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文学与力量文学
知识文学和力量文学

我们所讲的文学究竟是指什么?通常,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一切书中所印之物都是文学。
这种说法经不起深究。
再糊涂的人也很容易弄明白,文学关照人类某种普遍的共同志趣,这是文学的要素——仅仅一个地方、一个行业或一个人的志趣,即使以书本的形式出现也算不上文学。
文学的定义不难加以限制,同样也容易加以扩充。
太多印成书本的东西不能称作文学;大量真正的文学之作从未跻身书林。
基督教堂每周的布道词,数量庞大的教坛文学,或告诫,或鼓励,或安抚,或警告,广泛作用于民众心灵,能在图书殿堂中占有一席之位的恐怕百中无一。
又譬如戏剧,英国莎士比亚最优秀的剧作,以及古希腊戏剧鼎盛时期的所有代表之作,在成为读本发表之前,早就在看演出的观众面前发表过了(根据“发表”一词最准确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学影响着公众的思想。
这种舞台表演形式,在传抄或印刷价格昂贵的年代,效果更甚于书本。
书不等于文学,内涵不同,不可相互替代。
众多文学,诸如舞台戏剧、法庭辩词及讲坛说教(讲学或演说),难以成书;成书之物本身可能并无多大文学趣味。
要纠正普遍存在的关于文学的模糊观念,与其给它一个恰当的定义,不如把它的两个功用划分清楚。
文学这个总称,就其重大的社会职能来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别:一是书本知识,一是力量文学。
二者经常混为一谈,但分而论之,本质截然不同且相互排斥。
前者意在传授知识;后者旨在感化心灵。
前者是舵;后者是桨或帆。
前者诉诸一般推理;后者往往通过愉悦和感悟,从根本上诉诸人更高的悟性或理性。
远观,它穿过培根爵士所谓的“朴素之光”,直达一物;近察,泛着蒙蒙水汽的幽光,还罩着人类七情六欲的薄雾轻纱、虹霓彩衣,但它必须穿透,否则就不是力量文学。
人们对文学这种高级功用思之甚少,若有人认为传播知识只是书本的低级功用,便会以为那是谬言妄语。
此言虽然有悖常理,但确实值得我们玩味。
我们求知获艺用的都是平常语言,涉及新奇事物,也能据理了解。
人类公理,之所以为真理大道,就在于它并不奇玄,即使最微贱之人也能完全明了。
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文学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它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故事、诗歌、戏剧等形式,表达和传递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深刻地触动人的内心,引发共鸣和思考,改变人的看法和行为。
文学通过描绘人物的心理世界,展现了人们的内心冲突和挣扎。
小说家通过刻画人物的言行和描写他们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各种情感的波动和思想的碰撞。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引起了读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内心,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文学通过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传递智慧。
故事是文学的灵魂,通过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真谛和人间的善恶。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让他们在欢笑和泪水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等形象,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成长,传递了人生的哲理和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和超越自我。
文学作品通过揭示社会现象和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关注。
文学作为艺术的表达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享受,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和困境,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途径。
《围城》通过对都市生活和婚姻问题的描写,引发读者对自我价值、家庭关系和社会压力的思考和反思。
文学作品的这种批判意义和社会意义,可以促使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和进步。
文学的力量不可小觑,它可以深刻地触动人的内心,引发共鸣和思考,改变人的看法和行为。
通过描绘人物的心理世界、讲述故事、揭示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带来美的感受,文学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法,向人们传递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参与社会的改革和建设。
文学的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
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表达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它既可以被视为娱乐的媒介,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学术研究的对象。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学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力量。
文学具有启发人们思考的力量。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人们开阔眼界,拓宽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它可以引发人们对社会、人生、道德等重要问题的思考,并激发人们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文学作品中的深刻见解和思想也可以启发人们对自我和人类存在的反思,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和理解自己。
文学可以通过叙事的方式传递情感。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和经历,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可以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惊喜等等。
这些情感可以触动读者的内心,激发起与作品中人物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共情,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进而促使他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情感和人生。
文学还具有影响人们价值观和行为的力量。
文学作品往往以人类生活的各种面向为背景,描绘了丰富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通过对这些故事和人物的观察,读者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并对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影响。
文学作品可以塑造人们的人格和品格,激励人们追求善良、真实和美好。
文学还具有记录和保存历史和文化的力量。
文学作品往往是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真实写照,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风貌。
文学作品可以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料,帮助后人了解过去,并从中获取启示和教训。
文学作品还可以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民族的独特文化风貌。
