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人力资源能力_主体诉求结_省略_力资本理论双重能力框架的实证研究_张立新
情系“三农”

情系“三农”作者:陈之秀来源:《食品界》2019年第03期张虎林是“三农”问题专家,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他是连续五届中央“一号文件”的参与者和起草者,从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到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2001年,张虎林提出农村税费必须实行重大改革的建议;2003年,他上交给中央《解决“三农”问题需要调整好政策》的报告,提出“三农”问题是整个国民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是人民政权建立和稳固的基础。
由此,“三农”问题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早在1998年,他还创办了“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直到2012年才退出。
退出后,原本退休的他,仍在为农村改革奔波呼吁,到各地进行调研。
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情系“三农”?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按照约定的时间,记者走进了张虎林位于中央党校大有北里小区的家里。
由于之前有过见面交流,因此,张虎林开门见山地说:“你有啥问题,直接问吧。
”志向会随着环境而变化1938年,张虎林出生在山西省左权县羊角乡盘垴村,他的父母都是老八路。
张虎林说,八路军在左权时间最长,八路军的团部跟县委在一起。
他住在县委驻地,在那里上小学。
“我小的时候,他们经常要传递个信件,因为我是小孩,比较方便,就给他们送信件,和他们打交道多。
那是40年代中后期,他们叫我小鬼、小八路。
”“我最初几年在农村上学,到了日本投降后才回到县里上学。
”张虎林说。
那时,他的父母都比较忙,就把他放到了农村的大伯大娘家。
童年的时候,张虎林是县里、农村两头跑。
起初,在农村上学时,放假就回县城,与父母呆在一起;到县城读书时,放假又回大伯大娘家,然后跟着大伯大娘下地,干农活。
1947年,张虎林的父亲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辗转来到河南信阳。
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_一项基于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实证研究

摘要:对我国29个省份1993 ̄2004年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进行测算、比较,利用各年截面数据对其与人均GDP相关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较高,地区间人力资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上;人力资本不平等性和人力资本水平具有很高的负相关性,各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基尼系数逐渐下降,但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状况在3大区域间的差距基本上没有改变。
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强劲的负相关关系,且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变化将引起人均GDP更大幅度地变化,区域间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
基于此,经济增长政策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人力资本存量,更要重视改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
关键词: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区域经济差距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背景人力资本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TheodoreW.,1960)首先提出的,并经贝克尔(BeckerGary,1964)等人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人力资本理论。
贝克尔把人力资本投资描述为“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活动”。
这种收益放大到社会层面,即个体的人力资源增加,将提高人对信息、知识、技术的获取、运用和转化能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带来社会经济的增长。
20世纪80年代卢卡斯和罗默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新增长理论之中,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源一样是生产要素。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资本和劳动的存量变动会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率(Solow,1956;Swan,1956),而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有可能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力,从而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Romer,1986;Lucas,1988)。
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力资本存量较大的国家或地区有可能在长时期内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人力资本是影响地区经济差距长期趋势的因素。
乡村人才振兴人力资本、城乡融合与农民主体性的三维分析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A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Human Capital,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Farmers' Subjectivity
作者: 李海金[1];焦方杨[1]
作者机构: [1]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9-12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人力资本;城乡融合;农民主体性
摘要:立足于重新审视人的要素在乡村发展和振兴中的价值和功能,将乡村人才振兴所蕴含
的政策议题、实践课题和理论命题贯通起来,提出"人力资本-城乡融合-农民主体性"三维分析框
架和"能力-权利-动力"三重机制要素.从历史脉络、现实样态、逻辑机理层面,对乡村人才振兴这一复杂论题进行多维透视与剖析,并从三个层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创新策略和推进路向,即基于乡村振兴总要求提升乡村人才能力,基于城乡融合新趋向保障乡村人才权利,基于农民主位和乡村价值激发乡村人才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调查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农村为例

资源·环境-30-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1期(总第497期)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调查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农村为例陈一凡,李慧巍(浙江树人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业能力、经营绩效等理论构建了研究模型,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农村的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揭示:政策扶持、金融扶持、教育与培训扶持、社会化服务扶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能力在金融、教育培训和社会化服务扶持对经营主体绩效的作用中都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对此从政府与经营主体两个层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能力;经营绩效[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发展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现有研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涵、与传统农业经营主体的区别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呈现出多视角、多主题、多方法等特点,但是对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影响尚缺乏充分的论证和评价。
