
例如冷热水、冷热气刺激耳道以后,由于耳神经反射,人的眼球就会发生运动,即发生眼震。
内耳有病或功能不好的人,他的眼球运动就会出现异常。
内耳通过大脑有很多的神经联系,大脑的疾病也可以引起眼震的异常。
这种通过眼球运动来诊断内耳的疾病或中枢性的疾病的方法,称之为眼震图学。
眼震图学的历史悠久,到现在为止应用广泛。
因为许多学科都涉及到眩晕性疾病,需要对前庭功能进行检查。
国内的许多大医院都已拥有了眼震图学这样的检查设备,并且按照国家要求,这样的设备应该普及,县级医院同样也应该具备此种检查设备。
一、眼震图学的发展与变迁1922年,Schott用弦线电流计在人的眼球周围测量出当眼球运动时有电位变化,但当时对这一电位的来源并不清楚。
1936年,Mowrer等人证明这一电位变化来源于在眼球运动时角膜与网膜间的电位空间变化。
角膜带有正电,视网膜带有负电,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电位。
当眼球运动的时候,这个电位就会发生变化。
变化电位便可用来测量眼球的运动。
1955年,Henriksson设计出了第一台眼震电图仪并应用于临床,逐步确定了对耳科学的应用价值。
我国的学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眼震图的应用研究,开始首先应用脑电图记录眼震电图。
70年代设计了眼震电图的前置放大器与心电图机联合记录眼震图。
后又研制了三笔眼震电图仪。
这个期间主要应用眼震图记录前庭性眼震,来评价两侧前庭功能的对称性、低下或亢进,以眼震波、数量和眼震持续时间为主要指标来进行前庭功能评价。
为前庭功能造成损伤的眩晕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提高了较客观的依据,代替了传统的粗糙的前庭功能测试。
二、眼震图学的发展与深化(一)大型设备的引进使临床检查系统化在过去没有眼震电图仪的时候,医生向受试者耳内给予温度刺激,用秒表记录眼震时间,通过这个指标来检测受试者的前庭功能。
但此种方法,两侧不对称,指标的精确程度不高。
20世纪中期,国外的大型眼震仪设备已逐步成熟化,我国极少数的大医院开始引进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大型眼震设备,使眼震仪的临床应用逐步走向正规化。
在有了这些先进的眼震仪之后,便可通过仪器的测量图来计算这些指标,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精确度。
之后开始进行系列化检查,从单一的前庭功能评价而逐步开始对网膜-眼反射(视动中枢试验)试验进行研究和探索。
自此,眼震图仪的用途逐渐广泛起来:可用它诊断内耳的前庭疾病和中枢性的眩晕;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从眼震电图的原理到各项系列检查的大量资料;还有人将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检查手段用于动物实验,用来评价前庭功能。
(二)眼震图学的第一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逐步应用于眼震电图,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眼动信号,逐步废除了机械性描笔绘图和手工测量分析图形的方法,从而走向数模控制的年代。
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获得手工操作不易获得的多项指标,更有利于临床诊断。
国内的眼震电图仪进行了改装换代,研制出了单片机为主机的简易眼震电图仪。
20世纪末期,我国实现了完全的计算机化的眼震电图仪,推动了眼震电图的临床应用。
(三)诊断领域的扩展由于对眼震图系列试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对中枢性眩晕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的研究逐渐深入,因此,开阔了眼震图学的诊断领域,除耳性眩晕以外,越来越受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重视。
由此眼震电图已形成系列试验的两大部分:一是以温度试验为代表的前庭功能的测试,一是以网膜-眼反射为主的中枢性的功能测试。
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如后颅凹疾病的眼震电图表现,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眼震电图诊断,脑梗塞的眼震电图表现,巴金森氏病的眼震电图表现等大量的关于中枢性病变的眼震电图研究。
其诊断领域显著增加。
眼震电图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诊断指标越来越有规律性,不断明确其临床意义。
如中枢性病变的眼震波的节律性抑制现象,凝视试验中的丛棘波,小脑脑桥角肿瘤的Bruu’s眼震,中枢性器质性病变的“快动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非器质性病变的“慢动向”等,越来越多的规律性被人们所认识,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三、视频眼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视频眼震产生了眼震图的第二次革命。
过去的眼震图仪是在眼周贴上电极,采集眼周围的生物电信号,再将此信号放大,记录分析眼球的运动情况。
视频眼震图仪是直接利用摄像机来摄取眼球运动的信号,输入计算机再进行处理。
9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的视频眼震图逐渐替代眼震电图而被推广。
左图是9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的视频眼震图仪。
它有一个视频的眼罩,通过它把眼球运动的信号提取出来,并在屏幕上实时显示眼球运动、进行眼震记录、保留眼震资料,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同样是在90年代末期,我国的科研人员张晶等成功研制了我国自己的大型视频眼震仪,设计了视频眼罩并实现了无线遥控,大大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并生产、销售、应用于很多医院,实现了仪器的普遍应用。