文学具有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启发人们思考,传递情感,影响价值观和行为,记录和保存历史和文化。
文学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文学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文学的创作、阅读和研究中,共同推动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文学的力文字带给我们的力量

文学的力文字带给我们的力量文学是人类传承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它通过文字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传递给读者,给予人们不同的力量和启示。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所带给我们的力量,并借此展示文学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力量文学作品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环境和展示情节,将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相通。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力量,与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当我们阅读感人的小说或者诗歌时,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和共情。
这种情感力量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更加关爱和体谅。
第二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启示力量文学作品中的启示力量体现在它们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观点。
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对社会、人性和价值观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世界经典文学中的智慧和哲理经常会给我们以启示,帮助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第三部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宣泄力量文学作品可以成为我们情感的宣泄渠道,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绪。
当我们遇到困惑、愤怒或悲伤时,阅读一篇适合自己情绪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找到情感共鸣,平复内心的波动。
与此同时,阅读也是一种与他人沟通的方式,通过分享读后感,我们可以找到理解和支持。
第四部分:文学作品中的认知力量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刻画可以提升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通过仔细观察作品中的细节和情节,我们可以对事物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的描写和想象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启发我们有不同的见解和思维方式。
通过这些认知力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结论: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力量是多方面的,既有情感力量、启示力量、情感宣泄力量,也有认知力量。
这些力量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同时也帮助我们成为更加理解和宽容的思考者。
因此,文学的力文字对于人们的成长、发展和思考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我们能够在大量作品中汲取力量的新思维和动力,将其应用于生活中,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有意义。
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文学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文字的魔力,能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触动和启发。
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打开人们内心的大门,让我们进入不同的世界,体验不同的生活,与不同的人物建立情感的联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示文学的力量。
文学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和表达方式都充满着作者的思想和主张。
当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我们会被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所触动,引发我们自己的思考。
比如《1984》这本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恶劣情况,引发读者对权力、自由和个人尊严的思考。
文学能够激发我们思考生活中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让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文学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
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常常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当我们读到一个感人的故事,或者感受到一个深情的描写时,我们会产生共情和共鸣,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
这种情感交流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也能够唤起我们自己内心的情感,使我们更加敏感、理解和关爱他人。
文学能够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勇气。
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展示人类坚韧和勇气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够给人们带来希望和鼓舞。
比如《飘》这本小说中的女主角斯佳丽就是一个非常勇敢坚强的角色,她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展示了人的生命力和顽强。
通过这样的作品,我们能够从他人的经历和精神中获得力量,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文学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文学作品往往可以揭示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现象,通过批判和思考使人们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比如《雾都孤儿》这本小说通过揭示贫困和社会阶级问题,引发了人们对贫富差距和社会公正的思考和探讨。
文学能够唤起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思考社会问题,并鼓励他们采取行动。
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唤起人们的情感,给予人们希望和勇气,促进社会的进步。
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我们不仅能够享受美的艺术享受,也能够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生命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文字,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传递着文化的精髓。