本文试图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业能力及其经营绩效纳入同一理论框架,以探求其中的作用机制和路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理论提供一定补充,同时提出良好的实践对策,期望为政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参考性建议。
1 理论与假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是其成长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性战略,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
包乌兰托亚(2015)认为通过政策扶持、土地流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依然面临融资需求满足率较低、授信额度不高的困境,急需相关金融创新和保险制度建设(孙晋刚,2014)。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

乡村振兴Xiangcunzhenxing理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张振明——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摘 要: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近年来,甘肃省陇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管人才,不断改革创新,乡村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需要加强研究、总结经验、改进措施、解决问题,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关键词:党管人才原则;乡村人才振兴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党管人才。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坚持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这是新发展阶段乡村人才振兴的首要政治任务和根本保障。
2022年1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体系,明确了目标方向。
近年来,甘肃省陇南市不断深化对乡村人才振兴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并取得积极成效。
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需要加强研究、改进措施、解决问题,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坚持党管人才,着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并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陇南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有关乡村人才振兴的安排部署,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陇南的宏伟目标,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大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改革创新,多措并举,为全市乡村人才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落实党管人才责任,为乡村人才振兴凝心聚力近年来,陇南市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组织领导上,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加到了18个,壮大了领导力量,加强了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新格局。
浅析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第16卷第12期 南方农业2022年6月Vol.16 No.12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Jun. 2022116罗宇昕.浅析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意义[J].南方农业,2022,16(12):116-118.浅析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意义罗宇昕(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摘 要 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合作社是新时代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要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统领。
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与农民合作社的自有特征、运行特点,分析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价值,提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具有合理产业内容、完善的分配与管理制度,并能够有效组织农户;推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包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充分条件、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抓手、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内涵;意义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9415/ki.1673-890x.2022.12.038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1]。
以互助性为本质特征的农民合作社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人口共同富裕的重要组织方式。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
农民合作社办社质量提升事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过渡,事关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产业振兴,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联结、增强小农户抵御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有现实价值。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三农”主体话语生产与实践建构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三农”主体话语生产与实践建构刘 楠 周小普(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主体”话语的阐述,体现出了意识形态层面的战略转型。
话语具有社会建构性,以话语分析理论为框架,农民主体话语的历史变迁反映出时代价值趋向。
从社会、经济、文化不同话语维度来看,如今的“三农”主体话语更强调内生性治理、挖掘主体资源,以及文化自觉自信的培育。
具体到主体性的实践建构路径,可以学习创新案例,利用新媒体时代的赋权功能,拓展主体表达的话语空间,提升农民话语权,加强农民能力建设。
此外,要加强农民内生组织性,发挥多元行动主体的嵌入力量,从而激发农民主体性活力,重塑乡村本体价值,真正助力乡村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民主体;话语实践;话语建构中图分类号: 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9)05-0215-07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党的十九大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基本原则问题。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提道:“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
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教育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
”[1]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将“三农”相关问题放在首位,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等战略,也一再强调乡村之于中国发展的关键性。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主体”话语的彰显,是强调农民作为积极能动人的主体意义。