(一)眼震图的原理和特点1、视频眼震图的原理视频眼震图与眼震电图完全不同,它与眼球周围的生物电信号毫无关系,它是用红外线摄像技术直接摄录眼球运动的影像。
而红外线技术可以在无光线或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发射红外线光到眼球,又将从眼球反射回来的红外线接收下来即为眼球的影像。
这种影像永远是黑白的。
用红外线摄像镜头将眼动影像摄录后,经眼动影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影像信号送入计算机,计算机要连续标定数字影像的眼球中心和虹膜等,屏幕上适时显示眼球运动的影像和画出各种曲线。
通过打印机打印出各种图形和结果。
同时计算机指挥眼动刺激屏发出各种刺激信号来完成对眼球的各种刺激和指挥电动转椅进行各种旋转运动。
图1为视频眼震图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图12、视频眼震图的记录特点视频眼震图具有如下记录特点:(1)视频眼震仪操作简单,病人没有不适感(2)不使用电极,因此不受任何电磁波的干扰,也不受任何介质的影响(3)信号稳定,分析的数据精确,可靠性高视频眼震图的最大突破,就是直接观察和记录眼动的影像,留下第一手的原始眼动影像资料,这对于论断、研究和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二)旋转性眼震的测试眼震涉及到三维的运动,有垂直成分、水平成分及旋转成分。
其中,旋转性眼震在眼震图中是难以测试的,视频眼震图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
其原理是通过红外线技术将眼球运动摄录后变成数字化信号进入计算机,计算机屏幕显示的图像为数字化的图像。
在数字化图像上要找到虹膜上多个特征点,以此来测量眼球的旋转运动(图2)。
图2(三)眼震图概念由于视频眼震图的出现,其基本原理与原有的眼震图产生完全不同,它是用红外线摄像系统直接摄录眼球的运动,与眼球周围的生物电信号完全无关,从根本上改变了眼震电图的基本原理,因此眼震电图一词不能概括视频眼震图,所以我在出版的《临床眼震图学》一书中将眼震电图和视频眼震图二者统称为眼震图。
四、视频眼震图的系列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眼震图学是通过测量自发性眼球运动和诱发性眼球运动来对眩晕性疾病做出诊断的一门新颖的诊断学。
首先,先解释一下自发性眼震。
很多的疾病,例如内耳的一些疾病,会使患者产生眩晕,此时他会出现一个自发性的眼震,通过这个眼震,对它进行记录分析,就可对疾病做出诊断。
另外,就是诱发性眼震。
正常人没有眼震。
当对患者施加各种各样的刺激,比如耳温度试验的冷热水、冷热气刺激,或者让患者看目前的某些东西,使他诱发出眼震。
通过患者诱发眼震与正常人的诱发眼震的区别,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眼球运动由哪几个核上运动系统组成?眼球运动与大脑皮层的关系?眼震图所包含的试验都有哪些?眼球运动由 5 个核上运动系统组成的,由 5 个神经系统来支配。
涉及到系统有快速眼球运动系统、平稳跟踪系统、位置维持系统、辐辏系统以及前庭眼动神经系统。
当神经系统有了问题之后,眼球运动就会出现障碍,可以根据眼球的运动障碍来诊断中枢性的病变。
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了颞叶之外,几乎都跟眼球运动有关系。
但颞叶又与视觉识别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几乎整个大脑皮层都和眼球运动有关系。
在大脑深部的锥体外系,与眼球的运动关系非常密切。
另外,眼球运动神经核都是在脑干,前庭中枢也在脑干。
所以脑干对于眼球运动有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如果脑干有问题,例如脑干的缺血,脑干的梗塞,在眼震图上便会出现明显的异常。
快速眼球运动系统,也叫扫视系统,有一定的通路。
快速眼球运动,由一定的神经通路的支配。
平稳跟踪系统,也是由一定的神经通路来支配。
从大脑皮层到脑干,再支配眼球运动。
眼球运动神经系统广泛涉及大脑皮质,深部和后颅凹与脑干、小脑、锥体外系联系密切,网膜-眼反射试验作为眼球运动功能的综合测试对颅内病变反应敏感。
作者曾与脑电图对照测试,其对颅内病变的检出率远比脑电图高。
眼震图分成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测中枢的,为网膜 - 眼反射,测试眼球运动,与耳朵没关系。
这部分包含自发性试验、凝视试验、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和视动性试验。
另外一部分是测周围的,也就是测前庭的,称为前庭 - 眼反射。
这部分试验包括位置变位试验、旋转试验、阻尼摆动试验、温度试验,还有固视试验。
对于做一个眼震图来讲,要做以上这一系列的试验,过程较繁琐,所需时间也较长。
下面逐一对这些试验做一简单的介绍:(一)自发性眼震试验即不给刺激,测量眼睛是否产生眼震。
具体方法是:让受试者注视正前方的光点,正常人不会出现眼震,如有异常,就会产生一个自发性眼震。
例如,闭眼时出现自发性眼震;睁眼的时候,眼震消失,就可以断定这是一个内耳的迷路病变。
如图 3 :图 3再如,睁眼时出现自发性眼震,闭眼时眼震消失,睁眼时又出现,可断定这是中枢性病变。
图 4 是一个后循环缺血的患者的眼震图。
图 4图 5 所示是先天性的自发性眼震。
有的人因发育问题会出现此种情况,他的眼球总在运动,且眼震在睁眼时加强,闭眼时减弱。
图 5(二)凝视试验具体方法是让患者上下左右各偏倚 30 度,看是否有眼震。
正常人没有眼震。
如出现眼震,则显示患者某一部位异常。
图 6 是一个方向变换型、水平型的凝视型眼震。
出现于一脑瘤患者:图 6图 7 显示的是由于脑干损伤出现的垂直型眼震。
向中央看的时候有一个右相眼震;向右、向左、向下凝视的时候,也均有眼震发生。
图 7(三)扫视试验扫视试验就是让病人的眼睛跟随着仪器显示的速度很快的目标光点,观察病人的跟踪功能,记录病人的眼震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