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打开人类心灵的窗户,改变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意义。
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深刻的思考。
作品中的寓意、细节、情节等,都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联想,激发读者对于生命、爱情、友情、人生道路等重大议题的思考。
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就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通过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道出了人们面对选择、生死、道德等问题时的迷茫和纠结。
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深度,也能够通过作品与自己的思想对话,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打开人类心灵的窗户。
文学作品往往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形式,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体验。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揭示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困惑,引起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探索。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能够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增强了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改变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意义。
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智慧和启示,能够指导人们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
它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为人们找到真理和意义。
《红楼梦》通过描述贾宝玉在红楼中的人生遭遇,揭示出富贵不能长久、名利不能过于追求等真理,引导人们反思人生的价值和追求。
通过文学作品的影响,人们能够对生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体验,获得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
文学是一种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方式,它通过艺术性的语言和形式,向读者传递着深入人心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文学能够启示我们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都能够引发我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思考。
例如,在《孙子兵法》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关于战争、策略等方面的智慧,而在《红楼梦》中则能看到古代中国社会阶层之间的斗争,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文学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和感受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让人们从作品中获得巨大的美感和享受。
在《红楼梦》中,作者以婀娜多姿的诗词、绚烂的色彩、灵动的笔触等手法,表现出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力的女性形象,从而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此外,文学也能够影响我们的思想和信仰。
作品中的思想和道德理念,往往会对读者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古希腊悲剧作品《安提戈涅》中的孤独、自由意志和人性等主题,使得该作品成为了哲学启蒙的重要源泉之一。
最后,文学也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学作品中常常反映出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思潮,它们能够引起人们对问题的关注,唤起人们对于社会的热切关注。
例如,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就披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推动了当时英国的法律改革。
综上所述,文学的力量是多方面的,它能够启示我们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激发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感受,影响我们的思想和信仰,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学的力量深入人心,激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从而使得我们更加热爱和珍视文学。
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文学是人类情感、想象和组织能力的表现,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是人类最老、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载体丰富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人类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倡导,是智慧的积累和美的享受。
文学所包含的信息不仅是事实、真相或知识,更是观点、感觉、情绪和价值。
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引发思考和讨论,推动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文学能够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世界,增进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发展。
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引导人们认知现实、探索未来和回溯历史,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文学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人们的关切,例如社会不公、人性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情感生活等话题。
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背景,在一个更深刻的层面上理解现实世界的问题。
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不仅是文学家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经历,更代表了人民的心声和期望。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主张,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例如,《青年文摘》上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和压抑,最终引发了人们对改变旧体制、改善工人生活的呼声。