所谓主体,其实质是人乃万物的主宰与中心、社会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自身的塑造者[2]2,26。
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

收入·消费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张俊鹏(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近年来,中央反复提出要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顶层设计和目标要求越来越明晰化的同时,也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明了方向。
完成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辩证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总体设计,并具体做好领导体制、发展规划、政策保障、产业发展、人才建设等方面的衔接。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图分类号]F323.8;F320 [文献标识码]A2020年10月26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建议》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在第七部分,以专章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安排部署。
如果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话,那么推进乡村振兴,将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到关键作用。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辩证关系1.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联系一方面,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优先任务。
没有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社会、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了七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其中有一条就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可见,中央对减贫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将其放在了重要位置上。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脱贫攻坚解决的是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虽然目前832个国定贫困县都已经脱贫摘帽,但是规模性返贫风险依然存在,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找到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大目标。
1.1.1 政策内容相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三农”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政府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作为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并将城乡发展一体化视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将“强农惠农富农”作为“三农”政策的最终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取得的巨大社会进步和付出的种种代价表明,我国农村社会转型不能照搬照抄城市发展道路,必须走以人为本、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和谐双赢的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是新型农民,农业发展现代化应以农民现代化为基础和前提,无论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还是“强农惠农富农”目标,均应以高素质农民为主体实现、保持和推进。
因此,农村社会发展依赖高素质农民,农民发展和转型既是农村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村社会发展与转型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农村社会转型过程是农民自身转型与农村社会转型间有机互动的双重转型过程。
这意味着我国当前“三农”战略实施必须以新型农民培育为基础,从人本角度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基于此,本文拟深入分析当前农村人力资源能新型农民人力资源能力:主体诉求结构及现实短板约束*——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双重能力框架的实证研究张立新1,苗薇薇2,郭丽娜1(1.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日照276826;2.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日照276826)*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JL0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YJC880059);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4CGLJ60);曲阜师范大学校青年基金资助项目(XSK201601)。
作者简介:张立新(1977-),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基于山东省七地市530份农民个案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和有序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当前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主体诉求表现为由生产性能力、生活性能力及生产与生活互构性能力构成的三维结构,三个维度分别解释主体能力诉求总方差的33.153%、31.032%和16.656%;当前新型农民人力资源能力短板因素涵盖三个能力维度,分别表现为以收入水平、计划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实用技术及其获取能力等为基础性弱势因素,以健康与休闲能力、非生产性知识与兴趣发展能力、人际能力、信息与维权能力等为关键性弱势因素。
当前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应关注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双重诉求,均衡提升其生产与生活能力。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能力;主体诉求;生产性能力;生活性能力;生产与生活互构性能力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189(2016)05-0050-14——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双重能力框架的实证研究力主体诉求结构及现实短板因素,以期为新型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供主体发展层面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人力资本理论创立之初,舒尔茨等对“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实质上是预设一个双重能力的完整基准性框架:“人们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Schultz,1962),体现于人的智力、知识、技能、德行、时间、健康、寿命等(Schultz,1962;Becker,1964)。
为此,舒尔茨等进一步论述教育(自我投资)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加生产性能力与消费性能力”(舒尔茨,1982),这种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舒尔茨等人建立的包含教育生产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的教育双重价值框架,其作用机理是个体通过获取教育双重价值增加其人力资本双重能力。
由其相关论述可知,教育的生产性价值即教育能“增加生产技能”与“培养将来的生产能力和谋生能力”(舒尔茨,1982)、“影响货币收入”(贝克尔,1989)、“提高未来生产率水平”(金德尔伯格,1986),教育的消费性价值即教育能改善“消费口味和消费质量”并带来“道德的培养、情趣的满足或其他方面的满足”(舒尔茨,1990),“影响心理收入即消费”(贝克尔,1989)。