文学作品可以启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促进社会和人类文化的进步。
通过创作和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汲取智慧,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如唐诗、宋词和元曲,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影响了后代文化的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网络、电子书、社交媒体等成为重要的渠道。
这不仅推动着文学作品的全球化传播,还能够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了解和包容。
文学作品促进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交流,加强了人与人的沟通和理解。
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融合,推动人类文化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文学与力量文学2011-05-23 14:43:44知识文学与力量文学托马斯·昆西我们所说的“文学”是什么呢?人们,尤其是对此欠考虑者,普遍会认为:文学包括印在书本中的一切。
可这种定义无需多少理由便可被推翻。
最缺乏思考的人也很容易明白,“文学”这一概念中有个基本要素,即文学或多或少都与人类普遍而共同的兴趣有关;因此,那些仅适用于某一局部、某一行业或仅仅处于个人兴趣的作品,即便以书的形式面世,也不该属于“文学”。
就此而论,文学之定义很容易变窄,而它同样也不难拓宽。
因为不仅有许多跻身于书卷之列的文字并非文学作品,而且与之相反,不少真正的文学著作却未曾付梓成书。
譬如基督教世界每星期的布道,这种篇什浩繁且对民众精神影响极广的讲坛文学,这种对世人起告戒、鼓励、振奋、安抚或警示作用的布道文学,最终能进入经楼书馆的尚不及其万分之一。
此外还有戏剧,如英国莎士比亚最优秀的剧作,以及雅典戏剧艺术鼎盛时期的全部主流剧作,都曾作为文学作品对公众产生过影响。
这些作品在作为读物出版之前,已通过观看其演出的观众而“出版”了(这正是“出版”一词最严格的意义)。
在抄写或印刷都非常昂贵的年代,通过舞台形式“出版”这些剧作远比将它们出版成书效果更佳。
由此可见,书之概念与“文学”之概念不可相提并论,互相替换,因为许多文学作品,如戏剧演出或演讲者,雄辩家的说教和辩论,也许永远都不会付印成书,而不少印成书册的作品却可能与文学趣味并不相关。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要纠正人们对文学普遍的模糊观念,与其去为文学找一个更好的定义,不如更明确地划分文学的两种功能。
在那两个被我们统称为文学的庞大社会媒体中,可以分辨出两种不同的功能。
两种功能可能混合,而且经常混合,但各自又具有一种绝缘性,而且天生就互相排斥。
这二者之一乃“知识文学”,之二则为“力量文学”。
知识文学的作用在于教诲,力量文学的功能在于感化。
前者可谓舵艄,后者则是桨桡或蓬帆。
前者只有助于纯粹的推理悟解,后者则总是通过愉悦之情和恻隐之心的影响,最终激发出更高的悟性,或曰理性。
远而望之,仿佛它可以通过培根称之为“理性之光”中的某个目标,近而观之,方知它必须通过那道被世人七情六欲之蒙蒙薄雾和闪闪彩虹包裹的“感性之光”发挥其作用,不然它就不再是一种“力量”的文学。
世人对文学这两个更为重要的作用思之甚少,所以如果有人说赋予知识是书本平庸或次要的用途,此说便被视为悖论。
但只有在悖论亦真这个意义上,此说方为悖论。
每当我们用平常语言谈论求学求知的时候,总以为这些字眼与某种绝对新奇的事务有联系。
然而,能在人类关注的事物中占据极高地位的真理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对最卑微者而言也绝非新奇;无论在最卑微者还是最高贵者心中,真理永远都以种子或潜在原理的方式存在,他只需去培育或发现,而无需去种植或创造。
能够被移植是判断一个真理属于低级真理的直接标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真理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力量,或曰对真理的深切认同。
举例而言,儿童对社会有何作用呢?儿童的无助、天真和单纯所唤起的怜悯、柔情和种种特殊的爱慕之意,不仅可强化和升华世人与生俱来的仁爱之心,就连那些在上帝眼中最为珍贵的品质,诸如唤醒宽容的柔弱、象征神圣的天真、以及超凡脱俗的单纯,也都会在永恒的记忆中得以保持,其完美典范亦会不断更新。
更高层次的文学,即力量的文学,要实现的正是与此相同的目的。
从弥尔顿的《失乐园》中你能获取什么知识呢?一无所获。
从一本烹调书中你能学到什么呢?从每一段中你都能学到某种新的知识,某种你不曾知晓的知识。
可你能因此而认为那本微不足道的烹调书比那部神圣的诗作更高明吗?你应该感谢弥尔顿的不是他给了你什么知识,因为获取一百万条互不相干的知识,也不过是在茫茫尘世向前走了一百万步;你应该感谢的是他给予你“力量”,使你能发挥并拓展与无限世界产生共鸣的潜能。
在无限世界中,每一次脉动和心跳都是上升的一步,犹如沿雅各的天梯从地面攀向远离凡尘的神秘高处。
知识的步伐,自始至终都让你在同一层面行进,但绝不可能使你从古老的人间尘世上升一步;而力量迈出的第一步就是飞升——升入另一种境界,一种使你忘却凡尘的境界。
The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and the Literature of PowerThomas De QuinceyWhat is it that we mean by literature? Popularly, and amongst the thoughtless, it is held to include everything that is printed in a book. Little logic is required to disturb that definition. The most thoughtless person is easily made aware that in the idea of literature one essential element is some relation to a general and common interest of man—so that what applies only to a local, or professional, or merely personal interest, even though presenting itself in the shape of a book, will not belong to Literature. So far the definition is easily narrowed; and it is as easily expanded. For not only is much that takes a station in books not literature; but inversely, much that really is literature never reaches a station in books. The weekly sermons of Christendom, that vast pulpit literature which acts so extensively upon the popular mind—to warn, to uphold, to renew, to comfort, to alarm—does not attain the sanctuary of libraries in the ten-thousandth part of its extent. The Drama again—as, for instance, the finest of Shakespeare's plays in England, and all leading Athenian plays in the noontide of the Attic stage—operated as a literature on the public mind, and were (according to the strictest letter of that term) published through the audiences that witnessed their representation some time before they were published as things to be read; and they were published in this scenical mode of publication with much more effect than they could have had as books during ages of costly copying or of costly printing.Books, therefore, do