由此可知,舒尔茨等所说的“作为生产者的能力”或“生产性能力”即获取货币性收益的能力,而“作为消费者的能力”或“消费性能力”即获取非货币性收益的能力,实际上是指生活性能力而非通常意义上的花费或支付能力,是满足本体发展而非客体发展的能力。
显然舒尔茨等设立的双重能力初始框架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特点。
但遗憾的是,教育消费性价值自人力资本理论发展之初就因计量困难而被忽视和“严重疏漏”(Schultz,1967;Becker,1976),致使学术界过度重视生产能力而导致双重能力框架的难产和畸形发展。
而理论和实践对生产能力的过度重视必然会诱致社会极端功利化倾向及GDP至上、金钱至上、技术至上的发展观,导致经济领域乃至“人”域非可持续发展。
学术界对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正式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21世纪议程》首次提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Human Resource Capacity Building)。
学术界对人力资源能力的认识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人力资源能力是体能、技能和智能的统一(UNDP,199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赵秋成等,2009)。
二是人力资源能力包括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转换能力和适应能力(牛文元等,2003;谷丽等,2009),其中,开发能力是指素质形成和潜力发挥,转换能力是指素质和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适应能力是指素质和潜力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
三是人力资源能力包括潜在和外在能力或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Spencer等,1993;Clardy, 2008;张董敏等,2012),属于胜任力(Competence)研究范畴,以获得卓越绩效或超额利润为目的(Levenson等,2006;冯明等,2007)。
已有对于人力资源能力评价和建设的相关研究大都未超越上述三种观点。
农民人力资源能力研究可追溯至舒尔茨对农业剩余问题的研究,其论述了农民教育与培训对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性,并实证考查农民能力和技术对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而“新型农民”是中国现实语境下的概念,学术界对农民人力资源能力结构的认识主要围绕官方文件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一提法展开和阐释(鲁可荣等,2007;彭希林,2008)。
在具体能力主观诉求方面,已有相关研究较少且主要关注农民科技培训与科技服务需求(刘芳等,2010;徐金海等,2014)等生产性需求。
在能力结构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新型农民技术吸收能力(宋燕平等,2011)、创业能力(叶春霞,2010;周菁华等,2012)、信息能力(岳奎等,2015)、学习能力(张银等,2010;耿献辉等,2013)、就业能力(宋保胜,2014)等某单一方面能力。
仅个别学者从综合性视角研究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如史经洋等(2014)从体能、技能、心能和意能四个维度认识新型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张立新等(2016)从科技能力、精神素质、文化能力和体力四个维度评价农村人力资源能力。
在能力形成影响因素方面,相关研究较少且大多停留在零散的评述阶段,近几年代表性研究主要包括:胡平波(2009)基于中部省份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指出,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包括国家政策、农村教育制度、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和农村文化建设四方面;张金顺(2009)根据桂林市抽样分析结果指出,教育和科技文化建设及农村经营模式完善两个因素对培养新型农民影响作用最明显;沈鸿等(2011)根据西南四省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调查分析结果指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包括教育与医疗、经济、民族文化、自然地理、人口、法律法规六个因素。
总体看,学术界对人力资源能力及新型农民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主要基于工具理性视角,仍将“人”视为物质生产和客体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将人力资源能力视为以学历、职业资格、经验技能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技能,并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探讨人力资源开发制约因素和对策,对人力资源能力范畴的认识缺少正确的本体论基础,偏离人力资本理论创立之初预设的双重能力基准性框架,还有待于将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问题置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系统分析和解决。
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其核心与基础是以人为本和促进人自身和谐,要求新型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须基于以人为本、主客体发展相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张立新等,2015)。
从关注农民工具性价值发掘向关注农民本体性价值发掘转变,实现农民生产性和生活性能力内在统一,进而实现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因此,本研究参照舒尔茨等人预设的双重能力基准性框架,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诉求出发,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农民访谈和调查的初步分析,提出如下三个研究假设:H1:当前农民对生产性能力和生活性能力发展的诉求基本相当,且两者存在交叉互构作用;H2:农民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特征变量对农民能力主体诉求结构具有显著影响;H3:当前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受农民生产和生活两方面能力短板约束。
实证分析农民能力发展意愿系统中生产性能力和生活性能力的结构比例、内在联系及其制约因素,由此证明双重能力框架在我国当前现实语境中的适用性,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三、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和多次预调研基础上,本文以双重能力框架为指导,设计关于农村生产与生活情况的调查问卷,包含农村劳动力基本特征、新农村建设意愿和农民人力资源能力三个分量表。
其中,农村劳动力基本特征量表包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政治面貌、家庭人口数、家庭居住地7个变量(X1~X7);新农村建设意愿量表包含农业生产意愿、农民生活意愿、本村发展意愿3个子量表;农民人力资源能力量表包含1项农村生产和生活主观感受指标以及谋生技能、休闲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计划能力、自学能力、信息能力、人际能力、法律维权能力等11项表征农民能力的指标。
本研究数据来自课题组2014年寒假期间组织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以农村劳动力为调查对象,本校经济学院统计学专业6名研究生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3位教师为调查员,在山东省青岛、日照、烟台、济宁、潍坊、临沂和济南七地市农村开展抽样调查,发放问卷569份,收回有效问卷530份,回收率达93.15%。
由SPSS19.0中信度分析工具计算可知,新农村建设意愿量表与农民人力资源能力量表的克朗巴赫信度α系数分别为0.837与0.771,表明问卷中两个主要子量表内在信度可接受。
使用因子分析法可得该两个量表KMO值分别为0.905和0.826,表明两个量表均具有良好结构效度。
此外,调查问卷是在多次预调查基础上修改形成,设置的指标可代表测量目标,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样本基本特征见表1,被调查者在性别构成上,男女比例基本相当;在年龄构成上,90%以上被调查者为60岁以下劳动人口;文化程度上,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占65%以上;婚姻状况以已婚和未婚为主;政治面貌上,中共党员占12.1%,非党员占87.9%;所在农村区位上,偏远农村和城郊农村分别占41.3%和58.7%。