not suggest an idea coextensive and interchangeable with the idea of Literature; since much literature, scenic, forensic, or didactic (as from lecturers and public orators), may never come into books, and much that does come into books may connect itself with no literary interest. But a far more important correction, applicable to the common vague idea of literature, is to be sought not so much in a better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as in a sharper distinction of the two functions which it fulfills. In that great social organ which, collectively, we call literature, there may be distinguished two separate offices that may blend and often do so, but capable, severally, of a severe insulation, and naturally fitted for reciprocal repulsion. There is, first, the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and, secondly, the literature of power. The function of the first is—to teach; the function of the second is—to move: the first is a rudder; the second, an oar or a sail. The first speaks to the mere discursive understanding; the second speaks ultimately, it may happen, to the higher understanding or reason, but always through affections of pleasure and sympathy. Remotely, it may travel towards an object seated in what Lord Bacon calls dry light; but, proximately, it does and must operate—else it ceases to be a literature of power—on and through that humid light which clothes itself in the mists and glittering iris of human passions, desires, and genial emotions. Men have so little reflected on the higher functions of literature as to find it a paradox if one should describe it as a mean or subordinate purpose of books to give information. But this is a paradox only in the sense which makes it honorable to be paradoxical. Whenever we talk in ordinary language of seeking information or gaining knowledge, we understand the words as connected with something of absolute novelty. But it is the grandeur of all truth which can occupy a very high place in human interests that it is never absolutely novel to the meanest of minds: it exists eternally by way of germ or latent principle in the lowest as in the highest, needing to be developed, but never to be planted. T o be capable of transplantation is the immediate criterion of a truth that ranges on a lower scale. Besides which, there is a rarer thing than truth—namely, power, or deep sympathy with truth. What is the effect, for instance, upon society, of children? By the pity, by the tenderness, and by the peculiar modes of admiration, whichconnect themselves with the helplessness, with the innocence, and with the simplicity of children, not only are the primal affections strengthened and continually renewed, but the qualities which are dearest in the sight of heaven—the frailty, for instance, which appeals to forbearance, the innocence which symbolizes the heavenly, and the simplicity which is most alien from the worldly—are kept up in perpetual remembrance, and their ideals are continually refreshed. A purpose of the same nature is answered by the higher literature, viz. the literature of power. What do you learn from Paradise Lost? Nothing at all. What do you learn from a cookery book?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that you did not know before, in every paragraph. But would you therefore put the wretched cookery book on a higher level of estimation than the divine poem? What you owe to Milton is not any knowledge, of which a million separate items are still but a million of advancing steps on the same earthly level; what you owe is power—that is, exercise and expansion to your own latent capacity of sympathy with the infinite, where every pulse and each separate influx is a step upwards, a step ascending as upon a Jacob's ladder from earth to mysterious altitudes above the earth. All the steps of knowledge, from first to last, carry you further on the same plane, but could never raise you one foot above your ancient level of earth: whereas the very first step in power is a flight—is an ascending movement into another element where earth is forgot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